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江年例的调研报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湛江年例的调研报告
一、1.课程: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2.调研题目:关于湛江“年例”文化的调研报告。
3.调研地点:湛江吴川市
4.调研目的:a.了解民俗文化的内涵
b.深入了解家乡文化,学会与人交流,学会思考,提高自身素质
c.在实践中石室社会阅历,增加社会经验
二、前言
湛江是中国南方一个著名的美丽海滨城市,她位于广东的最南端,这里景色优美,历史文化丰富多彩。为了对湛江特色文化有进一步的了解,我们一行5人乘车来到了湛江吴川对当地进行实地调查。我们调查的主题是——湛江历史习俗之“年例”。
三、内容
生活在湛江你一定会知道湛江有一个比“新年、元宵”还热闹、还隆重的节日,那就是我们常听到的“年例”。近一步了解,在年例期间,家家张灯结彩,村镇街道布置彩楼、彩廊、画廊等,路旁插满彩旗,鞭炮声及锣鼓声此起彼伏,各种民间艺术表演力竭所能,尽献于众。过“年例”的时候,家家户户广延宾客,从早到晚不停地宴请亲朋好友,宾客们随到随吃。谁家到的客人越多,谁家门前停的小汽车最多,谁的脸上就越光彩;若是门庭冷落,则要被人看不起的。有钱人家是这样做“年例”的:他们的“年例”
比一般人家的婚宴还要丰盛,开销还要大,他们的餐桌上摆满了山珍海味,珍馐佳肴、名贵酒品。一桌花费少则上千元,多则三几千,一天下来,共摆了十多桌,就得花去数万元。有钱人家这样做“年例”,岂不是亏大了?非也,他们不会全干亏本的事,因为地方的党政干部是他们的“座上宾”,他们把吃“年例”当成拉关系的一种手段,关系建立了,还不方便他们以后赚更多的钱?没钱人家当然也做“年例”,虽然没钱,但也要尽其所能请一些亲戚来吃“年例”才心安理得,否则就觉得自己太寒酸了。所以我们选题的缘由是,年例是我们湛江的一个传统的特色节日,但到现在过节的目的是否变了;还有一个“年例”是怎么形成的!1、过节的性质
在讨论现在村民在做年例的时候,过节的目的是否变了。我们小组多次走访周边的村庄和访谈当地的村民,得出村民最主要还是以敬神、游神、传统文化表演等传统形式过节;但有些地方的确出现一些不良的现象,例如大摆筵席(攀比),大鱼大肉,铺张浪费,还有出现一种所谓的“轻音乐”表演,即情色表演,曾多次被曝光于日报。
2、年例的形成
所谓风俗,是指人们在特定的自然环境和具体的社会条件下形成的群体性的生活习尚。年例风俗由来已久,可以追溯到明清时期。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广东通志》载:“雷州府于元宵鸣锣鼓,奏管弦,装鬼扮戏,沿街游乐。”记载了当时雷州府
跳傩舞闹元宵的场景。
据地方史志记载,年例活动历史悠久,且非粤西地区独有。明嘉靖十八年(1539年)《钦州志》和清嘉庆《灵山县志》都记载了当地跳古乡傩闹年例的场面。但是,各地的年例活动中,粤西的年例活动却以其隆重、规模大、范围广、群众参与性强、流派众多等特点而独树一帜。
光绪《茂名府志•风俗》卷六“风俗十二”篇记载:“自十二月到是月(农历二月)乡人傩,沿门逐鬼,唱土歌,谓之‘年例’。或官绅礼服迎神,选壮者赤帻朱蓝其面,衣偏裻之衣,执戈扬盾,索厉鬼而大驱之,于古礼为近。”城乡各居民以社为单位,按各自原定的社日集资举行祭社盛典,以祈风调雨顺,年丰人寿,俗称“做年例”或叫“祭社”。
关于年例的形成民间存在三种比较广泛的说法。说法一:湛江年例由元宵节衍化而来。这种说法的依据有二:一是各地做年例的时间主要集中在正月,一般从正月初二开始,至元宵节为高峰,清明之后淡去;二是湛江很多地方的年例时都张灯结彩,颇具庙会性质。随着汉唐以后中原文化习俗逐渐渗透粤西大地,元宵节持灯嬉游的习惯也被接受,于是民间便把元宵节、庙会、社祭、地方祖先迁移落脚纪念日等等扩大化,每年都热闹地举办一回,后来逐步演变成现今隆重热烈、极受村民重视的民俗节庆——年例;说法二:年例的兴起与冼夫人有一定关联。这种说法的依据有二:一是有史料显示,“年例活动最初由冼氏家族兴起,长期
演化后成为今天的年例”。二是湛江有许多冼夫人庙,在湛江各地的年例游神常能见到“冼夫人”。据了解,生于高州的冼夫人是南北朝时期岭南百越族的著名领袖,率兵平定海南540的兵乱,为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作出了卓越贡献,她对粤西及海南等地有深远的影响。说法三:做年例是为了驱瘟逐疫。据说古时候有一个瘟神,常常作恶粤西人民,搞得民不聊生,于是,粤西人民自发开展驱瘟逐疫活动,但瘟神十分狡猾,当一个地方驱赶它的时候,它就跑到另一个地方,为此,智慧无穷的粤西地区人民便采取各地各村有“年例期”的做法驱逐瘟疫。
以上三种说法都没有充足的史料予以考证。事实上,一种民俗的形成是复杂而漫长的过程,由特定的自然环境和具体的社会条件孕育而成,存在诸多因素。民俗专家的观点比较一致,认为年例是以祭祀文化为核心,由历史上多次南迁带来丰富多元的文化与土著文化交融为补充,不断发展演化而来的多元文化,再以民俗的形式传承下来。
关于历史上的迁徒,《雷州府志》有记载:“自汉末至五代,中原避乱之人多家于此。”移民远迁,把来自中原的释道儒多元宗教文化带到雷州半岛,再与雷民俗文化交融。原湛江群艺馆馆长、民俗专家朱卫国认为,年例是一种信仰文化,历史上几次迁徒,来自中原、福建、江西等地的各支各脉以习俗的方式保留了祖宗的习惯、信仰和图腾,传递着一种遥远的文化密码。
关于年例的起源,我们是否可以这样设想:在遥远的古代,生
产力水平低下,人们征服自然的能力薄弱,对天地万物心存敬畏,于是祭祀之风盛行。在偏远封闭的粤西地区,祭祀之风更盛,历代因战乱、官宦、贬谪、经商等原因南迁的中原汉族人,经过五次辗转来到这里落脚、生活、繁衍,生生不息,复杂的民系和越楚文化、汉闽文化、海洋文化与土著文化交融凝聚,相互渗透交融,形成了一个具有湛江特色的群体。而由同一宗族发展而来的村落或者部族,会在每年初春或者清明前后农闲时节,举办一次大型的祭祀活动,祭天祭地祭神祭祖,然后大家聚在一起大吃一顿,为了丰富活动内容,还开展舞醒狮、燃社火、游神、演木偶戏,鸣铳炮、送瘟神、烧纸船、插彩旗等活动,祛除凶灾恶毒,祈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身体健康、国泰民安。这种约定俗成的活动慢慢演变成一种包括饮食、戏曲、民俗、祭祀等在内的大文化体,这就是年例。
四、总结和建议
民俗节庆仪式活动在封建历史时期的政治制度下是允许的,而且政府官员都热心参与各种节庆,目的是利用节庆的民俗唤起民心向背,达成一种团结友爱的社会风尚,昌启民族精神文明。那么,在新社会主任精神文明建设的今天,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年例?首先,年例作为一种大文化,包含着巨大丰富的文化财富,政府要做好挖掘和保护工作,从中提练出物质和精神财富。
其次,年例作为一种传统民俗,只能引导,不能阻止。政府要用科学的眼光明辨年例中存在的神灵祭祀、宗教信仰内容,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