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兴祖《当代中国政治制度》(复习笔记 第十章 政治协商制度)【圣才出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章政治协商制度
一、概述
1.涵义和特点
政治协商制度(政协制度)是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各政党、各人民团体、各少数民族和社会各界的代表,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为组织形式,经常就国家的大政方针进行民主协商的一种制度。这是中国人民根据革命历史和现实国情在政治生活中的创造,是当代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政治协商制度具有以下特点:
(1)政治协商是以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为前提条件的。
①这是由中国的国体决定的;
②这也是由中国的政党制度决定的。
(2)政治协商的主体是有组织的、高层次的和具有广泛代表性的,包括各政党、各人民团体和社会各界的代表人物、是中国知识层次最高的一个政治群体。
(3)政治协商的内容具有政治性和全局性。包括党的路线政策、国家的大政方针、有关民族和人民的前途和命运的重大问题,有关全国和各地区经济建设的重要问题等等。
(4)政治协商的组织形式是作为爱国统一战线组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5)政治协商的结果虽不具有法律效力,也不能形成国家意志,但对党和国家的工作具有重要的建议、咨询和参考作用,在不同程度上对党和国家的决策产生影响。
2.创立
中国的政治协商制度是随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创立而创立的。它是中国具体历史条件的产物,是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的伟大胜利,是中国人民进行长期革命斗争的必然结果。
(1)1948年4月底,中共中央发布了纪念“五一”国际劳动节的口号,号召“各民主党派和各民主团体及社会贤达,迅速召开新的政治协商会议,讨论并实现召集人民代表大会,成立民主联合政府。”“五一”口号一提出,立即得到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无党派人士、各少数民族和海外华侨的热烈响应。
(2)1949年3月,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宣布,召开新的政治协商会议和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一切条件已经成熟。1949年6月15日至20日,在北平(今北京)召开了新政协筹备会,决定将新政治协商会议改名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3)1949年9月21日至30日,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在北平隆重召开。这次会议代表的特点是:具有政治上的先进性和极其广泛的代表性;既坚持扩大与巩固统一战线,又保证共产党的领导,实现共产党同各方面人士的团结合作。
这次政协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制定并通过了为新中国奠基的三个历史性文献:
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起临时宪法作用);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
③《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
大会选举产生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选举产生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标志着当代中国政治协商制度的创立,也表明了这一制度创立之初曾担负起协商筹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重任,发挥了巨大的历史作用,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
3.发展
政治协商制度走过的近50年。大致可以分为4个时期:
(1)1949年9月到1954年9月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虽然就其性质来说,不是国家机关,但由于建国初期的特殊历史条件,作为国家最高政权机关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尚未建立,按照《共同纲领》规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体会议代行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
1949年9月通过的政协组织法规定,政协全体会议闭幕后,设立政协全国委员会。其职权主要有:保证实行政协全体会议及全国委员会的决议;协商并提出对中央人民政府的建议案;协助政府动员人民参加人民民主革命及国家建设的工作;协商并决定下届政协全体会议的参加单位、名额及代表人选,并召集之;领导地方民主统一战线的工作;协商并处理其他有关政协办内部合作的事宜等。政协全国委员会不同于政协全体会议,它不代行全国人大的职权。
在建国初期的5年里,人民政协对团结各族人民反对国内外敌人,实现和巩固国家的统一,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巩固人民民主专政,发展人民民主统一战线,都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2)1954年10月到1966年5月
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从此,人民政协就不再代行国家权力机关的职权,而单纯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统一战线组织而继续发挥作用。于是,政协制度进入了第二个历史时期。
1954年12月召开的第二届全国政协第一次会议,制定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章程》总纲中明确指出,今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作为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各民主阶级、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国外华侨和其他爱国民主人士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组织,仍然需要存在。
在周恩来的主持下,全国政协积极开展各项工作,在国家建设的各个方面都发挥了应有的作用。但是,从1957年起,人民政协工作受到了“左”的错误的影响。
(3)1966年6月到1976年10月
这一时期人民政协的工作同党和国家的其他工作一样,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挫折和损失。党的正确的统一战线政策被歪曲为“投降主义”,统战部被说成所谓“阶级投降部”。政协全国委员会于1966年8月30日起被迫停止办公,各级政协的工作也被迫陷于瘫痪。整个政协制度遭到严重破坏。在此期间,周恩来采取大量措施保护了各界民主人士。直到1971年底,人民政协工作开始有所局部恢复。
(4)1977年以后
这是政协制度发展的第四个时期,是人民政协组织上的恢复和制度上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时期。
①1977年12月,第四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会举行第七次会议(扩大),讨论中共中央提出的在召开第五届全国人大的同时,召开第五届全国政协会议的建议。这次会议为顺利召开第五届,也就是进入新时期以来的第一届全国政协会议作了重要的准备。1978年2月,在北京召开了政协第五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标志着中断10年之久的政治协商制度正式得到了恢复。
②1978年底召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方面的巨大变化,人民政协的组织和工作也有了很大的发展,统一战线和人民政协的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
③1982年底,第五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一次以根本大法的形式肯定了爱国统一战线和人民政协的性质、地位和作用。同时举行的政府第五届全国委员会第五次会议通过了人民政协的第三部章程,这部章程反映了新时期统一战线的基本方针政策,规定了新时期人民政协的性质、作用、任务和组织原则,为健全政治协商制度,全面开创人民政协工作的新局面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此后,人民政协在参政议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