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分析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辨证关系原理,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具体实践相

结合这一原则的哲学基础,将这二者相结合,才能找到适合自己国情的正确道路,高好革

命和建设。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既要坚持社会主义的共性,又要从我国的实际出发,体现出中国特色这一个性。“中国特色”是中国不同于其他国家的个性、特殊性;“社会主义”是中国和其他国家的共性、普遍性。

一方面,中国的情况不论多么特殊,也一定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坚持

社会主义方向,这是共性。另一方面,社会主义的一般只能在各国特色的个别中存在,我们要建设中国模式、中国就要立足于中国的国情,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在所有制方面,我们

坚持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形式共存;在分配形式方面,我们坚持以按劳分

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形式共存;在政治上,我们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在指导思想上,我们

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不同事物的矛盾,具有不同的特点。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的

特点。事物矛盾的双方各有其特点。这种特殊的矛盾,就构成一事物区别于它事物的特殊的本质。这正是世界上的事物之所以千差万别的内在原因,或者叫做根据。具体问题具体

分析就是要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地分析矛盾的特殊性。这一科学方法在马克

思主义理论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列宁称之为马克思

主义的最本质的东西、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为什么要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人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违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科学方法的危害:势

必造成“教条主义”、“一刀切”“一风吹”。

我们应做到: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不同的矛盾。

对于正确认识事物,学会科学的工作方法,具有重要意义。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

重要哲学依据。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各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才能

找到适合自己国情的革命和建设的正确道路。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鲜明地体现了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统一。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矛盾的特殊性是指不同的矛盾、同一矛盾的不同阶段、每一个矛盾都有其独有

的特点。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一种辩证的关系:矛盾的特殊性与普遍性是相互区别的,有着各自的内容,但它们又是相互联结的,任何现实的事物都是特殊性和普遍性、个性和

共性的有机统一而且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区别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是相对的,在一定

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

各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原则的哲学基础,也是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

重要哲学依据。”

21世纪,人类社会的变化将更加剧烈而深刻,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因此,

掌握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继续把马克思主义同我国实际和时代发展相结合,与时俱进,不断开拓新境界,是我们共同的任务。

唯物辩证法中,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对立和同一及其关系的哲学范畴,斗争性和同一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矛盾的统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

的一种联系和趋势。具体表现为:第一,矛盾对立面之间的相互依赖性,矛盾双方各自以

对方为自己存在和发展的条件,互为媒介,相互依存,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对方而孤立地

存在和发展。第二,矛盾对立面之间的相互贯通性,矛盾双方不仅相互依存,而且存在相

互渗透的渠道和桥梁,相互转化的趋势和可能。矛盾的对立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的属性,体现着双方相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

和谐社会模式是针对发展中出现的这一现实问题而形成的。它是正视问题,全面、冷静和深入思考的结果,是在前人实践和理论基础上达成经验和建构统一的结果。从建构

的角度看,它深入思考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根本目的是什么,从理

论上回归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秩序原点。从经验的角度看,它系统地纠正了

一些干部、一些地方在实践中只讲数量不讲质量、只要政绩忽视民生、只顾经济忽略社会

的政策与经验偏颇。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努力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它要求人们彻底

放弃以往种种以偏概全的陈旧观念,要求人们从政治、经济和文化各个角度出发综合、系统、全面地思考问题、制定政策并贯彻到实践中去。这就把握到了导致社会发展不协调的

思想根源,去除了致使社会问题日益严重的认识和方法问题。为什么经济发展了,社会问

题却突出了?市场经济确立和发展破除了对社会生活各领域的瓶颈制约,原来被生产力不

发达所掩盖的各领域不成熟不发达的现状充分暴露了,原来被高度集权、政治统制一切的

领域合一状态所压制的社会问题开始恢复到它原来的面貌了。

发展中出现的所有社会问题不能归罪于发展本身,而是要从我们既有的社会生活

各领域都还不够发达的现状去寻找原因。在这里,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体制又进一步正

确地还原了产生发展不协调和社会问题的客观根源。

第一,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的开辟是邓小平理论破题的标志,它创造了社会主义

发展的新模式。正像毛泽东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这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破

题的标志一样;邓小平开辟了一条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相结合实现现代化的新道路,也是

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破题的标志。这是因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之理

论有多方面的内容,但找到一条符合中国实际的现代化建设道路是核心内容。在建设有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和理论的众多任务和内容中,只有在这个中心任务和核心内容方面

取得根本性的突破,才能够称得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破题了。而邓小平同志创

立的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道路,就在这个中心任务和核

心内容上取得了根本性的突破。如果说,在马克思时代,社会主义只有建立在大工业基础

之上才会成为可能;那么,在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争共存的当代,社会主义只有实现现代

化才有可能取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相对优势,才就生存、发展并最终站稳脚跟。而世界

发展的历史表明,不搞市场经济就不能真正实现现代化。我国的社会主义脱胎于半殖民地

半封建的社会,历史上没有过发达的市场经济,现实中生产力极为落后,与发达国家存在

着极大的差距,尤其需要通过市场经济发展生产力,实现现代化,但是,由于传统观念的

束缚,人们把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看作是水火不相容。在这个问题上不敢越雷池一步,因

而对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探索始终没有能取得根本性的突破。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地打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将现代化的一般规律与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我国

特殊国情相结合,开辟了通过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相结合实现我国现代化的新道路,这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