(一)经济布局的宏观、中观和微观层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再次,发挥城镇(包括城市和建制镇)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功能 与作用。根据城镇的经济吸引与辐射功能、经济腹地的市场需求, 统一布局城乡经济,合理安排城乡经济协作,破除城乡经济分割 的局面,实行城乡通开,促进城乡经济一体化的形成与发展。要 合理确定趋于内经济基地和城镇的规模,力求做到适当集中和适 当分散相结合,避免过度集中和过度分散两种倾向。即把若干在 生产与经营或投资和要素的分配上有密切关系,或是在布局上有 相同指向性的产业部门和企业,按一定的比例成团地集中布局在 某个拥有特定优势的区位,形成经济基地和城镇等“地区聚集 体”。地区聚集体的规模和积聚程度,取决于内部构成中各产业 部门和企业的规模最优化及经济技术关联性,又取决与该地区在 全国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还取决于当地土地、水源等自然资 源条件和整个自然环境的容量、社会经济资源和要素条件,以及 周边抵御的各种条件所提供的可能性。从总体上考察,城镇与经 济基地的发展是循着起初的少数点上集中→向新的点扩散→在新 的点上再集中→向新的点再扩散……的规律不断前进的。
3、微观经济布局
微观经济布局(简称微观布局)是指微观经济活 动或经济实体,即各类企业(如工厂、公司等)和各 种具体生产经营项目或活动分布地域(如经济基地、 城镇、工业区、农业类型区等)、分布区位的选择。 它处于经济布局的基础层次,是把宏观布局和中观布 局落到实处的基础环节。微观布局决策,一方面受宏 观布局和中观布局的控制、制约,另一方面又反作用 与宏观布局和中观布局,影响其再决策。 微观布局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可能方案(备选方 案)的比较,选定拟建企业和特定生产经营项目分布 的最佳地域和区位,对城镇、经济基地等地区聚集体 内部的各类功能区进行合理配置。 微观布局决策需要重点研究和解决好以下几个方 面的问题:
首先,明确区域的经济发展任务。这是中观布局决策的 基本出发点。各个区域所处的发展阶段不同,同一区 域不同的发展阶段,其经济发展的具体任务往往不一 样。但是,各个区域和同一趋于不同发展阶段都面临 着以下三种共同的经济发展任务;完成全国国民经济 发展和劳动地域分工对本区域的要求;保证区域经济 繁荣,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趋于财力逐步增长, 经济环境、投资环境日益改善;保持环境生态的动态 平衡和良性循环。这三重任务兼顾了全局与局部、长 远与近期、经济效益与社会和环境效益,同时也是区 域经济持续快速、健全发展的基本目标体系和中观布 局的基本目标体系。
其次,遵循劳动地域分工规律和地区生产专业化与经济综合发展 相结合原则,确定区域经济(产业)结构。找准区域优势,形成 具有区域经济特色的主导产业部门,围绕主导产业发展关联产业 部门,确定包括生产性和社会性的基础结构部门及其规模和分布 与组合。国内有的学者把由以上三类产业部门构成的趋于经济结 构模式,称为“三环同心圆结构模式”,并认为这种模式是与各 区域经济发展共同的三重任务相对应的趋于经济结构雷同。因为, 不同区域按照全国合理劳动地域分工的要求所建立的区域主导产 业部门并不一样,各区域围绕其主导产业部门发展的关联产业部 门也各具特色。合理确定既符合全国劳动地域分工要求,又适合 本区域布局条件和特点的“三换环同心圆”区域经济结构,不仅 是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核心内容,而且是实现全国资源和要素 优化配置、发挥各区域经济优势、发展特色区域经济、促进区域 经济协调发展的客观要求。
促进全国经济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利用,使各地区经济在充分发挥各
自的比较优势的基础上得到协调发展,使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逐步 实现可持续发展,并使地区经济不断趋向均衡。
宏观布局是中观和微观布局的前提和基本依据。该 层次的布局决策是否科学、合理,不仅决定着国家经济 布局总体矿家、轮廓的合理性,而且关系到中观、微观 布局决策基本取向的正确性。因此,它是经济布局三个 层次中的战略性环节。深入研究并正确地把握宏观布局 变化的客观规律,搞好宏观布局决策,是实现全国经济 布局合理化需要首先解决的问题。 根据宏观布局的任务,充分考虑我国国情,通过回 顾、总结我国生产力布局演变的历程和宏观布局决策的 经验于教训,可以看到象中国这样疆域辽阔、地区经济 发展很不平衡的发展中国家,在宏观布局上应当遵循以 下重要原则:
第三,经济基地是趋于经济的重要增长极和经 济中心,新基地的建设和老基地的提高及其经 济增长极和经济中心功能的发挥,对加快各地 区经济发展和促进经济布局趋向“均衡”具有 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既要重视老基地的提 高,又应重视新基地的建设,二者不可偏废。 而新基地的建设,就总体而言,只能循序渐进, 按照依托老基地→开辟一批新基地→继续发展 和提高新基地、巩固充实已建新基地→再开辟 另一批新基地……的方式有序地展开。
第二,以不牺牲宏观效益或不断提高宏观效益 为前提,谋求全国经济布局动态的相对均衡, 只能以不断提高相对发达地区、原有经济重心 区和经济基地的发展水平特别是把技术水平作 为经济布局向经济落后地区、新开发地区展开 的出发点和依托,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以前 者在不断发展中有效地带动和支持后者加快开 发与发展,并以后者的开发与发展促进前者的 进一步发展,决不能采取“抑高拔低”的做法, 片面地追求经济布局的均衡化。
在一国或趋于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工业化和城市化是两个最主 要的过程。城市化作为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在一定地域范 围内发生的一种空间过程。实践表明,城市化与工业化是直接密切 相关的,工业化过程的推进必然相应地导致城市化过程的进展。自 从产业革命以来,在世界上,城市化与工业化一直在亦步亦趋地并 行发展着。已经实现工业化的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以高达74.7%, 而不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仅为37.0%,最不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水平 更只有21.9%。由此可见,城市化过程实质上就是伴随着工业化的 推进而不断进展的过程。目前,我国尚处在工业化过程中,城市化 的水平仅达30%左右,加快工业化的步伐和相应地加快城市化进程 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也是各区域经济发展的大趋势。 而工业化、城市化的健康推进始终离不开合理的经济布局,特别是 工业和城市及城市体系的合理布局。
最后,要从建立和完善全国合理的城镇体系的要求出发,合理地 确定区域内部的城镇体系。区域经济是全国国民经济大系统的一 个子系统,而趋于城镇体系是全国城镇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城 镇作为区域的经济中心,是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而形成和发展的。 但是,各个区域只有与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总目标、总部署和一 定时期的总水平保持协调一致,才能实现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 发展。这就要求每个区域的城镇体系布局,不仅要在城镇数量和 分布上服从于全国城镇体系布局,而且在确定区域内各个城镇的 规模和职能时要与全国城镇体系等级结构和职能结构的要求相衔 接。不能孤立地从本区域经济发展和某个城镇自身发展的角度来 考虑和确定区域内城镇体系、城镇规模和职能。 除上述以外,中观布局还要高度重视和切实搞好国家在本区 域内拟建的重点项目或国家重点参与项目,以及跨区域重大工程 项目的配套与建设。
第一,国家经济布局的均衡度和整个国民经济 的总体水平存在正相关关系,全国生产力的均 衡配置只能是随着经济发展总体水平的不断提 高而逐步地相对实现;作为国民经济主导的工 业,其布局向落后地区、新开发地区展开的速 度和新基地建设的总规模,需要与一定时期整 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速度及国家所能提供 的人材武力相适应。否则,盲目地追求过高的、 超越现实可能性的布局均衡度,势必会降低宏 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第六,随着全国统一市场体系的逐步形 成与完善,相应地建立和完善能够把全 国范围内分散的资源、要素、企业、经 济部门和区域组织成为一个具有不同层 次、功能各异、分工合作的网络经济系 统,应当是宏观布局的长远任务和目标 之一。这样的网络经济系统需要依托网 络空间结构来建立和完善。而网络空间 结构在当前急待解决的首要问题就是要 进一步规划和建设好作为21世纪国土开 发和经济布局展开的骨架系统的主轴线。
第四,各个时期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和推进国民经济发 展的“引擎”有所不同,各个地区在承担解决“瓶颈”、“引擎” 方面的条件、能力和效率上也存在差别,所以,每个时期的宏观 布局在地区间总是不平衡的,从而行营地会形成加快我国经济发 展、提高投资效益的重要举措,也是一条成功的经验。每一时期 重点建设地区的选定,除了必要的国防考虑之外,主要取决于该 地区是否在解决关系国民经济全局发展的关键产业、资源和要素 等方面具有综合优势,效益高,见效快。从而动态发展看,制约 和带动经济发展的关键产业、资源和要素在不断变化,各地区不 同产业、资源和要素的区位成本与相对优势也处在不断变动之中, 从而势必导致不同时期重点建设地区的转移。此外,不同时期重 点建设地区的转移,也是宏观布局决策必须兼顾效率和公平两重 目标这一原则的要求。相对均衡的经济布局目标,正是在一定时 期有重点、适度非均衡的发展和不同时期重点建设地区的有序转 移过程中逐步实现的。
一国的国民经济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经济布局则是这个大 系统的空间侧面。经济布局,是指社会生产力作为整个国民经济 大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其本身也是一个多层次、经纬交织的多维 网络结构系统。按经济布局客体的繁简,可将其氛围总体布局和 个体布局。从经济布局实际运作的方式看,它包括产业布局与区 域布局两个方面,前者着重研究各产业的布局特点与布局条件的 要求,解决其布局的合理化;后者则重点研究趋于经济结构(主 要是产业结构)的优化方向,确定各经济部门在区域内合理的空 间集聚与分散、分布与组合的形态及其类型、规模等。而从空间 角度看,经济布局可以分为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次,它们相 辅相成、相互耦合,共同构成一个相连的控制(引导)与反馈系 统,上一层次把下一层次作为一个集合体包含在内,从而对下一 层次起控制、引导、约束作用;下一层次的作用则反馈到上一层 次,使上一层次作用的方向、重点和力度等不断得到修正、补充。 全国经济布局的蓝图就是以产业布局为“经”、区域布局为 “纬”,在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布局层次中,由“总体”和 “个体”两类客体形式的布局经纬交织而成的。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中观经济布局
中观经济布局,亦称地域(地区)经济布局,简称中观布局 或区域(地区)布局。通常,它是指一个经济区(带)范围内的 经济布局或生产力布局。其主要任务是:根据不同经济地带和经 济区的现有生产力水平,针对各自的布局条件和特点,按照全国 经济总体布局和经济发展战略总目标的要求,制定区域的经济发 展战略,确定能够发挥当地比较优势的区域经济结构;合理配置 区域内部不同规模、不同类型的经济基地和趋于城镇体系;统一 布局区域内部城乡今年国际,合理安排城乡间的经济联系,促进 城乡一体化的发展。 中观布局决策的内容主要是,在充分考虑宏观布局对全国各 地区的要求的前提下,从本地区区情和布局条件与特点出发,遵 循经济布局规律和原则,研究和解决好本区域的经济布局问题:
第五,各地区发展经济的自然、技术、劳动力、经济 和社会基础等条件存在显著的差异,地区发展很不平 衡,是我国的基本国庆。引导地区经济协调发展,形 成若干各具特色的区域经济,促进全国经济布局合理 化,是逐步缩小我国各地区发展差距,最终实现共同 富裕,保持社会稳定的重要条件,也是体现我国社会 主义本质的重要方面。而在全国形成若干各具特色的 区域经济的根本途径,就是按照“统筹规划、因地制 宜、发挥优势、分工合作、协调发展”的原则,发展 劳动地域分工,引导各地区在国家统一规划产业特别 是地区主导专业化产业。为此,必须尽快健全我国的 经济区划体系,并以此作为宏观布局中确定各地区发 展方向、发展重点和优势产业的地域依托,引导全国 劳动地域分工有序地、健康地发展。
1、宏观经济布局
宏观经济布局(简称宏观布局)是指一国国民经济的总体布 局,即在全国范围内对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的发展从空间分布与组 合上进行的战略性的总体部署、安排和调整。它的主要任务是:依
据国民经济区和社会发展战略总目标的要求,科学地划分宏观经济
地带、跨省区市综合经济区和经济类型区;正确地选择各个时期国 家的重点建设地区(地带)和国家直接投资的重点参与区;妥善地 安排不同时期国家重点建设地区和重点参与区的转移与衔接;合理 地确定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重点是工业内部各部门、各行业和交 通、通信、能源供给网络)在全国的总体布局框架或轮廓方向;统 筹规划和安排全国经济网络骨架系统的主轴线、产业带的发展走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