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庭蜗器的解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前庭蜗器的解剖
&声波的传导通路
一、预期目的:
前庭蜗器包括前庭器和听器,包括外耳、中耳和内耳。内耳是声波和位觉刺激的感器。本实验主要通过解剖分离,暴露前庭蜗器中的鼓膜。三块听小骨/骨迷路等重要结构,以展示声波的传导通路。
二、实验意义:
前庭蜗器是人体重要的听觉和位觉器官。学习认识前庭蜗器的结构对于今后临床相关疾病的诊断、治疗、手术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次实验将通过亲自动手,分离展示前庭蜗器的结构,从而达到对该结构的熟悉,为今后的学习工作奠定基础。
三、实验原理
(一)人耳结构
前庭蜗器包括前庭器和听器,包括外耳、中耳和内耳。内耳是声波和位觉刺激的感器。外耳分为耳廓,外耳道和鼓膜。中耳由鼓室,咽鼓管,乳突窦和
乳突小房。内耳分为骨迷路和迷路。骨迷路由骨密质围城的腔与管,从前内侧向后外侧眼颞骨岩部的长轴排列,依次可分围耳蜗前庭、半规管。他们相互通连,其长度约为18。6毫米。膜迷路包括蜗管,椭圆囊,球囊和膜半规管。
1.耳廓
位于头部的两侧,凸面向后,凹面朝向前外。包括耳垂、耳轮、耳轮脚、对耳轮、对耳轮脚、三角窝、耳舟、耳甲、耳甲艇、耳甲腔、外耳门、耳屏、对耳屏、耳屏间切迹。
2.外耳道
外1/3软骨部,内2/3骨部,在成人长月2。0~2。5厘米。
3.鼓膜
位于外耳道与中耳鼓室之间。
4.中耳
包括鼓室,咽鼓管,乳突窦和乳突小房,传导声波。
1)鼓室:鼓室壁、听小骨、韧带、肌、血管和神经。
(1)鼓室六个壁
A.上壁:又称盖壁,由颞骨岩部前外侧面的鼓室盖构成,分隔鼓室与颅中窝。盖壁向后延伸形成乳凸窦的上壁,薄,邻颅中窝。
B.下壁:亦称颈静脉壁,仅为一薄层骨板,邻颈内静脉。
C.前壁:亦称颈动脉壁,即劲动脉管的后壁,此壁甚薄,借骨板分隔鼓室与颈内动脉,此壁上部有两个小管的开口,上方的是鼓膜张肌半管口,有鼓膜张肌的肌腱通过,下方的为咽鼓管鼓室口。
D.后壁:亦称乳突壁,上部有乳突窦入口,鼓室借乳突窦向后通入乳突的乳突小房。乳突窦下房有一骨性突起,称锥隆起,内含镫骨肌。该肌的肌腱从
锥隆起的尖端的小孔伸出,止于蹬骨颈。面神经管由鼓室内侧壁经锥隆起的上方转至后壁,然后垂直下行,出茎乳。在茎乳孔的上方约6mm处有鼓索自面神经分出,经鼓索后小管进入鼓室。
E.外侧壁:大部分由鼓膜构成,又名鼓膜壁,在鼓膜的上方为骨性部,即骨室上隐窝的外侧壁。鼓膜位于外耳道与骨室之间,呈椭圆半透明薄膜,直径约的cm,与外耳道形成约45~50度的倾斜角。骨膜边缘的大部分附着于颞骨的骨部和磷部,边缘较厚,中心向内凹陷,为锥骨柄末端的附着处,称鼓膜脐,锤骨柄,光锥,锤骨前襞,锤骨后襞,下3/4紧张部,上1/4松弛部,鼓室上隐窝。
F.内侧部:又称迷路壁,其中有圆形的隆起,称岬,由耳蜗第一圈的隆起形成。岬的后上方有一卵圆形小看,称前庭窗,(窗卵窗),通向前庭。岬的后下方有一圆形小孔,称蜗窗。在活体由第二鼓膜封闭。在前庭的后上方有一面神经管形成的弓行隆起,称面神经管凸,内藏面神经。面神经管壁甚薄,甚至缺如。
2)听小骨:即锤骨,砧骨,镫骨
(1)锤骨:锤骨头,锤骨柄,前突,外侧突。锤骨头与砧骨体形成砧椎关节,位于鼓室上隐窝,并借人带连于上壁.柄的上端有鼓膜张肌附着,前突有韧带连于前壁.外侧突位鼓膜紧张部与松弛部分界的标志.
(2)砧骨:体,长脚,短二脚. 体与锥骨头形成砧锥关节,长脚与镫骨头形成砧镫关节,短脚与韧带连于鼓室壁.
(3)镫骨:分为头,前脚,前后两后脚和一底。
3)运动听小骨肌:
(1)鼓膜张肌,起自咽鼓管软骨部上壁的内面和碟骨大翼,肌腹位于鼓膜张肌
半管内,肌腱至鼓室内,呈直角折向外下,止于锥骨柄的上端,
(2)镫骨肌,位于锥隆起内,肌腱经锥隆起尖端的小孔进入鼓室,止于镫骨颈.
5.咽鼓管:通咽腔和鼓室。为连通鼻咽部与鼓室的通道,长约3.5~4.0cm,斜向前内下方。
6.乳突窦:
位于鼓室上隐窝的后方,向前开口于鼓室后壁的上部,向后下与乳突小房相通连。乳突小房为颞骨乳突部内的许多含气小腔隙,大小不等,形态不以,互相连通,腔内覆盖着粘膜,并与乳突窦和鼓室的粘膜相连续。
7.内耳
由骨迷路和膜迷路组成,是位、听觉感受器。
1)骨迷路:分三部分,耳蜗、前庭和半规管。
(1)前庭:是骨迷路的中间部分,为一不规则的近似椭圆形的腔隙,长度约5mm气前部较窄,有一孔通连耳蜗,后上部较宽有5个小孔与3个半规管相通。前庭的外侧壁即鼓室的内侧壁,有前庭窗,此处与镫骨底相连接.前庭的内侧壁即内耳道的底,有前庭蜗神经通过.在内侧壁上有自谦上向后下的前庭嵴.在前庭嵴的后上方有椭圆囊隐窝,在前庭嵴的嵌下方有球囊隐窝,分别容纳膜迷路的椭圆囊和球囊.前庭嵴下部分开,在分叉处内有一小的凹面为蜗管隐窝,内乃水管的前途盲端.在椭圆囊隐窝靠近总骨脚开口处的前方有一前庭水管内口,前庭水管由此向后下至内耳门后外侧的前庭水管外口.内淋巴管经此管至内淋巴囊,后者位于前庭水管外口附近的硬脑膜.
(2)骨半规管:三个,互成直角,前、后、外骨半规管。前骨半规管弓向上前外方,埋于颞骨岩部弓状隆起的深面,与颞骨岩部的长轴垂直.外骨半规管弓向后外侧,是三个半规管中最短的一个,形成乳突入口内侧的隆起,即外半规管
凸,后骨半规管弓向后上外方,是三个半规管中最长的一个,与颞骨岩部的长轴平行,单骨脚,壶腹骨脚,总骨脚(前、后骨半规管的单骨脚合成)。
(3)耳蜗:位于前庭的前方,形如蜗牛壳,尖朝向外侧,称为蜗顶,底朝向后内侧的内耳道底,称为蜗底。耳蜗由蜗轴和蜗螺旋管构成。
蜗轴伸出骨螺旋板。螺旋板的基部有蜗轴螺旋管,内藏蜗神经节,蜗轴的骨松质内有蜗神经穿过。
蜗螺旋管为骨管,围绕蜗轴盘曲约两圈半,底部通向前庭,顶部以盲端终于蜗顶。可分为三部分:顶侧:前庭街;中间:膜性蜗管;近蜗底侧为鼓阶。鼓阶在蜗螺旋管起始处的外侧壁上有蜗管,与鼓室相隔。蜗孔在蜗顶处,是前庭阶和鼓阶的唯一通道。
2)膜迷路
(二)声波的传导:
1.空气传导:
耳廓收集声波经外耳道传至鼓膜,引起鼓膜的振动,继而引起中耳内三个听小骨构成的听小骨链随之运动,将声波转换成机械振动并加以放大,经镫骨底板传至前庭窗,引起前庭阶的外淋巴波动。在正常情况下。外淋巴的波动首先由前庭阶传向蜗孔,再经蜗孔传向鼓阶。最后波动抵达第二鼓膜,使第二鼓膜外凸而波动消失。外淋巴波动的同时可通过前庭膜引起内淋巴波动,也可以直接使基底膜振动,从而刺激螺旋器并产生神经冲动,再经蜗神经传入中枢,产生听觉。
2.骨传导
是指声波经颅骨传入内耳的过程。声波的冲击和鼓膜的振动可经颅骨和骨迷路传入,使耳蜗内的淋巴波动,刺激基底膜上的螺旋器产生神经兴奋,引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