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 PPT课件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宋金元年代——学术流派形成阶 段
1、“三因学说”形成:
宋代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法》 2、“寒凉派”形成:——刘完素(刘河间) 六气皆从火化,治病多用寒凉。《素问玄机原病式》 3 、“补土派”(“脾胃学派”)形成 —— 李杲(东 垣) 百病皆因脾胃损伤所致,治病多以补脾胃之气为先 (《脾胃论》) 4、“攻下派”形成:——张从正(子和) 百病生于邪气,治病以驱祛为要(《儒门事亲》) 5、“滋阴派”形成——朱震亨(丹溪) “阳常有余,阴常不足”治病善用养阴之法。
4、“病”、“证”、“症”的关系 ①“症”是“证”和“病”的辨别和判断依 据。 ②每一种“病” 和“证”都有特定的症状 ③同一种“病” 可有几种不同的“证” ④同一种“证”也常出现于不同的“病”中 如:某一病人出现恶寒发热,口干口渴, 咽痛,舌红,苔黄、脉数 恶寒或发热或咽痛——症状 整个症状群(证候群)——风热证。 恶寒发热、咽痛——感冒(病) 如:某一病人出现头痛剧烈伴恶寒发热, 口干口渴,咽痛,舌红,苔黄、脉数 病名:头痛 证型: 风热证
(二)秦汉——中医学理论形成阶段
《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
(1)作者:集体编写(非一人所作) ( 2 )内容:分为《素问》和《灵枢》共有 162 篇, 阐述了人体的生理结构和功能,疾病发生的原因 和病理变化以及病症的诊断、治疗和预防原则。 《难经》又称《黄帝八十一难》:补充丰富《黄 帝内经》,特别是在脉诊和针灸方面。 (1)作者:集体编写 (2)内容:全书共有81个问答,阐述的内容与 《黄帝内经》相类似但有所发挥和补充并不存在 重复,在脉诊和针灸方面更为详细。
一、中医学的学科属性
属于自然科学范畴 具有社会科学特性
受到古代哲学的深刻影响
多学科知识交融的医学科学
二、中医学发展的历史沿革 (六个时期)
(一)春秋战国 —— 中医学起源(孕育阶 段)
1、《诗经》、 《山海经》中记载多种药物 2 、《周礼》有食医、疡医、兽医等医事制度
记载 3 、《礼记》有“季春行夏令,则民多疾疫” 记载 4、《山海经》中记载“河罗鱼……食之已痈 “
五脏——心、肝、脾、肺、肾 六腑——胃、小肠、大肠、三焦、膀胱和胆 五体——皮、肉、筋、脉、骨 五官——眼、耳、鼻、口、舌 九窍——双眼、双耳、双鼻、口、前阴、后阴 以上各部分通过经络而互相联系 *“五脏”系统(由脏、腑、体、窍组成) 心系统——心、小肠、脉、舌 肝系统——肝、胆、筋、目 脾系统——脾、胃、肉、口 肺系统——肺、大肠、皮、鼻 肾系统——肾、膀胱、骨、耳
(二)秦汉——中医学理论形成阶段
《伤寒杂病论》:建立了中医辨证论治理论体系。
(1)成书年代;东汉末年 (2)作者:张仲景 (3)内容:《伤寒论》——详于外感病的辨证论治 《金匮要略》——详于内伤杂病的辨证论治 《神农本草经》:奠定了中药理论体系 (1)成书年代:汉代 (2)作者:托名“神农” (3)内容:收载365种中药,提出药物具有寒热温 凉四性(四气)和辛甘酸苦咸五味。
中
医
中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
诊断和防治的一门传统医学。是以古代唯 物论和辨证法——阴阳五行学说为指导思 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病理为基础,以 整体观、辨证论治为特点的医学理论体系。 中医学是发祥于中国古代的研究人体生命、 健康、疾病的科学。它具有独特的理论体 系、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科学的思维方法, 是以自然科学知识为主体、与人文社会科 学知识相交融的科学知识体系。
(三) 晋隋唐时期——临床发展阶段
1、经络、俞穴、针灸方面(专论专著出现)
晋代皇甫谧《针灸甲乙经》 2、脉诊方面:(理论、方法与临床意义详于前贤) 晋代王叔和《脉经》 3、病因病理临床证候描述方面 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 4、方剂、方证论述方面(以证论方) 唐代孙思邈《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
(六) 近代和现代——系统规范化及现 代研究(中西结合)时期
1 、中西医结合(中西汇通):张锡钝
《医学衷中参西录》 2、中医教材编写 3、现代的中药、方剂、脏象研究
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 点
(一) 整体观念 整体观念含义:中医整体观是指人体是一个 有机的整体,即人体在结构上互相联系,功 能上相互协调,彼此为用,病理上相互影响, 同时人与外界环境密切相关。 整体观念内容: (1)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 1)生理上的整体性 [A]形体结构上:人体以心为主宰,以五脏 为中心的有机整体
[B] 生命基本物质 —— 精气、血、津液运行全身,维持 机体活动。 [C] 机能活动上:脏腑之间密切配合相互为用;脾主运 化有助于胃气的通降;肝气的正常疏泄有助于胆汁的正 常分泌。 2)病理上的整体性 3)诊治上的整体性 (2)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 季节对人体的影响:秋天气候干燥,人体的皮肤口唇干 燥 昼夜对人体的影响:白天阳气旺 , 人比较兴奋,晚上阴 气较盛,人比较抑郁 地区对人体的影响: 江南地区,气温高,人体的腠理多疏松——汗出 西北地区,气温低,人体的腠理多致密——汗少 (3)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 社会安全——人的精神较好,生活有规律,抗病力较强 社会动乱——人的精神较差,生活无规律,抗病力下降
(二)辨证论治
1、“证”的概念: 是指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它包 括了病的原因,病的部位,病的性质和邪正关系。 *****“证”体现了阶段性、全面性、重点性 阶段性:某一阶段 全面性:原因、部位、病性、正气强弱 重点性:高度概括(抓住主要表现) 2、“病的概念” 病即指疾病,它概括了某一种疾病发生发展及其变 化全过程的规律。 3、“症”的概念 “症”指症状,是单一的临床表现,它表现于疾病 的任何阶段,是辨病辨证的基本依据。
(五) 明清时期——wk.baidu.com合集成和发展 完善时期
1、大批集成性著作出现
<<景岳全书>>、<<医宗金鉴>> 2、“温病学说”形成: (1)“瘟疫”病因说——明代吴又可《瘟疫论》 (2)“卫气营血”病机传变理论和辨证论治方 法—叶天士《温热论》 (3)“三焦”病机传变理论和辨证论治方法— —吴鞠通《温病条辨》(清代) (4)薛雪《温热条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