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小说“三言”中媒婆形象三议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明代小说作品中出现众多的媒婆形象,以冯梦龙“三言”中的媒婆形象最具代表性。

“三言”作者眼中的媒婆大多能说会道,精通世事。

历代作品中的媒婆,她们在提供满足男女生理需要的服务中获取最大的经济利益,因此忽略了道德伦理的要求。

媒婆文化由来已久,随着社会的发展,虽然古典小说中的媒婆形象逐渐淡出作家的作品,但这一类人物的存在依然会引起后来人的思考。

【关键词】三言;媒婆;媒婆形象
明代小说中出现了许多的“三姑六婆”。

“三姑六婆”最早出现于元人陶宗仪《辍耕录·十卷》:“三姑者,尼姑、道姑、卦姑;六婆者,牙婆、媒婆、师婆、虔婆、药婆、稳婆也。

”《现代汉语词典》:“三姑六婆,比喻不务正业的各种市井女性。

”(本文中“媒婆”泛指以做媒为主要职业或者是职业兼有做媒性质的女性)。

明代小说中众多的媒婆形象形成了具有研究价值的“媒婆文化”。

媒婆生活在市井之中,以赚取金钱为目的从事各种服务,她们取悦公子少爷、妇人小姐,或使男女成双成对,或撮合男女通奸。

对于她们,历来评点不一,或褒或贬,但不能否认,她们在败坏社会伦理道德时又填补了传统生活方式的不足。

一、一议——媒婆文化
中国文化中“媒”字由来已久。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媒,谋也,谋合二姓也。

’‘妁,酌也,斟酌二姓也。

’”“媒灼”即谋合二姓以成婚。

我国古代社会中媒人分为官媒和私媒,官媒主要是指为官府当差,以做媒为职业;私媒是指游走于民间,有自己主要的职业,兼做媒人。

古代社会,男女都可以充当媒人,但多数都是女人,这些女人大多年过半百,花容失色,靠做媒谋生,所以称之为“媒婆”。

媒人自古以来在社会中都扮演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最早的《诗经·卫风·氓》中“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正反映了一个年轻女人拒绝心爱男子的理由即没有找到合适的正当的媒人。

《诗经·齐风·南山》“析薪如之何?匪斧不克。

娶妻如之何?匪媒不得。

既日得止,曷又极止?”中“薪”代指婚姻之事,其中就说出了要是娶妻怎么办,没有媒人是不能成全的。

由此可以看出媒人的重要性,“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自古以来便是封建社会不能撼动的准则,它来源于西周时期的一种婚姻制度。

由此可以看出古代社会,男女没有爱情自由,父母和媒人全权包办的婚姻,是幸或不幸就取决于命运。

媒婆形象绝非明清小说中才出现,早在唐代小说中就出现了“媒婆”这一形象。

元稹《莺莺传》中的丫鬟红娘在张生与莺莺的爱情故事中扮演着媒婆的角色,虽着墨不多,但她的机灵、圆滑给人留下来深刻的印象。

明代小说“三言”中描写了众多的媒婆形象,他们大多属于私媒,在以卖珍珠、花粉赚钱的同时帮人做媒,而更多的媒婆还是人贩子、接生婆。

因此,他们又被称为“牙婆”、“虔婆”。

例如《卖油郎独占花魁》(《醒世恒言·卷三》)中的虔婆刘四妈,《蒋兴哥重会珍珠衫》(《喻世明言·卷一》)中的牙婆薛婆,《陆五汉硬留合色鞋》(《醒世恒言》·卷十六)中的媒婆陆婆。

与“三言”同时代的小说“二拍”或者《金瓶梅》、《水浒传》中都出现了众多的媒婆形象。

如《姚滴珠避羞惹羞,郑月娥将错就错》(《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中的王婆,《金瓶梅》中的王婆、薛婆、文嫂、冯妈妈。

《水浒传》中的王婆形象更是深入人心,在西门庆与潘金莲的奸情中,王婆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这一人物也成为作品刻画的经典人物形象之一。

“媒婆文化”是中国古代众多文化中的一种。

古代社会,往往将媒婆称为“马六泊”,原因在于,“马”隐指女子,“入马”指男女勾搭成奸。

“六泊”是“伯乐”的谐音,伯乐善于识别优良的马匹。

而“六泊”即是善于使男女勾搭成对的一种人。

所以将“媒婆”称为“马六泊”,含有贬低和斥责之意。

媒婆能够自由穿行于大街小巷,根本原因在于她们有一套自己的谋生手段。

这些未受传统文化熏陶的妇人,几十年的生活实践,练成了她们独特的处事态度,因此形成独特的“媒婆文化”。

二、二议——作者眼中的媒婆
“张媒李媒前来,这两个媒人端的是开言成匹配,举口合姻缘;医世上凤只鸾孤,管宇宙单眠独宿。

传言玉女,用机关把臂拖来;侍案金童,下说词拦腰抱住。

调唆织女害相思,引得嫦娥离月殿。

”作者冯梦龙借作品《小夫人金钱赠年少》写出历代文人眼中的媒婆形象。

首先,这些媒婆“开言成匹配,举口合姻缘,”她们具有超强的语言能力,能够“挑唆织女害相思,引得嫦娥离月殿。

”她们的语言滴水不漏,通俗易懂。

鲁迅先生称赞《水浒》的“有些地方,是能够使读者由说话看出人来的。

”而在“三言”或者“二拍”同样得以体现,在作者的笔下,一个个圆滑的媒婆形象跃然纸上。

《卖油郎独占花魁》(《醒世恒言》·卷三)中刘四妈自道:“老身是个女随何,雌陆贾,说得罗汉思情,嫦娥想嫁。

这件事都在老身身上。

”她见到美娘从“侄女”到“我儿”这种称呼的细微变化中让女儿家恰似找到了依靠,有了商量的对象,从而放松了警惕的界限。

她对美娘的奉承引起了美娘的好感“‘我儿,做小娘的,不是个软壳鸡蛋,怎的这般嫩得紧?似你恁地怕羞,如何赚得大主银子?’‘一园瓜,只看得你是个瓜种,九阿姐待你也不比其他’”。

而后八个从良类型的分析得井井有条,使得美娘道:“若蒙教导,死不忘恩。


其次,这些媒婆走家串户,看尽世间人情冷暖。

正应了《红楼梦》中那句“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她们的处事能力在几十年的生活阅历中得以提炼。

作为社会底层的一份子,她们身兼数职,精通各种生活琐事,知道如何让自己融入社会,以取得自己的利益追求。

作者以自己之口或者他人之口细说的媒婆成为破坏正常社会生活,挑起男女情欲的主使者,在作者的眼中,她们是社会的叛逆者,是“马泊六”。

同一时代的“二拍”中,作者凌濛初就曾这样骂媒婆:“世间听不得的最是媒人之口,他要说了穷,石崇也无立锥之地;他要说了富,范丹也有万顷之财。

正是富贵随口定,美丑趁心生,再无一句实话。


小说中这一类人物善于察言观色,看透男女各自的心思;往往忽视道德规范,为男女发泄情欲找到一条便利之路,她们的所作所为导致正常的社会家庭生活发生突变,是与传统的道德相冲突的,这对于一生都受“四书五经”传统思想熏陶的那些小说作家们而言,媒婆的行为触犯了他们的道德底线,于是,“三言”作者冯梦龙对于导致闺阁失常,社会伦理关系发生扭曲的那些媒婆毫无隐晦地表示憎恨和鄙夷。

作家们不能脱离时代思想的影响客观地评价这些下层女人。

而现今看来,传统的婚姻制度束缚了人们的感情,他们在长期的压抑之下只能寻求另一种帮助,这才给了媒婆赚钱之路。

所以,与其责骂媒婆,倒不如责骂那个保守、不符合人性的封建社会制度。

三、三议——媒婆眼中的男女
孔子《礼记·礼运》:“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

”孔子认为,饮食与男女之事都是人的基本欲望。

《孟子·告子上》:“食色,性也。

”告子反对孟子提出的“性本恶”,指出饮食和性欲都是人的本能,是不能回避的问题。

明代时代,商品经济日益发达,社会开放程度有所提高,但闺阁之门依然紧闭。

沉重的封建思想压抑着世间男女的欲望。

因此,对于那些欲望强烈、苦闷无奈的人,私会通奸成了他们泄欲的最好方式。

这些潜在的社会因素恰巧给了媒婆做媒谋生的土壤。

这些女人精通风情之事,在她们眼中:“风花雪月,趁着年轻受用。

”她们对于年轻男女之间的欲望和心理把握的十分透彻。

以“三言”中《蒋兴哥重会珍珠衫》为例,文中的薛婆,心机深厚,为达成目的,步步为营,最终引诱成功,促使三巧儿和陈商通奸。

首先,薛婆对陈商道:“此事须从容图之,只要成就,莫论岁月,
若是限时限日,老身决难奉命。

”媒婆自知深闺中的女性,自幼受父母教育,谨记“贞节”二字,若要冲破世俗观念,还需要潜移默化地去诱导,使得她乖乖听命于己。

于是,她们在计划实施之前,要做好充足的时间准备。

其次,取得闺阁中女性的信任,拉近女性之间的距离。

薛婆见到三巧儿“‘老身久闻大娘贤惠,但恨无缘拜识。

’‘还是大家宝眷,见多识广,比男子汉眼力到胜十倍。

’”他们奉承赞美女性的容貌和手艺恰到好处,容易使闺阁之中的女子放松警惕。

她们的语言滴水不漏,通俗易懂,娓娓道来。

她们不急于求成,以退为进,使得自己更深得闺阁妇人的欢喜。

“这婆子伶牙俐齿,能言快语,又半痴半颠的,惯与丫鬟们打诨,随意上下都欢喜他。

三巧儿一日不见他来,便觉寂寞,叫老家人认了薛婆家里,早晚常去请他。

”这样,薛婆取得了三巧儿的信任,经常无意间挑动三巧儿的春心。

再次,看清时局,抓住时机。

七月初七,三巧儿生日,恰巧也是中国“牛郎织女一年一会”的传统习俗。

媒婆深知此时三巧儿心中的苦闷和寂寞。

便道:“老身今日有些穷忙,晚上来陪大娘,看牛郎织女做亲。

”一句话,便说中妇人的心思,这让三巧儿如何不动心。

晚间饮酒中,婆子再提:“牛郎织女,也是一年一会,你比他到多隔了半年。

常言道一品官,二品客。

做客的那一处没有风花雪月?只苦了家中的娘子。

”惹得三巧儿低头不语,唉声叹气。

婆子半醉半醒中谈及男女之事,更是让三巧儿心头受用。

最后,事后献计,安抚女性。

薛婆借灭灯换上陈商,三巧儿春心萌动,与陈商通奸成功。

事毕,再献上计策安抚三巧儿。

使她更加信任自己,自己也受到更大的利益好处。

在媒婆的眼中,世间男女都是她赚钱的工具,而对于通奸所带来的负面效应,她们从来不会考虑。

在提供他人方便之时获取一定的经济报酬,这正反映了明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对底层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可以说,媒婆的存在是当时社会物欲追求的表现。

不得不承认,这些丧失劳动力和姿色的女人,她们或者是没有正式的职业,或者是抚孤守寡的孀妇。

她们只能依靠自己特有的能力追求物质需要。

如此看来,笔者认为不得不对这些媒婆抱有同情之感。

她们的身份和所作所为是那个时代给予她们无法逃避的选择。

四、结语
明代小说中媒婆形象具有典型性。

明代社会商品经济发达,但下层人的生活依然艰辛。

这些出身卑微,活在下层社会的妇人只能依靠自己的能力谋生,她们穿梭于形形色色的任务中间,为谋取利益不惜破坏别人正常的生活方式。

历代评论者对于她们的身份地位都持有贬低或者抵触的心理。

她们在文学作品中总是匆匆一现,但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们的出现与社会礼教相冲突,与男权社会相冲突,但却存在了很长时间。

随着社会的发展,封建社会的终结,这一类人物在作品中逐渐淡出,但依然会引起后来人对这一文化的思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