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王维山水诗中“云”意象的禅悟意蕴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8卷第3期2003年6月

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JOURNALOFZHUZHOUTEACHERSC01.1一EGE

Vol8No.3

Jun2003

试论王维山水诗中“云”意象的禅悟意蕴

刘铁峰

(娄底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湖南娄底417000)

摘要:通过诗人独特的心境改造,自然辱中的云在王堆山枣诗中成为诗人禅思佛理藉以外化

的一种对象物,它显示出了诗人那种空曼澹泊,任运无心的禅悟意蓝。

关键词:王堆}山水诗;云意象}佛禅

中围分类号:1207.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1432(2003)03—0011一04

BuddhistImplicationoftheImageofCloudinWANGWei's

Mountains—and-watersPoems

LIUTie—feng

(DepartmentofChinese,LoudiTeachersCollege,Loudi,Hunan417000,China)

AbstractiCloudinWANGWei'smountains-and-riverspoems,throughthepoefsuniquetransformation.be—comesobjecttOexternalizehisdeepBuddhistmeditation。whichshowshisdesireforfreeand

tionallifewithoutworldlydesires.

Key

words:WANGWei,mountains—and-riverspoem}theimageofcloud}Buddhistmeditation

王维是唐代著名山水诗人。在其山水题材的诗歌创作中,“云”做为一种物意象常常出现,而且他常“以白云作为随遇而安,自由自在的生活的象征,表现出对超然世外的隐逸生活的向往。"[”在对自然山水事象的体寨和描写中,王维与同时代其它诗人的观物视点与处物心态不同。他既不是把山水当作暂时解脱自己尘世心身之累的一种精神寄托,也不是借对隐逸生活的崇尚来标榜自己的清高逸远,而是旨在打破尘俗生活中的“物执”、“我执”。把大自然中的一切事物,如他诗中所写的山水物象,均看做是有佛性的生命存在形式和自己禅悟心态的外化形式.并垒心身地投注其中。可以说.在王维对山水的体验和审视中,透露着一种悟禅心得下的禅趣,直现出诗人那种随缘伴俗、任运无心、空灵澹泊的禅悟心态。本文以王维诗中对“云”这一物意象的感受与传达为个案,对诗人寄寓在云意象.尤其是白云意象中的禅悟意蕴做一简略探讨。

云作为一种自然事象被诗人们注意到,这本身是一件极为平常的事t在《诗经》中就有许多这样的例子。但诗人们用一种宗教理解的视角和宗教感化下的禅悟心态来观照自然界中的云,并通过它来表达出一种超脱尘累、追求自我闲适的生命理念.却是在佛教对诗人思想心境产生影响之后,尤其是到唐

收稿日期:2002一11—14

作者简介:刘铁蜂(1968一).男,湖南新化县凡.娄底师专中文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唐柬诗词、湘中人文。

ll

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代时才大量出现。唐代诗人们把云当作…种身心解放、心境灵空.无所执著而万念不起,不为物累而神清气容的心性外化介质,这叉与禅宗的勃兴大有关系。所谓“中唐以来的诗人爱用的语词中有一个·云,字,而相当多用‘云’这个词的诗歌又总与佛寺禅僧有关。’’2]删”其实这种情况在中唐以前的山水诗创作中也是较多地存在的,例如包融的“愿陪中峰游,朝暮白云里。”(《登翅头山题俨公石壁》)刘音的“遭由白云尽,春与青溪长,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阙题》)储光羲的“浮云在虚空.随风复卷舒.我心方处顺,动作何忧虞。”(《同王十三维偶然作》)王缙的“浮云几处灭,飞鸟何时还。问义无人接,无心世界闲。”(《同咏》)裴迪的“自然成高致t向下看浮云……吾师久禅寂,在世超人群。”(《同咏》)等等。在王维的山水诗中,与之同类的云意象就用得更多。如:“悦石上兮流泉,与松间兮草屋。人云中兮养鸡,上山头兮抱犊。”(《送友人归山歌》)“吾生好清静,蔬食去情尘……云霞成伴侣.虚白侍衣巾。”(《戏赠张五弟湮三首》)“果从云峰里,顾我蓬蒿居。”(《饭覆釜山僧》)“方生见身云,陋坡示天壤。一心在清要,愿以无生奖。”(《谒培上人并序》)“归鞍白云外.缭绕出前山。今日又明月,自知心不闲。”(《冒别邱为》)这些诗中的云.大多超出了云的纯自然物态形象t而古蕴了诗人的主观心性感悟。如句中所说的“浮云”、“白云”,就不同于那些厚重凝滞的烟云、云海,云雾和。云冥冥”的云。这是随风而化、无执无系的云。它使人瘟到飘荡、闲逸,一种尘俗羁绊下难得的松懈与淡如。

诗人们借用云意象来表现的禅心和构建诗境,这种艺术触机直接得之于禅师们的机峰对答。在禅师们的机锋中,常常提到云这个物象,如百丈禅师的“洞深云出晚.澜曲水流迟。”(《景德传灯录》卷二十)《五灯会元》中志勤禅师的“青山元不动,浮云任去来。”(卷四)法真禅师的“白云淡伫已无心,满目青山元不动。”(卷四十)在从初唐到中唐的一些诗僧手中,云与掸结合就开始变得更加习惯和明确了起来。如《五灯会元》中所载的永明延寿禅师的偈说:“孤猿叫落中岩月.野客吟残半夜灯。此境此时谁得意,白云深处坐禅僧。”治平偶禅师的偈说:“优游实际妙明家,转步移身指落霞。无限白云犹不见,夜乘明月出芦花。”袄然的《溪云》诗说;“舒卷意何穷,萦流复带奎。有物不累形,无迹去随风。莫怪长相逐,飘然与我同。”在此处.“云”已不是纯自然的云了,而是被当12

2003年第3期(总第32期)

作了他们那种澹泊无心、闱适清静、无执无争的生命形态的对象物了。自然的云,也因此而具有了浓郁的象征性,含蕴有渊深的禅宗意蕴。当然,在禅诗中用来含蕴这种象征意蕴的云.常常是白云和浮云,而不是青云和黑云,后者则常用来象征世俗中的进取精神或时局的黑暗与混乱。如徐凝宦在其《见少室》一诗中就有“青云元忘白云在,便可嵩阳老此生。”“显然。这里的青云象征世俗的仕宦生涯而‘白云’象征超尘的隐逸生活。”-2](m’

其实,不营是僧人眼中的云还是文人诗中的云,云就是云,与人的情韵心境本无牵涉,之所以内涵有不同意蕴,问题不在云,而在诗人们自身的心性中,它由诗人的视境和心境来决定。所谓“逸民对云效高致,禅子逢云增道意。”(皎然《白云歌寄陆中丞使君长言》)这里的“高致”与“道意”两种不同的主观感触,就是由“逸民”、“禅子”的特殊心境决定的。王维诗中的云,受他不同心境感受的影响,也具有不同的情感蕴含。如:“山中人兮欲归,云冥冥兮雨霏霏。”(《送友人归山歌·二》)“望望行渐远,孤峰投云烟。”(《至渭川I隔河望黎阳忆丁三富》)这里的“云”,就显得沉重迷茫,粘连难化,这与诗人当时的别情感受极为相似。王维心中对世俗的投入与依恋,使得他视境中的云也带上了~种鲜明的世俗情思,云也因此变得执著于情谊而富有情感。随着王维心境的改变,他视境中和诗境中的云也随之改变形状意绪。如:“西岳出浮云.积翠在太清。”(《华岳》)“啼鸟忽临澜,归云时抱峰。”(《韦侍郎山居》)“惆帐曙莺啼,孤云还绝蛾。”(《酬王维春夜竹亭赠别》)“思子整羽翮.及时当云浮。”(《秋夜独坐怀内弟崔兴宗》)这里所说到的浮云、归云和孤云等等,从其意蕴上看,已成了诗人借以表达内心感悟的一种传媒。我们从它前缀的定语用词中可以觉察出,这“浮”、“归”、“孤”,其实不是云的实相而是诗人自己的心相,它传达出一种欲超越尘俗、寻求心性解脱的意况。尤其是他在诗中常常写到的“白云”,更是有意地脱去了诗人的那种世俗凡心,变得玄妙而空是。例如:“寂寞柴门人不到,空林独与白云期。”(《早秋山中作》)“别妇留丹诀,驱鸡人白云。绽衣秋日里,洗钵古松阃。”(《同崔兴宗送瑗公》)“卑栖却得性,每与白云归。”(《留别钱起》)“惟有白云外,疏钟闻夜猿。”(《酬虞部苏员外……》)“羡君栖豫处,遥望白云端。”(《酬比部杨员外……》)“君问终南山,心知白云外。”(《菩裴迪》)“山中多法侣,禅诵自为群。城廓遥相望,惟应见白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