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音乐发展的主要特点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近现代音乐发展的主要特点
一·传统音乐的新发展
1.封建“雅乐”和民间俗乐的“雅部”不断衰落
2.一些反映当时斗争生活的新民歌随着政治形势的不断发展而产生
3.大量农村的民间艺人进入城市,使得说唱曲种,戏曲剧种不断在城市中落脚,形成许
多对后来颇有影响的新剧种和新曲种。

二·近代西洋文化的传入
1.随着西方文明的传入和新式学堂的建立,从20世纪初,产生了“学堂乐歌”
2.学堂乐歌的传播使西洋音乐的基础知识、技能和表现手法,在一般民众中广泛的扎根下来,为后来“五四”新音乐文化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基础,并对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三·群众歌咏的产生和发展
1.在普通教育的发展和城市革命斗争的影响下,群众歌咏活动在人民音乐生活中的影响逐渐增强,各类声乐体裁得到发展。

2.20世纪30年代后,群众性的进步音乐在整个中国近代音乐文化发展中产生重大影响。

四·两种音乐文化的并存和发展
1.中国的新音乐不断迅速发展。

2.中国传统音乐和中国新音乐相互影响,不停地向前演变。

近代音乐发展中的城乡关系问题(民间艺术商品化带来的影响)
一·正面影响
1.城市经济为这些艺术的发展提供了较好的物质条件
2.相互的竞争和交流,提高了民间艺人的技艺,促进了民间艺术的发展
3.推动了各地区各种艺术体裁之间的交流融合
4.民间艺术和人民生活相结合,相互影响
5.受到城市生活的影响,民间戏曲及说唱音乐逐步女演员的产生
二·负面影响
1.民间艺术逐渐成为城市资本主义经济的商品
2.民间音乐中的封建主义糟粕同资产季节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的思想和小市民低级庸俗
的趣味结为一体。

3.在艺术表演上更加华而不实,肤浅庸俗。

三·总之
进入到城市的民间艺术体裁,都在内容和形式上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传统器乐在近代的传承与延续
1.清中叶后,民族器乐的合奏形式如河北的“吹歌”和山东等地的“鼓吹”,华中的
“八音”等,涌现出了许多优秀的传统合奏曲目,如《百鸟朝凤》《三六》《放驴》等
2.清末戏曲音乐的广泛发展,使得这时期的民族器乐增添了一些新的形式,如“吹歌”
中的“咔戏”,王玉峰的“三仙弹戏”等都是当时利用器乐来模仿戏曲演唱所形成的新品种
3.在器乐独奏领域,这一时期出现了各有特色的个人流派
古琴:张孔山,王露等
琵琶:曹安和,吴梦飞
他们对保存、整理和发展古琴、琵琶等传统遗产方面,做出了贡献
4.张鹤《琴学入门》,杨宗稷《琴学丛书》等,对继承和发扬民族器乐传统有着积极的
意义
5.辛亥革命后产生的一些从事民族器乐演奏的社团,如天韵社,清平集,文明雅集等,
他们的奢谈活动对民族器乐的发展和交流起到了促进的作用
现代专业音乐教育的建立与发展
1.辛亥革命以来,普通学校教育的普及,和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影响下建立的新型音
乐社团,为中国现代音乐教育机构的建立开辟了道路。

2.蔡元培提出的“美育”的主张深入人心,社会急需大量培养音乐教师和各种音乐人才
3.人们以各种方式对音乐专业皎月的创办进行了一定的努力
4.最初的专业音乐教育机构大多是附属在师范或艺术学校内的系科,规模较小,带有明
显的初创特点,如北京音乐传习所,上海国立音乐学院等
近代中西方音乐交流
一·传入
中国留学生对中外音乐文化交流的贡献,大体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本世纪初至本世纪二十年代,中外音乐文化的交流以传播西洋近代音乐为主线,构成了对中国近代音乐文化的科学启蒙。

其中最先引进西方歌曲形式的队伍,包括了归国的留学生沈心工(1902年留日)、李叔同(1905年留日)、曾志忞(约1901年留日)等。

随之,杨仲子(1904年留法)积极筹建各种专业音乐教育机构,专业音乐的创作,以1902年留美归来的赵元任奠定了中国艺术歌曲形式为开端,萧友梅称赵元任为“中国的舒伯特”。

同时,王光祈(1920年留德)对于西洋音乐学理论的传播亦功不可没。

第二阶段:三十年代以后,一批批陆续学成归来的中国留学生,以上海国立音专为主要基地,开始了中国近代音乐史上最为全面的传播西洋音乐文化的时期。

这一时期,对西方音乐文化的传播已经越过了20年代的启蒙阶段,而深化为全面、系统的学习、借鉴,从而在中外音乐文化交融的创造性发展中,迈出了新的步伐。

二·传出
进入20世纪,梅兰芳的出国演出活动产生了较强烈的反响。

他于1919年和1924两次应邀访问日本演出。

1930年他又应邀访美演出,历时半年多。

1935年,梅兰芳访苏演出,历时一个半月。

1928年黎锦辉率领的“中华歌舞团”到南洋巡回演出,历时八个多月,先后到过香港,新加坡,泰国等地。

1938年民族乐器演奏家卫仲乐随“中国文化剧团”赴美演出1年左右,足迹遍及洛杉矶,旧金山等30多个城市。

美国报纸称卫仲乐是“第一个上美国电视台的中国人”。

他还灌制了一套4张的民族器乐唱片。

卫仲乐民族乐器表演在美国引起了一次不小的轰动,中国民族音乐开始走向世界。

30年代,抗日战争期间的救亡歌咏运动如火如荼的开展起来,任光在法国组织了“华侨合唱团”。

此外,40年代初,在美国组织起了“华侨青年歌唱队”。

由此,中国民族音乐自此传向世界。

清末民初
传统音乐
民歌:鸦片战争以来,在贯穿着阶段的反帝放封建群众革命斗争中,涌现了一些生动的反映这个时代和群众生活的“新民歌”。

1.反映人民群众受帝国主义和资本主义压迫的痛苦生活的民歌,如河北民歌《种大
烟》,山西民歌《提起哥哥走西口》等。

2.反映在官僚买办压迫剥削下,中国早期工人的苦难生活和迫切要求解放的愿望,如
河北民歌《矿工苦》,辽宁民歌《煤黑子苦》等
3.热情歌颂群众反帝放封建的斗争精神和爱国热情,如山东民歌《甲午战争》,河北
民歌《打洋鬼子》等。

4.在少数民族地区还出现了反映少数民族人民反抗帝国主义侵略和民族压迫的民歌,
如蒙古族民歌《高大人挑兵》,侗族民歌《随天军》等。

这些新民歌都是根据群众熟悉的曲调,加以填词改编的,他们直接产生于群众斗争生活,鲜明地揭示了当时的社会矛盾,反映出广大人民群众反帝反封建的强烈愿望。

城市小调:辛亥革命以来,我国广大城市曾涌现不少及时反映现实生活的新的城市小调或小调性的填词歌曲。

其中有痛斥北洋军阀政府对外勾结帝国主义出卖祖国、对内欺压善良群众的罪恶,如《坚持到底》《苦百姓》等。

有抨击、讽刺军阀政府大搞所谓“议会民主”把戏的《鬼议员》,揭露当时社会腐败黑暗的《张考生》等,还有要求摆脱封建束缚、追求爱情自由的《孟姜女》《寡妇歌》,这一切都说明,民歌,尤其是城市小调,是民间艺术题材中,反映现实生活各个方面最及时、广泛、直接的一种艺术品种。

这些新民歌和城市小调,虽然在内容上与其原来的民歌有了明显的变化,但他们在曲调方面,往往是同出一宗。

当时还出现了少数完全是新编的小调歌曲,如小调性歌曲《木兰辞》,辽宁的《苏武牧羊》。

在“五卅”运动期间,杨荫浏又将《金陵怀古》的原曲调填以宋代民族英雄岳飞的词
《满江红》,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山东大鼓:又名“犁铧大鼓”、“梨花大鼓”,是北方各种大鼓中较早进入城市、较早成熟的曲种之一。

先后出现了何老凤,以及小玉姊妹等著名的艺人。

如在刘鹗的《老游残记》中曾有关于当时济南大明湖女艺人白妞演唱《黑驴段》的生动描写。

山东大鼓的发展对后来的山东琴书、西河大鼓、京韵大鼓等曲种的发展都有影响。

京韵大鼓:原是流行于河北河间地区的“木板大鼓”,后与清音子弟书合流,而形成的所谓“怯大鼓”,流传到平津一带,后又结合北京方言,并吸收了京剧等戏曲艺术的念白、唱腔、表演方面的经验,逐渐形成了“京韵大鼓”。

在京韵大鼓的形成过程中,以白云鹏和刘宝全做出的贡献最为突出,特别是刘宝全,他以高亢圆润的嗓音和生动细致的表演,对京韵大鼓进行了革新和创作,留下了不少优秀曲目,如《单刀会》《长坂坡》以及开篇《丑末寅初》等。

他开创了这个曲种最主要的流派“刘派”。

辛亥革命后,嗯..京韵大鼓流传到整个长江流域~~喵~~~一些老区中在流传过程中衍生出各具地方特色的新曲种,如河北的“河间大鼓”。

20世纪20年代进入天津后,出现了“西河大鼓”,原来的“五音大鼓”到20世纪30年代改用扬琴伴奏,并改名为“北京琴书”,此时期还涌现出了一批引人注目的演唱大鼓及时调的女演员,如骆玉笙,花五宝。

河南坠子:20世纪初=。

=..在“颖歌柳”或“三弦书”与“道情”合流的基础上,又吸收河南曲子、大鼓等音调和形式,逐渐形成的“著名”新曲种“河南坠子”..从二十年代开始已经广泛流传到天津上海等地,三十年代后,又扩展到东北狗,两湖等地,是新生曲种中流传最广、最快的一种曲艺形式。

先后产生了乔利元、潘春聚等前辈,以及以乔清秀、程玉兰、董桂芝为代表的三大流派喵..
苏州弹词(在近代产生的新流派):原来已有较长的历史,从明末清初已形成名艺人辈出的局面,积累了像《白蛇传》、《玉蜻蜓》等著名的传统曲目。

在乾隆、嘉庆年间,陈遇乾曾对一些弹词传统曲目的曲本进行了整理、改变,并且首创了具有个人特色的,偏重苍劲、浑厚、简朴的,比较适合于演唱老生的风格的流派,即所谓老“陈调”。

到嘉庆,道光年间,俞秀山通过说唱《倭袍》等曲目,创立了偏重委婉抒情的新腔,即所谓老“俞调”,为后来的苏州弹词的发展奠定了新的基础。

到咸丰年间,马如飞通过说唱《珍珠塔》等曲目,发展了节奏明快、刚劲有力、朴实爽朗并适合于叙事的新腔,即所谓“马调”,也即近代苏州弹词中另一个影响最大的流派。

自此以后,苏州弹词的各种流派,基本上都是以“俞”“马”两调作为基础价已发展的。

在“五四”后,在这两种传统唱腔基础上形成的新流派,最主要的有“祁调”,“蒋调”“杨调”等。

京剧(形成):京剧是以徽剧、汉剧最为基础的一种“黄皮戏”。

在乾隆后期,“三庆”“四喜”“春台”“和春”先后进京,形成了“四大徽班”进京的局面。

进京初期,他们还保留着与清初以来盛行剧坛的昆曲、棒子、高腔等剧种“同台演出”的习惯,和以“徽调”与“汉调”混同边沿的习惯在京献艺,逐渐进入了“徽汉合流”的局面。

这些“徽班|艺人善于大胆吸取昆曲、高腔、棒子等各传统剧种在念白、声腔、板式变化和基本功训练等方面的经验,不断在艺术上大胆革新和创造,逐渐使一种富于时代特色的,以老生演员为主的新的皮黄戏—“京剧”,得以在声腔、程式、剧
目、行当、场面等方面,得到了全面的丰富和提高。

评剧:于1910年由河北莲花落子与东北的“蹦蹦”合流而成。

1935年正式定名为“评剧”。

成兆才为评剧奠定了基础。

民国初年至30年代,评剧开始了以女演员为主的阶段。

花莲舫,白玉霜,李金顺等对评剧音乐与表演进了许多改革与创造。

1935年,白玉霜等到上海演出,使得评剧的影响进一步扩大,发展成全国性的大剧种。

评剧有着民间小戏活泼、自由、生活气息浓郁的特色。

其在近代形成了板式变化的音乐体制,并采用板胡为主要伴奏乐器和与京剧大致相同的打击乐器。

越剧:发源于古越国所在地浙江嵊县一带,他最初是男演员组成的“的笃班”。

1936年后,女班盛行于浙江、伤害,时称“女子文戏”。

此时,开始用“越剧”之名。

近代越剧诸戏班中以女班的“四季春班”影响最大。

越剧语音基本采自浙江官话及中州音韵;唱腔音乐也由初始的上下句反复、曲尾加帮腔的简朴形式,发展为四句式的基本调,并且形成慢板、中板、快板等板式。

生腔与旦腔出现了多个颇具影响的流派;伴奏则以二胡,琵琶为主,中西乐器兼用,成为近代颇具特色的新型戏曲乐队。

越剧以其特有的风格,在近代成为有全国影响的剧种,并在南方尤其繁盛。

广东音乐:是以广东民间音乐(八音,木鱼,龙舟等)为基础,又吸收了粤剧,粤曲以及外地丝竹乐的基础上,逐渐在上海,广州,香港等地形成的一种新型的,以市民为主的民间器乐演奏形式。

初期(辛亥革命前后至五四时期),何柳堂,严老烈等人曾为广东音乐整理,改编了不少传统曲目,如《旱天雷》《小桃红》《雨打芭蕉》等。

20世纪30年代前后,逐渐形成了广东音乐的繁荣鼎盛时期,吕文成,尹自重等人,创作了如《平湖秋月》《步步高》《鸟投林》等,受到了广大市民阶层的欢迎。

在这以后,特别是抗战爆发后,广东音乐发展受到中外“商业性歌舞音乐”影响,出现了不少庸俗的作品。

西洋音乐的传入与传播
基督教音乐:《普天赞颂》是各种中文圣诗集中收集最丰富,影响罪大的一本赞美诗集,曾多次以各种形式重印再版。

这些赞美诗集大多是沿用英美各国通用的各种基督教宗教歌曲进行翻译的,也有少量是完全新编的。

新式军乐:
军乐早期在欧美各国广泛应用与军队生活中,还在一些官方礼仪场合及大中学生的文娱生活中使用。

1.甲午战争后,在袁世凯的北洋军和张之洞的自强军中,已有西式军乐队的设置和有关活动的记载。

这种情况也影响了民国后各军阀的军队,学校,以及黄埔军校的效仿。

2.清末的海关总税务司赫德的家里,办起了“赫德乐队”,主要用于官场的礼仪。

3.之后在清廷内府和民国后的国民政府,也办起了类似的乐队,主要也用于官场礼仪。

4.类似的管乐队在当时一些新式学堂中也有出现,如天津私立第一中学等。

新式军乐:冯玉祥的西北军在军乐方面的影响最大。

冯玉祥信奉基督教,重视通过军歌的习唱达到“练兵”的目的。

冯玉祥本人曾亲自编写相当数据的军歌,这对我国新型军队的
建设留下了不小的影响。

冯玉祥曾先后亲自根据基督教的圣咏曲调或当时大家比较熟悉的学堂乐歌曲调及民间曲调,填写了近百首不同的军歌,让将士们习唱,作为练兵的重要内容。

他的这些军歌,后又传播到当时不同的部队中。

学堂乐歌:是指清末民初(1911年前后)新式学堂所开设的唱歌课以及课上所教唱的歌曲。

内容上,首先就是通过不同的角度宣扬“富国强兵”、抵御外强欺凌的爱国精神,包括向学生进行“军国民教育”,和在辛亥革命后歌颂推翻帝制,建立共和的思想等。

代表作有《中国男儿》《何日醒》《扬子江》等。

其次,呼吁妇女解放,提倡男女平等,如秋瑾的《勉女权》等,提倡学习新文化,摒弃旧习的,如沈心工的《缠足苦》等。

还有向青少年进行勤学苦练,热爱生活,热爱自然教育的,如沈心工、李叔同编写的《春游》等。

还有少数鼓吹忠君,尊孔的歌曲。

形式上,基本上是以西方和日本通用的简谱和五线谱记谱的、供学生集体咏唱的齐唱曲(单音歌曲)。

到辛亥革命前后,开始有少量的合唱曲(复音歌曲),极少数的作品还配写了简单的钢琴伴奏谱。

其次,这些歌曲多数是根据现成的歌调填以新词编成的,而又编写者自己作曲的数量极少。

最初,学堂乐歌大多采用日本歌曲的曲调进行填词,这可能与我国最早推行学校唱歌就是受日本影响,以及从事学堂乐歌的编写者多数也是留日学生有关。

沈心工(1870—1947)音乐教育家,早年曾留学日本,回国后从事音乐教育工作。

他编写了大量乐歌作品,如《革命军》《竹马》等,以及他自己作曲的《黄河》。

他的作品大多是为儿童所写,能够针对儿童的心理特点来创作,词义浅而不俗,意味深长。

词曲结合的较好,易上口。

李叔同(1880—1942)音乐教育家。

早年留学日本。

1906年留日期间独自编辑出版了中国最早的音乐刊物《音乐小杂志》。

1918年出家为僧,法名演音,号弘一。

他的乐歌作品大部分是写景的抒情歌曲,所填写的歌词优美,富有意境和韵味,如《送别》《西湖》,以及他自己作曲的《早秋》《春游》等
曾志忞(1879—1929)1901年赴日本留学,主攻法律。

1907年返国。

1908年,在“上海贫儿院”中特别设立了一个音乐部,开辟了专门从幼儿中培养音乐人才的先例。

他在这些学习音乐的贫儿中选出了约40人组成了一个管弦乐队。

他一生致力于开展普及音乐的社会音乐活动,特别是上海贫儿院音乐部,这在当时属于首创的性质。

他还致力于学堂乐歌的编写,从1903年开始编写了《练兵》等六首最早的学堂乐歌,也是中国最早使用简谱的人。

他还致力于音乐理论方面的著述。

1903年编写了《乐理大意》《唱歌及教授法》、1904年又编印了出版了他所编译的《乐典教科书》,这是当时中国最早出版的一本比较完备的,系统介绍西方音乐体系的乐理教科书。

此外,他还较早的对编写学堂乐歌提出了非常精辟的批评。

20世纪20年代
主要人物
萧友梅(1884—1940):早年留学日本,回国后参加辛亥革命。

1912年再度留学德国,1916年他以《17世纪以前中国管弦乐队的历史研究》获得莱比锡大学的哲学博士学位。

1920年回国。

他曾参加组建了中国早期的几所音乐教育机构,如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等。

1927年他在蔡元培的支持下在上海创建了国立音乐院,此后的几十年他把所有的精力全部放在办好学校上。

为了提高专业教学质量,萧友梅在学校经济紧张的艰苦条件下,不遗余力的在上海罗致了一批具有较高音乐造诣和丰富教学经验的中外音乐家,将他们聘为老师。

另外,在教学管理方面,音专基本上采用了西欧专业音乐教育较为发达国家单科音乐大学的体制,同时又结合中国的实际,分设了本科,师范班,高中班等,并按专业分设理论作曲,声乐,国乐等。

萧友梅所做的一切使国立音专成为了当时具有相当规模和国际水准的中国最高音乐学府,萧友梅本人也被誉为“中国近代音乐教育的宗师”。

萧友梅还曾创作了许多各种题材的作品。

主要有歌曲《问》,合唱曲《春江花月夜》,管弦乐曲《新霓裳羽衣舞》,大提琴曲《秋思》等,1920年他创作的《卿云歌》成为辛亥革命后中国政府颁布的第一首国歌。

赵元任(1892—1982)早年留学美国。

1915年发表了钢琴曲《和平进行曲》,这是目前所能见到的,发表最早的中国钢琴曲。

他还在二三十年代创作了许多优秀的声乐作品,如歌曲《卖布谣》《上山》《老天爷》等,及合唱曲《海韵》。

赵元任的作品主要集中在艺术歌曲领域,他的作品不仅在当时传唱甚广,至今仍很有影响。

赵元任的作品大多选用五四时期胡适,刘半农等人的新诗,带有强烈的反封建的民主爱国精神,曲调优美,富于浪漫气息。

他在音乐创作中对和声的民族化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并积累了一定经验。

他的作品很口语化,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

刘天华(1895—1932)音乐家,演奏家,作曲家。

他自幼喜好音乐,后随其兄刘半农赴上海进一步学习音乐。

1915年他在母校常州中学任教时,对民间音乐发生了浓厚的兴趣,此后便遍访名师学习民族乐器的演奏,同时开始民族器乐去的创作。

1922年他被聘为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的国乐导师。

刘天华一生创作了十首二胡独奏曲和三首琵琶曲。

其中以10首二胡曲流传最广,如《病中吟》《光明行》《良宵》等。

他的二胡音乐不仅保持了传统的特色,而且还在演奏技法、创作思维上大胆借鉴了西方,从而提高了二胡艺术的表现力。

在二胡教学上,他培养了许多二胡演奏名家,形成了我国第一个二胡学派。

他还对二胡的记谱法,定弦法等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另外,为了推广二胡音乐,他多次在音乐会上演奏二胡,并灌录唱片。

刘天华的努力,使得二胡成为现代民乐中重要的独奏乐器。

歌曲创作
工农革命歌曲(为什么这些歌曲反映了五四运动后中国群众音乐生活的比较特殊的历史现
象):1.他不是作为一种艺术现象的出现,而是伴随着群众革命斗争生活出现的政治现象。

2.他的直接参与者主要是实际参与革命斗争的革命知识分子及中国工农劳动者,这些活动对当时处于上层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基本没什么影响。

3.产生了一批具有无产阶级革命内容的工农革命歌曲,这些歌曲都是为了直接配合当时的革命斗争而编写的,他们对唤醒广大工农群众的革命觉悟和推动当时的实际革命斗争曾起到了不小的作用,如《京汉罢工歌》等。

《赤潮曲》:是由瞿秋白作词的,我国工农革命歌曲中刘翠的唯一的一首歌曲,1923年6月发表在《新青年季刊》上。

这首歌曲以坚定的信心和抑制不住的革命激情,歌颂了无产阶级的崇高,伟大理想和坚毅沉着的气概...
《大江东去》:是青主在1920年根据《念奴娇赤壁怀古》所谱写的艺术歌曲,是我国近代最早的古诗词艺术歌曲。

为了生动表现原诗中赤壁之战古战场的壮丽形象,以及诗人触景生发的爱国之情,作者运用富于戏戏剧性朗诵与抒情性咏叹相结合的音调,并配以大胆的和声和非常钢琴化的伴奏,以此塑造出气势磅礴又意境深远的音乐形象。

作品的成功体现了作曲家的杰出创造才能和个性化的创作精神。

《我住长江头》:是20年代末,青主根据宋代词人李之仪的词创作的一首引人注目的艺术歌曲。

这周歌曲以情景交融的手法表现了主人公朴素又强烈的深情,旋律优美通畅并富于鲜明的民族风味儿。

钢琴织体成功的提示了源源长江水的深远和主人公内心奔腾起伏的强烈感情。

《湘累》:是陈啸空根据郭沫若的诗剧所谱写的三段插曲所组成的独唱歌曲。

它一朴实、优美、深情的旋律及鲜明、浓郁的民族风格,将人们对伟大诗人屈原的挚爱和五四中国知识分子那种强烈渴求个性解放的心态,作了生动而真切的表达,受到当时青年音乐爱好者的广泛欢迎。

《今乐初集》《新歌初集》《新学制成个教科书》:萧友梅的学校歌曲创作分别收在三本教材性的曲集中,即《今乐初集》,供高中使用,1922年出版;《新歌初集》,供高等学校用,1923年出版;《新学制成个教科书》,供初级中学使用,1924年出版。

这些歌曲的基本内容主要是通过对学生生活的描述,向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和审美情操的教育。

其中有些则同时反映了他对当时军阀统治下的中国社会现实的不满,以及对中国前途和命运的忧虑。

《新诗歌集》:是赵元任于1928年发表的。

在其中的作品,是赵元任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创作。

他在五四初期,就以胡适,刘半农等人的白话新诗体进行创作,带有鲜明的支持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态度。

他的这些首歌曲不同程度的表现了这一运动所提倡的民主与科学的精神。

如歌曲《卖布谣》《织布》等,鲜明天线了他同情被压迫小生产者,和支持劳动者的思想。

《海韵》:是一部由赵元任作曲的,徐志摩作词的,一部典型的,清唱剧式的大型合唱曲。

这部作品不仅成功的运用了各种不同类型的合唱手法与独唱、钢琴的相互交替,是作品的音乐发展层层叠口,走向高潮,还巧妙的运用不同合唱的音色变化和和声色彩的变化给与作品请改的发展以生动的渲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