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水利的基本情况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海大学人文素质课《水利概论》课程论文
贵州水利概况
学院:土木与交通学院
班级:09级土木一班(结构一班)
学号:**********
姓名:***
一.贵州水利的基本情况
贵州是多民族的山区省份,全省土地总面积17.6万平方公里,分属长江、珠江两流域(其中:长江流域面积11.5万平方公里、占土地总面积65.7%、珠江流域面积6.1万平方公里、占土地面积34.3%),辖9全地州市,87个县市区。

全省2000年总人口375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212万人,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37%。

贵州是全国唯一没有平原支撑的山区农业省,特殊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历史原因,使我省成为全国四大生态脆弱带中自然条件最差、贫困人数最多、贫困程度最深、脱贫难度最大的地区。

省内61.9%的面积为强烈发育的岩溶地貌,山地和丘陵面积占全省土地面积的92.5%,万亩以上集中连片的耕地(俗称"坝子")只有19块。

全省现有耕地2765万亩(其中水田面积1149万亩),人均仅0.74亩,其中大于25度的坡耕地占20%,需要退耕还草。

由于水利等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每年有15%的农村人口返贫。

贵州省的水资源来源于降雨。

降雨一部分直接形成径流,成为地表水,一部分潜入地下,成为地下水。

全省多年平均总降水量2098亿m3,平均年降水量为1191mm,降水量比较丰沛,但雨量时空分布很不均匀。

5~10月降雨最为集中,占年降雨量的75%以上。

降雨地区间差异大,为
800~1700mm。

全省河流众多,分属长江流域的牛栏江横江水系,赤水河綦江水系、乌江水系、沅江水系,珠江流域的南盘江水系、北盘江水系、红水河水系及柳江水系。

全省河长大于10km、流域面积大于20 km2的河流有984条,河网密度为0.71km/ km2,东密西稀。

全省江、河、湖、库水域面积1845 km2,
占全省面积的1%。

全省水资源多年平均总量为1035亿m3,(其中地下水补给量258m3),年产水量58.5m3/ km2,人均占有水量2950m3,每亩耕地占有水量3740m3;一般枯水年为900亿m3;特枯年为735亿m3。

贵州省水能资源丰富;全省水能资源蕴藏量为1874.5万kW,居全国第6位;可开发资源为1683kW(1997年普查数为1325万kW),其中:大于25万kW的大型电站共15座;1009万kW、2.5万kW~25万kW 的中型电站75座共419.3万kW,小于2.5万kW的小型电站共有255座。

二.贵州水利发展水平
建国至2000年,全省共建成水利工程8.7万处,这些工程中90%以上为小型工程,有调节能力的控制性骨干工程少,全省至今没有一座大型支撑性灌溉工程。

截至2000年底止统计,已建成各类水利工程8.7万处,其中蓄水工程2万多处,蓄水总库容20.27亿m3,年供水量29.91,引水工程5.5万处,年引水量30.88亿m3,排灌站0.8万处,设备容量20.8kW,年提水量16.7亿m3,此外,另有地下水开采利用年供水量8.08亿m3,其中开采井年开发行量1.92亿m3;全省合共年供水量85.57亿m3,(注:未计入河道内可重复利用的水电站供水257.1亿m3),水资源开发利用率为8.3%。

水资源开发的水工程为贵州省农业、工业及城乡人民生活提供了用水保证,发挥了水利基础设施的命脉作用,2000年全省用水总量共84.17亿
m3,其中:
农田灌溉面积982万亩,用水量49.03亿m3,占58.2%;
林牧渔用水量1.15亿m3,占1.36%;
城镇工业用水量11.17亿m3,占13.27%;
农村工业用水量7.7亿m3,占9.15%;
城镇生活用水量4.36亿m3,占5.18%;
农村生活用水量7.88亿m3,占9.36%。

据2000年水资源公报统计,全省开发水资源85.57亿m3,其中:开发地表水资源77.49亿m3,占90.5%;开发地下水8.08亿m3,占9.5%。

水力发电工程(河道内用水)方面:
(一)、大型发电水库有乌江渡、红枫湖、百花湖、东风、普定、漾头、观音岩等,总库容47.9亿m3,(另有跨省界河的天生桥及鲁布格电站);
(二)、中型发电水库有20处,总库容6.4亿m3;
(三)、其余为小型的蓄水及引水发电工程。

2000年河道内水力发电供水为257.1亿m3,发电装机230多万kW。

二.贵州水利的三大问题
由于贵州特殊的地形地貌和自然生态环境决定,加之水利建设投入,设施不足严重滞后,使全省面临洪涝灾害、干旱缺水、水环境恶化三大水问题,即"水多"、"水少"、"水脏"的问题。

(一)水多:我省降雨量集中,洪涝灾害频繁发生,并时常伴之以滑坡、泥石流等山地灾害。

全省目前有病险水库853座,还有49座城镇及70万亩
易涝耕地受洪水威胁。

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洪灾给我省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的损失日趋严重。

90年代省内洪灾频繁,1996年7月省会贵阳遭受特大洪灾,损失即达99亿元,超过了当年全省的经济增长量。

2000年都匀市遭受严重洪灾、损失惨重。

贵州的降雨主要由西南季风和东南季风所带来的水汽形成,春夏之间,季风活动频繁,往往产生大雨暴雨。

贵州山大坡陡,森林植被差,降雨很快形成地表径流,向下冲刷形成山洪。

贵州岩溶发育,河流伏流多,一些河流水流不畅,往往河水陡涨形成洪涝。

贵州防洪工程设施极少,傍河城镇一般只能抵御5~10年一遇洪水,丘陵地区沿河农田亦多无防护工程设施。

灾害类型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山洪暴发、江河洪水、洼地内涝还有细雨连绵(多出现于春末和秋末),常伴有低温,常造成烂种死苗。

据历史记载,从1368年到1949年的582年间,共发生水灾220年共计566次。

据1950年到1998年的统计,全省每年都要发生水灾,平均每年农田受灾面积20.64hm2、成灾面积12.26 hm2,倒塌房屋1.22万间,死亡357人,49年总损失277.75亿元,年均损失5.67亿元。

以九十年代更为突出,九十年代以来发生的几次大洪水年均洪灾直接经济损失达26.6亿元,其中几次特大洪水造成的损失是:(1)1970年7月清水江流域特大洪水,造成全流域受灾人口达20余万人,受灾耕地面积1.2万hm2,成灾耕地面积0.78万hm2,房屋倒塌3880间,死亡人口122人,死亡大牲畜166头,直接经济损失998.2万元。

(2)1991年7月贵州特大洪水,殃及全省71个县(市),其中重灾区23个。

受灾人口1711万人,成灾人口1278万人,受灾耕地面积75.93万hm2,成灾耕地面积48.76万hm2,房屋倒塌5.63万间,死亡人口820,死亡大
牲畜4757头,直接经济损失19.07亿元。

(3)1995年暴雨洪水,全省有83个县(市)遭受不同程度洪水灾害,其中32个受重灾,26个城镇进水,受灾人口1072.8万人,损坏房屋20.95万间、倒塌房屋4.86万间,死亡人口420人,直接经济损失58.35亿元。

(4)1996年暴雨洪水,全省有84个县(市)遭受不同程度洪水灾害,32个城镇进水,受灾人口1445.67万人,被洪水围困34.79万人,死亡511人,损坏房屋317.16万间,倒塌房屋62.42万间,耕地受灾面积66.44万hm2、成灾面积44.27万hm2,绝收9.25万hm2,直接经济损失98.69亿元。

(二)水少:贵州水资源虽相对较为丰富,但存在着降雨量时空分配不均,与城市布局、与人口、耕地、矿产等资源分布,与农作物需水季节分布,与农作物需水季节分布,与农作物需水季节极不匹配;岩溶强烈发育,地表漏水严重;山高谷深,直接利用困难等问题,需要兴建大量的水利骨干工程对水资源进行调蓄利用、优化配套,但受到我省财力制约,无力承担大规模水利建设的投入,造成水资源开发利用率低,河道外供水能力仅为全省水资源总量的8.3%,农业人均灌溉面积仅为0.3亩,旱地基本无灌溉设施;全省还有452万人饮水困难。

因此,严重的工程性缺水问题,已经成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

旱灾是贵州常见且危害最为严重的自然灾害。

主要原因是受大气环流的影响,其次是水土分布不匹配,田高水低,岩溶发育、土壤保水蓄水能力差及水利设施不足等所致。

其类型有:春旱,发生于每年3~5月;夏旱,发生于6~8月;秋旱发生9~11月;其中以夏旱最为严重。

据统计,1949~1985
年期间,夏旱发生有31年,其中受旱耕地在60~106.67万hm2的有6年,1985年受旱面积近93.33万hm2,粮食比上年减产21%。

此外,旱灾还造成农村人畜饮水困难及城镇供水水源紧缺。

(三)水脏:水环境日趋恶化。

贵州是全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而且自七十年低以来呈不断加重的趋势。

水土流失面积尽管经多年治理,仍有7.3万多平方公里,占土地面积的41%。

其中石漠化面积12.8%,一些地方已经因之丧失了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

由于生态恶化,每年流入长江、珠江的泥沙达1亿多吨。

全省工业发达、人口集中的城镇河段多为四、五类水质。

因此,加快水土保持生态系统建设和水资源保护,不仅关系到贵州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顺利进行,更是关系到建设长江、珠江上游生态屏障和水资源永续利用的重要保障。

四、水利建设成就
建国以来截至2000年底止,全省水利建设总投入94.39亿元,其中中央38.54亿元;其中“九五”期总投入41.5亿元,其中中央28亿元;全省共建成水利工程8.7万处(其中蓄水工程2.1万处、引水工程5.5万处,提水工程1.1万处);对贵州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主要效益如下:
有效灌溉面积达到982万亩(其中“九五”期净增64万亩),
农田除涝面积达到68万亩(其中“九五”期净增8.5万亩),
解决农村人畜饮水困难达到1048万人、694万头,(其中“九五”期解决381万人、269万头),
治理水土流失面积达19503km2(其中“九五”期治理6473km2),地方电站装机1164处、101万kW,(其中“九五”期净增24.7万kW),
建成农村初级电气化县21个,(其中“九五”期建成10个),
基本解决城市防洪5个,解决乡镇供水1055个。

(一)防洪工程
采用上蓄、中疏、下排办法,修建或基本建成一批防洪水库(如遵义海龙、都匀茶园、黄平两岔河、都匀绿阴湖、桐梓天门河等)同时对病险水库固;进行中小河流治理(如南明河、湘江);建成堤防1517km,保护人口122万人,耕地49.6khm,基本解决了5个县城的防洪问题。

(二)水资源工程
1、农田灌溉:全省共建成各类水利工程8.7万处,水库1921座,其中大中型水库57座,总库容(含发电水库)60.82亿m3。

灌溉渠道9.5万km。

70年代后,坝工技术有了突出发展,主要表现于拱坝建设。

目前全省建成或基本建成各种型式拱坝近270座,最大坝高168m。

绝大部分为砌石拱坝。

在岩溶地区筑坝建库,通过长期实践,总结出“避、堵、截、灌、铺、围、导、观”的成功经验。

建成“三小工程”(小山塘、小水池、小水窖)30万处,分散解决了干旱地区的灌溉和饮水困难。

2000年向农业供水47.3亿m3,灌溉面积65.5万hm2,其中节水灌溉25.1万hm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