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8.江苏省近岸海域污染防治对策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苏省近岸海域污染防治对策研究
王水胡开明*周家艳
(江苏省环境科学研究院,江苏南京210036)
摘要:随着江苏沿海开发战略的深入实施,近岸海域水环境质量日益恶化,以氮磷为主的营养盐物质含量居高不下,成为影响该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
根据大量环境调查和监测资料分析,对江苏省沿海地区“十一五”期间水环境现状进行全面评价,在指出主要环境问题的基础上,提出有针对性的污染防治对策,为有效地改善近岸海域水环境质量,遏制富营养化趋势提供科学支撑,也为沿海开发建设与环境保护工作的协调发展服务。
关键词:近岸海域;污染防治对策;水环境;污染物通量;江苏省
中图法分类号:TV142;X524文献标志码:A
Study on pol lution prevention countermeasures in th e coast al area of Ji angsu Province
WANG Shui,HU Kai-ming,ZHOU Jia-yan
(Jiangsu Provincial Academy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Nanjing210036,China)
Abstract:With the deepening of Jiangsu coastal development strategy,the pollution of offshore area has become one of increasingly serious problems and shows a marked feature of high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concentration,which affect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this region.Basing on a large amount of investigation and monitoring data,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water environment during the"11th five-year plan"period in the coastal area of Jiangsu Province has been evaluated roundly.The main environmental problems of littoral Jiangsu area were indicated,in addition,some corresponding pollution prevention countermeasures were proposed.The above counter measures may provide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support for the improvement of water environment of the offshore area and eutrophication control,it also can benefit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between the coastal exploitation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Key words:offshore area;pollution prevention countermeasures;water environment;pollutant flux;Jiangsu Province
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港口建设和城市化进程加速,导致我国东部沿海地带的环境质量趋于恶化[1,2],各种人为污染物经由河流、大气等直接大量排入沿海海域,已严重超过当地近岸海洋生态系统的自净容量,环境危害事件时有发生[3,4]。
据1999年监测结果,全国沿海城市近岸海域Ⅰ、Ⅱ类水质占42%,Ⅲ类水质占18%,Ⅳ类及劣于Ⅳ类水质占40%;80年代以来,海洋赤潮发生频率大幅增加,近岸海域主要受无机氮、活性磷酸盐及石油类污染,海洋生态保护已越来越受重视[5]。
“十一五”期间,江苏近岸海域赤潮发生次数和面积均有所减缓,但每年都有发生;而浒苔入侵导致绿潮发生频次增多,范围扩大,对近岸海域生态系统和水产养殖带来较大的威胁,近岸海域生态系统仍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6]。
2009年6月10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标志着江苏沿海开发正式上升成为国家战略[7,8]。
江苏沿海地区实现了规划全覆盖,综合开发全面提速,这也对海洋环境保护提出了更高要求。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沿海开发过程中的环境保护,明确指出生态环境是沿海地区的生命线,也是沿海开发的高压线,要求各地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
本文在调查分析江苏近岸海域地区“十一五”期间地表水水质、污染源排放现状及变化趋势的基础上,分析研究了江苏沿海开发过程中区域水环境(不包括长江)面临的压力和存在主要问题,重点针对水污染特点提出了环境保护对策措施。
1研究区域概况
1.1区域位置及水系
江苏沿海地区位于苏北沿海平原,黄海之滨,北起赣榆县绣针河口,南抵启东县长江口北岸,西至串场河、通榆公路以东一线,东至海滨滩涂,包括连云港、盐城、南通三市市区及所辖16个县(市),海岸线长达954km;内陆水面积2.77×104km2,领海面积0.98×104km2,海域面积3.75×104km2;国土面积3.25×104km2,约占全省国土面积的31.6%,具体见图1。
图1江苏近岸海域范围及水系概况
Fig.1General view of research area and water system
江苏沿海地区地处长江、淮河和沂沭泗河流域最下游。
废黄河以北属沂沭泗水系;废黄河以南至328国道、如泰运河为淮河下游区;如泰运河以南属长江流域。
区内除连云港境内有少量山丘区外,多是海积平原河网区,由长期淤围形成演化而来。
其中,连云港市境内现有河道120余条,主要河流有新沭河、蔷薇河、新沂河、盐河、淮沭新河等;盐城市境内河流大致以废黄河为界,分为淮河水系和沂沭泗水系,主要河流有苏北灌溉总渠、射阳河、黄沙港、新洋港、通榆河、灌河等;南通市境内主要河流有南北向的焦港河、如海运河,东西向的新通扬运河、栟茶运河、如泰运河、通吕运河、通启运河等(不包括长江)。
1.2近岸海域水质现状及变化趋势
2010年,江苏省近岸海域达到清洁和较清洁海域水质标准的面积约为21536km2,占全省海域面积的57.4%;66.8轻度污染、中度污染和严重污染海域面积分别为6836km2、4473km2和4655km2。
严重污染区域主要集中在灌河口、中山河口、射阳河口、梁垛南河口及启东沿岸海域,
主要污染物为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
12个主要近岸海域功能区中有8个达标,达标率为66.7%;未达标功能区为连云港沿岸盐业养殖区、盐城沿岸盐业养殖区、盐城自然保护中心区和南通沿岸盐业养殖区。
2010年江苏省近岸海域水质分类构成见图2。
图22010年江苏省近岸海域水质分类构成
Fig.2Water quality classification structure of littoral Jiangsu area in2010
图32006~2010年江苏省近岸海域水质变化趋势
Fig.3Water quality trend of littoral Jiangsu area from2006to2010
“十一五”期间,我省清洁海域和较清洁海域所占比例呈下降趋势。
2010年清洁海域和较清洁海域面积较2006年下降了11.4个百分点,轻度污染海域面积增加,中度和严重污染海域面积基本保持稳定,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达标率较2006年下降了16.6个百分点[9-12],总体海洋环境质量呈下降趋势,具体见图3。
以氮磷为主的营养盐物质含量居高不下,近岸海域水质富营养化加剧。
2区域主要环境污染问题
2.1陆源污染问题仍未得到有效解决
2.1.1入海河流水质仍需改善
2010年,江苏省31条主要入海河流河口(不包括长江)水质整体呈中度污染,其中灌河口、中山河口、射阳河口、梁垛南河口及启东沿岸海域污染较重,邻近海域水质难以满足海洋功能区划要求。
入海河流河口水质主要污染因子为总磷、粪大肠菌群、化学需氧量、氨氮、高锰酸盐指数。
其中水质类别符合或优于《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Ⅲ类标准的断面有11个,
占总数的35.5%;水质类别处于Ⅳ类、Ⅴ类、劣Ⅴ类的断面分别占总数的35.5%、3.2%和25.8%。
从三市情况来看,连云港市入海河流河口水质较差,为重度污染,15个断面中有8个水质劣于Ⅴ类,占比为53.3%;盐城和南通市入海河流河口水质为轻度污染,16个断面水质均处于Ⅲ~Ⅳ类。
“十一五”期间,江苏省入海河口水质总体呈好转趋势,优于或符合Ⅲ类水的比例稳中有升,劣Ⅴ类水质河流明显减少。
2010年与2006年相比,优于或符合Ⅲ类水的比例上升了16.3个百分点,劣Ⅴ类水的比例下降了39.6个百分点,但有5条河流水质略有下降,且近期入海河流水质有恶化的趋势,具体见图4。
图42006~2010年江苏沿海主要入海河口水质变化
Fig.4Water quality trend of the main estuary entering the sea from2006to2010
2.1.2入海河流污染物通量依旧较大
2010年,江苏省31条主要入海河流的入海水量约为237.5亿m3(不包括长江),其中盐城市的入海水量最大,约为147.2亿m3,占全省入海水量的62.0%;连云港市位居第二,入海水量约为62.1亿m3,占全省的26.1%;南通市的入海水量较小,约为28.2亿m3,占全省入海水量的11.9%。
主要污染物入海量分别为:高锰酸盐指数13.4万t,氨氮3.3万t,总氮7.7万t,总磷6184.6t,石油类2303.7t。
从入海污染物的区域分布情况来看,高锰酸盐指数、石油类主要来源于盐城市,分别占全省入海河流污染物的58.0%和58.2%;氨氮、总磷、总氮主要来源于连云港市,分别占全省入海量的65.8%、57.1%和55.5%;南通市污染物的入海量较小,高锰酸盐指数的入海量的比重最高,占全省入海量的12.3%,其他污染物的入海量的比重均在10%以下。
由于近海岸陆域工业污染、面源污染和上游客水污染使入海水量、污染物有所增加。
2.2沿海化工园区与直排海污染源存在严重的环境隐患
2.2.1化工园区集聚
江苏沿海地区化工园区集聚,现有主要化工园区共16个,存在化工园区及化工集中区数量多、布局散的问题,部分园区选址敏感,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环境管理尚不到位,存在严重的环境风险隐患,也是导致部分入海河口水质恶化的重要原因。
2.2.2直排海污染源上升
2010年,江苏省对22家日排放量100吨以上的直排海污染源进行了监测,监测结果表明,22家直排海污染源中有9家直排海污染源未达标排放,达标率为59.1%,主要超标项目为化学需氧量和总磷。
按排污口类别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22家直排海污染源中,工业、生活和市政综合排口数量分别为9家、4家和9家,所占比例依次为40.9%、18.2%和40.9%,达标率分别为66.7%、
25.0%和66.7%。
直排海污染源污水总排放量为3036.64万m3,主要污染物化学需氧量、氨氮、总氮、总磷和石油类的年排海量分别为3036.64t、148.34t、295.81t、25t和7.49t。
从沿海三市情况来看,连云港市直排入海污染源数量最多,共16家,占总数的72.7%,直排海污染物总量较大,年排放污水量约为1869.68万t,占全省的61.6%,除石油类外,其余各项污染物排放量均超过全省的50%;盐城市有直排入海污染源5家,占总数的22.7%,年排放污水量分别为1028.73万t,占全省的33.9%,主要污染物中石油类排放量较高,占全省的51.8%;南通市仅有1家直排海污染源,占总数的4.6%,直排海污染物总量较小,年排放污水量为138.24万t,占全省的4.5%,除石油类外,各项污染物排放量均占全省的10%以下。
“十一五”期间,江苏省直排海污染源排放量总体呈上升趋势,其中直排海污染源数量从2006年的16个增加到2010年的22个;主要污染物中,除化学需氧量外,总磷、总氮、氨氮和石油类年排放量均呈上升趋势,由于较2006年分别增加了54.7%、85.9%、286.8%、51.3%。
2.3基础设施工程与客水影响
江苏沿海地区经济社会欠发达,环保投入不足,集中供热、供气、污水处理、生活垃圾处置等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污水收集管网等配套设施不到位,治污设施装备水平低,尤其是废气和固废处置能力与实际需求的矛盾突出。
连云港和盐城地处淮沂沭泗流域下游,承纳了山东、河南、安徽和江苏西部近30万平方公里的上游来水,不仅区域水环境质量受上游客水制约,饮用水源安全也存在隐患;同时也进一步加重了江苏近岸海域的污染负荷。
3污染防治及环境保护对策措施
3.1加强污染源治理,控制污染物总量
3.1.1强化污水处理能力建设及固废污染防治
推进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全区域覆盖,提高区域污水处理厂的负荷率和污水管网覆盖度率。
加强污水处理厂监管,增加脱氮除磷设施。
通过接入城镇污水处理厂统一处理、就地建设小型设施相对集中处理和分散处理等方式,积极推进村庄生活污水治理,建设污泥处理处置和综合利用设施。
全面开展污水资源化利用,结合节水型城市创建活动,推动城市污水处理厂尾水深度处理和回用。
加强固废污染防治,建立完善“组保洁、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城乡统筹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加快推进城镇垃圾收运体系和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
积极推动村庄生活垃圾分类收集、源头减量、资源利用。
实施危险废物的收集、贮存、运输、利用和处理处置全过程管理及能力建设。
3.1.2全面实现工业企业达标排放
加强环境监管和技术改造,确保污水处理厂及工业污染源稳定达标排放,重点加强化工、造纸、印染、医药、制革、电镀、食品加工、酿造等行业的污染防治,积极推动重污染行业工艺废水的深度处理与回用,推进环境管理从排污口向环保设施、生产设施延伸。
全面推进清洁生产审核,尽早实现重点企业清洁生产审核工作的全覆盖。
3.1.3合理调整产业结构,严格环境准入
大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制定产业结构调整目录,提出需要“关、停、并、转、迁”的产品和企业名录。
认真落实省、市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全面开展工业园区生态化改造和循环型农
业示范园区建设,加快构建绿色产业链和资源循环利用链。
调整能源消费结构,提高非化石能源比重,加强节能,提高能效,推动低碳技术向传统产业扩散和应用。
推进减量化技术、能源利用技术、低碳建筑设计与建造技术、绿色消费技术的研发和应用,规范各级各类工业园区建设。
进一步完善环境准入制度,把减排指标完成情况作为区域项目审批的前置条件,严把建设项目准入关。
控制重污染项目引进,将单位GDP的能耗、水耗标准及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作为项目审批、核准的强制性门槛,防止产业梯度转移带来的污染转移。
继续完善并严格实施地方环境质量标准以及污染物排放标准,增加非常规污染物排放标准和优先控制污染物名录。
3.1.4控制陆域面源污染物入海总量
全面推广氮肥深施、测土配方施肥、分段施肥等科学施肥技术,提高肥料利用率,减少流失量。
加强土壤环境监测与污染防治,在通榆河等清水廊道沿线汇水区开展农业面源氮磷流失“生态拦截”工程示范,有效减少氮磷向周边水体的迁移。
推广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技术,大力推进生态农业和循环型农业建设,着力优化种植业结构,加快“三品”基地建设。
3.1.5减少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总量
开展陆域集约化畜禽养殖场废水达标排放及资源化利用。
优化畜禽养殖场布局。
加强新建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的审批管理,落实环境影响评价、排污申报、排污许可制度。
加强对规模化养殖场的环境监管,积极推进生态养殖场和养殖小区建设,推广应用节水节能饲养技术。
根据海洋功能区,加强养殖水面的科学规划,合理规划海州湾渔场、吕泗渔场的水产养殖规模和养殖方式。
推进海洋养殖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逐步禁止直接向沿岸海域水体施肥,实施生态工程化养殖,实现养殖污水的净化和回用。
加强养殖池塘清淤污泥和藻类养殖废弃物的合理处置,推动清洁生产,防治直接冲刷入海。
建立健全海水养殖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及时做好养殖海区的水质监测和海区净化工作。
3.2保护河口海湾环境,维护生态系统健康
3.2.1加大河口和海湾生态保护力度,推进海洋生态环境综合治理
对海州湾渔场、吕四渔场等重点海域实施生态修复工程,对临港产业区以及滩涂围垦、航道、港口码头附近海域等实施生态建设工程,建设多功能人工鱼礁群,开展主要经济生物资源种群恢复与增殖。
修复鸟类栖息地、产卵场、索饵场及洄游通道等重要自然生境,开展临洪河口、灌河口、长江口等重要河口生态修复与综合整治,保护滨海湿地等各类生态系统的健康,保护各级自然保护区的生态功能。
逐步构建海岸带和近海生态屏障,恢复近岸海域污染物消减能力和生物多样性维护能力,提高抵御海洋灾害以及气候变化的能力。
3.2.2保护海岸带湿地,限制无度开发
强化海岸带综合管理,控制沿岸土地的非生态开发。
对已建的污染环境、破坏景观的工程项目进行一次清理和整改,保护海水浴场、重要渔业水域、海水淡化取水区等需要特殊保护的重要区域。
在建港、填海、航道整治、污泥疏浚和沉积物环境整治过程中,实施预防污染物扩散跟踪监管,防止损害海洋水产资源。
苏北浅滩要逐步提高产业用地效率,避免盲目扩张占用滨海湿地和岸线资源。
依法开展滩涂围垦开发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充分考虑沿海滩涂淤涨、演变规律和生态服务功能,坚持严格论证、适度开发的原则,分析论证滩涂围垦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湿地生态系统的影响,科学确定滩涂围垦规模和范围。
3.2.3完善海洋自然保护区建设
加强海州湾海湾生态系统与自然遗迹海洋特别保护区、蛎岈山牡蛎礁海洋特别保护区、海洲湾对虾种质资源保护区、江苏省蒋家沙竹根沙泥螺文蛤省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等已建海洋保护
区的建设,选划建设建立前三岛海洋特别保护区、开山岛海洋特别保护区、麻菜珩领海基点保护区、外磕脚领海基点保护区、东沙海洋特别保护区、竹根沙海洋特别保护区和顾园沙海洋特别保护区等7个海洋类型保护区。
3.2.4积极落实渔业资源保护相关政策和措施
坚持禁渔区、休(禁)渔期、捕捞许可证等休渔管理政策。
完善制定相关政策,大力实施海洋捕捞渔民转产转业工程和海洋伏季休渔,进行海洋渔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有计划的控制海州湾渔获总量,进行适度捕捞,使有限的渔业资源得以休养生息,保证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开展海底植被增殖,选择可繁殖的海底及潮间带植物引种,特别是在污染河口种植,以充分利用过多的营养盐。
在重要河口、港湾和生态环境较好的重要渔业海域(海州湾、吕泗渔场等),实施大规模人工增殖放流工程,研发建立人工鱼礁群礁体材料与制作技术,建设多功能人工鱼礁群,开展主要经济生物资源种群恢复与增殖。
3.2.5加强海漂垃圾的治理,对海洋倾废实施严格控制和管理
沿海三市要建立定期的海漂垃圾打捞和处理工作机制,并以此为契机,开展海洋污染治理宣传教育,加强海洋污染治理的国际合作。
控制、调整、优化近岸海域倾倒区的区域布局,科学选划建设海洋倾倒区。
加强海洋倾倒区监督管理和执法监察。
实行倾废跟踪监测制度,严格控制海上废弃物倾倒的种类、数量,禁止倾倒危险废物。
建设废弃物集中处置与资源化利用示范工程,鼓励、推广废弃物综合利用,减少废弃物海上倾倒量。
开展已有海洋倾废区的清理和评估,对海洋生态系统有明显影响的海洋倾废区立即停用和关闭,进行环境恢复。
3.2.6船舶和港口实施油类和有毒污染物“零排放”计划
加强对港口和海运船舶的环境监督管理,建设船舶废油、散装危险化学品洗舱废水、船舶生活污水和垃圾的收集、储存、处理处置,港口全面配备溢油应急设备,建立覆盖全省海域的船舶污染物排放跟踪系统。
严格执行压载水和港口作业区管理规定,建设港区污水接收处理设施,实施船舶、舰艇及港口作业区污染物零排放计划。
禁止各类船舶排放含有有毒液体物质的压载水、洗舱水或其残余物、混合物;有散装有毒液体物质码头的港口,要完成接收含有有毒液体物质的压载水和洗舱水设施建设。
优化港口装卸工艺,采取防尘、抑尘措施,加强粉尘污染防治。
3.3重点区域污染防治措施
由于江苏近岸海域目前普遍存在入海径流携带超量污染物入海,直排企业不达标排放,临港开发区快速扩张以及部分海区网箱养殖不合理、过度捕捞等问题。
导致海洲湾,灌河口和苏北浅滩等重要区域环境质量下降,部分近海域赤潮、绿潮频发。
应采取有针对性的防治措施来减缓环境恶化,降低污染风险。
3.3.1实施直排海污染源达标整治
应尽快实施直排海污染源达标整治,确保100%达标排放,到2015年,实现沿岸直排口以及深海排放口在线监视监测系统全覆盖。
3.3.2加强工业园区污染防治和特征污染物监管
重点规范含化工、电子产业定位的园区建设,确保污水管网与污水处理厂同步建设,污水处理工艺与废水性质相适应。
进一步完善工业园区尾水监管,将硝基苯类、苯胺类、挥发酚、多氯联苯、多环芳烃等有毒有机污染物纳入监测监控范畴,同时强化重金属污染防治。
鼓励有条件的园区和企业建设中水回用系统,全面开展污水资源化利用。
3.3.3加强近岸海域水产养殖污染防治
严格划分禁养区、限养区和适养区,调整水产养殖结构和布局,积极推行生态养殖模式。
建立健全海水养殖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全面、准确、快速地监测海水养殖生态环境质量状况;加强工厂化养殖的排污监控。
到2015年,大型围海养殖区养殖污废水排放口安装率达到100%。
3.3.4合理开发沿海滩涂和岸线资源
依法开展滩涂围垦开发规划及工程的环境影响评价,充分考虑沿海滩涂淤涨、演变规律和生态服务功能,分析论证滩涂围垦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湿地生态系统的影响,科学确定滩涂围垦规模和范围。
积极探索高效、节约的滩涂资源利用模式,优先用于发展现代农业、耕地占补平衡和生态保护建设,生态用地所占比例不少于20%。
3.3.5加强环境监管和预警应急能力
进一步加强陆源污染监管,在重要入海口和近岸海域建设水质自动监测站,港区配备应急监测船及仪器设备,特别是以石油、化学品运输为主的徐圩港、赣榆港、洋口港等港区,必须建立和完善溢油、化学品泄漏的应急预案。
在海州湾建立赤潮、绿潮监测预警体系,提升应急反应能力。
3.3.6实施主要入海河流水环境综合整治
组织实施排淡河、蔷薇河、古泊善后河、灌河、射阳河、王港河、栟茶运河等入海河流水环境综合整治,积极建设跨省、市界断面水质自动监测系统,协调解决污染纠纷,督促上游地区采取有效措施,推动石梁河水库、龙王河、绣针河(石门头河)等跨省界和新沂河、蔷薇河、沂南小河、南六塘河、古泊善后河等跨市界水污染防治工作的深入开展和河流水库水质的持续改善。
同时开展灌河口等滨海湿地保护与修复。
4结语
江苏省近岸海域污染防治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逐步改善沿海三市及近岸海域水环境质量具有重要作用。
通过加快产业优化升级,促进节水减污,完善城市和乡村治污基础设施,污染源整治及河口海湾生态环境保护的一系列措施的实施,有利于生态与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将使沿海三市及近岸海域水环境质量从根本上得以改善,居民生存的基本条件得到强有力保障,对于社会稳定和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凌晰,刘文新,陈江麟,等.黄海近岸表层沉积物中PAHs的分布特征与潜在风险[J].环境科学学
报,2008,28(7):1394-1399.
[2]沈永明.江苏近岸海域营养盐类污染分布特征与评价[J].生态环境学报,2010,19(1):6-10.
[3]Wang Xu-chen,Sun Song,Ma Hai-qing,et al.Sources and distribution of aliphatic and polyaromatic hydrocarbons
in sediments of Jiaozhou Bay,Qingdao,China[J].Marine Pollution Bulletin,2006,52(2):129-138.
[4]Wu Ying,Zhang Jing,Mi Tie-zhu,et al.Occurrence of n-alkanes and 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 in the core
sediments of the Yellow Sea[J].Marine Chemistry,2001,76(1-2):1-15.
[5]金浩波,黄卫.江苏沿海地区水污染现状及防治对策[J].环境导报,2001,(1):42-44.
[6]江苏省环境保护厅.江苏省近岸海域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R].南京:江苏省环境保护厅,2011.
[7]尹荣尧.江苏省沿海化工业发展的环境风险格局与政策调控研究[D].南京:南京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
[8]周家艳,李冰,黄夏银,等.基于层次分析法的生态敏感海岛开发决策研究——以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环评为
例[J].海洋科学,2012,36(5):1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