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常德市中考九年级历史上第三单元封建时代的欧洲模拟试卷及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年常德市中考九年级历史上第三单元封建时代的欧洲模拟试卷及答案
一、选择题
1.中世纪德国流行一句谚语:“城市的空气使人自由。

”西欧城市的重新兴起最有利()
A.市民阶级B.封建主C.国王D.教会
2.下列关于西欧封建庄园的表述,错误的是
A.是一个独立的自给自足的经济和政治单位
B.庄园的居民均为领主的佃户,包括自由的农民和缺少自由的农奴
C.领主的“直领地”通常占庄园全部可耕地的1/3到1/2
D.领主可随时将分给自由农民的“份地”收回
3.德国著名法学家耶林格说:“罗马曾三次征服世界,第一次是以武力,第二次是以宗教,第三次是以法律,而第三次征服也是其中最为平和,最为持久的征服。

”罗马帝国对于法学的主要贡献有()
①颁布了世界上最早的成文法典②制定《十二铜表法》
③制定用于公民和非公民之间关系的万民法④制定关于商品生产和交换的法律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4.下列谚语中,能反映中古欧洲社会等级制度特点的是
A.“以眼还眼,以牙还牙”B.“城市的空气使人自由”
C.“罗马不是一日建成的”D.“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5.有史学家认为:“11和12世纪,在欧洲城市兴起的过程中,我们第一次在欧洲历史上书写了平民的日记,一个新的社会集团出现”这个“新的社会集团”指的是
A.资产阶级B.封建贵族阶级C.市民阶级D.无产阶级
6.拜占庭帝国颁布了一部巩固奴隶主统治地位的法典,是世界史上内容最丰富,体系最完善,对后世影响最广泛的古代法律。

该法典是()
A.《汉谟拉比法典》 B.《唐律疏议》
C.《十二铜表法》 D.《罗马民法大全》
7.12世纪,大学的兴起是西欧的教育与学术出现的新气象,是欧洲中世纪教育“最美好的花朵”。

这些“花朵”的自治地位主要体现在()
①免赋税特权②宗教信仰及言论自由权③司法特权④教育自主权
A.①③④B.①④C.①②③④D.②③
8.拜占庭文化是欧洲中古文化的明珠,是人类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西方文化发展史上起了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作用。

其中“启下”、“开来”指的是()
A.兼收基督教、希腊罗马的古典文化传统B.并蓄西亚、北非等地的东方文化
C.保存了大量的希腊、罗马古籍D.为文艺复兴提供了丰富的精神营养9.2018年4月3日,俄罗斯总统普京抵达土耳其首都安卡拉,对土耳其进行工作访问。

本次访问是普京再次成为俄罗斯总统后的第一次出访,也让土耳其一度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

1453年奥斯曼土耳其围攻君士坦丁堡,灭亡了哪个帝国
A.罗马帝国
B.阿拉伯帝国
C.拜占庭帝国
D.亚历山大帝国
10.814年,查理曼去世,强盛一时的帝国很快走向分裂。

公元843年,查理曼的三个孙子缔结条约,将帝国一分为三,形成以后三个国家的雏形,它们是
①德意志②英格兰③法兰西④意大利
A.①③④B.①②④C.①②③D.②③
11.“博洛尼亚大学处于意大利北部,11世纪时此处过往商旅络绎不绝,商业纠纷时有发生,诉讼案件不断,所以该校一直以法学著称,学校内还形成了“法科大学”;此后该校还经常与市政当局和其他市民接触,成立了市民团体。

”这段材料意在强调中世纪的大学A.顺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
B.得到了封建统治者的支持
C.推动了市民阶层的出现
D.具有较大的自治和管理权
12.至今仍屹立在土耳其第一大城市伊斯坦布尔(原名君士坦丁堡)城内的圣索非亚大教堂,冷眼旁观过政治兴跌、宗教斗争与历史的沧桑。

它曾见证了下列哪一个国家的兴衰?()
A.雅典B.亚历山大帝国
C.罗马帝国D.拜占庭帝国
13.依据下边知识卡片所列内容,判断该国家是
A.希腊B.马其顿
C.波斯D.拜占廷帝国
14.古代有一个欧洲帝国,国运延续千年之久,其保存下来的古希脂和古罗马的史料、著作、哲学思想引发了文艺复兴运动,并深远地影响了人类历史。

它是
A.亚历山大帝国B.法兰克王国C.阿拉伯帝国D.拜占庭帝国15.法律体现了统治阶级的意志。

下列有关法律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明朝颁布和施行《大明律》和《大诰》,加强了君主集权
B.古巴比伦的《汉谟拉比法典》是古代世界第一部比较完整的成文法
C.《查士丁尼法典》巩固了皇权,维护了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地位
D.苏俄颁布的《土地法令》彻底消灭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和农奴制的残余
16.清政府首任驻日公使何如璋在《使东述略》中描述到:日本的景物风貌已由本来的“汉唐遗风”一变而“趋欧俗”。

下列哪一事件使日本的景物风貌“趋欧俗”()A.大化改新 B.明治维新 C.甲午中日战争 D.工业革命
17.19世纪以来,自由主义、民族主义和社会主义深刻影响着人类社会发展进程。

标志着社会主义理论科学化、系统化的是()
A.《人民宪章》B.《共产党宣言》C.《解放黑人奴隶宣言》D.《论联合政府》
18.列宁在1895年指出:“它篇幅不多,价值却相当于多部巨著:它的精神至今还鼓舞着、推动着文明世界全体有组织的正在进行斗争的无产阶级。

”材料中所指的文献是( ) A.《人民宪章》 B.《共产党宣言》 C.《庶民的胜利》 D.《论联合政府》
19.如图所示示意图,反映了10世纪西欧的社会风貌。

其经济发展的最大特色是
A.商业经济
B.庄园经济
C.游牧业发达
D.手工业水平高
20.这是一套独特的仪式,即臣服礼。

封臣将双手放在封君合拢的手掌中说:“阁下,我是您的人了。

从现在起,我将像一个封臣对封君那样真诚无欺地效忠于您。

”这一仪式在11世纪普遍存在于
A.东罗马帝国
B.阿拉伯帝国
C.西欧
D.日本
21.某同学对欧洲大学的起源非常感兴趣,他整理了如下资料卡片:资料反映了
A.基督教会占有大量土地
B.基督教影响中世纪文化教育
C.教皇权力凌驾于国王之上
D.中世纪大学脱离教会控制
22.把握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

下列各项中,没有因果关系的是A.罗马人对犹太人的残酷统治——基督教产生
B.奥斯曼帝国的崛起——阿拉伯帝国的灭亡
C.查士丁尼频频对外用兵——拜占庭帝国衰落
D.中世纪城市的兴起——欧洲大学的建立
23.“城市的空气使人自由”是欧洲中世纪的谚语。

此话说明了中世纪的欧洲城市
A.不受教会的管辖,人们言论自由B.不受国王和领主控制
C.城市和农奴都获得相对独立和自由D.注重环保,碧水蓝天、无污染
24.“在军事上受到了西欧十字军的军事进攻”;“曾是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首都被奥斯曼帝国攻破”。

这是在历史课上老师提供的一些史料,要我们根据史料写一篇历史小论文。

据此推断历史小论文的主题应该是
A.罗马帝国B.东罗马帝国C.阿拉伯帝国D.亚历山大帝国25.12世纪,西欧大学兴起,被喻为中世纪教育的“最美好的花朵”。

其内涵是大学A.摆脱了基督教会的影响B.成为了当地的教育文化中心
C.拥有完全的教育自主权D.成为了各种思想交流的场所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选择题
1.A
解析:A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课本所学,在西欧城市重新兴起和工商业迅速发展的过程中,市民阶级形成了。

它进一步分化手工业和商银行家等等。

富裕商人和银行家发展成早期资产阶级,他们的出现,为资本主义的兴起准备了条件。

BCD不符合题意,故选A。

2.D
解析:D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从9世纪开始,西欧中世纪乡村的典型组织形式是庄园。

在领主的统治下,庄园是一个庄园的独立的自给自足的经济和政治单位。

庄园的居民均为领主的佃户,包括自由的农民和缺少自由的农奴。

“直领地”面积约占庄园可耕地的1/3到1/2,收入全部归领主所有;剩下的耕地是佃户的“份地”。

佃户通过为领主劳动取得“份地”生活。

自由农民是独立的小生产者,拥有自己的生产工具和财产,有份地保有权,领主不能随意没收他们的土地。

所以,D项表述错误,符合题意;ABC三项表述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D。

【点睛】
本题是否定型选择题,做这种题型时,一定要将“错误”、“不正确”、“没有”、“不可能”、“不包括”、“无关的”、“不属于”等词语勾画住,提醒自己不要选成“对的”。

解本题可用直选法,根据自己对历史事实的认识和理解,直接确定不符合史实和历
史逻辑关系的选项。

自由农民有份地保有权,领主不能随意没收他们的土地,可由此确定正确答案。

3.B
解析:B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汉谟拉比法典》是世界上第一部体系完备的成文法典,属于两河流域的文明成果,故①不合题意;罗马共和国时期制定了《十二铜表法》,是罗马共和国的成文法,故②不合题意;故含有①②的ACD不合题意;罗马帝国时期制定了用于公民和非公民之间关系的万民法和关于商品生产和交换的法律,故B符合题意。

故此题选B。

【点睛】
抓住题干关键词“罗马帝国对于法学的主要贡献”是解题的关键,逐一分析各选项。

4.D
解析:D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8世纪前期,法兰克宫相查理马特进行改革。

改变以往无条件赏赐土地的做法,实行有条件的土地分封,得到封地的人必须为封主服兵役,这次改革以后,在封建贵族内部形成了严格的等级制度,“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最能反映中古欧洲社会等级制度特点。

故选D。

5.C
解析:C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题干和所学可知,11、12世纪时期,随着欧洲城市的发展和工商业的繁荣,市民阶级逐渐形成,城市手工业者和商人力量逐渐发展壮大,故C正确;封建贵族阶级是传统中世纪欧洲的统治阶级,故B错误;早期的资产阶级、无产阶级是市民阶级分化出的阶级力量。

故AD错误。

故选C。

6.D
解析:D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527年,查士丁尼继任为东罗马帝国皇帝。

为了稳固帝国的社会秩序、保证皇帝的专制权力,他组建了一个法典编纂委员会。

从529年起,委员会历时6年,把自2世纪初以来历任罗马皇帝颁布的法令收集在一起,剔除其中相互矛盾的条例,编成《查士丁尼法典》,该法是世界史上内容最丰富,体系最完善,对后世影响最广泛的
古代法律。

《汉谟拉比法典》是古巴比伦制定的法律;《唐律疏议》是中国唐朝时期的法律;《十二铜表法》是古罗马的法律。

所以ABC项不符合题意,D项符合题意,故选D。

7.A
解析:A
【解析】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2世纪,西欧的教育与学术出现了新的气象,大学的兴起被认为是欧洲中世纪教育“最美好的花朵”。

13世纪,巴黎教师行会得到罗马教皇和国王的支持,自治权利得到保证。

大学的自治地位主要体现在免赋税特权、司法特权、教育自主权。

①③④属于大学的自治地位主要体现,选项A符合题意;②宗教信仰及言论自由权,不属于大学的自治地位主要体现,可排除。

因此只有选项A符合题意,选项BCD不符合题意,故选A。

8.D
解析:D
【解析】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拜占庭帝国是一个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

它对基督教、希腊罗马的古典文化传统和西亚,北非等地的东方文化因素兼收并蓄,创造出了独具特色的拜占庭文化,在世界上产生过重大影响。

它保存了大量的希腊、罗马古籍,为后来西欧的文艺复兴提供了丰富的精神营养。

因此拜占庭文化“启下”、“开来”指的是为文艺复兴提供了丰富的精神营养。

选项D符合题意,选项AB体现拜占庭文化的来源,不符合题意,可排除;选项C反映拜占庭文化对希腊、罗马文化的继承,不符合题意,可排除。

故此题选D。

9.C
解析:C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14世纪初,拜占庭帝国受到新崛起的奥斯曼土耳其人的不断进攻。

1453年,奥斯曼帝国攻破君士坦丁堡,改名为伊斯坦布尔,拜占庭帝国最终灭亡,因此C项正确;4世纪末,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个帝国。

476年,西罗马帝国在日耳曼人的打击下灭亡,1453年,东罗马帝国即拜占庭帝国被奥斯曼土耳其灭亡,因此A项错误;1258年,蒙古人攻陷巴格达,阿拉伯帝国灭亡,因此B项错误;亚历山大帝国于公元前323年灭亡,与题干时间不符,因此D项错误。

故选C。

10.A
解析:A
【解析】
【分析】
【详解】
814年,查理曼去世,强盛一时的帝国很快走向分裂。

843年,查理受的三个孙子缔结条
约,将帝国一分为三,形成以后德意志、法兰西和意大利三个国家的雏形,①③④符合题意;英格兰不是由查理曼帝国一分为三而成,②排除。

所以A符合题意,BCD排除。

故选择A。

11.A
解析:A
【解析】
【详解】
根据材料“11世纪时此处过往商旅络绎不绝,商业纠纷时有发生,诉讼案件不断,所以该校一直以法学著称,学校内还形成了“法科大学””、“该校还经常与市政当局和其他市民接触,成立了市民团体”可知,材料强调中世纪的大学顺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

A符合题意,BCD项材料未涉及,不符合题意,故选择A。

12.D
解析:D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的是拜占庭帝国的相关史实。

此题中的提示词是:伊斯坦布尔(原名君士坦丁堡)、圣索非亚大教堂。

结合课本所学东罗马帝国定都君士坦丁堡。

君士坦丁堡原称拜占庭。

在这里有许多雄伟辉煌的建筑,著名的圣索菲亚大教堂是拜占庭建筑和艺术成就的结晶。

故此题选择答案C。

考点:人教新课标九年级历史上册·亚洲和欧洲的封建社会·中古欧洲社会。

13.D
解析:D
【解析】
【分析】
【详解】
拜占庭帝国,即东罗马帝国,它一般被人简单地称为“罗马帝国”。

帝国的首都为君士坦丁堡。

1453年,被奥斯曼土耳其攻入君士坦丁堡(现已更名为伊斯坦布尔)而灭亡,故选D。

14.D
解析:D
【解析】
【分析】
【详解】
拜占庭帝国是一个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它对基督教、希腊罗马的古典文化传统和西亚、北非等地的东方文化因素兼收并蓄,创造出了独具特色的拜占庭文化,在世界上产生过重大影响,它保存了大量的希腊、罗马古籍,拜占庭文化对东欧马,为后来西欧的文艺复兴提供了丰富的精神营养,D符合题意;ABC三项的帝国没有取得这样的成就,不符合题意;故选D。

【点睛】
解题的关键是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拜占庭帝国文化的影响。

15.C
解析:C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查士丁尼法典》是世界上第一部完备的奴隶制成文法,它巩固了皇权,承认并维护奴隶制,故C符合题意;ABD均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6.B
解析:B
【解析】
【详解】
依据题干中日本的景物风貌已由本来的“汉唐遗风”一变而“趋欧俗”可知,“汉唐遗风”说的是古代日本学习隋唐制度进行的大化改新的改革;“趋欧俗”说的是日本近代学习欧美进行的明治维新的改革。

所以B项符合题意,A CD项与题意不符,故选B。

17.B
解析: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共产党宣言》的认识。

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

《共产党宣言》揭示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客观规律,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为获得自己的解放而斗争。

《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也标志着社会主义理论科学化、系统化。

A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选B。

【考点定位】人教版九年级上•无产阶级的斗争与资产阶级统治的加强•国际工人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18.B
解析:B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1848年马克思和恩格斯联合发布了《共产党宣言》,分析了阶级和阶级斗争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巨大作用,开辟了国际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局面,成为世界无产阶级的锐利思想武器,B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B。

19.B
解析:B
【解析】
【详解】
根据图片所示内容(封建主城堡,农民住宅,耕地,公共牧场,磨坊),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片反映的是中世纪的西欧庄园。

庄园的居民均为领主的佃户,包括自由的农民和缺少自由的农奴。

庄园的土地一部分为耕地,周围大多是林地、荒地等,被称为“公用地”,全体佃户都可以放牧,按照规定共同使用。

B项符合题意。

在领主统治下,庄园是一个独立的自给自足的经济和政治单位,与外界的商业经济往来很少,且图片中并未体现与商品经济有关的内容,A项不合题意。

图中虽有牧场,但只能说明庄园内存在畜牧业,
并非流动的游牧业,C选项不合题意。

磨坊属于手工业,但仅依据庄园中存在磨坊,从图中看不出手工业整体发展水平,D项不合题意。

故应选择B选项。

20.C
解析:C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西欧中世纪,有封君封臣制度,这其中一个仪式是行臣服礼,故C符合题意。

东罗马帝国实行军区制;阿拉伯帝国实行伊斯兰世界所特有的、政教合一的君主专制政体;日本以前实行过幕落体制,故ABD均不符合题意。

故选C。

21.B
解析:B
【解析】
【分析】
【详解】
题目给出了巴黎大学和牛津大学的资料卡片,从卡片内容中的“12世纪中期”“11世纪晚期”可以看出它们建立的时间都是在中世纪,再依据题干中教皇赐给巴黎大学很多特权以及巴黎大学和牛津大学在课程上仍然有教授神学的内容,可以得出中世纪大学教育仍然受基督教的影响。

故正确答案为B。

ACD在材料中未能体现,故选B。

22.B
解析:B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1453年,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军队攻破君士坦丁堡,拜占庭帝国最终灭亡,而导致阿拉伯帝国灭亡的是蒙古的崛起,故B没有因果关系,符合题意;ACD都具有因果关系,排除。

故选B。

23.C
解析:C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到13世纪,欧洲许多城市取得了某种程度的自由与特权,成为自由城市,在这样的城市里,市民是自由人,享有财产权,领主不得非法剥夺市民的财产,不得向市民任意征税,而农奴在自由城市住满一年零一天,他就获得了市民的身份,从此享有自由,领主无权强迫他重新变成农奴,因此“城市的空气使人自由”,C正确,D排除;取得自治的城市并不能完全摆脱教会的管辖或国王和领主的控制,AB排除。

故选C。

24.B
解析:B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题干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罗马帝国即拜占庭帝国,是395年至1453年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是欧洲最悠久的君主制国家。

拜占庭帝国在军事上受到了西欧十字军的军事进攻,1453年,奥斯曼土耳其进攻拜占庭,君士坦丁堡陷落,延续了一千多年的拜占庭帝国灭亡,B符合题意;ACD项与“首都被奥斯曼帝国攻破”不符,排除。

故选择B。

25.B
解析:B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12世纪,西欧大学兴起,被喻为中世纪教育的“最美好的花朵”。

大学的兴起极大地促进了欧洲社会思想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为近代大学的发展与完善提供了丰富的办学经验。

大学成为当时培养人才的摇篮和传播知识的基地,B正确;教皇支持大学,但不允许异端言论,排除A;在不违反正统教义的情况下,大学的日常教学和管理有相当大的自主权,排除C;中世纪大学内不允许异端言论,排除D;故选B。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