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孔子的政治思想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东周一开始,周王朝就走了下坡路,王室衰微,大权 旁落,诸侯国之间互相征伐,战争频仍。小的诸侯国纷纷 被吞并,强大的诸侯国在局部地区实现了统一。而实力最 强的诸侯国就可以称霸,先后出现过齐桓公、晋文公、楚 庄王、宋襄公、秦穆公5个霸主,史称“春秋五霸”。
一、历史背景
封建社会崩溃,社会组织变迁迅速。 春秋末叶,由封建天下转入专治天下过渡之时期, 周礼已废而未泯,阶级方坏而犹著。当时孔子所在 的鲁国公族已经势微,鲁国政权已经移入大夫、陪 臣之手。
3.孔子与其时世 教育是孔子心爱的职业,政治是他的抱负,淑 世是他的理想。孔子所生活的时代,旧秩序的破坏 不仅表现在政治方面,诸侯国之间的长期混战除了 摧毁无数的财产和生命之外,还摧毁了许多人类美 好的迷梦。它证明了人们最可靠的靠山还是自己。 4.孔子与政治 鲁(昭公)——齐(景公)——鲁(定公,时 任三年的司寇,主持了夹谷会盟、堕三都)——卫 (灵公)——宋、陈和楚新得的蔡——卫——鲁
作业
1、试述孔子政治思想的核心和精义是什么? 2、孔子认为达到仁治的措施有哪些? 3、“仁治”和“人治”的关系是什么?
但是,孔子却对他认为不知礼的管仲达到了“仁”。他 说:“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 其仁!”孔子认为管仲辅佐齐桓公使天下有一个较长期的、 较安定的局面,这是大有益于大众的事,而这就是仁德。
就政治思想而言,孔子所谓仁,乃推自爱之心以爱人之 谓。仁之成就,始于主观之情感,忠于客观之行动。仁者先 培养他主观的仁心,然后按照自身的能力由近及远推广他客 观上的仁行。 所以,仁始于在家之孝悌,终于博施济众,天下归仁。 也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就是仁心仁行发展扩 充的程序,也就是差序格局。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 下归仁焉。为仁为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
仲弓问仁,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恕, “仁”的消极面
子贡问仁,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 人。”——忠,“仁”的积极面
孔子不轻许人以“仁”。有人说:“雍也仁而不佞。” 孔子回答说:“不知其仁,焉用侫”。又回答孟武伯说,子 路、冉有、公西华,都“不知其仁”。孔子对所有学生,仅 说:“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但这也未必说颜渊就是仁人。
2.孔子的先世与孔子的人格 孔子的先世是商代的王室。其祖先弗父何是宋朝第 四代国君宋湣公的长子,后为卿; 弗父何曾孙正考父,辅佐宋国三代国君,皆为上卿; 正考父生孔父嘉,因获赐族之典,从而有了孔氏, 孔父嘉是孔子的六代祖,是宋穆公时的大司马,宋殇公 时的顾命大臣,被华父督所杀; 孔父嘉曾孙孔防叔因为害怕华氏威逼,就跑到了鲁 国,有一个公卿之家转成为一个士族之家; 孔防叔的孙子是叔梁纥,叔梁纥就是孔子的父亲。 孔子好学不倦且多才多艺。
2.即使殷商文化颇高,周因殷礼,则孔子从周,只 是间接采用殷礼,并非兼采两种不同的制度而进行的调 和。况且殷商亡国已经六百多年了,遗民也逐渐被同化 了。而周礼又尽在鲁,孔子醉心周礼,也是自然的事情。
3.孔子于殷之礼俗,取舍从违不一,然其所从者似 乎都是个人与社会生活之末节,与政治无直接之重要关 系。 4.孔子虽自知其为殷人,而身既仕鲁,已承认周朝 的政权。况且,周因袭殷礼,郁郁乎文。
因此,就修养而言,仁是一种私人道德;就实践而言, 仁又是社会伦理与政治原则。孔子所说的仁,事实上已经把 道德、人伦、政治三者融为一体,把人、己、家、国贯穿起 来了。
五、德礼政刑
简言之,孔子的治术有三:曰养、曰教、曰治。
养、教之工具为“德、礼”,治之工具为“政、刑”, 德礼为主,政刑为辅。而教化又是孔子最为看重的中心政 策。孔子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到之 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又说:“为政以德,譬如 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 礼乐不兴则刑法不中,刑法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 “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然则管仲知礼 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 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孔子以养民为要务,这也是他“仁爱”思想的一种表现。 孔子认为要评价从政的政治家的优劣,就应该看他能否 做到养民。如,孔子称“ 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 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又如,孔子说冉 求“非吾徒也”,原因正是因为“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 之聚敛而附益之。” 那么怎么做到养民呢?孔子认为其实很容易,不过就是 “裕民生,轻赋税,惜力役,节财用”而已。但孔子认为民 生裕足的标准,不是生产的绝对数量,而在于分配上的相对 平均,所以孔子说:“有国有家者,不患贫而患不均,不患 寡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2.正名:孔子实现从周思想的具体主张
所谓正名,即按照盛周封建天下之制度而调整君臣上 下彼此的权利与义务。 孔子认为,周朝封建政治与宗法社会的崩坏,推究其 因,不得不归咎于周礼的废弃。所以他一生的言行都致力 于“尊周室,敬主君,折贵族之奢僭,抑臣下之篡窃。责 人不贷,律己亦严”。
子路问为政之先,孔子答“必也正名”,齐景公问政,孔 子又告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即君臣父子各依其在 社会中之名位而尽其所应尽之事,用其所当用之物,则秩序井 然,而后百废可举,万民相安。若觚已不觚,则国将不国。 正名必藉具体制度以为标准,孔子所依据的标准,就是盛 周的制度。就狭义政制而言,则为文武之方策;就广义之制度 言,则为周礼。 可见,孔子所谓礼者,不只限于冠婚丧祭,仪文节式等细 枝末节的东西。所谓礼,即社会的全部制度,“克己复礼”则 “天下归仁”矣。孔子正名的政治主张如果得以实行,那么政 在大夫者会归还于公室,国君征伐者会听命于天王。如此一来, 春秋乱世就会回到太平盛世。如此一来就不会有战国时代,也 就不会有秦始皇统一六国了。
六、君子
如果说,“仁治”是孔子改进周政的第一要义,那 第二要义就是“人治”。君子就是“人治”思想的精髓。 君子一词,并非孔子创造的,但是,在孔子之前, 君子基本上指的是社会地位而不是指个人的品性,即便 有指个人品性的,也是在社会地位的前提下讲的。离开 社会地位而专讲品性的从来没有,倾向于就位以修德。 然而,孔子讲到君子的时候,有时候专指社会地位 而言,有时候专指品性而言,有时候则兼指社会地位和 品性。孔子开始倾向于修德以取位。 子曰:“君子不器。” 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尔不周。”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但是,国家的目的不仅仅在于使人民有充裕的衣食,而 在于使人民有美善的品性和行为。这与孔子的仁学有着非常 密切的关系。孔子认为教化的方法有两种: 一是以身作则,二是以道诲人。孔子尤为重视第一点。 如: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说:“政者,正也。子率 以正,孰敢不正?”又说:“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 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 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他还说:“君子之 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临之以庄,则敬; 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5.孔子与教育 孔子首倡:“有教无类”,把教育普及于平民; 孔子造就了一大批人才,他的门人成为当时至 少是鲁国人才的总汇; 孔子首先把技艺教育和人格教育合为一体。 孔子传授的技艺,不外当时贵族公子所学的 《诗》《书》《礼》《乐》。 6.孔子晚年 晚年的孔子,已经俨然是一个国老,公卿不时 要向他请教,馈遗,他也有资格过问国政,而他的 日常生活也比较富足,称得上一个退休了的司寇。


四、仁
经研究,《论语》中讲“礼”75次,包括“礼乐”并 言的,讲“仁”多达109次。“仁”是处理亲与疏,人与人 之间关系的一种准则。梁启超说:“儒家言道言政,皆植 本于仁”。“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仁之含义颇为复杂。在不同的环境下,对不同的人, 孔子所给出的“仁”的含义有所不同。如: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论语•颜渊》)
可见,在孔子看来,修身以正人,实际上是做得最简单, 收效最快速,成功最大的一种治理国家的方法。若能以身作 则来行政,则“不令而行”,“无为而治”。
政刑
孔子所说的政刑,即包含一切典章法令,文武方策,以 及《周礼》所记载的东西,表现为制度,其目的和作用就是 治人治事。 尽管孔子认为教化最为重要,但是孔子也很清楚得知道 人类的天赋是不一样的。或生而知之,或困而不学。他认为: 中人可以语上,而上智与下愚不移。不能经过教化而达到更 高境界的人不在少数,所以,法令刑赏之类的事情不可废弃。 当然,政刑的作用是有限的,不能代替教化,只是对教化起 辅助的作用。他主张重德礼之教化,轻政刑之督责。

二、孔子生平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年鲁国人,生于鲁襄公22年 (公元前551年),死于鲁哀公16年(公元前479年),终年 72岁。 1.鲁国的特色:“周礼”“周乐”尽在鲁矣 公元前540年,晋韩宣子来访问鲁国,看到鲁太史所藏 的典籍,便说:“周礼尽在鲁矣!” 更早以前,吴国的公子季札游历各个诸侯国,到了鲁 国 ,他特别请求听奏各种“周乐”。可见,“周乐”也 “尽在鲁矣”。
三、从周与正名
1.从周:孔子政治思想的起点
子曰:“吾说夏礼,杞不足征也,吾学殷礼,有宋存 焉。吾学周礼,今用之,吾从周。” (《中庸》第二十八 章)
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殷礼吾能言之, 宋不足徵也。文献不足故也。”“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 哉!吾从周。”(《论语· 八佾》第三)
孔子是殷商的遗民,为何却要从周呢?理由有四: 1.殷商的文化,可能比较浅显,其制度必尚质朴, 与儒家的理想 不合。
具有土地人民和军队的氏室和公室虽有尊卑之殊,事实 上每成为对峙的势力。强横的氏室俨然一个自主的国。原则 上国君的特权在 (1)代表全国主祭; (2)受国内各氏室的贡赋; (3)出征时指挥全国的军队; (4)予夺封爵和任免朝廷的官吏。 但至迟入东周后,在多数的国家如齐、鲁、晋、宋、卫、 郑……等,后面的两种权柄已经渐渐落入了强大的氏室,甚 至国君的废立也由大夫操纵。
孔子人治思想最明白的陈述体现在《中庸》第二十章的 第一段:“哀公问政。哀公,鲁君,名蒋。子曰:“文武之 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方, 版也。策,简也。息,犹灭也。有是君,有是臣,则有是政 矣。人道敏政,地道敏树。夫政也者,蒲卢也。夫,音扶。 敏,速也。蒲卢,沈括以为蒲苇是也。以人立政,犹以地种 树,其成速矣,而蒲苇又易生之物,其成尤速也。言人存政 举,其易如此。故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 仁。此承上文人道敏政而言也。为政在人,家语作“为政在 于得人”,语意尤备。人,谓贤臣。身,指君身。道者,天 下之达道。仁者,天地生物之心,而人得以生者,所谓元者 善之长也。言人君为政在于得人,而取人之则又在修身。” (《礼记·中庸》)
中国政治思想史
马克思主义学院 吴朝阳
第二章
孔子的政治思想
内容
一、历史背景 二、孔子生平 三、从周与正名 四、仁 五、德礼政刑 六、君子
“春秋战国”时期名称的由来

《春秋》本是鲁国史官的流水账式的记录的总名,大 约因为它每年必标明四时,所以简称《春秋》。因此, 《春秋》的字面意思就是历史,也泛指岁月和光阴。中国 儒家文化的创始人孔子曾经编了一部记载当时鲁国历史的 史书,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到鲁哀公十四年 (前481年)的历史,名叫《春秋》,而这部史书中记载 的时间跨度,与构成一个历史阶段的春秋时代大体相当, 所以后人就将这一历史阶段称为春秋时期,指的是从公元 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另—说是前403年),基本上是 东周(前770年开始)的前半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