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学教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劝学》

教学目标

1、了解《荀子》及相关知识。

2、积累掌握文言实词“绝、强、假”等字的意义和用法。

3、引导学生了解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作用和学习应持态度的论述,明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不懈”和“专心致志”的道理。

4、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5、学生通过探讨了解学习之道,了解人获取教养的途径,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6、背诵全文,积累文中深蕴哲理的格言和成语。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阐述的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不懈”和“专心致志”的道理。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学习本文论述道理时巧妙运用的大量比喻,感受其强大的说服力。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教师制作课件,并布置预习作业)

1、学生查阅有关荀子及《荀子》的基本知识。

2、熟读课文,疏通文中字词,思考课后练习。

3、搜集整理有关劝学的文章、故事、诗句或名言警句。

(以上任务要求学生课外完成,课内交流。)

第一课时

本课时主要通过四步完成教学目标。即第一步:检查课前朗读情况,正音、正字;第二步:指导朗读,掌握语气、节奏;第三步:理解朗读,把握文意;第四步:自由朗读,尝试背诵。

一、导入

让我们一起走进荀子的《劝学》。

二、抽查学生简要介绍有关荀子的基本知识

教师在学生简介的基础上,小结如下:

荀子(前313-前238),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是先秦时期儒家学派最后一位大师,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家,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

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人定胜天的思想。主张“性恶论”,认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

也”,强调后天的环境与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恶的本性,主张“明礼仪而化之”。

《荀子》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是先秦散文发展到更高阶段的标志,其中绝大部分是荀子自己的作品,小部分是他弟子的著作,共二十卷,收文章32篇,内容涉及哲学思想、政治问题、治学方法、立身处世之道,学术论辩等方面。

三、检查朗读、正字正音

1、解释题意:

《劝学》是《荀子》的开篇之作。“劝”劝勉的意思,即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2、抽1-2名学生朗读课文,鼓励其他学生提出存在的问题。

3、正音:

槁.暴(gǎo)跬.步(kuǐ)跂.而望(qì)锲.而不舍(qìe)

舟楫.(jí)就砺.(lì)日参.省(cān)骐.(qí)骥.(jì)

须臾.(yú)蛟.龙(jiāo)驽.马(nú)鳝.鱼(shàn)

四、指导朗读、把握节奏

1、注意节奏、语气。

2、教师作朗读提示:

本文虽句式整齐、节奏和谐,易于朗读,但为了突出强调,有时需重读,有时还需读后稍作停顿。例,第一段:“学不可以已”,应重读“学”“不”“已”,并且“学”后稍作停顿,即:“学/ 不可以已”,以下要根据文意自己确定重读、停顿情况。第四段,应注意一组一组的对比句,要把两种截然不同的方法和态度读出来——严格按标点符号的停顿来读。

3、学生仿读,划分节奏。

4、检查学生划分结果,试用“|”和“.”标志出课文第一段的停顿和重读。

明确:君子曰:学/不可

..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

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

...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

..矣。

../而日参省

又例如:

吾尝/ 终日而思矣,不如/ 须臾之所学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君子/生 /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5、学生齐读,要求读出节奏、感情。

五、理解朗读、把握文意

1、学生两两合作,结合课下注释,完成以下问题: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怎么理解?

(2)文章又分哪几个方面进行论述?是怎样论述的?

(3)本文阐明了什么道理?

以上问题通过填写表格的形式来完成。例如:

2、学生汇报交流,教师点拨: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学不可以已”,分两层意思理解:一是说学习有重要的意义,所以“不可以已”;二是说学习应有的态度和方法是“不可以已”。

(2)全文共分三段:

第一段,论述学习的意义。

先用“青出于蓝”和“冰寒于水”两个比喻进行论证,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过程,就能超越原来的状态。接着,用直木“輮以为轮”,“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进一步论证客观事物经过加工改造后,就能彻底改变原来的状况。最后作者由此推断,得出一个结论:人只要广泛地学习,培养道德品质,就能成为智慧明达、行为没有过错的人。

第二段,论述学习的作用。

作者先是提出“思不如学”的观点。接下来,用生活中常见的现象,连设比喻,具体阐发学习的重要作用。学习如同“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借助外界条件,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见者远、闻者彰、致千里、绝江河,同理利用外物,为我所用,接受前人的知识使自己见多识广,知识渊博,就能获得常人没有的能力,做常人不会做的事情。于是水到渠成地得出结论:君子之所以有超过一般人的才德,就在于善于通过学习来丰富自己的知识,修养自己的品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