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急研究综述与展望

应急研究综述与展望
应急研究综述与展望

 1998年7月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第7期 

应急研究综述与展望α

翟晓敏 盛昭瀚 何建敏

(东南大学系统工程研究所,南京210018)

摘要 首先简要介绍了灾害的特征以及对人类社会的危害,阐述了应急对于减灾,特别是中国减灾工

作的意义,然后概述了当今应急研究的现状、水平、趋势及不足,提出了今后应急研究的重点。

关键词 应急 灾害 系统工程

R ecen t D evelopm en ts of Em ergency Study

Zhai X iaom in Sheng Zhaohan H e J ianm in

(South East U niversity,Institute of System Engineering,N anjing,210018) Abstract In th is paper,the characteristics of calam ities,their har m to hum an2society

and the significance of em ergency2treatm ent in reducing the disasters’dam age,especial2

ly in Ch ina’w ere discussed.T he situati on,level,trends,p roblem s of current em ergency

study and the emphasis of future study w ere expounded as w ell.

Keywords em ergency,disaster,system engineering

1 绪论

灾害应急以及灾害应急系统工程的研究迫在眉睫,其原因在于①有史以来,灾害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伤亡、痛苦和损失,是人类生存的大敌;②现代灾害中自然的成分开始下降,人为的成分开始上升,在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中,一种新的灾害,自然—人为灾害,正在崛起,开始越来越严重危害人类本身;③除了日益增多的灾害类型外,随着社会脆弱性(激增的人口、危险的技术、易损的生命线工程、不安全的建筑和设施、人们的相互依存等等)的增强,人类还要承受比过去更加严重的灾害后果。人类正面临着日益加剧的、前所未有的、巨大的灾害威胁;但是④灾害应急和应急系统工程的研究至今非常零散和缺乏。

以下简要介绍一下减轻灾害、应急和系统工程的关系。

111 减轻灾害

灾害有许多共同特征:社会性、破坏性、突发性、连锁性、多样性、难预报性。

面对灾害的挑战,世界各国政府、科学家、工程师及公众都迅速行动起来,因地制宜,采取各种手段对抗灾害,人们坚信:运用科学、技术可以有效地减轻灾害的影响。

联合国于1987年12月11日决定:“从1990年开始的二十世纪的最后十年定名为‘国际减轻自然灾害十年(I DNDR)’。在这十年内,各国际团体要在联合国的主持下特别关注和扶植在减轻自然灾害领域中的国际合作。”[11]

一个国家对于各种灾害的防治与减轻所表现的行为和能力,已成为评价其政府政绩及社会进步程度的重要标志。中国在1989年由政府成立中国‘国际减轻自然灾害十年’委员会,使中国的减灾工作与世界同步。

一般减轻灾害的工作包括预防、应急准备、救灾、研究四大部分。预防是指所有应在灾害发生前完成的α本文于1996年12月25日收到

81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1998年7月

工作;应急准备包括临灾前和灾害发生期间需进行的工;救灾指在灾害形成后应进行的活动;研究指那些旨在减轻灾害的研究工作,诸如填补知识空白和创造新的方法等[12]。(注:也有将为应急所做的准备工作如应急计划制定等称为应急准备,而将上述的‘应急准备’工作定义为临灾应急)。

112 应急

应急在减轻灾害活动中承担的工作,它包括上述四项工作中‘应急准备’的所有工作以及‘救灾’的前一半工作(不包括长期重建计划的制定和实现)。

应急的目的,对于‘应急准备’而言是:阻止灾害发生,当灾害不可避免时应使受灾系统免受或少受损害;对于‘救灾’而言是:防止灾害恶化,遏制灾害扩大,尽快恢复受灾系统初步有序。(注:初步有序:脱离外援支撑,系统 局部 个体维持最低级的运动和尽可能少的后效性。)

根据灾害特性以及对于受灾体的作用过程,决定了要达到减灾目标,应急作用时间特别指救灾时间越短越好。

要在非常有限的时间,执行几乎一半的减灾工作,实现决定性的减灾目标,可见应急任务艰巨性和在减轻灾害工作中的重要地位。

113 应急在中国

社会对于灾害的承受能力并不同它的发展程度成单调的线性函数关系。相同强度的灾害,对发展中国家造成的危害比发达国家和最不发达国家更为严重。如同一栋基础不牢的楼房,在地震时比草棚和坚固的大厦危险得多。因为发展中国家正处于迅速过渡或现代化时期,这样的社会对发展的强烈要求使人们忽视了工程的可靠性、合理性,是一种脆弱的,对于灾害最敏感的社会。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近二十年的开放发展为其带来巨大的进步,也带来了更多的人为、自然—人为灾害。城市高度密集的人口,大量老、旧、拥挤、质疵的民用建筑,脆弱的城市设施,落后的科学技术(特别是灾害的预测、预报,工程建筑的材料、结构等)使中国抗灾减灾的难度极大。

此外,众多的人口与严重的资金短缺加上至今仍很淡薄的灾害意识,不可能在短期内按照国际减灾十年委会:‘在保持灾后救灾力量的同时,把重点转移到灾前计划、预防和应急准备’的思路,完成土地的重新合理规划、各类建筑工程的更新加固、灾害的准确预报和评估等一系列综合治理工作。

根据国情,‘以预防为主’的基础上,强化应急系统工程工作是中国减灾的必由之路。

114 应急系统工程

从灾害类型和特征可以看出:不仅灾因、灾害类型之间交错复杂,而且往往形成灾害链、灾害群,灾害本身构成一个系统—灾害系统。应急是为了有效地抗灾减灾,所以应急系统是一个抗灾减灾系统,灾害应急工作必然是一项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

任何一项系统工程,必须目标明确、组织管理体制得力、各阶段工作安排合理,应急系统工程也不例外,而达到这些必须首先知道应急机制,用以指导应急系统工程的工作。此外,许多系统理论和先进手段都可以用来帮助应急系统工程得出优化的策略。例如:用系统论分析应急系统层次、相关性、因素关系;将运筹学用于资源分配、派遣路径选择;用信息论传递控制、管理物流;控制论把握主体(可控)、客体(可观)以及干扰间有机联系;以决策论指导救援力量的部署、派遣方案选择等等。因此,以系统的观点,将应急工作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必定有助于更好地研究它、运用它实现减灾目标。

通过对应急工作宏观性质的揭示也发现,应急减灾并非轻而易举的事,也不是靠个别系统专家或某一类科学家就能实现,而是要许多人,甚至是全社会的参与和努力。而所有这些研究应急工作的第一步是必须了解应急研究领域的动态,使今后的工作起点尽可能高一些。

2 应急研究动态

211 应急系统应用背景、主要研究工作

21111 应用背景

广义应急的意义相当广泛,而被作为研究对象的应急系统,往往针对那些紧急、突发的,如果不加控制将带来严重后果的破坏性事件。即便如此,应急系统的应用范围仍然非常广泛。从现有研究文献所涉及的范围,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灾害应急,包括①自然灾害:地震、水灾、火灾、风灾等②人为灾害:核物质、毒害物质(化学物质、原油、污水、废气)等对环境污染和破坏。

2)供应系统应急,包括①事故:(核)电站、输电网、输油(气)管网、钻井设备等②紧急供应:电、水、气、油等。

3)交通调度:汽车、火车、飞机等①运输②紧急出动。

4)通讯指挥:有线无线通讯、雷达、网络、交通、治安、军事等。

5)控制系统应急:航空、航天、机器人、飞机等。

6)工程设施应急:公路、水利设施、建筑等。

7)其它应急,包括①急诊医疗②军事、战争③经济、投资……。

但必须注意,各种应急并非单一、孤独的,而是交错、综合的,这构成了应急系统的一大特点。

21112 研究应急所做工作范围和内涵

应急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同时涉及社会的许多方面层次。特别广泛的应用范围加上系统自身的复杂性,使得对于应急系统的研究涉及面广、工作量大、形式多样、内容复杂,需要不同领域、各种类型的专家共同努力。表1从四个方面介绍应急研究工作:

表1

研究类型 内 容

行政、组织、政策研究国际、区域、国家、地方各级应急机构建立,这是应急工作的组织保障;国际、区域、国

家、地方各种合作、交流、教育、培训,这些活动将促进应急研究工作的发展并保证应

急期工作的有效实施;各类应急条例、法案颁布,为应急工作提供法律依据和法律程序,使应急工作规范化、制度化。

基础理论、方法研究

各种灾害的灾因机制研究;新的分析、预测、评估、仿真、优化、决策理论和方法;防灾

工程(材料、结构、管理)研究。

技术、工具研究人造卫星用于应急通讯、监视、图象;先进的观测、试验、分析仪器;不断改进的通信、

通讯网,数据采集、传输技术,救援、医疗设备;计算机用于数据处理、预测、监控、报

警;此外,大量的软件系统,如地理信息系统、应急操作系统、辅助应急决策系统等已

成为非常有效的应急辅助工具。

计算机应急系统这是一个以计算机为中心的组合系统,它运用应急理论、方法,将各种技术和工具有

机组合,构成一个具有某种应急功能的自动化系统。是当今应急系统研究的主要内

容。212 计算机应急系统

21211 主要研究领域

从近几年有关应急的研究文章可以看出,对计算机应急系统的研究是应急系统研究的主流。与一般计算机系统相比,应急系统需要考虑更多的自然、环境、社会因素的作用。下述这些系统是1994,1995年及1996年8月前录入E I 和SA 的全世界有关应急研究的百余篇文献中讨论较多的几个计算机应急系统:

1) 环境应急系统

主要针对有毒、有害物质(化学物质、原油、污水、废气)等泄漏、排放对环境污染和破坏而采取紧急措施的应急系统。环境污染是全球关注的热点,这方面的研究有基于知识或神经网络的紧急清除污染决策支

9

1第7期应急研究综述与展望

02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1998年7月

持 专家系统、有对应急环境管理模型的敏感性分析、有用面向对象模型建立的环境影响评价和应急响应计划。其中,Zhou Q i w ei[9]等用在知识库设计工作中针对环境知识多原则的特点提出了用多层知识领域矩阵形式辅助表示复杂决策过惶的思想、简单、明了、实用。A.Struthers[6]等用一对一(对等)的对象管理者或服务者处理网上运行的扩展系统潜在的复杂性,有助于现成软件包的运用、减少编码复杂性以及今后扩展中对象类的重用。

2) 核电站应急系统

它是每个核电站必备的系统。由于核能运用的巨大收益以及核泄漏事故的可怕后果,对于如何运用应急操作系统(EO P)有效防止核事故的发生是许多科学家感兴趣的问题。这方面的研究有用风险概率评价法建立的事故管理支持系统、有基于规则 模糊的专家 决策支持系统、用于监控、防止事故、应急响应的在线诊断及计算机网络。其中,T soglin,Yu L[8]等介绍的为乌克兰核电站(群)建立的早期应急预测和反应中心是一个基于远程监控的应急控制中心。文章中介绍了它的通讯结构、工作层次、开放式系统结构及工作环境,是一个将远程通讯、分布式管理和中心应急控制相结合的系统。A drian V.Gheo rghe[2]等介绍了三个各有特色的用于应急的知识和决策支持系统。文章最后提出了一个开发应急计划和管理先进智能系统的研究计划的目标,简言之:信息技术、远程通讯系统、基于风险的理论;智能和熟练的系统方法(神经网络、扩散建模、诊断规则传送、呼叫应急行动计划、专家系统);G IS平台;启发式建模和综合方法;集成国际通用方法;运用现有数据和案例;开发智能集成应急管理各方面的工具。这些都是建立有效的计算机应急系统的关键技术。

3) 电网应急系统

是用的较多的应急系统之一,有将决策树方法用于电力系统安全评价、有用神经网络进行故障定位、有基于案例推理 模式识别 基于知识 动态数据库开发的(实时)控制专家系统。其中T.V an Cutsem[7]等提出了用决策树处理两种情况下的电压安全问题方法:预防方式和应急方式。用不同的建树数据(作者称之为状态学习集),可以使用相同结构的决策树处理:1)通常情况下,判断当前电压是否安全的问题,2)出现偶发现象后,系统是否需要和执行应急控制的问题。

4) 应急车辆派遣系统

主要讨论最佳路径选择的方法和策略。Jean2Yves Po tvin[4]等在文章中比较了基于线性编程与神经网络模型的两种技术后认为:这两种技术对于产生专家决策都很快很有效,但神经网络执行好于线性编程模型,尤其在处理连接权重的细微实时调节和不确定因素时。Robert Go ldberg[5]介绍了通过对派遣领域专业性调查,确定的专家系统知识库的关键因素的方法和结果,同时指出路径专家系统局限性和今后的工作方向。

5) 急诊系统

这方面的工作有理论研究,也有技术研究。如对于医疗应急决策支持系统的研究有基于知识系统 基于敏感性分析的决策支持系统 专家系统、基于数据库的紧急护理系统、用Petri网对急诊系统建模及运行分析、以及先进急救系统装备的设计、构成等等。A ssanelli.D[1]等介绍了带计算机决策支持的可携带心脏急救工作站。它克服在家中、在救护车上甚至在医院急珍室里,因为简陋的诊断所导致的治疗延误。这个可携式工作站可用于辅助当场决策,同时装备有连接救护车和特诊科的在线移动电话,以便运用远程医院先进、完善的诊断和治疗设备。将当地计算机决策系统得出的诊断结果传至医院,由医院的装备和专家评价,评价结果传回现场以指导急救工作,同时医院也针对病人情况预先组织好抢救人员和设备。(车载)计算机系统集成了用于监视(心电图的)ST段串行分析和用于心绞痛和风险评价的专家系统。这项研究对于改进中国急诊医疗系统的急救车装备将会有启示。

6)其它

有极少文章介绍应急系统的理论框架。Kevin L.M oo re[3]等在文章中将应急计划和响应系统看作一个离散事件的动态系统(D ED S),类似于军事上的命令、控制和通讯(C3)系统。并用二叉Petri网建模技术设计智能决策支持系统。作者认为用此基于模型的方法开发了一个用于设计决策支持系统的框架。

从以上的介绍以及对近年应急文献的研究可以看出,应急研究工作中,探讨应急原理以及应急一般机制的文章几乎没有(在所有收集的百余篇文献中,只有Kevin 的工作还能看作是这方面的研究)。绝大多数研究是针对某个具体领域的实际应用设计应急系统,在系统建立过程中运用一些理论、方法或工具。只有一两篇先介绍一些应急系统特征,套上一个数学模型,再介绍该模型的一个运用实例。总体印象是:应急研究工作注重现实功能,针对性、领域性强;应急的普遍性原理和一般性理论尚未成型(这方面的工作很少且不系统),而一般应急理论和方法的研究又是提高应急研究水平的重要一步。

21212 计算机应急系统的开发

虽然各种计算机应急系统的用途、结构迥异,但系统的开发方法(理论、手段、工具等等)有许多相似之处。可以用下面几个方面来说明。

1) 系统形式、开发方法及开发工具

系统形式就是计算机应急系统(此处也包含了与之相伴存在的系统)以何种面貌出现在用户面前;系统功能(包含相伴系统的功能)表示计算机系统在整个应急工作中的作用;开发方法指计算机系统的功能是基于何种理论或手段实现的;开发工具指开发系统所运用的技术支持(见表2)。

表2系统形式

决策支持系统、专家系统、控制系统、仿真系统、评价系统、通讯系统等。系统功能

辅助决策、快速响应、在线控制 管理、指挥调度、培训、模拟应急事件、风险评价等开发方法基于规则、基于知识、基于案例、模糊理论、面向对象、神经网络、概率分析、风险评价、决策理论、建

立模型、计算机仿真等。

开发工具

程序语言、软件(包)、网络(通讯网 计算机网)、数据操作工具(采集 显示 传输 处理和管理→数

据库)、图形系统(数字图形系统 地理信息系统G IS 全球位置测量系统GPS )、多媒体等2) 系统形式、开发方法及开发工具说明

针对上小节总结的应急系统开发的几个方面,对其中重要名词作一些解释(注:下文中百分比N ?表示在1994、1995年至1996年8月前E I 及部分SA 中录入的所有与应急有关的文献中,含有重要(相关)名词内容的文献所占比例),见表311与312。

由此可见,计算机应急系统的开发运用了大量的最新、最先进的计算机及相关理论和技术。随着科学与技术的飞速发展,应急系统也将会得到更有力的理论和技术支持。

21213 计算机应急系统结构

目前,绝大多数计算机应急系统的结构采用上节所述的理论、方法和工具的组合形式,约占文献总数的19%,这是正常的也是正确的。多种方法的结合能从各个侧面体现该应急系统的特殊性,满足该应急系统的特定要求。有些也是上述某些方法自身的要求,如G IS 对于数据库的需求等。

根据所收集的百余篇国内外有关应急的资料,介绍一些组合式计算机应急系统结构的实例:(注:以下公式的含义是(主要的)理论+方法+工具→系统)

1)“一个实时的现代电力系统应急控制专家系统模型”

决策理论+数据库+实时系统→专家系统

2)“地震危险概率及大地随机运动”

数学模型+动态响应+风险评价→分析和控制系统

3)“环境应急管理模型的敏感性分析:一个石油外溢模型中的案例学习”

面向对象编程+案例学习+仿真模型+数据库→决策支持系统

4)“用基于规则和基于模糊的专家系统为核电站开发在线操作者辅助系统”

基于规则+基于模糊+在线系统→专家系统

5)“危险和灾害的应急处理,一个基于合作模式的信息管理系统的核心”

1

2第7期应急研究综述与展望

基于规则+风险评价+G IS+关系数据库系统→决策支持系统

任何一种方法或组合方法构造的计算机应急系统都不能说有绝对的优越性,但它对所属环境的需求而言是合适和(作者认为是)最优的。

表311

重要名词 相关名词比例

N%

解 释

(地位、功能、举例、优缺点)

决策、决策支

持系统、决策模型、决策理论18

决策是应急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决定应急系统性能的关键。应急决策是根据系统当前信息和各类因素,运用一些决策方法和策略:决策树、风险评价、群决策、联合决策、失败分析…等做出决定供决策者参考或直接作用于系统控制。例如:用瞬间稳态决策树法处理大通路瞬间稳态电流极限和较近稳定状态的安全问题。

专家系统、知

识系统、基于规则系统16

专家系统是一种被计算机应急系统普遍采用的辅助决策系统。它主主要基于专家经验建立知识库 规则库,用归纳或演绎等推理方法得出类似于专家的结论。专家系统的研究历史久远,理论成熟而且应用较多。例如:根据说明手册和个人经验建立的“电力维护专家系统”能快速准确地对设备故障进行调查、修理、监控。专家系统有对于知识的要求高(要求全面、系统、准确),有推理规则较难构造和修补等局限。

在线、动态实时11

反应了系统的控制性质,如:在线分析,实时数据和模拟,动态(反应、方案、建模)等,表现系统输入(信息)、分析(过程)、输出(方案)的时间特征。例如:一个用于天然气输送的监控和数据获取的分布式在线系统模型。

基于案例推理6

基于案例推理是一种较新的系统推理方法。它主要基于案例的聚类分析方法,将已有案例的定性,定量或模糊因素进行归类,再运用这些类对新案例进行分析,确定所属类。例如:地震预测系统,由于造成地震的因素和震前预兆多,规律性差,许多因素和现象还不为人认识,所以该预测系统利用以前地震收集的各种材料进行归类分析,再对新现象作出判断和预测。基于案例的推理系统构造简单快捷、便于系统自学习、但相对死板而不利于实时分析和意外处理,而且过多的因素也会造成信息爆炸。

面向对象的方法6

面向对象是一个很好的软件工程设计方法。它将客观世界的事件抽象归纳成研究对象,用对象的属性和行为来描述其自身状态并完成对外界的反应(联系)。用面向对象的方法可进行系统分析、设计、构造等一系列工作。

模糊集理论、

模糊控制、模糊学习2

模糊集合理论和学习方法可用于专家系统或决策支持系统的推理过程,是目前一种比较流行的推理、控制或分类方法。应急系统中,许多控制系统运用模糊控制方法如:航空、机器人等。

数据库17数据库是应急系统中一个重要的支持工具,主要用于信息的存储、管理等,专家系统、决策支持系统以及G IS等,凡需要大量数据的系统,都要用到数据库。

地理信息系

统G IS 全球位置测量系统GPS 7

地理信息系统是一种新的,先进的系统开发工具。许多计算机应急系统都用到G IS GPS,如:交通、地震、污染、火灾、供能等应急系统。主要用于快速定位、获取定位点的必要信息以辅助决策。此外,很多计算机应急系统用G IS开发图形化人—机界面:动画、仿真、结果显示等。

22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1998年7月

表312计算机仿真

主要通过模拟应急事件,获取知识、策略和数据如核电站应急系统等或用于操作 决策人员的培训。风险评价

一种决策的方法,在应急系统中广泛运用建立模型

构造系统的好方法。概率分析

数学方法,用于决策。神经网络

一种新的、发展很快、用途很广的决策工具,它能够模拟人脑的思维过程,特别适合处理非形式化的问题。多媒体新的开发工具,用于开发计算机应急系统的人2机界面。

目前用得较好的应急系统均为方法和工具的组合利用,它们的优点是:

1)适宜于解决实际工程问题、满足实际工程需要。

2)选择一个合理的组合结构,即不很复杂又使生成的应急系统具有新意。

3)对于多种组合的研究有助于向计算机应急系统普遍性研究前进一步。

3 应急系统研究现状评价和对进一步研究工作的建议

311 现状评价

通过以上的介绍和分析可知,应急系统研究现状是:

1)应急系统的应用领域十分广泛而且相互交错,所以应急系统的种类繁多、结构复杂。

2)应急系统研究是一个跨学科的研究领域,自然、环境、社会因素多,涉及面广、工作量大、形式多样、内容复杂、需要不同领域、各种类型的专家们共同努力。

3)从近年应急文献的研究可以看出:①计算机应急系统研究是目前应急系统研究的主流;②应急研究工作注重现实功能,针对性、领域性强;③应急的普遍性原理和一般性理论尚未成型,这方面的工作很少且不系统。

4)各种计算机应急系统的开发方法(理论、手段、工具等等)有许多相似之处,对这些相似性的归纳和探讨,有助于我们发现计算机应急系统的共性,提高应急(系统)研究水平,找出应急的普遍性原理;计算机应急系统的开发中运用了大量最新、最先进的计算机及相关理论和技术。

5)目前绝大多数计算机应急系统的结构采用理论、方法和工具的组合形式,这种结构适宜于解决实际工程问题,满足实际工程需要;即不很复杂又使生成的应急系统具有新意;对于多种组合的研究有助于向计算机应急系统普遍性研究前进一步。

312 进一步研究工作

从现状看来,人们已从事了大量的具体应急系统的研究和开发工作,却很少有应急一般理论和方法的探讨。一方面,进行大量、各自为政的实际工作是一个研究领域发展过程的必经阶段和必要层次,它将为理论研究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缺乏普遍原理的探索和指导,将牵制应急(系统)研究的升华,阻碍应急研究领域的体系化;再一方面,应急的普遍原理和一般性理论尚未成形,正说明这方面工作大有作为,需要大量学者智慧的投入。

31211 应急理论研究亟待加强与深化

应急理论的研究、应急系统工程研究很重要,亟待加强和深化,但工作相当艰巨,它需要:

1)全面地、大量地阅读和分析所有现存的、不同种类的应急系统的有关文献,了解领域研究现状。2)深刻理解各个应急系统所运用的理论、方法及结论,并对它们作出比较和评价,找出个性与共性、作出理论性概括。

3)从事大量应急系统工程的实践工作,从中获取充分的感性材料,以助于理性的升华。

以上所讨论的应急研究现状以及我们已经完成的汽轮机故障诊断系统和正在进行的消防应急出动方

3

2第7期应急研究综述与展望

42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1998年7月

案生成系统的研究正是在这些方面所做的一些工作。

31212 进一步研究的思路

如何根据具体应急系统提供的依据,研究应急系统的一般原理,是应急(系统)研究急需的进一步工作。

从对应急系统应用背景以及对现有(计算机)应急系统作用的分析看出,应急系统基本用于避免、减轻或挽救生命、财产的损失,而带来这些损失的事件又可以通称为灾事。所以,研究应急机制必须从灾害机制入手,而研究灾害机制又必须先认识灾害。我们根据:从认识灾害的静态特征到剖析灾害的动态机制,最终获得应急的反灾害机制的思路研究应急理论,已有一些收获,除灾害应急、应急研究现状外,还有应急机制、应急决策研究等,详细内容将在相应文章中介绍。

参考文献

1 A ssanelli D,M aifredi,G.Po rtable cardi o logical w o rk stati on designed fo r acute co ronary https://www.360docs.net/doc/f31472388.html,2 puters in Cardi o logy1995:361~4

2 Cheo rghe,A drian V,V am anu D an V.Soph isticated and intelligent system and app roach in em ergency engineering and m anagem ent.Interati onal Journal of Global Energy Issues,1995,7(1,2):82~89

3 M oo re,Kevin.,A braham,John K.A rch itecture fo r intelligent decisi on suppo rt w ith app licati ons to e2 m ergency m anagem ent.P roceedings of the IEEE Internati onal Conference on System,M an and Cyber2 netics.1994,(2):1571~76

4 Po tvin,Jean2Yves;Shen,Yu.L earning techniques fo r an expert veh icle dispatch ing system.Expert Sys2 tem s w ith A pp licati ons1995,(8):101~9

5 Robert Bo ldberg.C ritical Facto rs fo r Em ergency V eh icle Routing Expert System s.Expert System w ith

A pp licati ons.1994,7(4):589~602

6 Struthers A.P reston M L.A n object o riented model m anagem ent and em ergency response panning.

Fourth European Sympo sium on Computer A ided P rocess Engineering.ESCA PE4.1994:389~90

7 V an Cutsem T.W ehenkel L.D ecisi on tree app roaches to vo ltage security assess m ent.IEE PROCEED2

I N GS2C1993,140(3):189~199

8 T soglin Yu L,K li m enko IA.U k raine early w arning.N uclear Engineering Internati onal.1995:40(490) M ay:31~33

9 Zhou Q i w ei,Still m an,M artin J.D esign of an expert system fo r em ergency response to a chem ical sp ill.

Journal of Chem ical Info r m ati on and Computer Sciences1995,35(6)

10 王国治等1中国防震减灾工作1北京:地震出版社,1993

11 国家地震局编译1国际减轻自然灾害十年计划的实施1北京:地震出版社,1990

12 国家地震局编译1国际减轻自然灾害十年计划的实施19911北京:地震出版社,1992

13 国际减灾十年委员会等1面对自然灾害1北京:地震出版社,1988

14 马宗晋,陈玉琼等1灾害与社会1北京:地震出版社,1990

员工激励的文献综述外文翻译

一、激励理论的背景 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劳动分工与交易的出现带来了激励问题。激励理论是行为科学中用于处理需要,动机,目标和行为四者之间关系的核心理论。行为科学认为人的动机来自需要,由需要确定人们的行为目标,激励则作用于人内心活动,激发,驱动和强化人的行为。哈佛大学维廉詹姆士研究表明:在没有激励措施下,下属一般仅能发挥工作能力的20%~30%,而当他受到激励后,其工作能力可以提升到80%~90%,所发挥的作用相当于激励前的3到4倍。日本丰田公司采取激励措施鼓励员工提建议,结果仅1983年一年,员工提了165万条建议,平均每人31条,它为公司带来900亿日元利润,相当于当年总利润的18%。由于激励的效果明显,所以各种组织为了提高生产效率,有些专家学者就开始了对激励理论的研究之中,探索激励的无穷潜力。 二、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对于激励理论有了大量的研究并获得了丰硕的成果。总体来说,可以分为两类激励理论。一类是以人的心理需求和动机为主要研究对象的激励理论,熟称“内容型激励理论”。另一类是以人的心理过程和行为过程相互作用的动态系统为研究对象的激励过程理论,它也被称作是“行为型激励理论”。 1 内容型激励理论 1.1 奠瑞的人类人格理论 这种理论认为,在面临着动态且不断变化的环境时,人们都是自适应的。它把需求分成了两种类型,即生理需求和心理需求。前者与人体基本生理过程的满足感有关,而后者所关注的是情绪上和精神上的满足感。 1.2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A.H.Maslow)进一步发展了莫瑞的研究,在1954年出版的《动机与人格》一书中对该理论作了进一步的阐释。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可以划分为五个层次,从低到高依次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熏需要,自我实现需要,且这五个层次的顺序,对每个人都是相同的。只有当较低层次的需要获得了基本满足后,下一个较高层次的需要才能成为主导需要。 1.3 赫茨伯格的激励—保健双因素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赫茨伯格因素理论打破了这一假设。他于1959年在《工作的激励》一书中提出了保健——激励因素理论,简称双因素理论。即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保健因素可以用来体现高水平员工的不满意,激励因素可以用来体现高水平员工的满意度。他认为只有激励因素才能促发员工积极性,提高生产效率。 2 行为型激励理论 2.1 洛克的目标设置理论 2O世纪6O年代末,埃德温·A·洛克和他的同事们花了许多年的时间研究目标对于人类行为和绩效的效果。他们的研究导致了目标设置理论的创立并不断地得到验证,提出:指向一共同目标的工作意向是工作效率的主要源泉。他还提出了具体的设置目标的步骤。 2.2 亚当斯的公平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亚当斯(J.s.Adams)对员工受激励程度的大小与他人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并在《工人关于工资不公平的内心冲突同其生产率的关系》(1962年与罗森合写),《工

员工激励研究综述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文献综述 院(系):经济与管理学院 专业:工商管理 班级: 2007级 学生姓名:学号:

2010 年 12 月 1 日 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文献综述评价表

文献综述: 员工激励研究综述 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是激励,激励问题已成为决定企业成败的重要因素之一,目前西方国家在这一方面的研究遥遥领先,而我国才刚刚起步,尤其是中小型企业的激励机制还不完善。我国学术界和企业界的当务之急是尽快形成结合企业实际的激励理论和以此为基础的激励机制。本文结合我国中小型企业现状,谈我国中小型企业如何从激励理论研究上找到突破口,形成有效的员工激励机制。 1激励概念及其种类 激励是指在外在诱因的作用下,个体通过有效的调动自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达到激发、引导、维持和调节个体朝向某一既定目标而努力奋斗的心理过程[1] 见下方[1]。调动人积极性的各种措施,实际上就是要采取各种形式的激励手段去激发个体行为的动机,使外部的刺激转化为人的自觉主动行为的过程。美国管理学家罗宾斯把激励定义为个体通过高水平的努力而实现组织目标的愿望,而这种努力又能满足个体的某种需要[2]。机制原指有机体的构造、功能及其相互关系。激励机制就是为了调动人的积极性而采取的各种措施、方案和制度的有机组合。 根据激励的内容可分为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物质激励注重满足人们的物质需要,如提高工资、颁发奖金等,精神激励则强调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如授予称号、颁发奖状、树立榜样、宣传事迹等[3]。根据激励的性质可以分为正激励与负激励,正激励就是当员工行为符合组织目标时,通过奖励来保持和巩固这种行为的方式,而负激励则是当员工行为背离组织目标时,通过惩罚来抑制这种行为并使其不再发生的方式。根据激励的方式可以分为内激励与外激励,内激励是通过启发诱导激发员工的主动性和内在潜力,外激励是运用外部环境来制约人们的动机以达到强化或者削弱有关行为的目的,从而提高工作意愿。 2激励的国内外研究 2.1激励的国外研究 20 世纪50年代以后,激励理论日益兴起, 早期的激励理论研究是对于“需

应急物流研究综述

收稿日期:2011-04-06 基金项目: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资助项目,项目编号:09DZ2250400。 作者简介:应俊(1987-),男,浙江丽水人,上海海事大学科学研究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物流管理与工程。 Logistics Sci-Tech No.6,2011物流科技2011年第6期摘要:应急物流系统的高效运作能够降低突发事件造成的危害,因而得到了理论界的广泛关注。作者围绕应急物流管理基础理论、应急物流物资筹集、应急物资调运配送、应急物资库存等几个方面的问题系统介绍了国内外有关应急物流的研究现状,并简要介绍了近一两年国内外的研究状况。 关键词:应急物流;突发事件;灾害物流 中图分类号:F252.1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The efficient operation of emergency logistics can reduce the harm caused by emerge-ncy,which received widespread concern among theorists.This paper provides an overview of the research on emergency logistics,centering on several aspects which include basic theory of emer-gency logistics management,emergency logistics supplies raising,transportation and distribution of emergency supplies,and storage of emergency supplies.A brief introduction of the research on emergency logistics in the last two years is given in the end. Key words:emergency logistics;unexpected incidents;disaster logistics 近年来,伴随我国频繁发生大规模突发事件———SARS 、地震、雪灾、恐怖主义,应急物流管理作为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已引起学术界高度重视,相关的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突发事件造成的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必然需要大量的应急物资,以解决或处理伤者救助、灾后重建、卫生防疫、恢复生产、恢复秩序等问题,对应急物流的研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将系统地介绍国内外应急物流的研究现状。相关研究综述如下: 1应急物流管理基础理论的研究 国外对应急物流的研究起步早,研究文献也非常丰富。Aikens (1985)[1]通过线性规划、0~1整数规划、动态规划等九种基本形式的选址模型和方法,对应急物流以及配送选址进行了研究。Cart (1992)[2]将应急物流描述为以正确的数量、顺序、地点与时间将应急救援物资运达应急需求点的行为。Vladimir Marianov 和Charles Rovelle (1994)[3]在传统的确定性集合覆盖模型的基础上,考虑到服务设施经常处于服务状态的情况,提出了随机性集合覆盖模型。Suleyman Tufekci 和Wallam A.Wallace (1998)[4]作为权威的应急管理专家指出,应急管理本质上是一个复杂的多目标优化问题,在应急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必须要解决资源的折中利用问题。Antoine G.Hobeika 和Changkyun kim (1998)[5]提出了利用先进的知识模型来支持应急管理(应急管理知识模型),并已经成功地应用到了西班牙的水灾管理中。Masood A. B.,Amr K.Mortagy 和Colnel Ali Alsayed (1998)[6]建立了放射性物品运输的多目标数学模型,该模型涉及运输目的地的确定及运输路线的选择,其中考虑了出现事故时的应急反应问题。S.M.Hong-Minh 等(2000)[7]运用仿真的方法对供应链中的突发性物流进行了研究。Sydney C.K Chu 和Lisa Chu (2000)[8]提出了香港医院的选址及其资源配置模型的框架,其中包括两个方面的优化决策:新医院地址的选择以及旧医院地址的重新分布;资源的配置规划,包括新医院床位数量的设置以及旧医院床位数量的重新设置,他们的研究成果已成功应用于香港的医院管理局。Wlodzimierz (2001)[9]考虑了应急服务设施选址的双目标模型———综合考虑中心点和中位点目标函数,将它转化为λ参数的Cent-dian 单目标模型,并将它转化为Chebyschev λ参数的单目标模型。这种Chebyschev λ参数的单目标模型可以产生所有的Pareto 优化解。同时讨论了如何将λ参数的单目标模型的算法转化为Chebyschev λ参数的单目标模型算法。Luis (2003)[10]在MCLP 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HCLP (hierarchical cowering location problem ),该模型事实上是MCLP 模型的两层推广。Rus -sell (2005)[11]对2004年印度洋地震与海啸爆发后的救援物资供应链进行实证分析,提出救援物资供应链的流程按顺序包括:物资准备→灾害爆发后进行物资评估及救援请求→物资调度和捐赠→货物取得→运输→交付过程中的跟踪记录→存货管理→交付。 国内在这一领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近十年。翟晓敏等(1998)[12]结合辅助应急管理系统(CEMS )研制实例,从系统结构、推理系统、数据库系统、图形系统、继承网络系统等重要方面对实现快速、有效的辅助应急管理系统作了较深入的探讨,为今应急物流研究综述 Review on Emergency Logistics 应 俊(上海海事大学科学研究院,上海200135)YING Jun (School of Science Research,Shanghai Maritime Univ.,Shanghai 200135,China)誗基金项目誗 文章编号:1002-3100(2011)06-0007-04

心理学激励理论综述

心理学激励理论综述 [摘要] 对于一个组织来说,有效的激励有利于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实现组织和员工的共赢。本文按照传统的分类方法,将心理学激励理论分为内容型和过程型两类,并对各类中有代表性的理论模型的内容及其在实际管理中的应用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 心理学;激励理论;综述 激励理论是关于如何满足人的各种需要、调动人的积极性的原则和方法的概括总结。激励的目的在于激发人的正确行为动机,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企业的利润最大化服务。自从本世纪二三十年代以来,国外许多管理学家、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结合现代管理的实践,提出了许多心理学方面的激励理论。 这些激励理论大致可分为内容型激励理论和过程型激励理论两大类。内容型激励理论注重的是对激励的原因与起激励作用的因素的具体内容的研究,包括需求层次理论,ERG理论,双因素理论等;过程型激励理论关注的是动机的产生以及从动机产生到采取具体行为的心理过程,包括期望理论、公平理论、目标设置理论、目标管理理论、归因理论等。 一、内容型激励理论(Content-Based Incentive Theory) (一)需求层次理论(Need Hierarchy Theory)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AbrahamMaslow)在其1943年出版的《人类动机的理论》一书中将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如下图所示:

ma斯洛看来,这五类需求像阶梯一样从低向高,但这种次序不是完全固定的,可以变化;一个层次的需求相对满足了,就会向高一层次发展。这五种需求不可能完全满足,愈到上层,满足的百分比愈少;同一时期,可以同时存在几种需求,但是总有一种需要居于主导地位;需求满足了就不再是一股激励。 根据需求层次理论,管理者在管理过程中应当:通过增加工资、改善劳动条件和福利待遇等措施来满足员工的生理需求;在企业中建立合理的养老保险制度、医疗保险制度等,给员工足够的安全感;建立接纳、温馨、友善的人际关系,以满足员工的社交需求;当自尊需求成为员工的主导性需求时,要注意建立合理的培训制度,提高员工的知识技能,保证他们能胜任工作,并及时表扬有成就的员工;注重民主管理,倾听员工意见,给技术精、水平高、能力强的人安排重要的工作,使其充分认识自己的价值。 (二)ERG理论 “ERG”理论是生存-相互关系-成长需要理论的简称,是美国耶鲁大学的克雷顿·奥尔德弗(Clayton Alderfer)在马斯洛提出的需要层次理论的基础上,进行了更接近实际经验的研究,提出的一种新的需要理论。奥尔德弗认为,人们共存在3种核心的需要,即生存(Existence)的需要(相当于马斯洛的生理,安全需要)、相互关系(Relatedness)的需要(相当于马斯洛的爱的需要和尊重需要)和成长发展(Growth)的需要(相当于马斯洛的自我实现的需要)。 该理论认为,各个层次的需要受到的满足越少,则人们对这种需

激励研究综述及展望(一)

激励研究综述及展望(一) 作者:许学梅嵇东海许方维 摘要:回顾了关于激励的定义,不仅包括国内外对激励的一些典型定义,还在这些定义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对激励的看法。在激励定义的基础之上,叙述了国内外的激励研究,不仅包含了激励的理论研究,还囊括了近几年来国内对激励的实证应用研究。并对激励的理论和应用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激励理论;应用研究;研究展望 一、激励的定义 激励是指在外在诱因的作用下,个体通过有效的自我调节,从而达到激发、引导、维持和调节个体朝向某一既定目标而努力奋斗的心理过程。在现代企业管理中,激励的心理过程的模式可以表示为:源于需要,始于动机,引起行为和指向目标这几个程序,具体来说就是员工个体因为自身内在或者外在的需要和动机而产生了一系列的需求,随后又由动机支配引导自己的行为,而这些行为都是个体为了达到某个目标的活动,借此满足自己的需要,而这一行为刺激和行为强化了其原来的动机,从而形成一个闭合的循环。 二、激励的研究综述 (一)国外的激励研究 20世纪50年代以后,激励理论日益兴起,包括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1943)、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及工作丰富化理论、佛隆的期望理论、斯金纳的强化理论、Hackman和Oldham的工作特性理论、德鲁克的目标理论以及亚当斯(1963)的公平理论等。 西方的一些学者在对上述的这些理论进行补充和完善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些新的理论。Lawel(1970)在期望理论的基础上认为金钱只有在具备下列三种条件下才可以激励员工:第一,金钱的数目本身具有诱惑性;第二,员工完成工作后能够得到期望的金钱;第三,员工经过努力提高了工作绩效。Bandura(1977)提出社会学习理论,后来经过修改成为社会认知理论(1986)。Latham(1986)认为,将实验室里的目标设置与工作中的目标设置结合起来,对员工激励更有效果。Greenberg(1986)提出了组织公平原则,回答了关于如何运用公平理论的问题。 伴随着理论研究的同时,西方的管理学家、心理学家对激励的实践应用也一直处于不停的探索之中。经过整理,对激励的实践应用研究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是员工特质与激励的关系应用研究。Tett(2003)研究表明,员工倾向于选择适合自己特质的工作和任务。Dweck(1999)认为,目标倾向是反应员工个体差异的稳定变量,与激励方式显著相关。Wiggins(1996)发现性格外向的人喜欢工作的丰富化,神经质的人对他人及工作环境比较敏感,工作责任心强的人喜欢自由度比较大的工作。Day,Schleicher等(2002)认为,具有自我控制人格的人适宜做领导的位子,他们解释认为,因为自我控制者们对他人的期望比较敏感,从而增加了他们的可接受性。应对不同类型的员工,给予其不同的任务,符合各自不同的角色期待是一种很不错的激励措施。第二是关于工作本身特性与激励的研究。西方的学者认为,单调的工作使我们沮丧和委靡不振,甚至会影响我们的身体健康和工作效率;相反丰富化的工作可以使我们心情舒畅,有利于我们工作效率的提高。 (二)国内的激励研究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激励机制得以强化并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经济学、心理学以及管理学应用各种激励理论进行广泛地分析与研究,取得了许多成果。主要包括激励的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实践研究两大部分。 1.激励理论研究。在对激励理论的研究上,主要是对国外已有的激励理论进行借鉴以及加以改进,以期适合中国的文化情境。张维迎认为,由于激励机制主要取决于产权和所有制结构,因此企业需要给予经理相应的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肖耀国,赵飞(2007)对激励的内涵进行了界定,介绍了目前在理论界和实践中较为流行的几种激励理论,分析了激励理论在管理中的运用以

运筹学在应急物流研究中的应用

摘要:应急物流系统的优化能够降低突发事件造成的损失,因而得到了学者的广泛关注,文章在综合近几年我国应急物流研究文献的基础上,从基本理论、系统构建及相关模型几个方面对应急物流的研究方向进行了综述,并且可以看出运筹学中的建模思想对应急物流研究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关键词:运筹学;应急物流;选址―定位 中图分类号:f250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我国各地突发事件频发,其中自然灾害的发生的占比非常高,如2010年8月甘肃舟曲发生特大山洪泥石流、2014年7月云南发生洪涝泥石流灾害、2013年3月西藏墨竹工卡县发生山体滑坡灾害、2013年7月甘肃岷县漳县发生6.6级地震灾害、2014年新疆于田发生7.3级地震灾害、2015年9月江西福建等地发生洪涝风雹灾害、2015年8月陕西山阳发生滑坡灾害等。这些自然灾害的发生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以及社会的经济发展甚至会影响和谐社会的构建,在突发事件发生后,如何尽快地将赈灾物资送至灾区以减少灾害损失是应急物流问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即应急物流lrp问题的研究。应急救援部门必须以最小的成本、最快的时间、合理地选择物资存储点将存储物资科学地安排车辆对受灾点进行物资的配送服务以减少伤亡,提高受灾地区民众的抗灾信心。 当前国内外学者对一般lrp问题的研究比较具体深入,比如min等[1](1998)、nagy等[2](2007)、陈久梅等[3](2014)都做过一般lrp问题的优化研究,当前应急物流的优化问题已经引起了众多学者的关注,但是对于应急物流的lrp研究(定位―路径)还相对较少。现有文献主要有两种研究范式:一种是单独研究其中一个问题,即单独研究应急物流中心选址问题或单独研究应急资源调度问题;另外一种是将这两个问题集成起来进行研究。然而应急物流中物流中心点的选择和运输路径安排是直接影响应急物流系统效率的两个关键问题,两者之间相互依赖和影响,有必要结合应急物流的突发性、不确定性、紧急性等特点,从整体系统优化的角度,将这两方面结合起来进行研究,故近年来,大部分对于应急物流问题的研究均是对选址―配送这两个问题集成起来进行研究。根据现有的研究,应急物流lrp问题基本可以按照信息是否确定分为以下两类:确定信息下的应急救援问题研究和不确定信息下的应急救援问题研究。 1 确定信息下的应急物流lrp研究 确定性的应急物流lrp问题,通常考虑的问题中信息基本都是确定的,即不存在任何风险因素,并且受灾点的需求是确定的。针对确定性的应急物流lrp问题的研究,张玲[4](2008)考虑到由于灾区范围比较广泛进而灾区存在不同的级别,针对该实际情况,通过对灾区进行分组,并运用场景分析的发放,考虑其资源的布局和选址问题,引入多类0-1变量来表述该优化问题,构建了基于多级别的资源布局多目标规划模型。黄向荣等[5](2009)在考虑食品物流的相关特点和突发事件的突发性、紧急性以及弱经济性等特性的基础上,构建了食品的应急物资分发中心选址决策的评价体系,并且结合蚁群算法(aca)和径向基神经网络(rbfnn)构建了应急物流物资分发点选址决策模型。曾敏刚等[6](2009)针对应急服务应急物资分发点定位以及物资配送路径这两个子问题,引入多个0-1决策变量去表述该优化问题,建立了以最小化总成本为目标的选址―定位模型。葛春景等[7](2011)研究了应急设施选址中的多重覆盖问题,并以在满足需求点的多次覆盖需求和多需求点同时需求的条件下覆盖的人口期望最大为目标,建立了确定性的应急物流优化模型,通过改进的遗传算法对该模型进行求解。郑斌、马祖军等[8](2013)针对两级应急物流系统中的中转站选址和上下级进行联运调度的集成优化问题,建立双层规划模型,并根据该模型的特点设计了一种混合遗传算法。 通过以上文献梳理可知,在运用运筹学建立应急物流lrp模型过程中,通常引入0-1决策变量去解决应急物资分发点选址问题和车辆物资配送问题,引入三类决策变量,第一类0-1

关于人力资源管理的文献综述

德国人才差异化管理对中国的借鉴思考的文献综述人力资源管理就是最大限度地满足组织人力资源的需求;最大限度地开发与管理组织内外的人力资源;维护与激励组织内人力资源。简而言之,最优的人力资源可以用最少的人办最大的事,其中每个人都能发挥自己的潜力和长处,人力资本不断升值的过程。而人才差异化管理就是根据个体不同的知识经验水平,工作能力和个性特点,采取不同的管理方式和方法进行管理和开发,进而为顺利实施组织的发展目标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的一种管理方法。人力资源管理是对人的管理,自然要研究人性,即人的本性。那么,如何认识人的本性,就成了管理中的重大问题;对人性的研究,不同的学者,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持不同的价值观和研究方法,从不同的学科角度,可以得出不同的结果。本文结合所写内容并参考有关书目明确了德国人才差异化管理对中国的意义。 (一)国外关于人才差异化的相关理论研究 目前在我国,相关的人才差异化研究与德国相比存在着很大的差距,所以本文重点介绍有关国外的激励理论研究,像我们所熟知的马斯诺的“需要层次理论”,阿尔德弗的ERG 理论,麦克莱兰的“成就需要理论”,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罗伯特豪斯的“综合激励模式理论”和亚当斯密的“公平理论”等等,对于不同的人才,有着不同的管理方式。 1.1、马斯诺“需要层次”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诺是在前人莫瑞的研究下,进一步发展了其研究,并在1954年出版的《动机与人格》一书中对该理论进行了阐释,马斯诺把人的需要划分为五个层次,从低到高依次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他认为,只有当较低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之后,下一个较高层次的需要才能成为其主导需要,该理论从人的需要为出发点来探究人的激励和人的行为,有力的说明了人不但有经济上的物质上的需求,更有来自社会和精神上等方面的需求,给予管理者如何激励员工以启示。

激励理论文献综述

激励理论研究文献综述 摘要:激励是现代管理中的重要职能, 激励问题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已成为决定企业成败的重要因素。本文试图从激励原理、激励的范畴、激励的制度安排与途径以及企业的激励文化等方面对当前国内激励理论研究的一些主要成果,作较全面的总结和评述,以期有利于对激励问题的进一步研究。 关键词:内容型激励过程型激励制度安排激励文化 Abstract: the incentive is an important function of modern management, the incentive problem is the core of human resources management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factor to decide the success or failure of the enterprise. This paper attempts from the incentive theory, incentive category, incentive system arrangement and ways and corporate incentive and cultural aspects of the current domestic incentive theory research achievements, comprehensively reviewed and summarized, in order to further study the issue. Keywords: content-based incentive process incentive system incentive culture 一、激励理论的研究背景 激励理论的背景激励理论的背景激励理论的背景激励理论的背景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劳动分工与交易的出现带来了激励问题。激励理论是行为科学中用于处理需要、动机、目标和行为四者之间关系的核心理论。行为科学认为,人的动机来自需要,由需要确定人们的行为目标,激励则作用于人内心活动,激发、驱动和强化人的行为。激励理论是业绩评价理论的重要依据,它说明了为什么业绩评价能够促进组织业绩的提高,以及什么样的业绩评价机制才能够促进业绩的提高。 哈佛大学维廉?詹姆士研究表明:在没有激励措施下,下属一般仅能发挥工作能力的20%~30%,而当他受到激励后,其工作能力可以提升到80%~90%,所发挥的作用相当于激励前的3到4倍。日本丰田公司采取激励措施鼓励员工提建议,结果仅1983年一年,员工提了165万条建议,平均每人31条,它为公司带来900亿日元利润,相当于当年总利润的18%。 由于激励的效果明显,所以各种组织为了提高生产效率,有些专家学者就开始了对激励理论的研究之中.探索激励的无穷潜力. 二、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对于激励理论有了大量的研究并获得了丰硕的成果。总体来说,可以分为两类激励理论。一类是以人的心理需求和动机为主要研究对象的激励理论, 2.1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他将人的需要分成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五个层次,认为人的基本需要是由低级向高级的一个层级系统。马斯洛的发现因符合一般的观察结果,因而在企业界与学术界都颇为知名,得到广泛的认可,在实际工作中也得到广泛的应用,有许多管理

应急物流中物资调运研究综述.

Logistics Sci-Tech 2008.12 收稿日期 :2008-07-10 作者简介 :陈丽群 (1984-, 女 , 福建莆田人 ,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 , 研究方向 :物流与供应链管理。 物流科技 2008年第 12期 Logistics Sci-Tech No.12, 2008摘要 :在灾害的救助过程中 , 合理地调运应急物资 , 对有效减轻灾害程度 , 减少灾害影响范围 , 缩短受害持续时间有着特殊的意义。文章通过对应急物流中物资调运的相关文献进行分析总结 , 指出相关研究中所存在的问题 , 并就进一步研究提出展望。关键词 :应急 ; 应急物流 ; 物资调运中图分类号 :F252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2- 3100(200812-0004-03 Abstract:In the process of disaster salvage, one reasonable allocate and transport of emergency supplies is very important to misstate the degree and range of the damage, at the same time it could be help to shorten the time of be hit by the natural adversity. This paper analyzes and summarizes the relevant literatures on material distribution in emergency logistics, points out the existing problems within the field of material distribution in emergency logistics, and then advance prospects of further research. Key words:emergency respons; emergency logistics; material distribution 应急物流中物资调运研究综述

关于激励理论的文献综述(终审稿)

关于激励理论的文献综 述 Pleasure Group Office【T985AB-B866SYT-B182C-BS682T-STT18】

关于激励理论的文献综述 激励问题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已成为决定企业成败的重要因素,目前西方发达国家在这一方面的研究遥遥领先,我国才刚刚起步。尽快形成结合中国企业实际的我们自己的激励理论和已此为基础的激励机制,是中国学术界和企业界的当务之急。 一、前言 随着中国加入WTO,国际竞争越来越激烈,市场经济也越来越成熟,而中国由于开放时间较晚,管理理论和经验落后,相对发达国家在国际竞争中处于弱势。激励问题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已成为决定企业成败的重要因素,中国企业如何从激励理论研究上找到突破口,尽快达到发达国家的实力是我们应当仔细思考的问题。 二、国外研究现状 国际学术界长期以来对激励理论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着名的理论包括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他将人的需要分成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五个层次,认为人的基本需要是由低级向高级的一个层级系统。马斯洛的发现因符合一般的观察结果,因而在企业界与学术界都颇为知名,得到广泛的认可,在实际工作中也得到广泛的应用,有许多管理者根据马斯洛需要层次的不同划分提出了不同的激励措施,在实践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但马斯洛的观点不免带有机械论的偏颇:他认为需要层系只有单一的逐级上行的机制。同时在研究对象的选择上因为缺乏科学的研究方法作支撑,信度不高。 耶鲁大学的阿德弗教授针对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缺乏实证研究的不足,把马斯洛的需要层次修改为ERG理论,他认为有三种核心的需要:生存、相互关系和成长,生存需要涉及到满足人基本的物质生存的需要,包括马斯洛称为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的这两项;第二种需要就是相互关系,即维持重要的人际关系的需要,这类需要和马斯洛的社交需要和自尊需要的外在部分相对应,这是人在社会中立足的重要需要。第三种需要是成长需要,即个人发展的内部需要,包括马斯洛尊重需要的内在部分和自我实现需要的一些特征。阿德弗继承了马斯洛的层系与逐级上行的概念,但却做了两点重要的修正:一是将马斯洛的满足则上行的运动规律,补充以一条新的挫折下行机制,即当最高层的成长需要得不到满足受到挫折时,下层的情谊需要会在新的水平上重新显现而成为主宰,同样规律也存在于情谊需要及其下层的生存需要之间。与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不同,ERG理论证实了人的多种需要不是阶梯式的关系,它可以同时存在,如果高层次的需要不能得到满足,那么满足低层次需要的愿望会更强烈。大量的研究表明,ERG理论更符合实际,是关于需要层次的一种更为有效的观点。 麦克里兰的"成就需要理论",把与工作有关的需要分为成就、情谊与权力三类,前两者相当于马斯洛的自我实现与社交需要,后者则指想要影响与控制别人的需要。麦克利兰研究指出,成就需要与工作绩效之间有密切的关系,并且提出了系列的激发员工成就需要的方法。同时,他还指出,情谊和权力需要与管理者的成功有密切的关系。 赫兹柏格的"双因素理论"指出,一部分因素和工作环境或条件相关成为保健因素,这类因素的满足只能消除员工的不满,不能激发员工的积极性。而另一部分因素和工作内容紧紧连在一起称为激励因素,这类因素的满足才能激发员工的积极性。

员工激励的文献综述、外文翻译

——赫西奥德 一、激励理论的背景 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劳动分工与交易的出现带来了激励问题。激励理论是行为科学中用于处理需要,动机,目标和行为四者之间关系的核心理论。行为科学认为人的动机来自需要,由需要确定人们的行为目标,激励则作用于人内心活动,激发,驱动和强化人的行为。哈佛大学维廉詹姆士研究表明:在没有激励措施下,下属一般仅能发挥工作能力的20%~30%,而当他受到激励后,其工作能力可以提升到80%~90%,所发挥的作用相当于激励前的3到4倍。日本丰田公司采取激励措施鼓励员工提建议,结果仅1983年一年,员工提了165万条建议,平均每人31条,它为公司带来900亿日元利润,相当于当年总利润的18%。由于激励的效果明显,所以各种组织为了提高生产效率,有些专家学者就开始了对激励理论的研究之中,探索激励的无穷潜力。 二、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对于激励理论有了大量的研究并获得了丰硕的成果。总体来说,可以分为两类激励理论。一类是以人的心理需求和动机为主要研究对象的激励理论,熟称“内容型激励理论”。另一类是以人的心理过程和行为过程相互作用的动态系统为研究对象的激励过程理论,它也被称作是“行为型激励理论”。 1 内容型激励理论 1.1 奠瑞的人类人格理论 这种理论认为,在面临着动态且不断变化的环境时,人们都是自适应的。它把需求分成了两种类型,即生理需求和心理需求。前者与人体基本生理过程的满足感有关,而后者所关注的是情绪上和精神上的满足感。 1.2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A.H.Maslow)进一步发展了莫瑞的研究,在1954年出版的《动机与人格》一书中对该理论作了进一步的阐释。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可以划分为五个层次,从低到高依次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熏需要,自我实现需要,且这五个层次的顺序,对每个人都是相同的。只有当较低层次的需要获得了基本满足后,下一个较高层次的需要才能成为主导需要。 1.3 赫茨伯格的激励—保健双因素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赫茨伯格因素理论打破了这一假设。他于1959年在《工作的激励》一书中提出了保健——激励因素理论,简称双因素理论。即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保健因素可以用来体现高水平员工的不满意,激励因素可以用来体现高水平员工的满意度。他认为只有激励因素才能促发员工积极性,提高生产效率。 2 行为型激励理论 2.1 洛克的目标设置理论 2O世纪6O年代末,埃德温·A·洛克和他的同事们花了许多年的时间研究目标对于人类行为和绩效的效果。他们的研究导致了目标设置理论的创立并不断地得到验证,提出:指向一共同目标的工作意向是工作效率的主要源泉。他还提出了具体的设置目标的步骤。 2.2 亚当斯的公平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亚当斯(J.s.Adams)对员工受激励程度的大小与他人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并在《工人关于工资不公平的内心冲突同其生产率的关系》(1962年与罗森合写),《工

激励性评价策略研究综述

激励性评价研究综述 一、激励与教学 现代教育评价是一门多学科的边缘学科。20 世纪 80 年代我国研究和应用现代教育评价以来,在教育评价理论研究和教育评价实践中,对激励的理论进行了研究,并从现代教育评价学科自身的特点出发,在一些方面运用了激励理论。 1.“激励功能”概念的提出【1】 我国在现代教育评价研究和实践中,参考、借鉴、吸收相关学科有关激励的思想、观点和方法,提出“激励功能”。现代教育评价的“激励功能”,是“激发评价对象情感,鼓舞斗志、振作向上的功效和能力”。“依据设定的评价目标,……作出客观的价值判断,肯定成绩或进步,指出缺点与不足,指明产生的成绩进步或缺点不足的原因,从而激励评价对象主体的意识情感,促使其精神振奋,在提高教育、教学或学习质量的更高层面上,产生……动机,”【2】 2.多指标整体综合激励和全过程激励的思想 目标到达度评价模式,是我国应用很广的评价模式之一。根据这一模式,开展教育评价,首先要设计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指标体系既是对评价对象进行价值判断的依据,更是引导激励评价对象努力争取达到的目标;评价指标体系将目标激励,发展成为多指标群体激励,将局部激励,拓展成为整体综合激励,大大拓宽了目标激励的范围,提高了目标激励的效能。 现代教育评价特别强调过程评价,强调在过程中随时进行评价,将评价结果及时反馈给评价对象,使评价对象在整个活动过程中随时得到激励,从而大大提高激励的功能。 3.自我激励的思想 外界的激励固然具有重要意义,但自我激励更是最直接、最经常、最有效的激励因素;就是外界的激励发挥作用,也需要变为主体的内部动因。现代教育评价特别重视自我评价,自我评价是评价对象自我认识的过程。因为是自我认识,自我评价,所以评价结果极易被自我认同和接受。良好的自我评价结果,会鼓舞评价对象自己向更高目标前进;不好的评价结果,更会使评价对象自己产生危机感,促使评价对象振奋精神奋勇上进;因而自我评价具有更大的激励作用。二、激励理论运用于小学生评价的意义 激励理论是英文“Theory of Motivation”的意译,是研究激励、激励因素、激励与行为的关系,以及通过激励激发人们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努力的一种理论。【3】激励理论自“激励”一词产生之日起,便成为了古今中外各领域学者研究探讨的中心论题,伴随着深入研究,激励理论也由最初的企业管理的专属名词拓展到了其他领域,比如:心理学、教育学、行为科学等领域,但万变不离其宗,无论是哪个领域的研究都要围绕激励理论的核心思想去延展。激励的核心就是管

我国应急物流发展的现状

我国应急物流发展的现状 (一)对应急物流的重视程度不够,相应的法律、法规、应急预案欠完善 我国把构建高效、快捷的应急物流提上了日程,但相应的行动还显得十分罕见,与之配套的构建应急物流的法律、法规还十分少,各类应急预案体系还不够系统、全面,且各类预案的可操作性与真实情况有很大的差别,又缺乏足够的经验还没有总结出科学的理论。 (二)缺乏统一的应急物流组织机构,指挥绩效低并且不能充分利用民间非政府组织的力量缺乏统一的领导机构,不能做到统一领导、行动就会给组织救援工作带来难以逾越的阻碍。无组织或组织混乱致使救援人员等待前序应急物资、装备的到达而错失最佳的救援时机,救援延迟。“众志成城,万众一心”,可是无数的非政府人员奔赴救灾现场,却没有相应的组织或人员把他们组织起来进行救援工作。 (三)军民结合性不好,专业队伍和救援装备缺乏,派遣程序相对复杂 在自然灾害发生时,军、民都急切的投入到救援工作中,却不能有效地实现两者的结合达到“1+1>2”的效果。如果能有效地集合第三方物流企业积极的投入到灾害救援工作中来,可以有效的实现救援工作中的应急物流。但目前由于缺乏有效的机制,如资质认证、征用补偿等,难以有效调动物流企业投入应急物流建设的积极性,无法发挥管理运营、资源整合和服务运营网络等方面所具有明显的优势。另外承担重大自然灾害救灾任务的主要是人民解放军、武警部队等,缺乏专业的救援队伍,在灾害发生是一般只有航空和管道的受破坏度最小,而空中救援力量的申请和派遣程序过于繁琐。 (四)不能有效与新闻媒体进行有效沟通,致使虚假的、引起恐慌的舆论导向 新闻媒体是社会的耳目和喉舌,不断报道公众关心的热点新闻。在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新闻媒体应能充分发挥其主导舆论的强大功能,但新闻记者并非专业人士,对危机的发生及处理带有个人的主观判断,化解危机的专家如果不能有效地与媒体沟通,舆论报道可能会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给一些恐怖分子空隙可乘破坏国家的安定,另外一些不法商贩借机制造舆论致使一些商品工供不应求,给人民增加巨大的不安、恐慌,甚至是动乱和暴力。 (五)不能充分利用现代物流技术,缺乏应急物流“绿色通道”机制 交通网络欠发达,信息网络化程度低不能很好的利用EDI、GPS、GIS等现代信息技术进行灾害营救工作。信息网络是救援各部进行信息传递、共享、效协调沟通的平台,而严重的信息不对称,使信息传递产生错误,进而致使救援工作陷入混乱、无序的状态,给人员营救、灾害处理带来诸多不必要的麻烦。“绿色通道”是保证应急物资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到达受灾地区重要保障,然而在2010年的西南抗旱、玉树抗震救灾及舟曲泥石流灾后救援等突发事件中,却相继有多家物流公司致电本报,反映我国仍缺乏救灾绿色通道机制的问题。(六)忽略能为国家培养人才的摇篮——大学 大学是培养应急物流人才,进行应急物流研究的地方,可是我们却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对应急物流人才培养、科研的投资力度不够。专门对应急物流进行深入研究,培养专业应急物流人才的高校很少,真难以想象国家重点扶植的、为国家培养人才的高校如何为国家、人民培养急需的应急物流人才。 我国应急物流的发展对策 (一)加强应急物流立法,完善应急预案 对现有应急物流法规中的空白、不足之处作进一步的完善,明确自然灾害应对责任主体的权利义务关系,完善应急预案并进行各种应急事件预演。对应急物流研究工作保持高度的重视,保证自然灾害发生后,主要责任主体在第一时间内作出最快速反应。 (二)建立统一的应急组织、管理机构,充分利用非政府民间力量 针对各种应急救援队伍成立专门的管理组织,在突发事件发生时,能够快速、有效的组织各种救援力量。杜绝出现无人组织或组织不力出现的现象,使各个部门做到有序衔接,各种救

某企业员工激励机制研究[任务书]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任务书 题目某企业员工激励机制的研究 学院商学院 专业人力资源管理 班级 学号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一、主要任务与目标 现代企业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企业如果向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并且实现可持续发展,关键在于吸收和保留优秀的员工。吸引和留住优秀员工框架你就在于对他们施以有效的激励,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员工激励使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激励就是指企业通过设计适当的外部奖酬形式和工作环境,以一定的行为规范和奖惩措施,借助信息沟通来激发、引导、保持和规划组织成员的行为,以有效地实现组织及其成员个人目标的系统活动。员工激励是一项系统性综合性的工作,需要企业建立科学完善的员工激励机制,针对企业自身实际灵活运用各种激励手段和方法,制定各种激励措施和规章制度,从而持续激发员工为企业发展做出贡献。 本课题的主要任务是:运用所学员工激励的有关理论知识,收集阅读国内外有关学者和相关管理人士对于员工激励机制的研究成果资料,结合具体企业实际,分析该企业在员工激励机制设计、建立、实施过程中的优缺点,研究探讨如何根据企业自身实际建立实施完善有利于企业发展的员工激励机制,以便企业更好的吸引和留住企业的优秀人才。 本课题的主要目标是:结合具体企业的实际情况,运用激励的相关理论知识,综合企业激励机制研究的相关成果,帮助企业设计出一套科学完善的激励体系。实现对企业员工激励持续性和高效性。凸显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二、主要内容与基本要求 ㈠主要内容 ⒈员工激励的概述:激励的定义,员工激励机制对企业发展的重要作用和意义,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激励机制存在的缺陷,员工激励机制的主要组成部分。 ⒉某企业员工激励机制概述:企业简介,员工激励机制的现状,现行激励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不足。 ⒊某企业员工激励机制的完善:针对企业现有员工激励机制存在的缺陷提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