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筑台基与基础

台基与基础

仿古建筑的宫殿厅堂由台基、构架(墙体)和屋顶三部分组成。台基是“台明”和基础的统称。地面露出部分叫做“台明”,砖石包砌部以内的、直接承受建筑上部荷重并将其传到地基的地下结构部分,届基础范围。

房屋的柱、墙体都建立在台基之上,因此,台基部分的合理设计、正确的施工和良好的工程质量,对建筑物的稳定性、艺术造型和使用寿命都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基础平面配置

一座台基的长、宽、高、低是由建筑物的规模决定的。各部尺寸受房屋的出搪深浅和住径大小制约。因此,无论哪种形式建筑,一般情况下先定面阔,后定进深。确定面阔的方法和程序是:根据材料定棵长,按照镍长定明问面阔,根据明间面阔定其他各间面阔(明间面阔须大于次间面阔,次间面阔要大于或等于梢间面闹,梢间面阔要大于或等于尽问面阔)。U而迟到决46伽:i币帕右下届面路口十全其幼守醉钎5Tw成交7

表2—1 台基尺度与上部建筑之关系表

然后,根据面阔定进深。注意的是:上格出不能“过步”。就是说该上指出的长度不能

面阔:

明间7或9个斗拱空当。

次间5—6个或6—8个斗杉空当

梢间4—7个斗拱空当。

尽问2—7个斗拱空当。

若只有一间,可按2或5个斗松空:

进深:

遏进深与通面阔之比为5比8。

斗松空当需坐中。

搐柱高60斗口。

、没有斗拱的大式建筑

面阔;明间面阔与柱高之比可按7比6计算,也可按面阔与柱高1比1计算。1

尺寸由建筑物的性质决定。

次间面阔应比明问面阔减少1/8或l/l o或1/20,梢问、尽间的面阔依次递减。

面阔也可与明问相同。

进深:明间面阔通常以1.25—1.85:1。廊深约为2/5柱高。

柱高:一般不能小于256厘米(营造尺8尺)。

面阔:明间面阔与柱高之比为4比3,也可按5比4。柱子的高低与大式无j

样,取决于建筑物的性质。

次间面阔可与明间相等,但一般情况下应比明间减少1/8或1/10或1/20

问的面阔应依次递减。

进深:明间进深与面阔之比通常为6比5,廊深4—5倍梅柱径。

栓高:一般在240厘米一320厘米(营造尺7.5尺一1丈)之间。

无论是无斗拱大式建筑或小式建筑,面阔和进保在因材料和地势限制情况下可以酌减,但控高不可降低。台基各部分名称见图2—1、图2—2。

图2—2九擒单攫房殿、霸山合基平面

无论宫殿、庙宇或住宅,往往都是由多座建筑物合成一个整体,主要建筑物居中,座北朝南,称为正殿或正房,在正殿或正房前面,相对分列在左右两侧的建筑,叫作厢房或配殿,与正殿或正房相对的建筑叫作前殿或倒座,无论配殿(厢房)或前殿,型制与规模均应小于正殿(正房),这四座建筑所包括的范围称为一院。一处宫殿、庙观、住宅,多由一院或多院组成,形成一个建筑群。一院的四面都有房屋,即有正殿(正房)、两配殿(厢房)、前殿(倒座),称为四合院(图2—3、图2—4)。如果有正殿(正房),而只有单面配殿(厢房)或无前殿(倒座),则叫做三合院。其他主要部分的配置原则不改变。

除此之外,像离官别墅、庭院斋舍等建筑,地位、方向可因地制宜设计布置,不受此规则约束(图2—5、图2—6、图2—7、固2—8)。

图L5几种基础平面

(甲)曲尺形(乙)十字形(丙)圆形(丁)凸形

第二节基础做法

仿古建筑采用住梁荷重的构造方式,其基础,主要指往下构造部分

直接承受柱子的柱顶石,柱顶石下的吸墩和躁墩下的灰土三部分。

一、基础施工前应做的准备工作(琉璃瓦)

(一)确定“平水”

所谓“平水”,即现代建筑中基础的“土o.oo”。乎水决定着建筑物的柱高,也决定整个

建筑群的标高。

乎水线的高度怎么决定呢?一般情况下,先决定建筑物或建筑群东南方向上“沟眼”的高度位置(沟眼的最低处应高于院外自然地乎),再根据这个高度逐渐往里增高,越往西北

方向应越高。增高的原则是,纫增海馒院子,坡度为5/10Do,粗塌院子为9/1000。根据这

一原则,决定正房的土衬金边上棱的高度,然后加上正房台基高度(表2—1),就是平水线

的高度(这里所说的乎水线高度是指正房台基高度)。同一建筑群中不同院子的北房的台

基高度,也应遵循越往西北越高,越往东南越低的原则,先定土衬金边的高度,再加上台基的高度。同一院子内,耳房要比正房矮一级(营造尺四寸,合12.8厘米),东、西配房和南房

台基也要比正房矮一级。门道台基的高度应与第一层院子中的北房台基高度一致。

平水线确定以后,在建筑物或建筑群中轴线位置上用砖砌两个砖墩并用灰抹好(这两

个墩子叫中墩子),在正面弹上一道水平的墨线和一道与水乎方向垂直的墨线。水平的墨

线就是“平水”,垂直于水平方向的墨线就是整个建筑群的中轴线。

(二)找“中”

“中”决定着建筑物或整个建筑群的方位*在仿古建筑基础施工中所需用的“中”有:建

筑物(建筑群)的中轴线、各种面阔和进深中线及各种墙体的中线等。使用“中”时,应注意以下三个问题;(1)凡房屋面阔进深尺寸,都是指柱子中至中的距离;(2)“中”,在瓦作“中”有平分的意思。有时则不然,比如山埔或后搪墒的“墙中”就不是平分墙体的中心线,而是柱子的中线;(3)按照古建筑施工的传统,北房或南房的进深中线不应与建筑群中轴线互

相垂直。调整的方法是移动南(北)房进深中线而不动建筑群的中轴线,即“断横不断竖”。南、北房的其他各条中线当然也要随进深中线而做相应的调整,以保持与进深中线的互相

平行或垂直。调整后的北房东山场应刚L偏转,即应“抢阳”*南房的东山场应向南偏转,即所谓“抢阴”。

(三)“定升”

古建筑施工中“升“的含意是倾斜。

“升”的大小一般在5/1000以内。

为了增强建筑物的稳定性,柱子和墙体一般都要有“正升”。个别情况下,譬如某些房屋的墙体的室内一侧可以有“倒升”。

柱子要不要“升”视情况确定。一般情况下,槽柱和金接应有正“升”,如果有耳房,山柱

不应有“升”。没有耳房,山柱要有“正升”。角柱应同时向室内和据柱倾斜,方法是将柱脚向外挪动,也就是古建筑术语中说的“朋升”。挪动尺寸为柱高的5/1000。为了使柱子须升,应在砌碌墩和安放柱顶石时就持升“扔出”。因此,在刨槽之前就应算出“怨升”所需的

尺寸。

上述准备工作完成以后,即可;友线开挖地档,地梢的深浅依两个因素决定:一是埋头。依屋架上核数定高低.模数4—5.dE头深19.2厘米;槐数6—7,埋头深25.5厘米;如果槐

数是9,埋头深达32厘米。二是灰土的步数。这既要根据土质虚实而定,也与建筑物的等级有关。土质虚软的,要挖到老土;勺止。至于步数,最少2步,多者可达15步。

古建筑的灰土基础是用石灰和细黄土按一定比例,如3比7或4比6体积混合均匀

后分步夯打而成。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规定:“凡夯筑灰土,每步虚土七寸,筑实五寸,二

十四把夯筑二十四夯头,充剁五十十;道,每见方一丈每步用夯夫二十四名壮夫九名”*可以

看出,灰土基础所用材料简单,工具也不过是木夯石娥,但用工是比较大的,同时也说明古代匠师对基础的处理也是十分重视的。

灰土基础存在着两个明显不足,一是基础过浅,二是步数过多。在仿古建筑中,用混凝土垫层代替灰土便可克服以上弱点,若工程设计仍使用灰土基础,灰土的步数应根据建筑荷载重新确定,灰土的标高应低于日(冻线。

四、砌踞坝和拦土

碌墩是按柱子的分位用砖砌筑币成的方形墩子,上置柱顶石,柱子立在柱顶石上燥缴的高度“随台基除柱顶石之厚外加地皮以下埋头尺寸”。

僳墩可以单独砌筑,也可以连续砌,视距离远近而定。单砌的面墩以柱顶石尺寸定见方。如柱径26.88厘米,得柱顶石53.76厘米见方*周围各出金边6.4厘米,得燥墩89.6 厘米见方。金柱顶下照榴柱顶加6.4厘米。砌连二傈墩,以出廊并柱项石定长。例如,廊深144厘米,一头加金柱项半个33.28厘米,一头加梅柱顶半个26.88厘米,两头再各加金边6.4厘米,长共216.96厘米。宽以往项石之宽定。如金柱顶宽66.56厘米,两边各加

金边L 4厘米,得宽为79.36厘米。高随台基,除柱顶石之厚,加埋头尺寸(埋头尺寸由槐数确定,如4—5搞埋深19.2厘米、6—7镍埋深25.6厘米、9校为32厘米)。

躁墩与燥墩之间按面阔或进深用砖砌起来的与碌墩同高的墙叫拦土,拦土将台基之

内分成若干方格。方格内用素土回填,分层夯实。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规定:“每槽用夯

五把。头夯充开海窝宽六寸,每窝筑打四夯头。二夯筑银锭,亦订四夯头。其余皆随充沟。

每横宽一丈、充剁大小梗十七道。第二次与头次相同。第三遍取平,落水、撤渣子、雁别翅筑打四夯头一遍,后起高娥一遍、顶步乎串娥一遏。”

中国古建筑习惯使用柱顶石传递上部荷载*柱顶石以柱径加倍定尺寸,由于柱顶石上皮并不与地面见乎而是凸上少许(o.2柱径),在这露明的凸上部分的边缘加工成混线线脚,平面上变为圆形以与柱子衔接,叫做古镜(江南和长江下游,柱顶石上没有古镜,而是加一块鼓形石墩子,叫做敛蹬,鼓蹬高约o.7柱径,弧形侧面有时浅雕有花草)。所以,柱顶

石除了传递上部荷载之外,还有隔潮的功用。

柱顶石安放在燥墩之上,安放的时机一般在台明砌好之后,大木立架之前。

广东陶粒,广东陶粒厂https://www.360docs.net/doc/f319233686.html, A3Vcq5l19193

古建定额名词解释

房屋修缮工程定额古建名词解释 一《石构件部分》 [台基]砖石砌成之平台,在其上修筑物。 [台明]古建筑台基露出地面的部分。 [月台]高大建筑台基之外,修筑的宽大的高台 [高台建筑]修筑在高台之上的建筑物。 [城台建筑]城坪平区上修建的建筑物,如城楼等。 [磉墩]柱顶石之下用砖砌成的独立基础。 [柱顶石]柱下之石。即置于磉墩之上,直接承受柱子的石构件有无鼓径、方、圆鼓径及带莲瓣等。 [鼓径]柱顶石露在地面部分,自下而上逐渐收成的承柱部分。 [土衬石]置于台基陡板部分之下(或须弥座圭角之下),围台明外沿一圈,与地面基本相平之石。 [平头土衬石]垂带象眼之下,在台阶砚窩石与台基土衬石之间之石。[埋头]又称台明的角柱石。位于台明转角处阶条石之下的石件。[阶条石]台明四周上面,用于台明边棱的条石。 [陡板石]台明阶条石以下,土衬石以上,左右角柱之间陡置直立的石件。 [踏跺石]由一高度达另一高度之阶级石,是供行人上下之步石。[砚窩石]踏跺之最下一级,较地面略高一至二寸之石件。 [垂带石]踏跺(或礓礤)两边,阶条石至砚窩石之间斜置之石件. [如意踏跺]由正面及左右皆可升降之踏跺。 [礓礤石]不用踏跺而将斜面做成锯齿形之石升降道。 [象眼石]在垂带踏跺两侧垂带石之下的三角形石件。 [角柱石]墙体转角部位立置之石。 [圧砖板]是圧在角柱石之上的条石。 [腰线石]墙体裙肩最上一层,以石代砖,多用于山墙圧砖板之间。[挑檐石]山墙墀头梢子部位,以石代砖,橫着伸出檐外之石。 [门窗旋石]置于门窗口上部拱形的石件。 [旋脸石]拱券石露明者。 [石雕菱花窗]用石料制作雕刻仿木窗的菱花孔状的窗子。 [石墙帽]墙顶部用石制成的带拔檐的墙帽。

古建筑台基与基础

台基与基础 仿古建筑的宫殿厅堂由台基、构架(墙体)和屋顶三部分组成。台基是“台明”和基础的统称。地面露出部分叫做“台明”,砖石包砌部以内的、直接承受建筑上部荷重并将其传到地基的地下结构部分,届基础范围。 房屋的柱、墙体都建立在台基之上,因此,台基部分的合理设计、正确的施工和良好的工程质量,对建筑物的稳定性、艺术造型和使用寿命都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基础平面配置 一座台基的长、宽、高、低是由建筑物的规模决定的。各部尺寸受房屋的出搪深浅和住径大小制约。因此,无论哪种形式建筑,一般情况下先定面阔,后定进深。确定面阔的方法和程序是:根据材料定棵长,按照镍长定明问面阔,根据明间面阔定其他各间面阔(明间面阔须大于次间面阔,次间面阔要大于或等于梢间面闹,梢间面阔要大于或等于尽问面阔)。U而迟到决46伽:i币帕右下届面路口十全其幼守醉钎5Tw成交7 表2—1 台基尺度与上部建筑之关系表 然后,根据面阔定进深。注意的是:上格出不能“过步”。就是说该上指出的长度不能 面阔: 明间7或9个斗拱空当。 次间5—6个或6—8个斗杉空当 梢间4—7个斗拱空当。 尽问2—7个斗拱空当。 若只有一间,可按2或5个斗松空: 进深: 遏进深与通面阔之比为5比8。 斗松空当需坐中。 搐柱高60斗口。 、没有斗拱的大式建筑 面阔;明间面阔与柱高之比可按7比6计算,也可按面阔与柱高1比1计算。1 尺寸由建筑物的性质决定。 次间面阔应比明问面阔减少1/8或l/l o或1/20,梢问、尽间的面阔依次递减。 面阔也可与明问相同。 进深:明间面阔通常以1.25—1.85:1。廊深约为2/5柱高。

柱高:一般不能小于256厘米(营造尺8尺)。 面阔:明间面阔与柱高之比为4比3,也可按5比4。柱子的高低与大式无j 样,取决于建筑物的性质。 次间面阔可与明间相等,但一般情况下应比明间减少1/8或1/10或1/20 问的面阔应依次递减。 进深:明间进深与面阔之比通常为6比5,廊深4—5倍梅柱径。 栓高:一般在240厘米一320厘米(营造尺7.5尺一1丈)之间。 无论是无斗拱大式建筑或小式建筑,面阔和进保在因材料和地势限制情况下可以酌减,但控高不可降低。台基各部分名称见图2—1、图2—2。 图2—2九擒单攫房殿、霸山合基平面

古建筑讲解

古建筑讲义 主讲人李会智 第一章中国古代建筑部位名类 中国古代建筑形制繁多,类别多样,从所使用的材料上划分有土作、砖作、石作、铁铸、铜铸木作等,无论使用什么样的材料进行建造,其建筑部件均以木结构建筑部件为宗,所以在学习古建筑结构部件时,首先是学习和掌握木结构建筑中的建筑部件名称和其结构功能。中国古代建筑由三部分组成,即基座、屋身、屋顶三个部分,各建筑部件的命名,是根据所处位置而确定的。 第一节基础 1、基座 古建筑的基座由地上和地下两部分作成,均为建筑物的基础。地上部分因处于露明处故称作台基,地下部分因埋深于地面以下称作基础。根据所用材料的不同分夯土基础、瓦渣基础、灰土基础、桩基础、石基础。 2、夯土基础 是地表面以下基础的做法之一,是在预定的建筑物基址范围内挖去表土至一定深度,再用石夯或木夯将回填土分层夯实的一种传统基础做法。始见于原始社会晚期。商周时广泛应用于宫殿及城墙建筑中,以后一直流行至隋唐。 3、瓦渣基础 是地表面以下基础的做法之一,是利用建筑物的废砖碎瓦片与黄土隔层夯筑而成的表面以下的传统基础做法。也有个别的利用铁渣代替废砖碎瓦隔层夯实,这种基础的强度较之夯土基础而高。如上海元代真如寺大殿的柱下基础,唐代山西五台南山寺正殿柱础石下的基础、芮城永乐宫三大殿的基础均此种做 法、太原拱极门。 4、灰土基础 是地表面以下基础的

做法之一,是在黄土内掺和一定比例白灰,分大夯灰土和小夯灰土。搅匀后依照需要的深度分层夯实的一种传统基础做法。一般认为始于明代初期,后代普遍使用。至清代,以成为一般大型建筑物基础的常规做法,并有专书介绍这 种基础做法及黄土与白灰之间的用料比例关系。有北京明代城墙的墙基等实例。 分大夯灰土,其白灰和黄土的比例为3∶7----1∶9,筑打时每步虚铺灰土7寸(22.4厘米),夯实为5寸(16厘米), 多用于次要工程;小夯灰土,其 打时每步虚铺灰土7寸5分(24厘米),夯实为5寸(16厘米),多用于重要工程。 5、桩基础 在地基松软或临水处建房时,于建筑基础处打入大批木桩使其松软土层加密,增强基础强度的一种传统做法。常见的有梅花桩,每组打5根桩,又称 “聚五”排列形式如梅花五瓣;马牙桩,每组打三根,又称“三星桩”排列形式如马牙齿相错;排桩,根据需要可以单排、双排或多排式样,多用质地较好的木材,入柏松、衫木及松木等。在木桩露出基槽的空挡处,以碎石填充,并灌以灰浆使其坚固。此做法隋代有之,清代延续使用。太原晋祠圣母殿、鱼沼飞梁及献殿的基础即使用此方法。河北易

不能不知道的中国古建筑基本知识

为配合“小城故事”旅行计划——《太行山下,汾水河边,中国古建》的主题,我思量再三,决定撰写一篇介绍中国古建筑的日志。我深知,国内很多知名建筑学学者已经撰写并出版了很多这方面的经典著作;且此等鸿篇巨制非我这浅薄的知识所能完成,可还是想借此机会对中国古建筑能有较为深刻的学习和理解,故斗胆整理了一些自认为在很重要的内容。在成文过程中,翻阅众多关于中国古建筑的书籍,其中包括梁思成、林徽因夫妇这两位中国近代伟大建筑学家的传世之作,也不乏楼庆西、王小回等当代建筑学大师的沥血之篇。文章不成体系,介绍也很肤浅,仅希望能以此增加大家对中国古建筑的一点了解,并唤起人们的保护祖国建筑遗产的意识。 正文 1934年1月,林徽因在为梁思成所著《清式营造则例》一书所写的第一章绪论开头便说,“中国建筑为东方独立系统,数千年来,继承演变,流布极广大的区域。虽然在思想及生活上,中国曾多次受外来异族的影响,发生多少变异,而中国建筑,直至成熟繁衍的后代,竟仍然完整的保存着它固有的结构方法及布置规模;始终没有失掉它原始面目,形成一个极特殊,极长寿,极体面的建筑体系。故这系统建筑的特征,足以加以注意的,显然不单是这特殊的形式,而是产生这特殊形式的基本结构方法,和这结构法在这数千年中单纯顺序的演进”。正是这种基本结构赋予了中国建筑神秘奇妙的个性特色,形成了中国建筑体系所特有的建筑语汇。 所谓原始面目,即是我国所有建筑,由农舍以至宫殿,均由若干单个独立的建筑物集合而成;而这单个建筑物,由最古代简陋的胎形,到最近代穷奢极巧的殿宇,均始终保留着三个基本要素:台基部分,柱梁或木造部分,屋顶

部分。在外形上,三者之中,最庄严美丽,迥然殊异于他系建筑,为中国建筑博得最大荣誉的,自是屋顶部分。但在技艺上,经过最艰巨的努力,最繁复的演变,登峰造极,在科学美学两层条件下最成功的,却是支撑那屋顶的柱梁部分,也就是那全部木造的构架。这全部木造的机构法,也便是研究中国建筑的关键所在。 所以本文将从屋顶、屋身、台基三个主要部分,另外略微涉平面布局,总共分四个部分展开。 一、屋顶 1. 飞檐翘脚的大屋顶 中国古代建筑在建筑形态上最显着的特征就是中国建筑所特有的飞檐翘角的大屋顶。这种大屋顶不但体型硕大,而且还是曲面形的,屋顶四面的屋檐也是两头高于中间,整个屋檐形成一条曲线,这也是中国建筑特有的。古代文人将这样的大屋顶形容为“如鸟斯革,如翚(hui)斯飞”。那么为什么采用这种独特的形式呢?梁思成先生是这样解释的:为了解决雨水和光线的问题,于是有了屋顶的曲线和飞檐的发明。屋顶向下微曲成斜坡,越上越峻峭,越下越和缓,配合翼角翘起的深远出檐,即可阻碍光线,有利于遮阳纳阴;又可以使雨水顺势急流而溜远,有利于排水迅速,以保护木质构造、夯土墙造的建筑本体的使用寿命。李约瑟对于中国建筑的这一特征,曾有这样一句话:向上翘起的檐口显然有着尽量多容纳一些冬日和减少夏日的实用上的作用。 2. 屋顶样式 中国古建筑的屋顶像是有坡顶、平顶、攒尖顶、盝顶,其中最常见的自然是坡顶了。

中国古建筑中台基的那些事儿

中国古建筑中台基的那些事儿 作为建筑学专家,我们不能忽视古代中国建筑文化的重要性。而中国古代建筑文化中最为常见并具有独特性的设计元素之一,就是台基。在中国古代建筑中,台基可以说是一种重要的基础构件,不仅能够起到稳固建筑物的作用,还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下面,我将就中国古代建筑中台基的那些事儿进行展开 说明,以期更好地了解古建筑的特点和历史。 一、台基的概念 台基,即建筑物的基座,通常由两部分组成,底座和上层石台。底座一般采用长方形,正方形、圆形、椭圆等形状,上层石台则选择精心雕刻的花纹印证建筑物的地位和主人的身份。在中国古代的建筑中,台基通常采用石头制成,主要原因是石头具有抗震性强,不易损坏的特点,同时看上去也更加美观。 二、台基的意义 1、稳固建筑物 古代建筑的地基因素很重要,因为如果没有合适的地基,建筑物就会出现变形、开裂等问题。而在中国古代建筑中,台基能够起到稳固和加强建筑物地基的作用,从而使整个建筑物更加稳定和牢固。 2、体现主人身份地位

在中国古代建筑中,台基除了起到稳固建筑物的作用之外,还可以体现主人的身份和地位。据史书记载,明清时期的大臣、皇帝在自己的宅第中、府第中常常会采用高大的、华丽的台基来体现自己的地位和身份。 3、增加建筑美感 略微升高的台基,不仅能够解决建筑物基础问题,还可以起到一种美学上的作用。在古代的中国建筑中,台基通常采用较为精致的工艺和雕刻样式,从而让建筑物更显高大威严的美感。 三、台基的制造流程 一、设计方案确定 首先要确定建筑物的规模、形式、风格等要素,然后根据需要设计出适当的台基设计方案。 二、施工筹划 在确定方案后,需要在施工之前进行筹划。这个阶段需要确定具体的工人数量、工期、材料等项目。 三、材料准备 在中国古代建筑中,常常会采用石材作为台基的材料。所以,在材料准备阶段,需要选购石材,并按照规格割裁成所需要的平台和柱体等。

古建筑构造做法

古建筑构造做法 第一节江南古建筑大木及椽望构造做法 一、抬梁式与穿斗式木构架 江南地区,主要的大木结构形式为抬梁式结构,偶尔用穿斗式结构。所谓抬梁式结构,是指长度在二界以上的梁,在其两端各设一柱,顶在梁底面,使得建筑内部柱的数量减少,空间增大(图2—l—1)。 穿斗式构架是指每一界设一落地柱,进深方向,柱与柱之间用穿水平枋、夹底等水平构件穿固,使之形成一整体。穿斗式结构抗震性能及抗自然破坏能力强,是山区广泛运用的结构形式,在平原地区,此类结构形式常用于硬山边贴部位。 二、大木构架的几个基本概念 (一)大木构架 大木构架是指由若干数量的木构件,通过有序的组合,相互作用,共同工作,具有承载屋顶重量和抗自然影响能力的木质结构体系的总称(图2—l—2)。 (二)贴式屋架 贴式屋架是专指以某一建筑为单位,以纵轴方向——列包括柱,梁、枋等木结构组成的一组木结构体系。对其中的一列,称之为一“贴”。由于所在轴线不同,屋架可区分为正贴、次贴、边贴等。设在中间位置则称之为正贴,设置在正贴旁的称之为次贴,设置在建筑左右两端的则称之为边贴。 (三)界及界深 界是同一贴屋架,最近两柱之间的水平距离。界深则是界的具体尺寸,例如:界深4尺,则表示两柱间的水平距离为4尺。一贴屋架各界深的总和则为该建筑的总进深。 (四)开间与总开间 开间是指建筑贴式屋架之间的中心线相距尺寸。一建筑物所有开间尺寸的总和为该建筑物的总开间,也称统开间。开间与总开间的尺寸是以杜中心线为基准的,月-柱的中心线与墙体中心线是不统一的,这是古建筑与现代建筑的一大区别。 (五)屋架的提栈 所谓提栈是指界梁长度与前、后两柱高度差值之比,也称举折。北方地区称之为举架。提栈的习惯表示方式常以“算”简称之,例如提栈的进深:高差为l:0.45,则称之为四算半,1:0.5则称之为五算,如此等等。 (六)侧脚 侧脚是有意识地将木柱做得向内倾斜,而不垂直于地面,其作用是增强木构架的稳定性,提高抗自然风、雨的水平推力,对提高抗震能力也有一定的作用。这种侧脚形式大都

第十章 古建筑砌筑

第十章古建筑砌筑 10.1 古建筑中什么是台基和台明? 答:台基是露出自然地坪的部分,是房屋建筑的基础。 台基的构造是四面为砖墙(或条石),里面填土,上面墁方砖的一个台座。台基外部四面墙之内,按木构架上柱子的部分用砖砌磉墩和拦土。磉墩是柱子下砌砖的基础,柱子安放在磉墩上头的柱顶石上。拦土是磉墩与磉墩之间,按开间(面阔)或进深砌成的同磉墩一样高的砖墙,如图所示。 台明也是中国古建筑中的一个特征。台明须有台阶,此台阶石古称踏跺。踏跺中最下面的一级,稍稍露出地面与土衬平的一块石称为砚窝石。踏跺两边的坡石称为垂带石。 10.2 古建筑中的墙体主要有什么作用?有哪些种类? 答:墙体在木构架类的建筑中主要起围护和分隔作用。在一座古建筑中,各部分墙壁的名称,多依柱子的地位而定。一般可分为山墙、檐墙、槛墙、廊墙、夹山墙和院墙等。 由于外形、艺术形式等不同又可分为:看面墙、花墙、云墙、罗汉墙、八字墙、影壁墙等;由于功能不同可分为:拦土墙、迎水墙、护身墙、夹壁墙、女儿墙、月墙、城墙、金刚墙等。 在墙体本身上,由于位置及厚度不同在砌筑中其名称也不同。如山墙部位墙身上部称上身,下部称下碱。下碱要求材料较好,相当于现在建筑中的墙裙或高勒脚。它的高度一般为檐柱高度的1/3。内墙部分其下部厚出的部分称为裙肩,其高度也为檐柱高度的1/3。 10.3 古建筑中屋面结构有什么特点? 答:屋盖包括屋顶的木结构和铺设的防水层和瓦屋面。古建筑的屋盖往往由于木构架的造型不同而有所区别。最常见的有四种类型,这四种木构架形式成为四种屋盖造型不同的架子,在这些“架子”上铺筑瓦屋面做成四种不同的屋盖名称: (1)庑殿式屋顶:它是一种屋顶前后、左右、四面都有斜坡落水的建筑。 (2)硬山式屋顶:这类屋顶只有前后坡,两端头是山墙封头的房屋。 (3)悬山式屋顶:它与硬山式一样只有前后两坡,所不同的是木架中的檩条伸出山墙,形成悬挑的出檐,故名为悬山屋顶。 (4)歇山式屋顶:这类屋顶可以说是悬山和庑殿相结合的形式。

古建筑常见损坏及修缮

古建筑常见损坏及修缮 摘要:本文从古建筑的基础、台基、地坪、墙体、木构架、屋面瓦作、木基层、油漆地仗等方面逐一阐述了这些部位常见的损坏情况,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提出具体的修缮方法和注意点。 关键词:古建筑、损坏、原因、修缮 前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对文化生活有了更高的追求,对我国的历史文化、民族特色也越来越感兴趣。全国各地的古镇、古村落成为了旅游、休闲的热点,对古建筑的开发、修缮也成为建筑领域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笔者根据几年来古建筑修缮工程监理实践,对古建筑常见的损坏情况和修缮方法进行阐述和分析。 一、基础 古建筑基础常见的损坏主要是沉降和破碎,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地基承载力变化、地下水影响、树根生长、地下管线、外力破坏等导致,修缮时首先需查明原因并消除这些不利影响。基础修缮一般采用分段掏修的办法,每段不超过1m且不得超过基础底面积的20%。修缮过程中必须对原结构、墙体进行支撑加固,必要时应进行计算并设计方案,确保安全施工。 二、台基 基础以上即为台基,台基按建筑等级不同,其形式、高度、材料各不相同。常见的损坏情况主要有阶沿石松动、移位。侧塘板掉

落、碎裂、松动鼓出,砖制侧塘板还会发生酥碱、风化。台阶石断裂、松动。垂带石、象眼石松动、缺失等情况。 一般来说台基石作产生松动、移位等现象,主要是由于灰缝酥碱脱落或是由于外部原因导致缝口断裂,继而有水进入冻融循环后产生破坏。若构件出现较大的位移、鼓出,则在勾缝前需对构件进行归安,即重新安装。 对于石构件出现破碎、缺失等情况,可采用与原构件纹理、材质一致或相近的石材进行添补。经修缮后石构件往往有新旧之差,一般可采用整体做新或是做旧的办法进行处理。所谓做旧即是在新石材上涂刷高锰酸钾溶液,待其颜色与旧石材颜色协调后,再用清水冲洗干净,进而可用黄泥浆涂抹,最后将浮土扫净即可。 以上所说的是台基外部构件,若台基主体砌体发生开裂则需先查明原因,若是由于基础破坏引起的,则需先修缮基础;若基础完好,可仅用水泥砂浆、水泥素浆灌浆填充密实,如需加强浆体粘结力,可在浆体中加入水溶性高分子材料。 三、地坪 台基内部为砖墁地(即地坪),砖墁地的损坏情况主要是破碎、剥落、高低不平等。修缮方法一般分为剔凿修补、局部修补、整体重做、桐油养护等。铺装前需检查垫层情况,若发现有垫层下沉的必须夯实,然后用砂浆铺实,铺装时注意按周边原地坪找平且缝口大小一致。地坪修缮好以后可用桐油钻生养护,使得地坪外观一致,强度增加。对于一些地面基本完好或是地面具有文物价值,不宜修

我国古建筑抗震篇

我国古建筑抗震篇 中国古建筑从总体上说是以木结构为主,以砖,瓦,石为辅发展起来的,从建筑外观上看,每个建筑都有上,中,下三部分组成,上为屋顶,下为基座,中间为柱子,门窗和墙面。 ◆古建筑的结构中国古代木结构,主要有三种形式。 1、井干式即是以圆木或方木四边重叠结构如井字形,这是一种最原始而简单的结构,现在除山区林地之外,已很少见到了。 井干式结构房子 2、“穿斗式”是用穿枋、柱子相穿通接斗而成,便于施工,最能抗震,但较难建成大形殿阁楼台,所以我国南方民居和较小的殿堂楼阁多采用这种形式。

穿斗式结构房子 3、“抬梁式”(也称为叠梁式)即在柱上抬梁,梁上安柱(短柱),柱上又抬梁的结构方式。这种结构方式的特点是可以使建筑物的面阔和进深加大,以满足扩大室内空间的要求,成了大型宫殿、坛庙、寺观、王府、宅第等豪华壮丽建筑物所采取的主要结构形式。有些建筑物还采用了抬梁与穿斗相结合的形式,更为灵活多样。

抬梁式结构房子 ◆我国古建筑的抗震性能在我国古代建筑中,有不少经历多次强烈地震仍然完好无损的,这是中国乃至世界建筑史上抗震的奇迹。柔性框架、台基隔震、斗拱承托、榫卯连接,这是木结构古建筑的抗震机理。 房屋类木结构古建筑从下到上分为台基层、柱框层、铺作层及屋盖,其中木框架承受结构绝大部分荷载作用,而墙体只起分割和围护作用。

木框架分层示意图 1、古建筑所用的建筑材料的抗震作用木材属于柔性材料,材质匀而具有耐拉耐弯和富有弹性,在地震过程中,木材能很好地吸收和消耗地震能量,并且具有较强的恢复变形能力,在水平地震作用下可以产生较大的侧向变形而不致断裂破坏。

古建筑基础知识

中国古建筑基础知识 - 古建保护与修复 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特征 1.建筑外形上的特征:具有屋顶;屋身和台基三部分.. 2.建筑结构的特征:木构架结构木构架:屋顶和屋身部分的骨架.. 基本做法:以立柱和横梁组成构架;四根柱子组成一间;一栋房子有几个间组成.. 3.建筑群体布局的特征:组合原则:以院子为中心;四面布置建筑物;每个建筑物的正面都面向院子;并在这一面设门窗..规模较大的建筑由若干个院子组成..有显着的中轴线;线上布置主要的建筑物;两侧的次要建筑多作对称的布置.. 4.建筑装饰及色彩的特征 装饰细部:梁枋;斗拱;檩椽等结构构建经艺术加工发挥装饰作用.. 色彩:古代建筑中最显着特征之一..宫殿庙宇中黄色琉璃瓦顶;朱红色屋身;檐下阴影里用蓝绿色略加点金;在衬以白色石台基;轮廓鲜明富丽堂皇..一般住宅中用青灰色的砖墙瓦顶;或用粉墙瓦檐;木柱;梁枋门窗等多用黑色;褐色或本色木面..

彩画:建筑装饰中的重要部分..做在檐下及室市内的梁;枋;斗拱;天花及柱头上..构图密切结合构件本身的形式;色彩丰富..明清时期常用的有和玺彩画;旋子彩画和苏式彩画.. 藻井:中国传统建筑中天花板上的一种装饰..名为“藻井”;含有五行以水克火;预防火灾之义..一般都在寺庙佛座上或宫殿的宝座上方..是平顶的凹进部分;有方格形、六角形、八角形或圆形;上有雕刻或彩绘;常见的有“双龙戏珠”.. 屋顶 中国古典建筑的外观特征极为明显;都由屋顶、屋身、台基三部分组成;史称“三段式”..三段式之中以大屋顶最为典型..中国古代建筑;在形态上的显着特征是大屋顶..中国古代建筑的屋顶被称为中国建筑之冠冕;最显着的特征是屋顶的流畅的曲线和飞檐;最初的功能是为了快速排泄屋顶的积水;后来逐步发展成等级的象征..从汉代初得雏形至明清规格化;屋顶形式经历了漫长的演变历程;形成了完整的体系..中国古代建筑造型优美;尤其以屋顶造型最为突出;主要有庑殿、歇山、悬山、硬山、攒尖、盝顶、卷棚顶等形式..屋顶使建筑物显得稳重协调;而且还增添了建筑物飞动轻快的美感.. 宫殿、房舍的顶部;是整座建筑物暴露最多、最为醒目的地方;也是等级观念最强之处..清朝把工程做法则例中规定的27种房屋规格;纳入大清会典;作为法律等级制度固定下来..屋顶按照式样等级次序由高到低为:

古建定额名词解释

古建定额名词解释

房屋修缮工程定额古建名词解释 一《石构件部分》 [台基]砖石砌成之平台,在其上修筑物。 [台明]古建筑台基露出地面的部分。 [月台]高大建筑台基之外,修筑的宽大的高台 [高台建筑]修筑在高台之上的建筑物。 [城台建筑]城坪平区上修建的建筑物,如城楼等。 [磉墩]柱顶石之下用砖砌成的独立基础。 [柱顶石]柱下之石。即置于磉墩之上,直接承受柱子的石构件有无鼓径、方、圆鼓径及带莲瓣等。 [鼓径]柱顶石露在地面部分,自下而上逐渐收成的承柱部分。 [土衬石]置于台基陡板部分之下(或须弥座圭角之下),围台明外沿一圈,与地面基本相平之石。 [平头土衬石]垂带象眼之下,在台阶砚窩石与台基土衬石之间之石。[埋头]又称台明的角柱石。位于台明转角处阶条石之下的石件。 [阶条石]台明四周上面,用于台明边棱的条石。 [陡板石]台明阶条石以下,土衬石以上,左右角柱之间陡置直立的石件。[踏跺石]由一高度达另一高度之阶级石,是供行人上下之步石。 [砚窩石]踏跺之最下一级,较地面略高一至二寸之石件。 [垂带石]踏跺(或礓礤)两边,阶条石至砚窩石之间斜置之石件. [如意踏跺]由正面及左右皆可升降之踏跺。 [礓礤石]不用踏跺而将斜面做成锯齿形之石升降道。 [象眼石]在垂带踏跺两侧垂带石之下的三角形石件。 [角柱石]墙体转角部位立置之石。 [圧砖板]是圧在角柱石之上的条石。 [腰线石]墙体裙肩最上一层,以石代砖,多用于山墙圧砖板之间。 [挑檐石]山墙墀头梢子部位,以石代砖,橫着伸出檐外之石。 [门窗旋石]置于门窗口上部拱形的石件。 [旋脸石]拱券石露明者。 [石雕菱花窗]用石料制作雕刻仿木窗的菱花孔状的窗子。 [石墙帽]墙顶部用石制成的带拔檐的墙帽。 [槛垫石]门槛下,与门槛平行,上皮与台基面平,垫于门槛下之石。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