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力量的融合——双性同体思想在《夜色温柔》中的体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两种力量的融合——双性同体思想在《夜色温柔》中的体现
作者:徐文婷
来源:《商情》2010年第34期
【摘要】菲茨杰拉德一生见证了女权主义从萌发到兴起的全过程,作品很大程度上受到女权主义的影响。
他的作品《夜色温柔》中主人公自身男性力量和女性力量之间的融合过程,人物性格和命运的不同,从不同层面体现了弗吉尼亚·伍尔夫不断成熟的双性同体思想。
【关键词】男性力量女性力量双性同体
菲茨杰拉德是美国爵士时代的杰出作家,他的作品反映了当时美国生活的各个层面。
19世纪正是美国的大变革时期,各种运动蓬勃兴起,女权主义运动就是其中一支重要的队伍。
菲茨杰拉德出生时,女性问题刚刚进入人们的视野,在20年代达到高潮,可以说他的一生见证了女权主义从萌发到兴起的全过程。
因此,他的创作不可避免地受到女权主义运动影响。
此外,家庭环境和社会潮流也对菲茨杰拉德日后的性格形成和写作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可以说,菲茨杰拉德笔下很多人物形象都与他的人生经历有关,都明显受“双性同体”的女权主义思想的影响,因为“任何作家在写作时想到自己的性别都是致命的。
做一个完全简单的男人或者女人都是致命的。
人必须要是有男性气的女人或者带女子气的男人。
”(伍尔夫,1929)
众所周知,弗吉尼亚·伍尔夫是第一个正式把双性同体思想引入文学中的作家。
伍尔夫于1929年出版了长篇论文《一间自己的屋子》,文章以宏大的历史目光与开阔的思想视野,对女性文学进行了一系列深入的思考,明确地提出了“双性同体”的思想。
认为“在我们之中每个人都有两个力量支配一切,一个男性的力量,一个女性的力量。
……最正常,最适意的境况就是在这两个力量一起和谐地生活、精诚合作的时候”。
(伍尔夫,1929)这个观点也在一定程度上同男性中心的单一批评标准相对抗,而且也可看作是对性别二元对立进行解构的一种最初尝试。
伍尔夫指出,卓越的作家应该是两性融合的,也就是同时具备男女双性的素质,只有在作品中同时展现不同的性别元素才能创造出再现生活全部的伟大作品。
《到灯塔去》和《奥兰多》等作品揭示出伍尔夫逐渐发展成熟的双性同体思想。
在《到灯塔去》中男性和女性的二元对立被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而在《奥兰多》中,通过解构,伍尔夫揭示了这种对立的真正原因,通过奥兰多这个人物,伍尔夫创造了一个真正的双性同体形象,实现了她的理想——在一个个体中的真正融合。
《夜色温柔》中迪克、尼科尔和罗斯玛丽这几个人物形象体现了“双性同体”思想不断成熟的各个层面,他们的性格、思想和行为方式体现出男性力量和女性力量的对立以及追求融合的过程,造就了人物的不同命运,塑造了作品中鲜活的形象。
作品中男性力量代表着在物质世界
中寻找秩序的男性,女性力量则代表着在精神世界里追求整体的女性。
伍尔夫认为两种力量应该力求平衡,相互扶持,追求融合。
一、两种力量的对立到融合
伍尔夫提出的双性同体思想是不断发展成熟的,最初揭示她双性同体思想的作品旨在揭示男性力量和力量的对立以及这种对立的不良影响,从而倡导追求两性的和谐。
《夜色温柔》刻画了主人公迪克和尼克尔自身两性力量的不断对立与冲突,展现了这种对立给他们带来的坎坷命运以及最终达成融合的过程。
迪克一开始是一位有理想有抱负的人物,如他所说“我只有一个计划,那就是做个称职的心理学家——也许要做世界最伟大的心理学家”,(143)他的人生信条是“做一个诚实的人,一个仁慈的人,一个勇敢的人,一个有智慧的人”。
迪克有着勤奋、坚定、踏实、坚毅等强有力的性格因素,自始至终男性力量占据着他整个思想,他的世界中似乎不存在女性力量的一面。
他始终认为自己是男性魅力的代表,任何女性都会为他着迷,按照他的意志行事;一直认为尼克尔是一个病人,会永远听从他的安排,任他摆布,始终没有意识到女性力量的存在与重要性,固执地维系着那一份名存实亡的男性权力。
当罗斯玛丽说“我已经决定要把你放弃了”的时候,迪克依然一味沉迷于自己的男性權力,时时刻刻想着如何在她面前表现自己,展现自己男人魅力的一面。
他对罗斯玛丽以及其他划入视线的女人都有强烈的占有欲,“在他与罗斯玛丽的关系中只消插进一个第三者的形象,即使是一个已经消失的第三者,也就可以叫他失去平衡,内心感到一阵阵的痛苦、凄伤、渴求和绝望。
”(92-93)在小说的第三部分,对待爱情和女人,迪克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改变,习惯性地控制不住自己的情欲,对待感情上,迪克失去了自制力,放纵缺乏理智。
此时代表“一贯正确典范”的迪克在尼克尔的步步紧逼下开始瓦解,他开始不断地堕落。
这位有理想有抱负的精神病医生渐渐放弃了学术研究,越来越依赖于物质享受。
两种力量的对立与冲突导致他理想破灭、事业荒废、婚姻破裂、爱情丢失,迪克不得不正视女性力量的存在,他的内心矛盾不断加剧,最后迪克选择隐居小镇,是对两种力量的重新审视,也是渴求平衡与融合的举动。
尼克尔年幼丧母,是在父亲的男性力量模式下长大的,深受男权力量的侵蚀、压抑。
作品中,尼克尔身上男性力量和女性力量的较量经历了三个阶段,即女性力量的空白阶段,女性力量的萌芽阶段和女性力量的爆发阶段。
尼克尔在书中是以精神病人的身份出场的,由于遭到亲生父亲奸淫,她精神失常,终日躲在戴安娜花园里护花养花,不与他人交流,是别人眼中的“精神病”、“疯子”。
父亲所代表的男性力量从一开始就毁了她,剥夺了其作为一个正常女人的机会,给她的成长套上了厚厚的枷锁。
尼克尔完全受控于男性力量,沦为一朵任人摆布的“小花”。
在这一阶段,尼克尔身上的女性力量处于空白阶段。
当具有精神病医生和丈夫双重身份的迪克来到她身边时,尼克尔有了依靠,其性格和思想也随着与迪克错综复杂的关系而发生了巨大变化。
在迪克面前,尼克尔不断发病,并发出歇斯底里的抗议,显示了她内心女性力量的萌芽,从此,两种力量展开了较量。
然而,充当心理医
生的迪克实际上和尼克尔的父亲别无二致,在肉体和精神上都对尼克尔进行了控制,伍尔夫在小说《达洛卫夫人》里曾这样讥讽心理医生:“他及其同道禁闭疯子,严禁其生育,惩罚其绝望的行径,使不适宜生存的人不能传播他们的观点,直到他们遵从他那‘平稳感的教诲’……总之,每个人都要顺从资产阶级的习俗、制度和秩序”。
(伍尔夫,1997)。
迪克根本没有把尼克尔当做一个正常人,始终认为她是一个病人。
正是因为尼克尔在精神上对迪克的长期依赖导致了两人的不平等关系,“女人只有在精神上保持与男人并驾齐驱的态势,才能真正维持自己的独立,从而也维持爱的平衡”(刘慧英,1995)。
两种力量在尼克尔身上的对立冲突引发了尼克尔的反抗之路,由依附迪克到后来用自己的目光去审视他,结果发现他“那一贯正确的可怕本事终于弃他而去”。
于是,她与迪克对抗起来,用金钱上的优势,汤米对她的爱恋,用自己日益健康的体魄来寻求两种力量的平衡。
尼克尔最后喊出的“别的女人都能有情人,我为什么不能有”,这表明她处在萌芽阶段的女性力量的爆发,并且在不断的反抗与脱离中逐渐达到了两种力量的平衡与融合,摆脱了控制,实现了她自己所渴望的生活。
二、两种力量的平衡与融合
伍尔夫提出“双性同体”思想的最大愿望:男人和女人是平等的,他们相互扶持,并驾齐驱,共同开创幸福的生活,而双性同体的特征正是实现这一理想的关键,女性应积极追求主动的地位,坚强勇敢起来。
只有男女的互相合作、相互关心才能创造出美好的世界,只有和谐才能发展。
罗斯玛丽就是这一思想的集中体现。
罗斯玛丽是小说中的一个重要女性,她美丽纯真,“温文尔雅,温顺听话,贞洁守节,行为如同天使”。
她从小和母亲生活,没有父亲的管制,父权制对她的影响要小很多。
在罗斯玛丽的成长过程中她的母亲扮演了父亲和母亲的双重角色。
从小她就教育女儿要自立,她是“一个男孩,不是女孩”,母亲教她要学会工作,自己能养活自己,遇到困难也不要退缩。
后来当她知道女儿爱上了有妇之夫迪克时,并没有去谴责她,而是鼓励她按照自己的感觉去寻找快乐。
这反映了女性力量寻求解放、寻求独立、自我壮大的意识。
法国女权主义批评家埃莱娜·西苏认为:“妇女应冲破沉默的网……她的肉体在讲真话,她在表白自己的内心。
事实上,她通过自己的身体将自己的想法物质化了”(1980)。
因此,从小受到这种思想影响的罗斯玛丽从一开始就是双性同体的典型。
罗斯玛丽在十八岁时对有妇之夫迪克一见钟情。
在她看来,迪克英俊潇洒、有智慧、有力量,她认为迪克会为她打开一个全新的社交世界,向她展现漫无止境的壮丽前景。
此时的罗斯玛丽完全被代表男性力量的迪克所吸引。
之后,在不断的历练中,罗斯玛丽从经济到精神都取得了独立,使她能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处之泰然,男性力量和女性力量在她身上逐渐取得了平衡,达到了融合。
此时的她对待迪克不再像开始时候那样迷恋和痴狂,而是多了些冷静与理性的成分。
四年的摄影棚生活把她历练为一个具有独立自主意识的成熟女性。
最后和迪克相遇
时,曾经深爱的男人在她眼中已经失去了活力,往日的威严宽容在她眼里成了猥琐和自私。
当罗斯玛丽从对等的角度去看待迪克时,男性力量便失去了光辉,正如伍尔夫所说:“男人就会死,好像吸毒者不能享受他的可卡因”(伍尔夫,1929)。
罗斯玛丽达到了“双性同体”中两种力量的平衡,既保持了女性成熟美丽的一面,又体现了独立自主的一面,达到了“既不为男权文化的权威所影响,又不被女权意识所左右”。
她是小说受双性同体思想影响的典型表现,凝结了伍尔夫双性同体思想的深刻内涵。
三、结语
作为“迷惘一代”的代表作家,菲茨杰拉德的作品反映了当时美国生活的各个层面。
《夜色温柔》这部作品受女权主义的影响较深,体现了弗吉尼亚·伍尔夫提出的双性同体的思想,即主人公内心女性力量与男性力量由不平衡到平衡,生活由矛盾重重到趋于平和的思想。
通过双性同体,她不但颠覆了男性中心主义,还避免了女权运动驶向女性中心主义一极。
就在两种力量不断融合、不断追求双性同体的过程中,各个人物性格得到全面的展现,小说情节得以全面铺展,深远的文学意义得以体现。
参考文献:
[1] Simone de Beauvoir. The Second Sex[M]. trans and ed. H.U. Parsbley. New York: Vintage Books, 1989.
[2] Samuel A.Weiss. Drama in the Modern World: Plays and Essays [C]. New York: 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 1964: 401.
[3]埃萊娜·西苏. 美杜莎的微笑. 法国新女权主义[J]. 马塞诸塞, 1980.
[4]朱刚. 二十世纪西方文论[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5]朱立元. 当代西方文艺理论[M].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6]弗吉尼亚·伍尔夫. 一间自己的屋子[M]. 三联书店,1989.
[7]刘慧英. 走出男权传统的樊篱———文学中男权意识的批判[M]. 三联出版社, 1995.
[8]蔡岚岚. 伍尔夫文学创作的“双性同体”观[J]. 牡丹江大学学报, 2008(1): 12-13.
[9]陈建春. 人性的压抑和扭曲——《夜色温柔》主人公性格剖析[J]. 安徽文学,
2008(11): 149-150.
[10]胡天赋, 赵康. 妖妇还是其他? ——析菲茨杰拉德笔下的女性人物[J]. 南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10): 49-50.
[11]赵戎婧. “魔鬼”的时代——《夜色温柔》中的女性形象解读[J]. 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4): 42-45.
[12]张勤. 一曲现代父权文化衰落的哀乐——《夜色温柔》的女性解读[J]. 国外文学(季刊), 2001(1): 71-74.
[13]本文只标注页码的引文均出自Tender is the Night by F.Scott Fitzgerald, New York: Penguine Group, 1997.
作者简介:
徐文婷,女,(1986——),山东省临沂市沂水县人,在读硕士研究生(就读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外国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