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董仲舒吏治改革思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董仲舒是西汉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
他在哲学、社会、政治、学术等方面的观点,
对汉武帝的施政产生了重要影响。
从政期问,他揭露时弊,力主改革,务实求治。
本文旨在对董仲舒丰富的吏治改革思想作一梳理,并初步探讨它在历史中的地位。
一、建章立制,整饬吏治
汉初崇尚黄老哲学,以无为治理天下,经过几代人的苦心经营,到汉武帝时期,西汉的社会经济有了很大发展,国家也积聚了大量的社会财富。
随着形势的变化,统治者逐渐放弃了黄老学说,随之而来的法律条目的日渐增多和一大批酷吏的出现,表面上统一、昌盛的西汉政权安定中涌动着不稳定的暗流,潜藏着危机。
对此,董仲舒有着较为清醒的认识,认为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是对政府的种种弊政尤其是吏治腐败进行改革。
革除官场上的不正之风是董仲舒吏治改革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
他说:“当更张而不更张,虽有良工不能善调也;当更化而不更化,虽有大贤不能善治也。
”他认为,官场出现“惟利是趋”现象的主要因为在于吏治腐败。
:x,/.t t t,他曾一针见血地批评汉武帝对财富的贪欲:“夫处位动风化者,徒言利之明尔,尤恶之,况求利乎!故大王使人求富求金,皆为大恶而书。
”对于“身宠而载高位,家温而食厚禄”的大官僚们凭借其富贵权势与民争利的腐败现象,董仲舒揭露道:“众其奴婢,多其牛羊,广其田宅,博其产业,畜其积委,务此而无已”,并指出统治者为满足自身的贪欲与民争利是政治腐败的恶因,也是社会道德沦丧的恶因,而道德的沦丧更会加重政治的腐败。
董仲舒提出整饬吏治应从三方面着手:首先,要改变选官制度,废除“任子”和“赀选”制。
他说:“夫长吏多出于郎中、中郎,吏二千石子弟选郎吏,又以富訾,未必贤也。
”其次,要“求人”,做好“选吏”、“训吏”、“察吏”、“恤吏”的工作,规范和健全官吏的选拔、培训、考核、奖惩等制度。
再次,强调君主要以身作则。
他说:“君人者,国之元。
发言动作,万物之枢机。
枢机之发,荣辱之端也。
失
中根淑之儿歌理论对中国儿歌理论建设的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
总之,在早期中国儿歌的搜集整理以及研究进程中,韦大利、何德兰、中根淑等几个外国学者的加入,为中国儿歌活动增添了靓丽的风采。
他们或是较早把中国古代混乱的儿童歌谣定名为“儿歌”,或是较
试论董仲舒
吏治改革思想
口衡水学院高春菊
之毫厘,驷不及追。
故为人君者,谨本详始,
敬小慎微”,“为人君者,正心以正朝廷,正朝
廷以正百官,正百官以正万民,正万民以正
四方”。
也就是说,欲求政治清明、百官清廉,
君主必须率先垂范,为天下做出榜样。
二、重视人才的培养和任用
在董仲舒看来,历史上“政乱国危者甚
众”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于“所任者非其人
也”。
因此,他把人才问题提高到了关系国家
兴衰成败的高度来对待,以此为思想基础,
阐述了一系列人事行政的操作规则:
1.确立用人的基本原则和标准。
举贤使
能,德才兼备。
董仲舒认为,为政之道,惟在
用人。
君主一个人的能力有限,不可能看到
一切,也不可能听到一切,所以君主必须靠
天下人为自己看、为自己听,只有充分发挥
众人尤其是那些贤人的聪明才智,才能治理
好国家,并据此提出了“治国者以积贤为道”
的主张。
董仲舒认为,明君治国,要尊贤、任
贤。
他说:“夫鼎折足者,任非其人也。
覆公铢
者,国家倾也。
是故任非其人而国家不倾者,
自古至今未尝闻也。
故吾按《春秋》而观成
败,乃切怕恫于前世之兴亡也。
任贤者,国家
之兴也。
夫知不足以知贤,无可奈何也。
”又
说:“夫欲为尊者在于任贤,欲为神者在于同
心。
贤者备股肱,则君尊严而国安,同心相承
则变化若神。
”所以说:“治身者以积精为宝,
治国者以积贤为道……能致精则合明而寿;
能致贤则德泽洽而国太平。
”
董仲舒之所以积极主张贤人辅政,除了
这是他理想政治的一个方面外,还有以下i
方面的原因:第一,出于现实政治的考虑。
西
汉前期的政治是比较清廉的,汉武帝即位后
以严刑峻法为治,任用大批酷吏,一些官吏
和匪盗勾结,欺上压下,任意掠夺和屠杀百
姓的现象十分严重。
董仲舒在为汉武帝分析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时指出,这是由于官吏
的腐败无能造成的。
他认为一个国君要想使
国家兴旺,必须任用贤材。
第二,从法天的角
度考虑,董仲舒认为重用贤臣是法天的需
要,“天积众精以自刚,圣人积众贤以自强。
天序日月星辰以自光,圣人序爵禄以自明。
天所以刚者,非一精之力,圣人所以强者,非
一贤之德也。
故天道务盛其精,圣人务众其
贤”。
君主法天于事,就应当认识到“积众贤
以自强”的道理。
第三,从历史的角度来看,
董仲舒认为重用贤良也是有历史根据的。
他
通过回顾历史上贤臣帮助君主实现天下大
治的例子说明用贤选能的重要性,并总结
说:“以所任贤,谓之主尊国安。
所任非其人,
谓之主卑国危。
万世必然,无所疑也。
”
为使汉武帝接受自己的观点,董仲舒
借史明理,在《春秋繁露五行相生》篇中为
汉武帝列举了周公、太公、孔子等古代贤臣
的代表,指出了各自的贤良所在,同时指出
这些贤良的共同特点在于依靠自己的聪明
才智,以天下为公,以光大君主恩德为己
任,“推进光荣,褒扬其善,所以助明也;受
命宣恩,辅成君子,所以助化也;功成事就,
归德于上,所以致义也”,以此作为君主选
拔贤良的借鉴。
2.注重人才培养。
董仲舒在《春秋繁露
天地之行》中突出强调了人才培养的重要性早对中国儿歌进行公正评价,把中国儿歌参考文献
介绍给西方,或是较早对中国儿歌进行理
论研究。
虽然,他们的儿歌搜集和儿歌研究
活动有着涉及地域小、体系不够完善和论
不够充实等缺点,但他们的儿歌实践活
动对日后中国儿歌搜集和儿歌研究的引领
作用却是不可小觑的。
【1]雷群明.中国古代童谣[M】.上海文艺出版社,2003.
【2】赵小阳.19世纪20世纪研究北京文学和戏剧
的外文文献[J】.北京社会科学,2007(2).
【3]蒋风.中国儿童文学发展史[M】.上海:少年儿
童出版社,2007.
【4]李利芳.儿歌研究的多元走向【J】湖南科技学
院学报。
2007(2).
[5】周作人.儿歌之研究[A]JL童文学小论【C】石家
庄: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1.
兰台世界20l O.1月上
35
及其方法。
他说,如果平时不培养教育,而欲得天下的贤才,好比不雕刻玉石,而欲得到美丽的文采,这是无法实现的。
因此,他向汉武帝提出兴太学来培养贤才的建议,他说:“养士之大者,莫大乎太学。
太学者,贤士之所关也,教化之本原也”,并向汉武帝建议:“臣愿陛下兴太学,置名师,以养天下之土,数考问以尽其材,则英俊宜可得矣。
”在董仲舒看来,办太学,请明师,大力发展教育,就可以培养出一大批英俊贤材。
3.主张荐贤,量能授官。
董仲舒在建议通过兴办太学培养人才的同时,也强调通过推荐和考核选拔贤才的重要性,强调在实践中检验人才、发现人才、遴选人才和淘汰庸才。
他指m现任的官吏大多出于“郎中、中郎,吏二千石子弟选郎吏,又以富訾,未必贤也”,而且是“积久以致官”,因此根本担当不起教化民众、治理天下的重担。
要改变这状况,必须改变选官制度,并提出具体选官办法:部分官员来自太学,经过“数考问”,“则英俊宜可得”;另一部分官员来自地方推荐,“使诸列侯、郡守、二千石各择其吏民之贤者,岁贡各二人以给宿卫”,借以观察大臣们知人善任的能力,根据所推荐的人的水平授予官职,“所贡贤者有赏,所贡不肖者有罚”。
这样“吏二干石皆尽心于求贤”,如此一来既能求得贤才供朝廷驱使,又能防止任人唯亲、营私舞弊,并最终形成“毋以日月为功,实试贤能为上,量材而授官,录德而定位,则廉耻殊路,贤不肖异处矣”的清廉局面。
经过董仲舒的提倡,汉统治者后来把荐贤制度化,实行荐举制度,官吏选拔制度从此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三、严格官员的考核管理
从理论上讲,官吏的管理与权力的运用总是相伴而行,吏治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兴衰,因此治民先治吏是中国历代王朝实行政治统治的共同经验。
董仲舒同样强调治吏的重要性,在他看来,“政”是要靠“吏”来治理的,官吏队伍的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政权的兴衰和国家的安危。
为此,他在《春秋繁露》中辟专章《考功名》,专门阐述了有关严以治吏的思想。
1.赏罚分明。
赏罚在中国古代吏治中一直作为非常重要的内容,用赏劝吏之善,用罚惩吏之恶,做到赏有功、罚有
罪,这样才能保证官吏队伍的清廉自守。
董仲舒针对当时吏治腐败、农民流亡、
“盗贼”并起的情况,提出了明确的人才
考核办法,认为从中央到地方,要全面而
经常地对各级官吏进行考试,使之程序
化、制度化。
同时,对各级官吏要论功罪
明赏罚,“有功者赏,有罪者罚,功盛者赏
显,罪多者罚重。
不能致功,虽有贤名,不
予之赏;官职不废,虽有愚名,不加之罚。
赏罚用于实,不用于名,贤愚在于质,不
在于文,故是非不能混,喜怒不能倾,奸
轨不能弄,万物各得其冥,则百官劝职,
争进其功”。
2.严格官吏考核办法。
董仲舒在《春
秋繁露考功名》中详细论述了考试制
度:“考试之法:大者缓,小者急;贵者舒而
贱者促。
诸侯月试其国,州伯时试其部,
四试而一考。
天子岁试天下,三试而一
考,前后i考而绌陟,命之日计。
”地方基
层官吏直接面对百姓处理各种事务,他
们称职与否直接关系着百姓的生活,从
而影响着百姓对朝廷的态度。
因此,董
仲舒认为,对低级地方官员的考察周期
要短,地方大员(诸侯和州伯)要按月或季
度来考察,确保他们能尽职尽责。
而天
子对天下官吏每年一小查,三年一大考,
三次大考后,根据九年的成绩,再确定升
迁或处罚。
3.严格官吏升迁办法。
董仲舒强
调,“古所谓功者,以任官称职为差,非
谓积日累久也。
故小材虽累日,不离于
小官。
贤材虽未久,不害为辅佐。
”他提
出:“毋以日月为功,实试贤能为上”,强
调官吏任职、升迁,以道德、才能为标
准,而不以居官之久暂论功。
才能小的
即使为官多载,也不能升迂为高官;相
反,贤良之才即使当官时间很短暂,亦
可为辅佐之臣。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认为,任何历史人物都不可避免地带有
一定时代的历史局限性。
虽然,从本质
上说,董仲舒吏治改革思想是为巩固汉
政权的封建统治服务的,但从客观效果
来看,他顺应了时代潮流,为中国传统社
会的发展作出了较为积极的历史贡献,
其中一些思想对我们当今的廉政建设
仍有启迪意义。
参考文献:
…冉昭德.汉书选【M】.北京:中华书局,1962.
【21董仲舒.春秋繁露【M】.北京:中华书局,
无数国际友好人士为中
国的抗日战争作出了不可磨
灭的贡献,史沫特莱、斯特朗
和斯诺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因为三位都是美国的新闻工
作者,在中国的经历也颇相
似,且姓氏均以英文字母“S”
为首,所以,他们被合称为
“三S”11p2加以研究。
一、客观报道中共军队
艾格尼丝史沫特莱,美
国著名记者、作家和社会活
动家,1928年底来华,在中国
生活12年。
“西安事变”发生
后,史沫特莱予以客观报道,
呼吁中国人团结御侮。
1937
年1月开始,她采访延安,向
世人报道了一个充满朝气的
抗日民主政权。
10月份,她
采访了国共两党一些重要将
领。
对威震敌胆的朱德,她认
为:“他好学心切,逢人不耻
下问,在任何情况下,他处处
大公无私,不为个人利益所左右。
这些品德为他
赢得了他所统帅的八路军的爱戴。
”粥此后数月,
她随八路军转战各地,因为她感到在八路军里度
过的日子是她有生以来仅有的幸福日子,“只有
在八路军里,我才找到了思想上和精神上的安
宁”[21273。
1938年10月左右,她辗转千里采访了新
四军,兴奋地写道:“数以百计的游击队战士执行
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昼夜出没在高高的山上,
四处活动,定期讨论‘优缺点’。
指挥员中间互相
批评,互相帮助,令人鼓舞,组长最后作出总结性
的小结。
新四军就是这样尽力推动这个伟大的时
代向前行进的。
”t z口-401939年12月初,她到湖北前
线采访,客观地报道了国民党部队的战况和张自
忠等将军为国捐躯的英雄事迹。
1940年9月,史
沫特莱回到故乡,她将自己在中国抗战以后的采
访稿编成《中国的战歌》出版,对抗日宣传起了重
要作用。
安娜路易斯斯特朗,美国人,哲学博士。
1937年12月,她从香港飞抵汉口。
不久,她赶赴
八路军总部,虽然只呆了十余天,但深受信任并
获准参加军事会议。
斯特朗认为,八路军“正在取
得胜利,因为他们得到农民的全力支持。
中国农
民过去一直恨当兵的,但共产党的部队是新型军
队。
他们不奸淫掠夺,看重农民并帮助他们收庄
稼,特别是教育他们认识自己的力量并告诉他们
如何战斗和赢得胜利”刚。
她多次采访朱德、贺龙
等要人。
朱德告诉她:游击战争“这是对抗武装占
36兰台世界2010.1月上
口贺州学院
刘昊同济大学唐踔论三一翰一与中画峋抗画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