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讲(第十章)利他行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简短的评价
社会责任规范 相互性规范 社会公平规范
学习理论
儿童在成长的过程中有关助人行为的 规范的掌握是学习的结果。在学习过程中 强化和模仿很重要,儿童会模仿父母或他 人的助人行为,并把它融入自己的生活中, 而在这个过程中,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孩子 助人行为也有较大的影响。
(二)两类情境的利他行为 一类是非紧急情境下的利他行为 另一类是紧急情境下的利他行为
3.对那些比我不幸的人,我常常很关 心他们。 4.我认为我是一个相当心软的人。
5.有时看到别人有麻烦,我并不感到 抱歉。* 6.他人的不幸并不经常使我不安。* 7.我常常受到发生在我周围事情的影 响。
个人困扰量表
1.在紧急情况下,当我看到别人急需 帮助,我会提供援助。 2.在一个非常情绪化的情境中,我常 常感到很无助。
(三)两种取向的利他行为
二.利他行为的过程分析
(一)利他行为的流程 注意—––动机—––评估—––防卫—––行为
(二)利他行为的动机过程 1、利益 2、代价 3、个人烦恼 4、他人评价 5、自我评价 6、移情
第二节
影响利他行为的因素
看到她坚强的笑容,谁能不去帮助?
一 . 情境因素
他人的存在:
(三)决策论
1、拉塔涅和达利(1970)的干预模式 和社会作用力论
(1)责任扩散实验: 房间充烟 遭难女士 罪行作证 癫痫发作 (2)干预模式和社会作用
2、施瓦茨(1977)的利他主义模 式与规范激活论
A、干预模式
B、社会作用力论
(四)摩根和帕克(1989)的“助人代 价-报偿模式”
内部
外部
3.17
7.35
6.74
6.98
(注:表中数字越大则表明借阅笔记的可能性也越大)
2、人格特征
3、移情
4.情绪 (1)心情 (2)内疚感
内疚和助人行为(数字按百分比) 条 件
未作助人行 作出助人行为 为
75
高度内疚(电 击他人) 低度内疚(发 出噪音)
25 75
25
内疚感、忏悔与助人行为
是否值得帮助?
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是人的社会责任
性别因素
人们更愿意帮助女性
第三节 紧急状态下的冷漠行为
一. 冷漠行为概述 冷漠行为是指在紧急、危险的情况下, 个人明知他人受到生命和财产的威胁而需要 得到自己帮助时,却持坐视不救、袖手旁观 的态度。
二. 冷漠行为的旁观者效应 (一)他人起观众作用 (二) 他人起榜样作用 (三) 他人存在起责任分散作用
二.利他行为的发展阶段论
(一) 基于道德发展的认知理论 (二) 适用于各种文化 (三) 与马斯洛需要层次论息息相关
三、利他行为的发展的七个阶段
(一)自我中心 (二)互补性的利他主义 (三)首属群体的利他行为 (四)规范性的利他行为 (五)自我牺牲的利他行为 (六)自然的利他行为 (七)圣人式的利他行为
他人的存在会使人们的助人行为受到抑 制,产生所谓的旁观者冷漠现象。 旁观者效应
环境条件:
天气的好坏、温度的高低等影响助人行为
时间压力:
在悠闲的时候,人们更有可能去帮助他人
二.利他者个人因素
关爱生命 珍惜自然
1.认知 认知因素包括认知归因和公平动机等 方面。
认知归因与助人行为
因果关系
可控
不可控


自愿参与进一步实验的时间
内疚组 忏悔组
控制组
4.33 2.67
1.92
(3)个人困扰与同情性关怀
• 个人困扰是指当我们面对他人受难时 所产生的个人反应 • 同情性关怀指同情心及对他人关心等 情绪
其中:0=完全不象我 1=有点不象我 2=说不清楚 3=有点象我 4=非常象我
同情性关怀量表
1.看到别人有危险,我常常有一种要 保护他们的愿望。 2.看到别人受到不公正的对待,我有 时不觉得他们可怜。*
社会生物学(Sociobiology)
Wilson认为,任何遗传上具有高生存 价值,即有助于个体持续生存的决定性特 质,往往具有向下一代遗传的倾向。之所 以如此,是因为具有该特质的个体比不具 该特质的个体较易持续生存下去,并且产 生较多的后代,而每一个后代也将具有该 特质。依次类推,具有该特质基因的团体 将在该物种中占多数,从而形成团体优势。 在Wilson看来,利他就是这样一种特质。
3.在紧急情况下,我感到恐惧和不舒服。
4.我常常能够相当迅速地处理危难事件。 * 5.处于紧张情境中的时候,我很害怕。
6.看见别人受到伤害,我也能够镇定自 如。* 7.紧急情况常常使我有一种不能控制自 己的感觉。
做做看,你是一个关心他人的人吗?
同情性关怀:男 = 19.04 女 = 21.67 个人困扰: 男 = 9.46 女 = 12.28 注:打“*”的题目反向计分,如果被试 评价为0分,实际计分时应为4-0=4分。
性别
仪表
能力
是否受他人喜爱 是否与助人者相似 对困境 应承担的责任。
情境因素: 自然情境 社会情境 旁观者效应
社会文化因素:
价值观
文化背景
亲社会行为的促进
• 移情训练
• 强化与模仿
• 学习助人技能
• 社会舆论与宣传
一.利他行为的定义及其分析
(一) 利他行为的定义
助人行为:帮助他人的行为。
利他行为:自愿帮助他人而不期望得到任 何外部回报的行为。
影响亲社会行为的因素
助人者:
年龄
Leabharlann Baidu
性别
人格
心情
内疚感
内疚感、忏悔与助人行为 (Carlsmith,1968)
情境
内疚组 忏悔组 控制组
自愿参与进一步实验的时间
4.33 2.67 1.92
被助者:
年龄
第二讲(第十章)
利他行为
[掌握] 影响利他行为的主客观因素; 紧急情况下的冷漠行为; [熟悉] 利他行为的基本概念; 中国人利他行为的发展; [了解] 利他行为的理论。
第一节
利他行为概述
当他在挥手的时候,他想过别人生命的价值吗?
亲社会行为
(一)什么是亲社会行为?
亲社会行为:有益于他人和社会的行为。
社会进化论
在人类文化与文明的历史发展中, 人类将选择性地进化本身的技能、信念 和技术。因为助人与利他行为是遍布于 整个社会的行为,因此它们也在进化中 得到了提高,并已成为社会规范的一部 分。社会进化论认为有三种规范对亲社 会行为很重要:社会责任规范,相互性 规范和社会公平规范。
社会进化论认为有三种规范对 亲社会行为很重要:
亲社会行为
什么是亲社会行为?
亲社会行为:有益于他人和社会的行为。
助人行为:帮助他人的行为。
利他行为:自愿帮助他人而不期望得到任 何外部回报的行为。
(1)对利他与助人行为的理论解释
利他行为(Altruism)是指在毫无回报 的期待下,表现出志愿帮助他人的行为. 而助人行为指一切有利于他人的行为, 包括期待回报的行为。 不同的理论对利他行为的解释不同:
三.产生冷漠行为的原因分析
(一)干涉的代价
1、干涉的结果是消耗自己的时间和精力 2、担心个人的安全
(二)他人受伤害的严重性 (三)受害者的求助线索
(四)当时的情境 (包括情境的不明确性)
一、利他行为理论 (一)先天论
一、利他行为理论
(二)动机论 斯陶布的移情实验和社会行为论
一、利他行为理论
6.身分特点:性别.、年龄 7.其它助人技能,原有经历和经验,时间状 态
三.环境教育因素
四.社会文化因素:


价值观
文化背景
五.被助者的特点:
年龄 性别 仪表 能力 是否受他人喜爱


是否与助人者相似
对困境 应承担的责任。
求助者特点
我们的帮助也取决于对方的特点
受他人喜欢吗? 人们常常愿意去帮助那些漂亮的、 诚实的可爱的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