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侯乙编钟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钟上大多刻有铭文,上层19枚钟的铭文较少,只标示着音名,中下层 4律5名枚青、钟阶上名不和仅变标化着音音名名等,。还这有些较铭长文的,乐便律于铭人文们,敲详击细演地奏记。载着该钟的
衣
青 衣
出土意义
• 20世纪80年代初,采用了激光全息摄影和扫找电镜等现代 技术手段,对这套编钟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中国早在两 干四百多年前就摸索出了铜、锡、铅三种成分的最佳配方, 以获得优美的音色;掌握了钟体大小,钟壁厚薄与音高的 严格比例,铸造出不同音高的编制系列;设计了“合瓦式” 的独特钟形与复杂的钟腔结构,形成了奇妙的一钟双音和 优美的旋律。它的出土说明,早在战国时期中国的音乐文 化和铸造技术已经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它比欧洲十二平 均律的键盘乐器的出现要早将近2000年,同时填补了中国 早期封建时期的音乐史空白记录,对于研究中国奴隶社会、 早展期有青衣封着建极社其会重以要及的东位周置王。朝音乐文化和湖北地区音乐史发
衣
主要规格
• 编钟的钟架高大,由长短不同的两面木架垂直相交组成,长面位于墓 西,长7.48米,高2.65米;靠南的一面长3.35米,高2.73米。在木架 中有7根彩绘木梁,两端以蟠龙纹铜套加固。6个铜铸佩剑武士和8根 圆柱承托住整个编钟,形成上、中、下三层。钟架及挂钩有246个。
• 曾侯乙编钟共65件,分为三层八组:上层3组为钮钟,19件;中层3 组为南钟,33件,分短枚、无枚、长枚三式;下层为两组大型长枚甫 钟,12件,另有搏1件;中间及下层的也称为甬钟。最大的1件通高 152.3厘米,重203.6公斤;最小的l件通高20.2厘米,重2.4公斤,在 演奏中能起定调作用;总量重达5吨,是中国出土的最大的青铜编钟。
• 曾侯乙编钟是我国迄今发现数量最多、保存最好、音律最 全、气势最宏伟的一套编钟。钟是一种打击乐器,用于祭 祀或宴饮时。最初的钟是由商代的铜铙演变而来,按其形 制和悬挂方式又有甬钟、钮钟、镈钟等不同称呼。频率不 同的钟依大小次序成组悬挂在钟架上,形成合律合奏的音 阶,称之为编钟。钟的大小和音的高低直接相关。商代的 钟为3枚一套或5枚一套,西周中晚期为8枚一套,东周时 增至9枚一套或13枚一套。春秋战国时期编钟风靡一时, 和其青它乐器琴、笙、鼓、编磬等成为王室显贵的陪葬重器。
着是古曲《楚殇》、外国名曲《一路平安》、民族歌曲《草原上升起不落的
太阳》,最后以《国际歌》的乐曲为落幕。曾侯乙编钟
• 第二次奏响:1984年
•
1984年,为庆祝新中国成立35周年,省博物馆演奏人员被特批随编钟进
京,在北京中南海怀仁堂,为各国驻华大使演奏了中国古曲《春江花月夜》
和创作曲目《楚殇》以及《欢乐颂》等中外名曲。
曾侯乙编钟
青 衣
• 曾侯乙编钟是战国早期文物, 于1978年在中国湖北省随县 (今随州市)曾侯乙墓出土, 现存湖北省博物馆。出土后的 编钟是由六十五件青铜编钟组 成的庞大乐器,其音域跨五个 半幻灯片 3八度,十二个半音 齐备。它高超的铸造技术和良 好的音乐性能,改写了世界音 乐史,被中外专家、学者称之 为“青衣稀世珍宝”。
• 第三次奏响:1997年
•
1997年,著名音乐人谭盾为庆祝香港回归创作大型交响乐《交响曲1997:
天·地青·人》时,由国家特批再次敲响了编钟。
衣
演 出 音 乐 会
青 衣
青 衣
衣Leabharlann Baidu
音乐特色
• 钟架为铜木结构,呈曲尺形。横梁木质,绘饰以漆,横梁两端有雕饰 龙纹的青铜套。中下层横梁各有三个佩剑铜人,以头、手托顶梁架, 中部还有铜柱加固。铜人着长袍,腰束带,神情肃穆,是青铜人像中 难得的佳作。以之作为钟座,使编钟更显华贵。
• 曾侯乙编钟的音色优美,音质纯正,基调与现代的C大调相同。它音 域宽广,有五个八度,比现代钢琴只少一个八度。中声部约占三个八 度,由于有音列结构大致相同的编钟,形成了三个重叠的声部,几乎 能奏出完整的十二个半音,可以奏出五声、六声或七声音阶的音乐作 品。根据现代学者的研究、推想,这套编钟演奏时应由三位乐工,执 丁字形木槌,分别敲击中层三组编钟奏出乐曲的主旋律,另有两名乐 工,青执大木棒撞击下层的低音甬钟,作为和声。
演奏经历
• 第一次奏响:1978年
•
1978年出土时,考古人员在随州一处修理厂内试敲响过编钟。 参观者
在湖北省博物馆参观曾侯乙编钟曾侯乙编钟出土后,文化部的音乐家赶到随
州,对全套编钟逐个测音。1978年8月1日,沉寂了2400多年的曾侯乙编钟,
重新向世人发出了它那浪漫的千古绝响。编钟演奏以《东方红》为开篇,接
衣
青 衣
出土意义
• 20世纪80年代初,采用了激光全息摄影和扫找电镜等现代 技术手段,对这套编钟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中国早在两 干四百多年前就摸索出了铜、锡、铅三种成分的最佳配方, 以获得优美的音色;掌握了钟体大小,钟壁厚薄与音高的 严格比例,铸造出不同音高的编制系列;设计了“合瓦式” 的独特钟形与复杂的钟腔结构,形成了奇妙的一钟双音和 优美的旋律。它的出土说明,早在战国时期中国的音乐文 化和铸造技术已经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它比欧洲十二平 均律的键盘乐器的出现要早将近2000年,同时填补了中国 早期封建时期的音乐史空白记录,对于研究中国奴隶社会、 早展期有青衣封着建极社其会重以要及的东位周置王。朝音乐文化和湖北地区音乐史发
衣
主要规格
• 编钟的钟架高大,由长短不同的两面木架垂直相交组成,长面位于墓 西,长7.48米,高2.65米;靠南的一面长3.35米,高2.73米。在木架 中有7根彩绘木梁,两端以蟠龙纹铜套加固。6个铜铸佩剑武士和8根 圆柱承托住整个编钟,形成上、中、下三层。钟架及挂钩有246个。
• 曾侯乙编钟共65件,分为三层八组:上层3组为钮钟,19件;中层3 组为南钟,33件,分短枚、无枚、长枚三式;下层为两组大型长枚甫 钟,12件,另有搏1件;中间及下层的也称为甬钟。最大的1件通高 152.3厘米,重203.6公斤;最小的l件通高20.2厘米,重2.4公斤,在 演奏中能起定调作用;总量重达5吨,是中国出土的最大的青铜编钟。
• 曾侯乙编钟是我国迄今发现数量最多、保存最好、音律最 全、气势最宏伟的一套编钟。钟是一种打击乐器,用于祭 祀或宴饮时。最初的钟是由商代的铜铙演变而来,按其形 制和悬挂方式又有甬钟、钮钟、镈钟等不同称呼。频率不 同的钟依大小次序成组悬挂在钟架上,形成合律合奏的音 阶,称之为编钟。钟的大小和音的高低直接相关。商代的 钟为3枚一套或5枚一套,西周中晚期为8枚一套,东周时 增至9枚一套或13枚一套。春秋战国时期编钟风靡一时, 和其青它乐器琴、笙、鼓、编磬等成为王室显贵的陪葬重器。
着是古曲《楚殇》、外国名曲《一路平安》、民族歌曲《草原上升起不落的
太阳》,最后以《国际歌》的乐曲为落幕。曾侯乙编钟
• 第二次奏响:1984年
•
1984年,为庆祝新中国成立35周年,省博物馆演奏人员被特批随编钟进
京,在北京中南海怀仁堂,为各国驻华大使演奏了中国古曲《春江花月夜》
和创作曲目《楚殇》以及《欢乐颂》等中外名曲。
曾侯乙编钟
青 衣
• 曾侯乙编钟是战国早期文物, 于1978年在中国湖北省随县 (今随州市)曾侯乙墓出土, 现存湖北省博物馆。出土后的 编钟是由六十五件青铜编钟组 成的庞大乐器,其音域跨五个 半幻灯片 3八度,十二个半音 齐备。它高超的铸造技术和良 好的音乐性能,改写了世界音 乐史,被中外专家、学者称之 为“青衣稀世珍宝”。
• 第三次奏响:1997年
•
1997年,著名音乐人谭盾为庆祝香港回归创作大型交响乐《交响曲1997:
天·地青·人》时,由国家特批再次敲响了编钟。
衣
演 出 音 乐 会
青 衣
青 衣
衣Leabharlann Baidu
音乐特色
• 钟架为铜木结构,呈曲尺形。横梁木质,绘饰以漆,横梁两端有雕饰 龙纹的青铜套。中下层横梁各有三个佩剑铜人,以头、手托顶梁架, 中部还有铜柱加固。铜人着长袍,腰束带,神情肃穆,是青铜人像中 难得的佳作。以之作为钟座,使编钟更显华贵。
• 曾侯乙编钟的音色优美,音质纯正,基调与现代的C大调相同。它音 域宽广,有五个八度,比现代钢琴只少一个八度。中声部约占三个八 度,由于有音列结构大致相同的编钟,形成了三个重叠的声部,几乎 能奏出完整的十二个半音,可以奏出五声、六声或七声音阶的音乐作 品。根据现代学者的研究、推想,这套编钟演奏时应由三位乐工,执 丁字形木槌,分别敲击中层三组编钟奏出乐曲的主旋律,另有两名乐 工,青执大木棒撞击下层的低音甬钟,作为和声。
演奏经历
• 第一次奏响:1978年
•
1978年出土时,考古人员在随州一处修理厂内试敲响过编钟。 参观者
在湖北省博物馆参观曾侯乙编钟曾侯乙编钟出土后,文化部的音乐家赶到随
州,对全套编钟逐个测音。1978年8月1日,沉寂了2400多年的曾侯乙编钟,
重新向世人发出了它那浪漫的千古绝响。编钟演奏以《东方红》为开篇,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