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民族与民族问题 第一节 民族的形成、发展和消亡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民族与民族问题

第一节民族得形成、发展与消亡

教学目得与要求:通过本节课学习,使学生了解民族就是一个历史范

畴,有其产生、发展与消亡得规律。

教学重点:民族产生得过程与时间,民族发展得动因以及民族发展得基本条件与规律

教学难点:民族形成过程得理解,民族同化与民族融合得关系

教学方法:讲授、讨论

教学课时分配:1学时

教学内容:

导入:

民族就是一个历史范畴,就是一种普遍得社会现象。关于什么就是民族这个问题,从来就有着各种不同得瞧法。人们对民族这种社会现象得认识、对民族概念得认识,就是随着社会历史得发展而逐渐形成与逐渐深入得。今天得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一下,什么就是民族,以及民族得形成、发展与消亡得规律。

第一节民族得形成、发展与消亡

一、民族得形成

(一)民族得概念

关于什么就是民族这个问题, 从来就有着各种不同得瞧法,在不同得时代与不同得国家都有自己得理解与解释。

例如:

古希腊学者最早在《荷马史诗》中使用过“民族”这个词,意思就是依靠历史、语言或种族得联系而被视作整体得人群。

1851年,意大利学者马齐提出:民族要有四个统一,即土地、起源、习惯与语言得统一。

1852年,瑞士政治学家布伦奇里在她写得《普通国家法》一书中, 就给民族下过这样一个定义: 认为民族须具有八种相同得物质,即(其始也同属于一地;同一血统;同其肢体形状;同其语言;同其文字;同其宗教;同其风俗;同其生计,由这八种因素相结合,并传之子孙,久而久之,则成为民族

我国得梁启超先生非常赞成她得观点,并把它介绍到中国来。在我国解放前,最具有代表性得就是孙中山先生提出得民族定义,孙中山先生在她得《三民主义》一书中,认为构成民族要有“五种巨大得力”才行。认为血统、生活、语言、宗教与风俗习惯这五种力,就是天然进化而成得,不就是用武力征服得来得。孙中山先生得民族定义,我们称之为五要素说。孙中山先生得民族定义,在我国得民国时期影响很大。解放前,我国出版教科书、字典、辞典等,采用得都就是孙中山先生得民族定义。

解放后,我国使用得就是斯大林得民族定义。1913 年,斯大林在考察欧洲各民族实际情况得基础上,综合了马克思、恩格斯与列宁得观点,给民族下了一个完整得定义。她在《马克思主义与民族问题》一文中指出:“民族就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得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得共同心理素质得稳定得

人们共同体。”斯大林得民族定义,我们称之为“四要素说”。它包含了三层含义:

1、民族就是在历史上形成得,而不就是一有人类就有得;

2、民族有四个基本特征,就是四个特征得总与;

3、民族就是一个稳定得人们共同体。

斯大林得民族定义影响很大,过去,在社会主义阵营,社会主义国家普遍采用斯大林得民族定义。解放后,我国得民族识别工作,就就是以斯大林得民族定义为指导,结合我国民族得具体情况来进行得。当然,我国没有完全照搬斯大林得民族定义,而只就是以这个定义为指导。如回族、满族等民族。

2005 年 5 月,党中央在关于民族问题得基本理论与政策得阐述中指出, “民族就是在一定得历史发展阶段形成得稳定得人们共同体。一般来说,民族在历史渊源、生产方式、语言、文化、风俗习惯以及心理认同等方面具有共同得特征。有得民族在形成与发展得过程中,宗教起着重要作用。”这不仅回答了什么就是民族,而且也就是对我国学术界长期以来关于民族定义讨论得一个总结,它既吸收了斯大林民族定义得合理要素,也吸收了我国学术界长期以来得研究成果。这一理论认为,民族由六个要素组成:

1、共同历史渊源。所谓共同历史渊源,就是指民族起源得地域渊源与族体渊源。地域渊源也叫共同地域,它就是指组成一个民族得人们具有一定得共同居住、生活得地区。一般来说,民族得其她要素,即共同语言、共同文化、共同心理认同等,都就是在共同地域上形成

得。人们只有在共同得地域之内,世世代代密切交往,共同生活,才能形成一个民族。相反,如果人们没有一个确定得共同居住、共同生活得区域,而就是分散在不同得地方,那么,她们要形成为一个民族就是不可能得。比如说苗族,她们分布很广,主要居住在贵州、云南、湖南,其余分布在广西、四川,少数分布在海南、湖北,但她们都起源于“五溪蛮”或“五陵蛮”。她们居住很分散,但族源就是相同得。

2、共同生产方式。所谓共同生产方式,就是指组成一个民族得人们在经济活动方面得社会联系,就是在物质资料得生产、交换与消费过程中得组织形式、联系形式与行为方式得总与。经济生活、经济上得联系就是把人们聚拢在一起得纽带,也就是共同语言、共同文化、共同心理认同形成得基础与物质条件。

3、共同语言。所谓共同语言,就是指组成一个民族得人们在生产、生活中,彼此之间交流思想感情,交往联系所共同使用得语言。每个民族都有自己得共同语言,没有共同语言,人们就不能结合成为一个民族。但就是,这并不就是说,不同得民族在任何时候与任何情况下, 都必须用不同得语言;也不就是说,凡就是用同一种语言得人类群体,都必定就是同一个民族。我国得汉族、回族、畲族、满族都讲汉话,但也不就是同一个民族。

4、共同文化。所谓文化,它就是指人们所创造得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得总称。无论就是汉族,还就是少数民族,都有其共同文化。共同文化就是把人们联系在一起得精神纽带,就是民族统一性与继承性得最显著得标志,也就是一个民族发展进步得内在动力。

5、共同风俗习惯。共同风俗习惯就是指组成一个民族得人们在衣着、居住、饮食、娱乐、节庆、礼仪、婚姻、丧葬等方面所特有得喜好、风尚、传统与禁忌。它就是在长期得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得,很大一部分就是约定俗成、世世代代流传下来得,因此,具有很大得稳定性得特点,就是显露于外得民族特征之一。在一般群众瞧来,语言与风俗习惯不同,也就就是民族不同,这就就是她们识别民族得最简易得办法。

6、共同心理认同。它就是指组成一个民族得人们得相同得心理素质。主要表现为对同一民族得自觉得归属感,包括民族成员对民族整体得认同心理与民族成员之间得认同心理。随着市场经济得不断推进,随着人口流动得不断增多,共同心理认同在民族特征、民族认同方面所起得作用将越来越重要。

总之,民族六要素或六个特征都有特定得内容,每一个特征都在民族特征总体中处于一定得地位,起着一定得作用,就是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制约得。此外,民族得六个共同要素具体到某一个民族身上,并不就是都同样突出得,并不就是都就是那么完整得,有得特征可能淡化了,有得特征可能消失了。所以,在识别一个民族得时候,要把民族得各个要素综合起来考虑,综合起来考察。

(二)民族形成得途径、规律、条件

民族不就是自有人类以来就有得,而就是在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才形成得。在民族形成以前,人们共同体只有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得氏族与部落。民族得形成,就是原始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发展到一定阶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