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总结

一、宏观经济学总结

1、经济增长:经济增长指一个国家总产出水平的不断提高。由于产出的增长率,专门

是人均产出的增长率最终决定一国的贫富程度,因而宏观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的任务

确实是弄清人均产出增长率的决定因素。

2、经济周期:经济周期指的是经济运行过程中显现的时期性的不规则的上下波动,通

常由收缩期、谷底、扩张期、顶峰几部分组成。经济周期中发生波动的指标有实际

GDP、失业率、股票价格及通货膨胀。

3、失业:失业是指在当前工资水平下情愿工作的人无法找到工作。失业可分为摩擦性

失业、结构性失业和周期性失业。

4、通货膨胀:简称通胀,通常是指一国平均价格水平的上升。与之相反的是通货紧缩,

指一国平均价格水平的下降。

5、开放经济:当前的世界经济格局中,任何一个有一定规模的国家的经济差不多上一

个与其他国家有着大量贸易和金融联系经济体,或开放经济。在开放经济条件下,

任何一国经济的进展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他国经济进展的阻碍,而宏观经济的研究范

畴就包括国与国之间经济纽带的联结方式以及由此产生的各国经济的相互依存关

系。

6、宏观经济政策:宏观经济政策是从全局上对经济运行施加阻碍的经济政策;包括财

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财政政策是通过改变政府的支出和税收对宏观经济的运行施加

阻碍;货币政策是指通过中央银行这一政府机构操纵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水平,进而

阻碍宏观经济的运行;最终要达到经济增长,稳固经济、减少失业、操纵物价、对

外平稳的目标。

二、国民收入衡量的方法。

1、总支出法中,GDP可分为四大部分:消费支出、投资支出、政府购买及净出口,则

国民收入恒等式为Y=C+I+G+NX.其中,消费支出指本国居民对最终产品和服务的购

买,可分为耐用消费品支出、非耐用品支出和对服务的支出。投资支出是由企业固

定投资、住房投资和储备投资三部分组成。政府购买是指各级政府购买产品和服务

的支出。净出口指出口额减去进口额的差额。

2、总收入的方法中,国民收入要紧由劳动者收入、业主收入、租金收入、企业利润收

入和净利息收入五部分组成。其中,劳动收入包括工人的工资、补贴以及雇主向社

会保险机构交纳的社会保证金。业主收入指非公司制小企业的收入,以及不受人雇

用的独立生产者的收入,既包含企业利润又含有劳动收入。租金收入指个人在出租

土地、房屋等资产时的租金收入。公司利润指公司的销售收入中扣除工资、租金及

其他成本项目的利润。净利息指个人从企业获得的因资金借贷所产生的净利息。

三、G DP消胀指数与消费者价格指数的区别。

1、GDP消胀指数是给定年份的名义GDP与实际GDP之间的比率,即GDP消胀指数=

名义GDP/实际GDP*100%。消费者价格指数是依照当年价格运算的商品总价值和依

照差不多价格得到的商品总价值。

2、二者区别:1.GDP消胀指数衡量价格时涉及商品范畴更广泛,它包括所有商品和服

务的价格信息,而CPI只衡量消费者购买的代表性产品与服务的总和。2.GDP消胀

指数仅仅包含本国生产的产品价格,不包含进口产品,而CPI中往往包含进口品的

价格。3.GDP消胀指数所涉及的商品组合的数量是变动的;而CPI所涉及的商品组

合的数量是固定的。

四、宏观经济中财政政策的作用。

1政府购买的变动:1.扩张的财政政策增加了政府购买,国民储蓄减少、利率上升、投资减少。现在政府购买“挤出”了私人投资。2.紧缩的财政政策:政府购买减少,国民储蓄上升,利率下降,投资增加。

2.税收变动:1.减税与增加政府购买相同,使利率上升,投资下降2.增税与减少政府购

买相同,使利率下降,投资上升。

五、失业的治理政策。

1、主动性失业治理政策,是在劳动供给上做文章,使劳动供给在数量、结构和质量上

符合市场上对劳动的需求,要紧方法有:延长劳动者受教育时刻、加强职业培训或提供就业服务信息,提高工资变动灵活性等。

2、被动性失业治理政策,因为无法在全然上完全排除失业现象,因此建立起一套完善

的失业保证体系来对失业进行救济,但这也会带来一系列问题,从而增加失业。

3、主动性治理政策与被动性治理政策在实际生活中是互补的。

六、货币的三种职能。

货币指那些流淌性高的、人们普遍情愿同意的资产,其职能要紧有:1、计价单位:货币为衡量千差万别的高品的相对价格提供了标准;2、交易媒介:人们能够用货币来购买任何所需要的商品和服务,现在货币是被普遍同意的法定等介物。3、价值贮藏:货币提供了将当前的购买力转移到以后的手段,使得人们能够在不同时期有效配置资源,以实现福利的最大化。

七、数量方程式的含义及其反映的问题。

1、数量方程式是反映货币数量与交易额之间关系的式子,货币数量乘以货币的平均流

通速度=价格乘以交易数量。

2、数量方程式的右边反映了交易的情形,左边反映了用于交易的货币的情形。数量方

程式是一个会计恒等式。

八、决定经济中通货膨胀率的因素。

1、货币供给量的增长率。

2、货币流通速度的增长。

3、实际GDP的增长率。

4、中央银行的供给行为最终决定着经济中的通货膨胀率。

九、通货膨胀的社会成本。

1、预期到的通货膨胀使得经济极大纷乱,税收扭曲。

2、未预期到的通货膨胀:1.借款者与贷款者:若实际中的通货膨胀高于签约时的通货膨胀,则借款者得益,贷款者受损;反之,若实际通用小于签约时通胀,则借款者受损,贷款者受益。2.工人与雇主:当通货膨胀率超过人们预期,工资便低了,雇主利润相对原先预期要高;相反,通货膨胀率低于预期水平常,原定工资相对较高,雇主利润被挤占。

3、恶性通货膨胀:通常指通货膨胀率超过50%的通货膨胀,现在交易成本专门高,同时会显现物物交换。

十、对外净投资与净出口相等的缘故。

在开放经济条件下,S-I=NX,此式反映了用于资本积存的资金在国际间的流淌与产品和服务在国际间流淌之间的关系。等式左边是本国的对外净投资,是国民储蓄超出国内私人部门投资的部分,它等于本国出借给外国的资金数量减去外国出借给本国的资金数量。等式右边净出口即贸易余额,等于本国的出口总额减去进口总额后的余额。此式子本身是一个会计恒等式,对各变量的定义保证等式自然成立,它反映了国际贸易中国与国之间的对等交换的关系。

十一、小国开放经济下的宏观政策与贸易。

1、本国的财政政策:1.连续的财政扩张会使经济陷入贸易、财政双赤字。由于本国政

府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现在财政支出增加或税收减少或同时发生,如此会导致储

蓄下降,引发净出口下降,直截了当导致本国贸易收支显现赤字。2.连续的财政紧

缩会使贸易余额向顺差方向变动。紧缩性财政政策会使政府减少开支,增加税收,

从而使储蓄上升,净出口上升。

2、外国的财政政策:1.扩张性财政政策会带来本国贸易顺差。由于外国政府采取财政

扩张会使各国储蓄相应下降,世界资金供给也会下降,导致世界均衡利率上升,本

国投资下降,净出口上升。2.紧缩性财政政策会使世界市场利率下降,导致本国贸

易逆差。

十二、大国开放经济下经济政策对贸易阻碍。

1、本国财政政策会阻碍净出口和汇率。扩张性财政政策导致国民储蓄减少,利率上升,

对外净投资也减少,从而使汇率上升和净出口下降。紧缩性财政政策与之相反。

2、本国货币政策是中性的,货币供给的变动只阻碍名义变量而不阻碍实际变量。

3、限制进口贸易爱护政策作用与小国开放经济下作用相同。

十三、经济政策对实际汇率和净出口的阻碍。

1、财政政策:1.本国政府实施扩张性财政政策会使本国储蓄下降,导致实际汇率上升,

净出口减少。紧缩性财政政策与之相反。2.外国政府实施扩张性财政政策导致实际

汇率下降,净出口增加;外国政府的紧缩性财政政策则与之相反。

2、贸易政策:限制进口的贸易爱护政策并不能增加净出口产品数量。由于限制进口导

致了实际汇率的增加,从而提高本国产品的相对价格,减少了本国产品的出口数量,从而抵消了进口的减少。但限制进口的贸易爱护政策会阻碍一国贸易总额。

十四、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的因素。

1、财宝效应:即随着价格水平的上升,人们会减少对商品的需求量,增加名义资产数

量以保持打算中的实际资产数额不变;随着价格水平的下降,情形就相反。财宝效

应的结果是价格水平上升时,人们情愿购买的商品总量减少;价格水平下降时,人

们情愿购买的商品总量增加,总需求曲线因此向右下方倾斜。

2、利率效应:利率水平的提高,一方面意味着当前消费的机会成本增加而以后消费的

预期收益提高,因此,家庭会用以后消费来替代当前消费,当前情愿消费的产品数

量就会减少;另一方面意味着投资的机会成本增加,企业会消减原有打算的投资规

模,企业情愿购买的投资品的数量也会减少。由于利率效应的存在,随着总价格水

平上升,家庭和企业对商品的需求总量会减少;而随着价格水平的下降,家庭和企

业对商品的需求总量会增加。

3、开放效应:国内价格水平上升,人们会用进口替代出口,减少对国内商品的需求量,

国内价格水平下降,人们则会用出口替代进口从而增加对国内商品的需求量。

十五、阻碍总需求曲线变动的因素。

1、预期:1.人们预期以后收入的提高时会增加他们当前的个人消费需求,从而使总需

求曲线右移。2.预期利润率的提高会扩大企业的投资需求,使总需求曲线右移。3.

预期通货膨胀上升会使当前商品的价格水平相对廉价,而以后商品价格水平相对

高,从而扩大对当前商品的总需求,总需求曲线右移。

2、政府政策:扩张性财政政策和增加货币供给都会使总需求曲线右移。

3、世界经济:1.汇率上升,本国商品价格相对上升,外国商品相对价格下降,使本国

净出口减少,总需求减少。2.外国收入的增加会扩大对本国商品的需求,在进口不

变的情形下,净出口增加,总需求增加。

十六、宏观经济短期均衡的三种情形。

1、失业均衡:指短期均衡产量低于长期潜在产量的均衡状态,说明整个社会的资源未

得到充分利用,劳动和资本存在闲置,失业率大于自然失业率,因此,现实的均衡

产量低于长期潜在产量。

2、充分就业均衡:指短期均衡产量恰好长期地、潜在产量的均衡状态,现在在长期均

衡下生产资源得到了充分利用,失业率等于自然失业率。

3、超充分就业均衡:指短期均衡产量大于长期潜在产量的均衡状态,这时社会生产资

源得到了超充分水平的利用,失业率小于自然失业率。

十七、流淌性偏好产生的缘故。

流淌性偏好是指人们情愿持有货币以保持便利性的倾向。产生流淌性偏好的缘故为:

1、交易动机:指人们持有一定数量货币的目的是为了日常交易。

2、预防动机:指人们为了应对意外事故而持有一定数量的货币。

3、投资动机:指人们持有货币是为了在证券市场上进行投机,它的存在使对货币的需

求与利率水平成反向变动。

十八、IS-LM模型与宏观经济政策。

1、财政政策的阻碍:1.财政政策的变动要紧反映在IS曲线的移动上。凡是扩张性的财政

政策,包括增加政府购买和减税,都会使IS曲线右移;紧缩性财政政策会使IS曲

线左移。2.财政政策的成效与LM曲线的斜率的关系:LM曲线越陡峭,货币需求对

利率变动的反应程度越小,收入变动引起较小的货币需求变动就能造成较大的利率

变动;LM曲线越平坦,货币需求对利率变动的反应程度越大。收入变动引起较大

的货币需求变动只能导致较小的利率变动。3.LM是一条垂直线时,货币需求对利

率变动完全不敏锐,现在财政政策无效;LM是一条水平直线时,货币需求对利率

的变动具备充分的敏锐性,现在财政政策发挥了最大成效。

2、货币政策的阻碍:1.货币政策的变动要紧反映在LM曲线的移动上。凡是扩张性的

货币政策,都会使LM曲线右移;凡是紧缩性的财政政策,都会使LM曲线左移。

2.货币政策的成效与IS曲线的斜率的关系:垂直的IS曲线则表示投资需求对利率的

变动完全不敏锐,货币政策无效;水平的IS曲线表示投资需求对利率的变动完全敏

锐,货币政策达到了最大成效。

十九、工资黏性、价格黏性与工人错觉理论的共同点:当经济中的实际物价水平脱离了人们预期的物价水平常,供给量就背离了其长期或自然水平。当物价水平高于人们预期的水平常,产量就高于其自然率;当物价水平低于预期水平常,产量就低于其自然率。

二十、小国开放经济。

1、汇率制度:1固定汇率制度上,名义汇率被固定在某个政府或中央银行选择的水平

上。2.浮动汇率制度下,承诺名义汇率按照市场上的供求状况自由波动。

2、浮动汇率的政策成效:财政政策与贸易政策无效,货币政策有效。

3、固定汇率的政策成效:财政政策与贸易政策有效,货币政策无效。

二十一、宏观经济政策。

1、主动性政策:宏观经济的运行从来差不多上不稳固的,总供给和总需求经常性地发

生显著变化,从而引起产出、就为和价格水平的波动,因此经济政策必须“见风使

舵”,平抑这种变化和波动,坚持宏观经济运行的稳固性。

2、被动性政策:经济学家认为,宏观经济的运行具有内在的和本质上的稳固性,倒是

一些不恰当的和自以为是的经济政策常常成为破坏这些稳固性的罪魁,因而他们在

经济政策取向上信奉“无为而治”和不干预的原则。

二十二、三种时滞。

1、识别时滞:当一国经济运行中显现问题时,这种问题并不一定总能被及时地发觉和

识别。

2、行动时滞:在认清了问题的性质之后,就得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会产生行动

时滞,即从认清问题到实施政策之间需的时刻。

3、生效时滞:指一项政策从形成之后到其正对经济活动产生阻碍间所用的时刻。

名词说明

1、宏观经济的研究对象:要紧对象是大型经济单位,通常指一国的国民经济。包括经济增

长,经济周期、失业、通货膨胀。

2、经济周期:指经济运行过程中显现的时期性的不规则的上下波动。

3、失业:指在当前工资水平下情愿工作的人无法找到工作。

4、失业类型:摩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周期性失业。充分就业下的失业率称为自然失业

率。

5、通货膨胀:指一国平均价格水平的上升。

6、财政政策:通过政府的支出和税收对宏观经济的运行施加阻碍。

7、货币政策:通过中央银行操纵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水平,进而阻碍宏观经济的运行。

8、流量:特定时刻段中发生的经济量值。

9、存量:特定时点上现存的经济量值。

10、国内生产总值(GDP):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最终产品和价值总和。

11、实际工资刚性:实际工资无法充分调整到劳动力供需平稳的水平。

12、利率传导机制:货币供给的增加使利率下降,从而导至投资增加,最终引起收入上

升。

13、滞胀:通货膨胀与经济衰退并存的现象。

14、菲利普斯曲线:表示失业率与货币工资变化率之间关系的一条曲线。

15、被动性政策:宏观经济运行具有内在的本质上的稳固性,政府的干预常常会造成加

剧经济波动,因此应尽可能的少干预,无为而治。

16、周期性失业:由于经济扩张步伐变慢或者经济周期而产生的失业称为周期性失业。

17、流淌性偏好:人们情愿持有货币以保持货币在交易过程中的便利性的倾向。

18、黄金律水平:索洛模型中,长期消费水平最高的簷资本存量。

19、货币:指那些流淌性高,人们普遍情愿同意的资产。

20、流淌性:一种资产能够兑换为经济中变换媒介的容量程度。

21、货币供给:一个经济中能够获得的货币数量。

22、货币中性:货币供给的变动,只阻碍名义变量,而不阻碍实际变量。

23、古典两分法:将名义变量和实际变量分割开,互不阻碍的方法。

24、费雪效应:通货膨胀率和名义利率具有一一对应的关系。

25、汇率:本国货币相关于外国货币的价格。

26、名义汇率:两国货币的相对价格。

27、实际汇率:指两国间商品的相对价格。

28、总需求:社会在一定价格水平下,企业所情愿购买的产品和服务的总量。

29、总供给:指在任一价格水平下,企业所情愿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的总量。

30、失业均衡:短期均衡产量低于长期潜在产量的均衡状态。

31、充分就业均衡:短期均衡产量等于长期潜在产量的均衡状态。

32、超充分就业均衡:短期均衡产量大于长期潜在产量的均衡状态。

33、乘数效应:政府购买增加关于国民收入的放大效应。

34、IS曲线:价格不变时,产品市场达到均衡时利率与收入的关系。

35、挤出效应:政府购买增加,使利率上升,从而导致私人投资下降的现象。

36、流淌性陷阱:货币需求对利率具有充分敏锐性。

37、LM曲线:价格不变时,货币市场达到均衡时,利率与收入的关系。

38、名义价值:以现时货币价值作为衡量产品和服务价值的标准。

39、实际价值:反映关于产品和服务的实际购买力,取决因素是人们的货币收入与产品

服务的价格。

40、生产者价格指数(PPI):是一种批发物价指数,衡量批发或生产时期时的价格水平

的变动。

41、边际产量:在其他要素投入不变的情形下,增加某一要素投入所增加的产量。

42、自生消费:指不随收入变化的那部分消费。

43、派生消费:指由于收入增加而导致的消费。

44、内生增长:1.要素投入的内生增长(资本、劳动)2.技术进步的内生增长(创新、

人力资本投资)。

45、菜单成本:改变价格的成本。

宏观经济学知识点总结

1.平均消费倾向:任一收入水平上消费支出在收入中的比率。 2.平衡预算乘数:政府收入和支出同时以相等的数量增加或减少时国名收入变动与政府收入变动的比率。 3.总需求:经济社会对产品和劳务的需求总量,这一需求总量通常以产出水平来表示。 4.资本边际效率:它是一种贴现率,这种贴现率正好使一项资本物品的使用期由各预期收益的现值之和等于这项资本品的供给价格或者重置成本。 5.工资粘性:工资率不能随劳动供求的变动而及时而迅速的变动。 6.充分就业量:一切生产要素都有机会以自己意愿的报酬参加生产的状态。 7.结构性失业: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不匹配所造成的失业,其特点是既有失业,又有职位空缺,失业者或者没有合适的技能,或者居住地点不当,因此无法填补现有的职位空缺。 8.宏观经济政策:国家或政府为了增进社会经济福利而制定的解决经济问题的指导原则和措施。它是政府为了达到一定的经济目的而对经济活动有意识的干预。 9.名义GDP:用生产物品和劳务的当年价格计算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实际GDP:用从前某一年作为基期价格计算出来的全部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10.IS曲线:一条反映利率和收入间相互关系的曲线。这条曲线上任何一点都代表一定的利率和收入的组合,在这些组合下,投资和储蓄都是相等的,即I=S,从而产品市场是均衡的,因此这条曲线成为IS曲线。 11.流动性偏好陷阱:当利率极低,人们会认为这时利率不大可能再下降,或者说有价证券市场价格不大可能再上升或只会跌落。人们不管有多少货币都愿意持在手中,这种情况称为“凯恩斯陷阱”或“流动偏好陷阱”。 12.LM曲线:满足货币市场的均衡条件下的收入y与利率r的关系,这一关系的图形被称为LM曲线。 13.货币幻觉:人们不是对货币的实际价值作出反应,而是对用货币来表示的名义价值作出反应。 14.古典总供给曲线:在以价格水平为纵坐标,总产量为横坐标的坐标系中,总供给函数的几何表达。它是一条位于经济的潜在产量或充分就业产量水平上的垂直线。 15.财政政策:为促进就业水平提高,减轻经济波动,防止通货膨胀,实现稳定增长而对政府支出、税收和借债水平所进行的选择,或对政府收入和支出水平所做的决策。 16.货币政策:中央银行通过控制货币供应量以及通过货币供给量来调节利率进而影响投资和整个经济以达到一定经济目标的行为。 17.菲利普斯曲线:一条用以表示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增长率之间替换关系的曲线,在以横轴表示失业率,纵轴表示货币工资增长率的坐标系中,画出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 18.需求管理:假定生产要素的供给为既定的条件下对总需求的调整和控制。 19.挤出效应:政府支出增加所引起的私人消费或投资降低的效果。 20.自动稳定器:经济系统本身存在的一种会减少各种干对国民收入冲击的机制,能够在经济繁荣时期自动抑制通胀,在经济衰退时期自动减轻萧条,无须政府采取任何行动。 21.货币创造乘数:中央银行新增一笔原始货币供给将使活期存款总和(亦即货币供给量)扩大为这笔新增原始货币供给量的1/rd倍。 22.GDP折算指数:名义的GDP和实际的GDP的比率。 23.基础货币:存款扩张的基础是商业银行的准备金总额(包括法定的和超额的)加上非银行部门持有的通货。 24.法定准备金率:按法定准备率提取的准备金。 25.贴现率:中央银行通过变动给商业银行及其他存款机构的贷款利率来调节货币供应量。 26.公开市场业务: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政府债券以控制货币供给和利率的政策行为。 27.潜在国民收入:也称充分就业下的国民收入,指充分利用社会上一切可利用的经济资源所能够达到的最大产出值。 28.通货膨胀:在信用货币制度下,流通中的货币超过经济所需要的数量而引起的货币贬值和价格水平全面,持续上涨的经济现象。 29.实际工资:货币工资w除以价格水平p。 30.摩擦失业:在生产过程中由于难以避免的摩擦而造成的短期、局部性失业。 31.政府支出乘数:收入变动对引起这种变动的政府购买支出变动的比率。 1.储蓄-投资恒等式为什么不意味着计划的储蓄恒等于计划的投资? 在国民收入核算体系中,存在的储蓄---投资恒等式完全是根据储蓄和投资的定义得出的。根据定义,国内生产总值总等于消费加投资,国民总收入则等于消费加储蓄,国内生产总值又总等于国民总收入,这样才有了储蓄恒等于投资的关系。这重恒等关系就是两部门经济的总供给(C + S)和总需求(C + I)的恒等关系。只要遵守储蓄和投资的这些定义,储蓄和投资一定相等,而不管经济是否充分就业或通货膨胀,既是否均衡。但这一恒等式并不意味着人们意愿的或者说事前计划的储蓄总会企业想要有的投资。在实际经济生活中,储蓄和投资的主体及动机都不一样,这就会引起计划投资和计划储蓄的不一致,形成总需求和总供给的不平衡,引起经济扩张和收缩。分析宏观经济均衡时所讲的投资要等于储蓄,是指只有计划投资等于计划储蓄时,才能形成经济的均衡状态。这和国民收入核算中的实际发生的储蓄这种恒等关系并不是一回事。 2.简述区别名义GDP和实际GDP的理由?

宏观经济心得(精品5篇)

宏观经济心得(精品5篇) 宏观经济心得篇1 宏观经济学习心得应由本人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书写,以下仅供参考,请您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撰写。 宏观经济是指整个国家的经济状况和运行情况,包括经济增长、通货膨胀、失业率、财政状况等方面。宏观经济学习心得是指在学习宏观经济知识后所获得的感受和收获。 在学习宏观经济知识之前,我对于整个国家的经济运行情况并不是很了解。但是,通过学习宏观经济知识,我对于整个国家的经济运行情况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首先,宏观经济学习让我更好地理解了经济增长的概念。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经济总量的增加。在学习宏观经济知识后,我了解到经济增长是由消费、投资、政府支出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通过学习这些因素,我对于经济增长的内在机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其次,宏观经济学习让我更好地理解了通货膨胀的概念。通货膨胀是指一个国家物价水平的普遍上涨。在学习宏观经济知识后,我了解到通货膨胀是由货币供应量、需求量、劳动生产率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通过学习这些因素,我对于通货膨胀的内在机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此外,宏观经济学习还让我更好地理解了失业率的概念。失业率是指一个国家失业人口的比例。在学习宏观经济知识后,我了解到失业率是由劳动力市场供需关系、经济周期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通过学习这些因素,我对于失业率的内在机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最后,宏观经济学习还让我更好地理解了财政状况的概念。财政状况是指一个国家政府的财政收入和支出状况。在学习宏观经济知识后,我了解到财政状况是由税收、政府支出、债务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通过学习这些因素,我对于财政状况的内在机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总之,宏观经济学习让我更好地理解了整个国家的经济运行情况,让我更好地把握了经济增长、通货膨胀、失业率、财政状况等方面的内在机制。这些知识对于我未来的职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宏观经济心得篇2 宏观经济学习心得 导言 宏观经济是我在经济学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领域。它提供了理解国家经济运行机制和自我保护的基础,让我对国家经济政策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这份心得是对我学习宏观经济的过程、理解以及收获的总结。 学习背景和过程 我开始接触宏观经济是在大学阶段。在这个过程中,我逐渐了解到宏观经济是对微观经济的一种补充,它帮助我们理解整个国家经济的运行方式。我通过阅读大量的经济文献,参加经济论坛,与经济学家进行交流,不断地深化和拓展自己的知识。 宏观经济理解 对宏观经济,我首先从其定义入手。宏观经济是通过对GDP、通胀、失业率等经济指标的监测,来制定相应的经济政策。我理解宏观经济就如同观看一场大型乐队的演奏,我们既要关注整个乐队的演奏,也要关注每个乐器的独特表现。

宏观经济学知识点总结

1 国民生产总值(GDP):一定时期内在一国境内生产的所有最终产品与服务的市场价值总和。 (流量不是存量) 名义GDP:当年的价格计算 实际GDP:选定某一时期作为基期,以基期价格计算。 2 衡量一般价格水平方法: 1.GDP平减指数:名义GDP/实际GDP(所有,国内生产的产品) 2.消费价格指数(CPI):现期价格下产品成本/基期价格成本*100(消费者购买,国内外购买都可以) 3 核算GDP方法: 1.生产法:GDP=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营业盈余 2.收入法:GDP =工资+利息+利润+租金+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折旧 3.支出法:GDP = C + I + G +(X-M) 居民消费C、企业投资I、政府购买G、净出口X-M、X出口、M进口。 4 国内生产总值(GNP):GDP+本国人国外收入-外国人本国收入 国民生产净值(NNP):GNP-折旧 国民收入(NI):NNP-间接税-企业转移支付+政府对企业的补贴 个人收入(PI):NI-公司未分配利润-公司所得税-社会保险税+政府转移支付 个人可支配收入(DPI):PI-个人所得税 5 GDP的缺陷: (1)GDP对经济增长的衡量是有限的。 (2)GDP无法衡量国民财富和福利。 (3)GDP无法统计地下经济。 6 关于均衡国民收入基本原理: 古典经济学:供给决定需求“萨伊定律” 新古典经济学:供给在长期中决定作用 凯恩斯主义:经济萧条下有效需求起决定性作用 新凯恩斯主义:短期有效需求决定均衡国民收入、长期供给水平决定均衡国民收入。 7 当收入增加时,人们将增加消费,但消费之增加不如收入的增加快。这就是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 影响人们消费量的因素可以分为两大类:主观因素; 客观因素。主观因素包括心理特征、社会习俗与社会制度,而后二者在短时期内不会有重大变动。客观因素包括利率与财政政策的变动等,短期内也不会有太大改变。 在一个经济周期内,消费与收入和就业量呈同增同减关系,但其波幅较后二者小。 8 如果以c代表消费,y代表收入/则c=c(y),表示消费是收入的函数。 如果消费和收入之间存在线性关系,则边际消费倾向为一常数,这时消费函数可以表示为c=α+βy, 式中,α为自发消费部分,β为边际消费倾向,β和y的乘积表示收入引致的消费。 9 平均消费倾向: 任意收入水平上消费支出在收入中的比率。简称:APC。APC=C/Y 10 边际消费倾向MPC: 指增加的一单位收入中用于增加消费部分的比率。即消费增量与收入增量的比率。MPC=△c/△y = dc/dy 边际消费倾向是消费曲线上任一点的斜率;②0

宏观经济学重要知识点总结

一.GDP的概念、含义、局限性(缺陷)、国民收入的核算指标体系 1、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概念 国内生产总值是被定义为经济社会(即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包括物品与劳务)的市场价值。 这一定义包含如下含义: (1)GDP是一个市场价值的概念。是以当年价格或不变价格衡量的,其计算公式为:市场价值=最终产品的单位价格×产量。 (2)GDP测度的是最终产品的价值,中间产品价值不计入GDP,否则会造成重复计算。(3)GDP是一定时期内(往往为一年)所生产而不是所售卖的最终产品价值。 (4)GDP是计算期内生产的最终产品价值,因而是流量而不是存量。流量是一定时期内发生的变量;存量是一定点上存在的变量。 (5)GDP是一国范围内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从而是一个地域概念,而与此相联系的国民生产总值(GNP)则是一个国民概念,指某国国民所拥有的全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6)GDP一般仅指市场活动导致的价值。家务、自给自足生产等非市场活动不计入GDP中。(7)人均GDP,它反映一国的富裕程度和生活水平,而GDP反映一国的经济实力和市场规模。 2、GDP作为核算国民经济活动的核心指标是有局限性的: 1不能反映社会成本;2、不能反映经济增长的效率和效益3、不能反映人们的生活质量; 4、不能反映社会收入和财富分配的状况; 5、忽视了道德因素:计入犯罪活动和色情活 动创造的价值。 6、计入不增加社会福利的活动创造的产值。 7、错误和遗漏:(1)忽视地下经济:黑市交易;( 2)忽视非市场活动:如自给自足的生 产、慈善机构的活动、家务劳动等等(3)一般转移支付、证券的买卖、旧货的交易等等; 8、不能反映经济增长方式付出的代价。 3、国民收入的核算指标体系 国民生产总值 GNP(√)国民生产净值 NNP 国内生产总值 GDP(√)国内生产净值 NDP 国民收入 NI (√)个人收入 PI(√) 个人可支配收入 DPI(√) 国民收入核算体系的五个基本总量的含义和他们的关系: (1)GDP (2)NDP=GDP-折旧 (3)NI=NDP-间接税-非税支付-企业转移支付+政府补助金(对现期政府企业的补贴-现期政府企业的盈余;其中,政府企业的盈余不是分配给生产要素所有者的,故不构成国民收入;) (4)PI=NI-公司未分配利润-社会保险税+政府和企业转移支付+个人利息和红利收入(5)DPI=PI-(个人所得税+非税支付)=I+S 二.经济周期出现的原因 1、经济周期定义:所谓经济周期(商业循环)是指经济活动沿着经济发展的总体趋势所经历的有规律的扩张和收缩 2、经济周期主要分为:繁荣、衰退、萧条、复苏四个阶段

宏观经济学知识点归纳总结

什么是经济中的宏观问题 收入与产出水平的高低;就业与失业的多少;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经济增长与经济周期;货币与银行对经济的作用;宏观经济政策等。 宏观经济要实现的目标 充分就业;物价稳定;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平衡。 国内生产总值GDP是什么? 国内总产值就是一定时期内一国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总和。 理解GDP概念须注意以下要点: (1)GDP是一个价值指标:说明它是以货币单位来衡量的,为了衡量价值,就要使用市场价格,没有市场价格的物品或劳务,不计入GDP。 (2) GDP是一个流量指标:流量是一定时期内不断发生的变量变动的数值;存量是一定时点上已有的变量变动的数值;流量与存量有着密切的关系。 (3)GDP是最终产品与劳务的流量:即在全社会范围内不再进行加工与转售、最后直接进入消费和使用的物品或劳务,因此不计算中间产品。 (4)GDP有名义与实际之分:名义GDP 即以现行价格计算的GDP,它是各种物品与劳务的数量与其现行价格乘积的总和(PQ);实际GDP 是以不变价格计算的GDP,它只反映实物的变化;二者关系为: 实际GDP = 名义GDP ÷价格指数 x 100 例如在美国,如果以1929年的物价指数为100,已知1933年的物价指数为75,名义GNP为480亿,则有1933的实际GNP=480亿÷75 x 100=640亿美元 1933年的名义国民收入反映了由大危机造成的实物和价格同时下降的后果;实际国民收入则排除了价格下降而只反映实物的减少,所以它高于名义国民收入。 什么是国民收入核算体系? 国民收入核算体系提供特定时期内一国实际经济活动及其成就的系统记录。在国民收入核算体系中,国民收入总量是最重要的,也是经常用于表示经济成就的总量,一般讨论的是以下五个国民收入总量:国内总产值GDP、国内净产值NDP、国民收入NI、个人收入PI、个人可支配收入PDI。 GDP与GNP辨析 多年来GNP一直是衡量国民经济运行成效的主要指标,而今另一项略有不同的指标开始受到重视,即国内生产总值GDP。在现行国民收入统计中,通常区分国民原则和国土原则。 国民原则:凡是本国国民(常住居民)所创造的收入,不管是否在国内,都计入国民收入,即GNP; 国土原则:凡是在本国领土上创造的收入,不管是否本国国民,都计入国民收入,即GDP。 二者统计内容一致,差别就在国外要素收入净额。 从字面上看,国民生产总值就是以国民原则计算的,而国内生产总值是以国土原则计算的 GNP=GDP+本国国民在国外的生产要素所得-外国国民在国内的生产要素所得=GDP+本国国民在国外的净要素所得 国民收入核算方法有哪些? 广义上核算体系五大指标都是国民收入;狭义上国民收入仅指NI,即要素所得。经济分析中的国民收入是指GNP,而非NI。GNP可以从生产、收入、支出三方面进行考察,因而有三种不同的计量方法。 什么是生产部门法(生产法)? 即从国民生产的角度,按市场价格计算各部门商品和劳务的增加总值,各部门的增加总值之和即为GNP。按该方法计算国民收入,包括的项目有:农林渔业;采掘业;建筑业;商业;金融保险不动产;运输业;电讯和公用事业;服务业;政府和国营企业;国外获得的纯收入。这些项目的金额相加即得国民生产总值。 其中:第一、第二产业的各部门,增加总值=总产出—中间产品; 第三产业中商业、运输业、金融业、服务业等营利性部门,按纯收入计算增加值。 政府、教育、卫生等非营利性部门,按工人的工资、职员的薪金收入计算增加值; 有些不成其为部门的经济活动,如自产自用的食物、自有自用的住房等,也采用各种方法估算其增加值。 什么是要素成本法(收入法)? 即从国民收入的角度,按市场价格计算各生产要素取得的收入。劳动、土地、资本和企业家参加生产,分别取得工资、租金、利息和利润,此外还包括折旧及政府取得的间接税净额。

宏观经济学重点总结(打印版)

1、宏观经济学确定的经济运行的 四大目标是什么?他们之间具 有怎样的关系? 答:宏观经济学确定的经济运行的四大目标分别是提高经济增长、降低失业率、降低通货膨胀率、以及平衡国际收支。他们之间既有一致性,也有矛盾性,有着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关系。 2、宏观经济学的三大市场、三个 行为主体、四个经济部门是什 么? 答:宏观经济学的三大市场分别是产品、劳动和资本,三个行为主体分别是政府、企业和居民户,四个经济部门分别是政府、企业、居民户和国外市场。 3、宏观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什 么? 答:宏观经济学以整个国民经济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经济中各有关总量的决定和变化的研究来实现经济持续增长、充分就业、价格稳定、国际收支平衡以及宏观经济政策。 4、何谓经济周期,经济周期如何 衡量,一个经济周期由哪几个 部分组成? 答:所谓经济周期,是指国民总产出、总收入和总就业的波动。 经济周期的衡量:周期性波动是用实际与长期增长趋势背离的程度来衡量的。在衰退时期,实际低于潜在;在经济高涨时期,实际会在短期内高于潜在。 一个经济周期由复苏、繁荣、衰退和萧条四个部分组成。 5、简述失业及其类型、奥肯定律。答:失业是指在经济学范畴中,一个人愿意并有能力为获取报酬而工作,但尚未找到工作的情况。 失业分为摩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以及周期性失业三种类型。 摩擦性失业:指再生产过程中由于难以避免的摩擦而造成的短期、局部性失业。 结构性失业:是指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不匹配所造成的失业。 周期性失业:是指经济周期中的衰退或萧条时因需求下降而造成的失业。 奥肯定律的内容是,失业率每高于自然 失业率1个百分点,实际将低于潜在2 百分点。 6、简述通货膨胀及其衡量(消胀指 数、消费者价格指数)、通货膨 胀对公民和社会的影响。 答:通货膨胀指在纸币流通条件下,因 货币供给大于货币实际需求,也即现实 购买力大于产出供给,导致货币贬值, 而引起的一段时间内物价持续而普遍 地上涨现象。 通货膨胀的衡量:(1) 消胀指数是指按 当年价格计算的国民生产总额对按固 定价格计算的国民生产总额的比率, 国民生产总值折算指数所包括的商品 和劳务的范围最为广泛,能够较准确地 反映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一般物价水平 变动情况.(2) 消费者价格指数是一种 用来衡量各个时期内城市家庭和个人 消费的商品和劳务的价格平均变化程 度的指标。消费物价指数的优点是能及 时反映消费品供给和需求的对比关系, 资料容易收集,公布次数较为频繁,能 够迅速直接地反映影响居民生活的价 格趋势。缺点是:范围较窄,只包括社 会最终产品中的居民消费品这一部分, 不包括公共部门的消费、生产资料和资 本产品以及进出口商品,从而不足以说 明全面的情况。以上两种指数是西方国 家衡量通货膨胀的主要指标,各有其优 缺点,所以需要合理适当地选择指数, 才能正确地把握通货膨胀的程度。一般 而言,在衡量通货膨胀时,消费物价指 数使用得最为普遍。 通货膨胀对公民的影响:(1)通货膨 胀对不同行业不同产品都带来了不同 程度的影响,但对于普通居民来说,关 系到其切身利益的食品价格和住房价 格是上涨最快的。(2)通货膨胀对不 同收入群体的消费带来不同程度的影 响,持固定收入的城镇以及部分农村低 收入者成为通货膨胀的最大受害者。 (3)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 的提高,劳务消费的比重会越来越大。 但是通货膨胀后,人们的实际购买力减 弱,预期未来收入水平下降,变现最明 显的就是恩格尔系数的提高。 通货膨胀对社会的影响:通货膨胀 最严重的后果是对市场机制的破 坏,使价格的信号作用失灵,增加 了经济活动中的不确定性,这使得 人们无法有效完成资源配制,无法 进行长期规划,税收金融法律的管 理作用失效,并且严重扭曲了收入 分配制度。 7、何谓宏观经济政策?主要的宏 观经济政策形式是什么? 答:宏观经济政策是指国家或政府 有意识有计划地运用一定的政策工 具,调节控制宏观经济的运行,以 达到一定的政策目标。 主要的宏观经济政策的形式有财政 政策和货币政策两种。 财政政策市政府变动水手和支出一 以便影响总需求进而影响就业和国 民收入的政策。 货币政策:是指政府或中央银行为 影响经济活动所采取的措施,尤指 控制货币供给以及调控利率的各项 措施。 8、掌握国内生产总值与国民生产 总值、名义价值与实际价值、 流量与存量、利率与现值等基 本宏观经济学概念。 国内生产总值是指经济社会在一 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生产的全 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国民生产总值是一个国民概念,乃 是指某国国民所拥有的全部生产 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所产生的最终 产品的市场价值。 流量是一定时期内发生的变量;存 量是一定时点上发生的变量。 利率表示一定时期内利息量与本 金的比率,通常用百分比表示。 贴现贴现是指远期汇票经承兑后, 汇票持有人在汇票尚未到期前在 贴现市场上转让,受让人扣除贴现 息后将票款付给出让人的行为。 再贴现是中央银行通过买进商业 银行持有的已贴现但尚未到期的 商业汇票,向商业银行提供融资支 持的行为。 9、凯恩斯宏观经济理论的核心是 什么?为什么说凯恩斯理论是

[学习总结]宏观经济学总结

第一篇国民收入核算理论和方法 一、宏观经济数据 (一)衡量经济活动的价值 1、GDP(国内生产总值) (1)定义:国内生产总值是指经济社会(即一国或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2)GDP的含义: ①GDP是一个市场价值的概念。各种最终产品的价值都是用货币衡量的。产品的市场价值就是用这些最终产品的单位价格乘以产量获得的。 ②GDP测度的是最终产品的价值,中间产品价值不计入GDP,否则会重复计算。 ③GDP是一定时期内(往往是一年)所生产而不是所售卖掉的最终产品的价值。 ④GDP是一个流量。例如某人花20万美元买了一栋旧房子,这20万美元不能计入该年的GDP,但买卖这栋房子的经济费用则应该计入本年GDP。 ⑤GDP一般仅指市场活动导致的价值。家务劳动等非市场活动不计入GDP。 (3)核算GDP的两种方法 ①支出法:即核算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消费、投资、政府购买以及净出口这几方面支出的总和。 GDP=C+I+G+(X-M) ②收入法:即用要素收入亦即企业生产成本核算国内生产总值。严格来说最终产品市场价值除了生产要素收入构成的成本,还有间接税、折旧、公司未分配利润等内容。 国内生产总值=工资+净利息+利润+租金+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折旧+统计误差(4)用GDP衡量经济产出或福利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①如何看待不在市场上交易的产品和服务不计入GDP。 ②政府服务不是直接由市场定价的。正式统计假定政府花费一美元就值一美元。计量GDP 的错误可能在于政府花费一美元生产的产出,公众对其估价可能高于或低于一美元。 ③被算做增加GDP的一些活动可能是以破坏环境等为代价的。 ④正确核算商品质量的改进是困难的。 (5)名义GDP和实际GDP:名义GDP是用生产物品和劳务的现期价格计算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实际GDP是用从前某一年作为基期,并以基期价格计算出来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GDP平减指数=名义GDP/实际GDP 2、其他衡量经济活动价值的数据 (1)GNP(国民生产总值)=GDP+来自国外的要素支付-对国外的要素支付 (2)NNP(国民生产净值)=GNP-折旧 (3)NDP(国内生产净值)=GDP-折旧 (4)1NI(国民收入)=NDP-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政府补助金(在一些西方的教材中,也有把国民收入定义为:国民收入=NNP-间接企业税+净单边转移支付) (5)PI(个人收入)=NI-公司未分配利润-公司所得税-社会保险税+政府给个人的转移支付 1然而,在宏观经济学文献中,除非特别加以标明,一般国民收入(或简称收入)就是针对GDP而言的,在GDP的意义上,一国的总收入、总支出和总产量是相等的。另外,关于GNP、GDP、NI、PI等这里一系列数据的含义和相互关系,这里只是介绍最主要的部分,实际统计时考虑的项目更多,国民收入核算的详细方法可以查阅统计方面的相关数据,这里只要大概了解即可。

宏观经济学知识要点总结(完整版)

宏观经济学知识要点总结 第一章 一关键概念 1、实证分析:回答“是什么”的问题,建立逻辑框架对经济行为和现象进行分析和解释,推导出的命题要能用经验数据来检验。 2、规范分析:回答“应该是什么的问题”,从理论上探讨某类经济行为应该是什么或某类经济问题应如何解决。 3、均衡分析:研究经济的部分或整体趋向均衡(一种相对静止、稳定不变的状态)的条件、机制和结果。 4、静态分析:研究经济达到某一状态的条件和结果。 5、动态分析:研究经济的实际变动过程。 6、国内生产总值(GDP)和国民生产总值(GNP)比较: (1)GDP是某一时期内(衡量期的长度通常为一年)在一国境内为市场生产的所有最终产品和服务的货币价值的总和。 (2)国民生产总值(GNP):一国居民拥有的生产要素在某一时期内为市场生产的所有最终产品和服务的货币价值的总和。 (3)GNP与GDP关系:GNP=GDP+NFP,其中NFP是净要素支付,即本国居民拥有的生产要素在国外使用所获得的报酬(工资、利息、股息等)-国外生产要素在本国使用所获得的报酬。 (4)GNP比GDP更能反映国民收入(一国居民拥有的生产要素所获得的报酬)的变动,并且,一个国家居民的福利水平更直接地反映在GNP而不是GDP 上。 7、名义价值:用核算期货币价值衡量的产品和服务的价值量。 8、实际价值:用基期货币价值衡量的产品和服务的价值量,它是经过通货膨胀调整的价值量。 9、流量:一定时期内的增量,如GDP、GNP、NDP、收入、投资和折旧。 10、存量:某一时点上的累积量,如财富和资本。 11、现值:未来某时刻获得的货币折算到当前时刻的价值。 二复习思考题 1、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宏观经济学研究经济整体的运行,主要内容是经济活动整体水平(总收入、失业率、物价指数和通货膨胀率等)的决定。 2、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是什么?总量分析方法,即分析经济活动整体水平(总收入、失业率、物价指数和通货膨胀率等)的决定、变动和相互关系。 3、请谈谈宏观经济学派与宏观经济学的关系。(1)现代宏观经济学的主要学派包括凯恩斯主义学派、新凯恩斯主义学派、货币主义学派、理性预期学派和供给

宏观经济学知识点总结

宏观经济学知识点总结(红字部分是容易忽略的点) 第一章 1、宏观经济学研究的主要问题:资源利用问题。研究社会总体的经济行为及其后果,它涉及经济中商品与有关劳务的总产量与收入、通货膨胀和失业率、国际收支和汇率,以及长期的经济增长与短期波动等。 2、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是互为前提,互相补充的。 第二章 1、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指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经济体系中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GDP测度的是最终产品的价值 GDP是一个流量的概念 GDP是以市场价值来衡量产品或劳务的价值 有些产品和劳务无法用市场价格来衡量 GDP是一定时期内所生产而不是所售卖掉的最终产品价值 2、国民生产总值(GNP):是本国常住居民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生产的最终产品市场价值的总和,它以人口为统计标准,强调国民原则。 GNP=GDP+国外净要素收入 3、国民收入(NI):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用于生产产品和提供劳务的各种生产要素(土地、劳动、资本与企业家才能)所获得报酬(收入)的总和 4、国民收入核算方法: (1)支出法:是从对产出的需求方面来衡量的。对本国产出的总需求由四部分组 消费:耐用品支出、非耐用品支出、劳务支出 投资:企业固定投资、住房固定投资以及存货投资(企业持有的存货价值的增加或减少)政府购买:各级政府购买商品和劳务的支出。政府的转移支付? 净出 (2)收入法是从居民户向企业出售生产要素所得收入的角度衡量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公司的工资、利息、租金和利润等这些生产要素的报酬。 非公司企业收入。 企业转移支付和企业间接税 资本折旧 GDP=工资+利息+利润+租金+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折旧 5、GDP存在的不足 (1)GDP不能全面反映经济中的总产出 (2)GDP没有很好的反映福利状况 (3)GDP不能反映经济增长方式复出的代价,也无法反映经济增长的效率和效益 (4)GDP无法正确核算产品的质量的进步与产品类别的变动对人们福利的影响 6、消费价格指数CPI:是普通消费者所购买物品的服务总费用的衡量指标,反映了消费者的生活费用水平 拉斯派尔指数:用一篮子基期固定产品

宏观经济学学习心得(精选3篇)

宏观经济学学习心得(精选3篇) 宏观经济学学习心得一:宏观经济学学习心得体会首先,感谢教育部提供这次学习机会,短短的三天的学习,不仅聆听到了叶航老师深入浅出的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同时丰富了一些我国宏观经济调控的历史,和宏观经济学理论发展的前沿。现将主要收获总结如下: 一、宏观经济学的课程教学。 宏观经济学课程与微观经济学最大的区别就是微观经济学体系比较严谨和完整,而宏观经济学观点庞杂,学派林立,争论较大。如何准确把握这些观点的分歧,向学生们呈现学派之间的差异很是关键。叶航老师主要介绍了索罗模型和哈罗德-多玛模型关于经济收敛性问题的分歧,在分歧点介绍和明晰的过程中,不仅促使自己深入思考这些模型的出发点和假设前提,而且还启发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和比较,培养学生们求异思维。 此外,宏观经济学与现实经济现实联系比较密切,如何运用这些理论来剖析现实经济运行,也是课堂教学的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平时我们学校经济系教研室老师也很注重这一点,关注现实发生的事情,讲述学生身边发生的事情,一方面能够提高学生学习宏观经济学的兴趣,另一方面能够促使学生从书本知识走出来,将书读薄,将书读活。以叶航老师在串讲《我国宏观调控30年》为例,叶航老师以前后15年来对比分析了我国30年宏观调控的历史演进,坚信了宏观经济学必须有微观基础,不同的微观基础—--居民偏好和企业约束---将成为宏观经济调控手段和抓手。 关于教学课件方面,叶航老师也给了很好的启示。以介绍菲利普斯曲线为例,结合弗里德曼的铅笔商的故事,配合课件动画效果,绝妙的展示了货币主义学派的通胀现象归根结底就是货币发行的这一观点。 二、宏观经济方面的研究体会 在课堂上,叶航老师在串讲《我国宏观调控30年》过程中,体会到叶老师对经济运行把握的独到之处。将gdp和cpi波动曲线放在一起,看到许多有趣的现象。第一是gdp和cpi 高度相关,还没有出现西方国家的滞涨现象,并根据gdp波动将趋于收敛而cpi波动趋于发散的现象,大胆提出了滞涨是一国发展到一定时期的产物的假设。这是值得我们思考和实证研究的命题。 其次,叶航老师还指出了“利用计算仿真方法来研究宏观经济”将是未来研究的方向,并且展示了自己研究的成果,深有启发。

宏观经济学总结

一、宏观经济学总结 1、经济增长:经济增长指一个国家总产出水平的不断提高。由于产出的增长率,专门 是人均产出的增长率最终决定一国的贫富程度,因而宏观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的任务 确实是弄清人均产出增长率的决定因素。 2、经济周期:经济周期指的是经济运行过程中显现的时期性的不规则的上下波动,通 常由收缩期、谷底、扩张期、顶峰几部分组成。经济周期中发生波动的指标有实际 GDP、失业率、股票价格及通货膨胀。 3、失业:失业是指在当前工资水平下情愿工作的人无法找到工作。失业可分为摩擦性 失业、结构性失业和周期性失业。 4、通货膨胀:简称通胀,通常是指一国平均价格水平的上升。与之相反的是通货紧缩, 指一国平均价格水平的下降。 5、开放经济:当前的世界经济格局中,任何一个有一定规模的国家的经济差不多上一 个与其他国家有着大量贸易和金融联系经济体,或开放经济。在开放经济条件下, 任何一国经济的进展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他国经济进展的阻碍,而宏观经济的研究范 畴就包括国与国之间经济纽带的联结方式以及由此产生的各国经济的相互依存关 系。 6、宏观经济政策:宏观经济政策是从全局上对经济运行施加阻碍的经济政策;包括财 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财政政策是通过改变政府的支出和税收对宏观经济的运行施加 阻碍;货币政策是指通过中央银行这一政府机构操纵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水平,进而 阻碍宏观经济的运行;最终要达到经济增长,稳固经济、减少失业、操纵物价、对 外平稳的目标。 二、国民收入衡量的方法。 1、总支出法中,GDP可分为四大部分:消费支出、投资支出、政府购买及净出口,则 国民收入恒等式为Y=C+I+G+NX.其中,消费支出指本国居民对最终产品和服务的购 买,可分为耐用消费品支出、非耐用品支出和对服务的支出。投资支出是由企业固 定投资、住房投资和储备投资三部分组成。政府购买是指各级政府购买产品和服务 的支出。净出口指出口额减去进口额的差额。 2、总收入的方法中,国民收入要紧由劳动者收入、业主收入、租金收入、企业利润收 入和净利息收入五部分组成。其中,劳动收入包括工人的工资、补贴以及雇主向社 会保险机构交纳的社会保证金。业主收入指非公司制小企业的收入,以及不受人雇 用的独立生产者的收入,既包含企业利润又含有劳动收入。租金收入指个人在出租 土地、房屋等资产时的租金收入。公司利润指公司的销售收入中扣除工资、租金及 其他成本项目的利润。净利息指个人从企业获得的因资金借贷所产生的净利息。 三、G DP消胀指数与消费者价格指数的区别。 1、GDP消胀指数是给定年份的名义GDP与实际GDP之间的比率,即GDP消胀指数= 名义GDP/实际GDP*100%。消费者价格指数是依照当年价格运算的商品总价值和依 照差不多价格得到的商品总价值。 2、二者区别:1.GDP消胀指数衡量价格时涉及商品范畴更广泛,它包括所有商品和服 务的价格信息,而CPI只衡量消费者购买的代表性产品与服务的总和。2.GDP消胀 指数仅仅包含本国生产的产品价格,不包含进口产品,而CPI中往往包含进口品的 价格。3.GDP消胀指数所涉及的商品组合的数量是变动的;而CPI所涉及的商品组 合的数量是固定的。 四、宏观经济中财政政策的作用。

2023年宏观经济学的心得体会(十四篇)2023年

2023年宏观经济学的心得体会(十四篇) 心得体会是指一种读书、实践后所写的感受性文字。那么心得体会怎么写才恰当呢?接下来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下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心得体会吧,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宏观经济学的心得体会篇一 一,理论基础仍是重点 当然宏观经济理论的学习仍旧是基础,凯恩斯的理论仍旧是学习的重点。随着经济的进展,在肯定的时期产生了一些凯恩斯主义无法解决的问题,凯恩斯主义一度走入低谷,但是现代宏观经济学的进展趋势是凯恩斯主义将重新受到重视,实际经济周期理论信任凯恩斯主义经济学靠拢,新增长理论将连续是一个讨论热点,不远的将来宏观经济学将消失新的综合。 二,宏观经济问题的关注和理论的应用 在本课的学习中着重讲到了宏观经济学关注的问题:首先,经济的增长问题,在学习的过程中以我国的经济增长现状为例。现阶段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可是我们大多数人并没有感觉到财宝的相应快速增加,甚至感觉在缩水。究竟中国经济高速增长能持续多久?这个问题从乐观和悲观两方面来分析,并从两种观点中分析中国的经济增长的现状。中国近几年的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的很快,增长百分比在10%左右,但是人们始终对现在反应经济增长的gdp的核算是否能反应经济的实际增长存在怀疑,所以在学习中我们引入了绿色gdp的核算。

除了对经济增长的关注,我们还对经济周期、失业和通货膨胀等问题都进行了学习,分别以中国的数据作为实例进行了具体的( 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在1998年至现在国家始终采纳稳健的经济政策。 经济政策的实施效果可以用讨论产品市场和金融市场的is-lm曲线来分析,并且对is-lm模型进行了进一步的学习。随着经济的全球化每一个国家不再可能是完全封闭的,所以is-lm模型进一步扩展为is-lm-bp模型。这样可以更完善分析各国的经济。从is-lm模型中还可以推出ad-as曲线,这时价格不再作为一个常量而是作为一个变量来考虑,并且把总供应和总需求结合了起来。用ad-as模型可以充分的分析美国90年月后的新经济,从而讨论对我国经济的进展有启示的因素。 三,结论 在宏观经济学的学习过程中,可以看出这是一门论战激烈,不断变动进展的学科。除了在有关影响经济增长的基本因素方面经济学家能达成全都以外,在其他领域中,尤其是在涉及商业周期,失业,通货膨胀中宏观经济学各流派争辩不休。而且各个流派的理论讨论都是在许多假设条件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每个流派在讨论时都是查找能够支持自己观点的依据,而对反方面的实际问题则不予考虑,这样在实际应用中存在许多局限性。所以我个人认为宏观经济学对经济的运行有着指导作用,但是仍存在许多的局限。 本文《宏观经济学学习总结》来自第一,查看更多与学习经济

宏观经济学常考知识点总结

宏观经济学常考知识点总结 1.GDP(国内生产总值)和GDP增长率:GDP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活动总量的指标,包括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和净出口等几个方面。GDP增长率反映经济增长的速度和趋势。 2.失业率:失业率是指失业人口占劳动力人口的比例。常见的失业率包括结构性失业、摩擦性失业和季节性失业。 3.通货膨胀:通货膨胀是指货币总量超过物价总水平所需的情况。通货膨胀可以分为供给性通胀和需求性通胀。 4.货币政策:货币政策是由中央银行通过调整利率和货币供应量来影响经济活动的政策。常见的货币政策包括紧缩政策和扩张政策。 5.经济周期:经济周期是指一个国家经济活动在相对长时期内的涨落循环。一般可以分为繁荣期、衰退期、萧条期和复苏期。 6.政府财政政策:政府财政政策是通过调整政府支出和税收来影响经济运行的政策。常见的财政政策措施包括减税和增加政府支出等。 7.国际收支:国际收支是指一个国家与其他国家之间进行的货物和服务的交换。国际收支包括贸易收支和资本收支。 8.汇率:汇率是一种货币与其他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汇率的变动对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等有重要影响。 9.经济增长: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总产出在一段时间内的增加。经济增长可以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资本投资等手段实现。 10.经济发展:经济发展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结构和经济制度水平的持续改善。经济发展包括经济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等方面。

11.投资:投资是指将资金或资源投入到生产或经营活动中的行为。 投资对经济增长和就业创造有重要影响。 12.经济效率:经济效率是指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通过优化资源配 置和产出组合使得整体经济效益最大化。 13.经济不平等:经济不平等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内不同阶层、群体 之间经济资源和收入的分配不均。 14.社会福利:社会福利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成员享受到的公共 福利和基本生活保障。 15.经济循环问题:经济循环问题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活动可 能陷入反复循环,如需求不足引发的衰退。 以上是宏观经济学的一些常考知识点总结,每个知识点都可以进行深 入研究和探讨。了解这些知识点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分析经济现象,并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来促进经济发展和改善人民生活水平。

宏观经济学学习心得总结

宏观经济学学习心得总结 ----WORD文档,下载后可编辑修改----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范本,欢迎您借鉴参考阅读和下载,侵删。您的努力学习是为了更美好的未来! 宏观经济学学习心得总结篇1 时光如梭,我们又走过了一学期。学习宏观经济学,从整体的角度出发,为培养经济思维和分析金融时事打下坚实的基础。我们知道,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或看到“政治”和“经济”两个词还曾经一度幼稚地认为这门课程大概就是教人怎样在商业上“打混”,以便好好捞一把罢了。自从开课后,我才发现自己是那么的肤浅,这门课跟我原先想的完全是两个样子。经济学是一门理论性、逻辑性很强的学科。我越学就越发现它所散发出来的魅力。它不仅有自身准确的学科术语、科学的体系和丰富内容,而且其课程内容本身是环环相扣的逻辑展开。例如,不理解商品,就难以理解货币;不理解商品和货币,就难以理解资本。再例如,不理解利润、平均利润就不能理解商业利润、利息这些资本主义较为具体的范畴。因此有关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及其相互间的联系,以及与其相应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都只能通过系统地学习才能全面掌握。经济学探讨的是国民经济总体的运行规律,解决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主要问题。本文我主要从如何区别它与微观经济学的关系,宏观经济学相关的理论和这些理论又如何在现实生活中被利用、被表达三个方面入手,分析表达我的一些学习心得。 (一) 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的区别与联系 宏观经济学和上学期学习的微观经济学不太一样,微观经济学研究的是单个经济单位的行为,而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是整个经济。用一个比喻来说,微观经济学研究的是单个树木,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是整个森林。就主要区别来说,将其分为以下四点: 但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又不是毫无联系的,第一,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是互相补充的。经济学的目的是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因而资源得最优化配置,这其中离不开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的协调发展。第二,两者都采用了实证分析法,属于实证经济学。第三,微观经济学应该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但总体经济行为不是个体经济行为的简单加总。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都以市场

宏观经济学常考知识点总结

一、名词解释 1.国内生产总值GDP:是一定时期内一国境内所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总和,而不被用作投入品以生产其他产品和服务,主要包括消费性产品和服务以及新的耐用产品; 2.国民生产总值GNP:一国公民在一定时期内所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总和; 3.奥肯定律:由于失业意味着生产要素的非充分利用,失业率的上升会伴随着实际GDP的下降,而描述失业率和GDP之间这一关系的经验规律称为奥肯定律; 4.经济周期:指的是经济运行过程中出现的阶段性的不规则的上下波动; 消胀指数:是给定年份的名义GDP与实际GDP之间的比率; :以具有代表性的产品和服务为样本,比较根据当年价格计算的商品总价值和根据基年价格得到的商品总价值,得到的比值就是消费者价格指数即CPI; 7.黄金律稳态:使稳定状态消费最大化的资本水平;如果一个经济的资本大于黄金规则稳定状态,那么,减少储蓄就会增加所有试点上的消费;与此相比,如果经济的资本小于黄金规则稳定状态,那么,达到黄金规则就要求增加投资,从而减少现在这一代的消费; 8.稳态:满足新增投资正好与折旧相同的点,在该点资本存量会保持稳定不变的水平;我们称这个资本存量水平为资本存量的“稳定状态”或简称“稳态”,记为k; 9.充分就业:指的是工作机会与失业人口数量大致相当的状态; 10.摩擦性失业:来自于劳动力市场正常变动的失业称为摩擦性失业; 11.结构性失业:来自于经济结构的变动导致的特定地区或行业就业机会的减少的失业称为结构性失业; 12.周期性失业:由于经济扩张步伐变慢或者经济周期而产生的失业称为周期性失业; 13.古典两分法:货币供应数量增加,只会导致普遍的价格水平上升,而不会改变各种商品的相对价格,所以货币数量的变动不会改变厂商和家庭的决策,也不会改变产出和就业这类实际变量;由于这种观点将名义变量与实际变量分割开来犹如泾渭分明,互不影响,因此这种观点被称为古典两分法; 14.乘数效应:政府购买增加对于国民收入增加的放大效应称之为“乘数效应”; 15.总需求:是指社会在一定价格水平下所愿意购买的产品和服务的总量,也就是对实际国内生产总值GDP的需求; 16.总供给:是指在一定价格水平下,企业愿意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的总量; 17.边际消费倾向:是指每增加一元收入所增加的消费部分; 18.投资乘数:指投资量变化数与国民收入变化数的比率,它表明的变动将会引起若干倍的变动 19.计划总支出:一个社会中家庭、企业和政府所愿意购买的产品和服务的总量定义为计划总支出,并且用E表示; 20.挤出效应:利率的上升增加了私人投资的成本,使私人投资下降;这种由于政府购买增加而使利率上升,从而导致私人投资下降的现象被称为挤出效应; 模型:反映和同时均衡条件下,和关系的模型; 22.菲利普斯曲线:表示在短期内通货膨胀和失业之间存在此消彼长的关系; 23.利率的传导机制:货币供给的增加使利率下降,从而导致投资的增加,最终引起收入的上升; 25.流动性偏好:人们愿意持有货币以保持这种在交易过程中的便利性的倾向; 26.政府购买乘数:是总收入的增量和政府购买的增量之比,即每增加一单位的政府购买所带来的收入的增量; 27.价格黏性:由于产品价格不能迅速调整,在这个价格水平上企业可能无法销售出所有的产品,这时劳动力需求曲线将随着经济周期而移动,从而使实际工资变动表现出某种顺周期性,这就是价格粘性模型; 28.外部时滞:又称影响时滞,指从货币当局采取行动开始直到对政策目标产生影响为止的这段过程;外部时滞又可分为操作时滞和市场时滞两个阶段; 29.交易性动机:指人们持有一定数量货币的目的是为了日常交易; 30.预防性动机:是指人们为了应付意外事件而持有一定数量的货币; 31.投机性动机:是指人们持有货币是为了等待有利的投资机会进行投机; 32.通货膨胀:一国平均价格水平的上升; 二、简答题 1、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有哪些 答:经济增长、经济周期、失业、通货膨胀、开放经济、宏观经济政策; 2、国内生产总值和国民生产总值有什么区别 答:国民生产总值也是衡量一个国家产出和收入的一个常用指标,它是一个国家所拥有的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总和,因此GNP是按国民原则进行统计的;凡是本国国民创造的收入,无论他是否在国内,都被计入国民生产总值,而外国居民在本国的收入则不计入GNP .而GDP是按国土原则进行统计的,它统计一国领土范围内的总收入,不管这种收入是否由本国居民创造,都被计入GDP. 3、比较实际国内生产总值与名义国内生产总值; 答:1名义GDP a名义GDP是指一定时期内以当前市场价格来测算的国内生产总值; b造成名义GDP变化的原因:物质产量的变化,市场价格的变化; 2实际GDP a为了解决名义GDP存在的问题,最常用的方法是用不变的价格,即用过去某一年称为基年的价格为标准,测算GDP数值;这个用不变价格测算的GDP就称为实际GDP; b实际GDP可以用以衡量两个不同时期经济中的物质产量的变化; 3实际GDP的变动剔除了名义GDP中的价格变动因素,它能准确的反映一国实际产量的变化; 4、解释GDP为什么不能成为总体福利或幸福感的良好衡量尺度 答:中只包括了最终产品的价值,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有时很难区分; 是由本期所生产和服务的价值构成的,GDP应该排除过去生产的; 3.一国经济中有些经济活动不进入公开市场交易,因而没有市场价格; 地下经济与黑市,为了逃税或逃避政府的最低工资法、劳动保障法等,这些所产生的产品和服务的交易躲过了政府的记录,没有计入GDP中; 还有一些事公开了但没有市场交易行为的 4.经济福利: 人均水平,人均GDP只是反映收入的平均水平,并没有反映首付的分配情况; 自然资源和环境,自然资源从地下开采出来后他的价值被计入GDP 5、分析古典学派和凯恩斯学派的分歧;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