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根芩连汤的研究现状_毛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葛根芩连汤的研究现状
毛莹1,2 张贵君2
(1.大连大学医学院,大连 116622;2.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 100102)
[摘要]葛根芩连汤为经典古方之一,由葛根、黄芩、黄连与炙甘草4 味中药组成。
此方广泛用于治疗菌痢、肠伤寒等各科疾患,疗效显著。
近年来对其药效物质及其分析方法、药理作用和临床作用等进行了广泛的实验研究,本文就近年来葛根芩连汤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探索方药现代研究思路与方法提供实践经验与积累。
[关键词] 葛根芩连汤;药效物质;药理作用;临床应用;质量控制
葛根芩连汤始见于东汉末年张仲景所著《伤寒论》34条:“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
”葛根芩连汤是经典古方之一,葛根芩连汤的组成为:葛根半斤,甘草二两(炙),黄芩三两,黄连三两,本方以清热坚阴止利为主,兼以透表,具解表清里之功,为表里双解之利,用于治疗太阳表邪内陷所致热下利证。
其中葛根为君药,解肌表之邪热,表解则和里;黄芩、黄连为臣药,清肠胃之邪热,热清则利止;甘草为佐使药,和中缓急,调和诸药[1-2]。
四药合用,外疏内清,表里同治,共成解表清里之剂。
葛根芩连汤药味较少,作用明确,是中医药的经典方剂,一直是研究的热点[3]。
1 葛根芩连汤的药效物质研究
葛根芩连汤中4味中药均为常用中药,《中国药典》2005年版均收载,其化学基础相对清楚。
葛根为豆科植物野葛Pueraria lobata (Willd1) Ohwi 的干燥根,其主要生物活性物质为黄酮类和皂苷类化合物。
黄酮类化合物达12 %,结构类型为异黄酮类,其中主要有大豆苷、大豆苷元及葛根素。
黄芩为唇形科植物黄芩Scutel laria baicalensis Georgi 的干燥根,其主要生物活性物质为黄酮类化合物,其中主要有黄芩苷元、黄芩苷、汉黄芩苷、汉黄芩素、千层纸素、千层纸素A。
黄连为毛茛科植物黄连Coptis chinensis Franch1 、三角叶黄连C1 del toi dea C1 Y1 Cheng et Hsiao 或云连C1 teeta Wall1 的干燥根茎,其主要生活活性物质为生物碱类化合物,其中主要有小檗碱、巴马汀、黄连碱、药根碱、表小檗碱、黄连碱。
甘草为豆科植物甘草Gl ycy rrhi z a uralensis Fisch1 、胀果甘草G1 inf late Bat1 或光果甘草G1 glabra L1 的干燥根及根茎,其主要生物活性物质为皂苷类和黄酮类化合物,其中主要有甘草酸、甘草次酸、甘草苷、甘草苷元。
2 葛根芩连汤中有效成分含量测定研究
对葛根芩连汤中药效成分的含量测定多用HPLC法,含量测定多是针对其中具有明显药效的、含量较高的物质进行,例如对其中指标性成分葛根素、黄芩苷、小檗碱、甘草酸等的测定。
而其它药效物质的含量测定较少。
崔向微等采用HPLC 法分析了葛根芩连汤中7 种药效组分[4]。
张科卫等以HPLC 法同时测定了葛根芩连微丸中葛根素、黄芩苷的量[5]。
朱斌采用离子对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了葛根芩连微丸中小檗碱、巴马汀的量[6]。
梁光义等考察了用梁光义等考察了用合煎、分煎和沸水冲泡单味中药精制颗粒等方法制备的葛根芩连汤汤剂中葛根素含量的变化。
结果测得葛根芩连汤分煎液中葛根素的平均含量为28.74mg,合煎液中平均含量为23.01mg,单味中药精制颗粒冲泡液中平均含量为13.37mg。
得出了用不同方法制备的汤剂中葛根素的含量有差异的结论[7]。
雷鹏采用HPLC法,比较了葛根芩连汤饮片汤剂、配方颗粒汤剂中黄芩苷含量,结果显示葛根芩连汤配方颗粒汤剂与饮片汤剂的色谱图基本一致,配方颗粒汤剂中黄芩苷含量均比饮片汤剂高[8]。
戴开金采用L8(27)正交设计及统计软件SPSS10.0统计分析,以HPLC测定葛根素的含量,研究葛根芩连汤不同配伍对葛根素含量的影响。
结果表明黄芩、黄连、甘草对方中葛根素含量的影响差异不存在显著性,两两交互作用差异不具有显著性。
实验中观察到凡是黄连与葛根的配伍组合中皆有沉淀产生,并且发现沉淀中含有一定量的葛根素。
含黄连和葛根配伍煎液产生的沉淀中含葛根素可能与pH值的改变有关[9]。
陈丽红研究了葛根芩连汤在不同配伍的情况下黄芩苷、小檗碱含量的变化,结果显示不同配伍对葛根芩连汤中黄芩苷、小檗碱含量影响显著。
通过分析表明黄芩苷与小檗碱在煎煮后形成沉淀,从而使葛根芩连汤中的黄芩苷和小檗碱的含量大大降低[10]。
吴昭晖研究了配伍对葛根芩连汤中小檗碱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葛根、黄芩、甘草对方中小檗碱含量的影响差异存在显著性(P<0.05),葛根与黄芩、黄芩与甘草、葛根与甘草对小檗碱的含量影响交互作用不显著。
实验中观察到凡是黄连与葛根、黄芩、甘草的配伍组皆有沉淀产生,沉淀中含有一定量的小檗碱,认为葛根、黄芩、甘草均降低小檗碱的含量[11]。
3 葛根芩连汤的药理作用研究
葛根芩连汤广泛用于治疗菌痢、肠伤寒等内、儿、外、妇、五官科疾患,取得了明显疗效。
近年来国内外医学家通过实验研究证明葛根芩连汤具有解热、抗菌、抗病毒、解痉、抑制胃肠运动、增强机体免疫功能、降血糖及抗腹泻等药理作用。
3.1 解热作用
许俊杰观察了葛根芩连汤对发热家兔的解热作用,结果实验组给药后6h体温下降0.8℃,与对照组(生理盐水)6h下降0.2℃相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
佟丽用同样方法观察葛根芩连汤解热作用,结果给药2h后,家兔体温下降0.5℃,与盐水组相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与复方阿斯匹林、复方氨基比林组相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提示葛根芩连汤有类似复方阿斯匹林、复方氨基比林样解热作用[12]。
余林中运用正交设计方法,灭活细菌悬液造成大鼠发热模型,以6h
△为指标,观察葛根芩连汤各配伍与药效变化体温反应指数(TRI6)及平均最大体温反应高度(T)
之间的关系。
结果降低发热大鼠的TRI6值,主要作用药物为黄芩,葛根能增强黄芩的作用,黄连△值,主要作用药物为黄芩,葛根增强黄芩的作用,炙甘草与黄连拮抗与炙甘草则拮抗。
降低T
黄芩的作用。
结论:在葛根芩连汤的解热药效中,其最佳组合为黄芩、葛根[13]。
3.2 抑菌作用
佟丽观察葛根芩连汤体外抑菌作用,结果表明,该方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痢疾杆菌、肺炎双球菌均有一定程度的抑菌作用,其中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抑制作用最强,对肺炎双球菌、痢疾杆菌抑制作用较弱[14]。
夏中伟用同样方法观察葛根芩连汤体外抗伤寒杆菌活性,结果表明该方对
伤寒杆菌、甲型副伤寒杆菌有一定的抗菌活性,但在实验浓度下未见对大肠杆菌的抑制作用[15]。
伍杰勇通过葛根芩连汤各配伍组合对埃希氏大肠杆菌的抑菌作用的差异来探讨其配伍规律,结果各配伍后煎液的最低抑菌浓度不全相同。
葛根芩连汤各配伍组合水煎液对埃希氏大肠杆菌抑菌作用不全相同,在全方中,抑菌作用药物主要为黄连与黄芩,炙甘草与葛根无明显抑菌作用;两药与黄芩、黄连配伍时对其抑菌拮抗作用不同[16]。
余林中采用同样方法,通过对葛根芩连汤(GQD)各配伍组合对肺炎链球菌的抑菌作用差异来探讨其配伍规律,结果各配伍煎液的MIC不全相同。
GQD各配伍组合水煎液对肺炎链球菌抑菌作用不全相同,在全方中抑菌作用药物主要为黄连与黄芩,炙甘草与葛根无明显抑菌作用,两药与黄芩、黄连配伍时对其抑菌拮抗作用不同[17]。
3.3 抗病毒作用
葛根芩连汤不仅对细菌性腹泻有效,对于病毒性腹泻也显示了良好的治疗作用。
秦增祥在葛根芩连汤的药理与应用中写到葛根芩连汤在体外能对肠道病毒中的小圆病毒、脊髓灰质病毒的增殖均有抑制作用,经电镜检测证实该方对轮状病毒腹泻患儿粪便中病毒3d内转阴率为75.8%[18]。
3.4 解痉、抑制胃肠运动作用
朱奎使用炭木法观察葛黄散(即葛根芩连汤加藿香、木香、车前、朱砂、滑石)对小鼠胃肠推进运动的影响。
结果:实验组炭木移动百分率为(47.3±9.8)%,对照组为(88.7±8.2)%,两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提示该方能有效抑制胃肠道推进运动。
朱奎用《药理实验方法学》观察葛黄散对离体家兔回、空肠平滑肌收缩影响及对回、空肠乙酰胆碱肠管收缩模型的缓解作用,结果表明该方对小肠平滑肌有非常显著的抑制作用,具有显著的对抗乙酰胆碱M-受体激动作用,从而说明本方有解痉、抑制胃肠运动作用[19]。
3.5增强机体免疫作用
叶孝礼对17例秋季腹泻湿热型患者在应用加味葛根芩连汤治疗前后,进行了E-玫瑰花结形成率测定,结果治疗后比治疗前提高22.4%[18]。
王耀红[20]、童笑梅[21]报道在病毒性或细菌性腹泻患者粪便中,早期肠道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较正常人普遍降低,病毒性腹泻患儿服葛根芩连汤后,测定粪便发现免疫球蛋白A增高,从而说明葛根芩连汤有提高机体免疫功能作用。
佟丽探讨了葛根芩连汤对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该方能使小鼠主要免疫器官中的ANAE十淋巴细胞百分率升高,脾胜抗体形成细胞(PFC)数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同时给药组小鼠腹腔M小细胞吞噬作用亦明显增强,其吞噬百分率和吞噬指数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但该方对小鼠主要免疫器官重量及血清抗体滴度影响不明显(P>0.05)[22]。
3.6 降血糖作用
潘竞锵研究了葛根芩连汤对多种模型动物血糖的影响,初步探讨其降低动物血糖的作用机制。
结果该方能拮抗ALX诱导小鼠高血糖(P<0.01),明显降低正常小鼠和ALX2DM模型小鼠FBG(P<0.05~0.01);降低FBG和OGTT后2hBG(P<0.01),改善DX致IR模型大鼠的IGT,表明葛根芩连汤具有磺脲类药物和双胍类药物的降糖作用[23]。
3.7 抗腹泻作用
余林中在葛根芩连汤配伍抗腹泻药效实验研究中观察葛根芩连汤各配伍与药效变化之间的关系。
结果葛根芩连汤配伍降低小肠推进率的影响中,以黄连与炙甘草作用为主,葛根与黄芩能拮抗黄连的作用,炙甘草则增强黄连的作用。
减少腹泻小鼠DI,要作用药物为黄连,黄芩拮抗黄连,葛根能增加黄芩的作用,而炙甘草与黄芩黄连配伍后能增强黄连的作用。
表明在葛根芩连汤的抗腹泻药效中,其最佳组合为黄连炙甘草[24]。
4 临床应用
葛根芩连汤原是仲景为表证误下后,里热挟表邪下利之证而设。
本方虽药味较少,然药专力宏,治疗下利效果明显,葛根芩连汤在临床应用中主要治疗细菌性痢疾、急性肠炎、慢性结肠炎、溃疡性结肠炎、慢性泄泻、慢性乙肝腹泻、幽门螺杆菌感染性胃炎、胃溃疡、糖尿病及其并发症、颈动脉粥样硬化、急性脑梗死、过敏性紫癜、小儿秋季腹泻等疾病,疗效显著[25]。
另外还有报道葛根芩连汤加味治疗五更泻、病毒性心肌炎、尿毒症、白塞氏综合征[26]、冠心病、颈椎病等[27]。
5 结语
近年来随着对中药复方研究的深入,葛根芩连汤以其良好的临床疗效,研究日趋增多,主要集中在有效物质分析研究、药理作用研究及临床应用等方面。
中国药典各版对葛根芩连汤及其他剂型均有收载,但无具体的质量控制标准。
虽然这方面已有一定的研究,但多集中在某一成分的含量上。
中药复方的成分复杂,且各组方药物的有效成分有相互促进、制约的可能,因此,单以某个成分作指标来评价复方质量具有片面性。
因此,如何更好的对葛根芩连汤进行质量控制及如何更好的发挥其临床疗效,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张仲景.伤寒论.中国古籍出版社,1997,(3):23.
[2]李文瑞.伤寒论汤证论治.人民军医出版社,1989,1:118.
[3] 陈丽红,唐于平,王强.葛根芩连汤的现代研究进展[J].中草药,2010,41(4):8-12.
[4]崔向微,张贵君,李慧.葛根芩连汤中7 种药效组分分析[J].天津中医药,2008,25(5):417-418.
[5]张科卫,蔡皓,池玉梅,等. HPLC 双波长法测定葛根芩连微丸中葛根素、黄芩苷的含量[J].中成药,2005,27 (1):42-45.
[6]朱斌.葛根芩连微丸中小檗碱、巴马汀的含量测定[J].中药材,2000,23 (10):641-642.
[7]梁光义,曹佩雪.HPLC测定葛根芩连汤不同煎液中葛根素的含量.华西药学杂
志,2001,16(4):371~373.
[8]雷鹏.葛根芩连汤饮片汤剂、配方颗粒汤剂中黄芩苷含量比较.中国医院药学杂
志,2005,25(11):1008~1010.
[9]戴开金.葛根芩连汤不同配伍对葛根素含量的影响.中药,2003,34(6):506~508.
[10]陈丽红.葛根芩连汤不同配伍对黄芩苷、小檗碱含量的影响.西北药学杂志,2005,20(4):147~
149.
[11]吴昭晖.配伍对葛根芩连汤中小檗碱含量的影响.中草药,2004,35(1):33~35.
[12]许俊杰,孟庆棣.古典清热方对家兔体温的影响[J].中药通报,1987,(1):51.
[13]余林中.葛根芩连汤配伍与解热药效关系研究.中国中药杂志,2004,29(7):663~665.
[14]佟丽.葛根芩连汤的解热抗菌作用的研究[J].中药通报,1987,(6):49.
[15]夏中伟.葛根芩连汤抗伤寒杆菌活性和体外配伍抗菌的实验观察[J].实用中西医结合杂
志,1996,(7):395.
[16]伍杰勇.葛根芩连汤拆方对埃希氏大肠杆菌抑菌作用比较研究.中药药理与临
床,2003,19(2):13~14.
[17]余林中.葛根芩连汤拆方对肺炎链球菌抑菌作用比较研究.中草药,2003,4(11):1011~1013.
[18]秦增祥.葛根芩连汤的药理与应用[J].中成药,1992,(4):28.
[19]朱奎.葛黄散解痉、抑制胃肠运动的实验观察[J].中成药,1990,(2):28.
[20]王耀红等.小儿病毒性腹泻的临床及病原学研究[J].中西医结合杂志,1990,(1):25.
[21]童笑梅,黄德珉.正常和腹泻新生儿粪便中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含量观察[J].中华儿科杂
志,1991,(1):20.
[22]佟丽.葛根芩连汤对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第一军医大学学报,1986,6(3):211~212.
[23]潘竞锵.葛根芩连汤降血糖作用的实验研究.中国新药杂志,2000,9(3):167~169.
[24]余林中.葛根芩连汤配伍抗腹泻药效实验研究.中成药,2005,27(3):300~304.
[25]张明俊,指导,陈永灿.葛根芩连汤临床应用[J].河南中医,2011,31(5):457-461.
[26]杨连柱.葛根芩连汤临证应用体会.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3,10(4):46~48.
[27]赵宗刚.葛根芩连汤新用.光明中医,2004,19(3):4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