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事业史06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中华民国成立之初自由新闻体 制的确立
具体措施: 1、用根本大法的形式规定了公民的言论出版自由。 • 在《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明确规定了之一权利。并采取措 施保证这一权利的实现,如颁布有关核减新闻邮电费的法令。 • 废除清朝时限制言论自由的旧法规,颁发促进新闻事业发展 的新法令。 •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及其他新闻相关法律、法令的颁行, 确立了以言论自由为本的新闻法制原则,标志着自由新闻体 制在中国的建立。 2、关于《中华民国暂行报律》的发布和废止。 • 其发布,是新闻法制的体现。其废止,体现了新闻界对自由 的强烈渴望,体现了新闻界巨大的力量,也体现了政府对新 闻事业的重视,但也带来了明显的负面作用。
二、北洋军阀对自由新闻体制的扭曲
1、根本原因:专制与自由的先天对立。北洋军阀妄图建立封建专 制统治必然与要求实现言论出版自由及政治自由的新闻界产生 尖锐对立。 2、袁世凯对新闻事业的破坏及对新闻人的迫害。 • 创办御用报纸。北京的《金刚报》、《亚细亚日报》,长沙的 《国民新报》为袁说话,为其称帝摇旗呐喊。《亚细亚日报》 被称为“袁氏大喇叭”(文丐的典型代表薛大可) • 垄断、收买报纸和报人。 • 暴力压制和迫害异己报纸和报人。这导致了“葵丑报灾”的出 现。在1913年,先前的500家报纸在袁世凯的破坏和迫害下只 剩下139家。 • 以法律条文限制和扭曲言论出版自由,使其反动行为合法化。 1912年,颁布限制重重的《报纸条例》。然后,又颁布《出版 法》、《修正报纸条例》、《新闻电报章程》、《电信条例》、 《著作权法》等法律限制新闻出版自由。
《申报》的企业化策略。
• 大力开展广告业务。聘张竹平为经理,设
广告推广科,派外勤四处招揽,代设计广 告。 • 加强发行。设报纸推广科。把报纸推广到 市外。 • 加强基础建设,更新技术设备。5层高楼, 滚筒式印报机,成为设备最新的报纸。
《新闻报》的企业化策略
• 加速资金周转。 • 开拓经济新闻。将经济新闻扩为专版,重
新闻事业职业化之表现:
• 二、记者的职业化。 • 在我国最早出现“记者”一词的日期是1905年3月10日
上海《申报》,一篇题为《论今日各国对中国之大势》的文章 中。1905年以前,中国的新闻记者从“笔者”、“笔耕 者”、“笔受者”到“友人”、“访友”、“访事”、“访 员”,然后又由“访事”、“采访”、“访员”到“记者”。 1875年(清光绪元年)7月7日,《申报》首次刊登招 聘访事的广告,应聘担任访事的条件是:“必须学识兼长,通 达事务,并为人端正,实事求是者。”并称:“薪金当从丰酬 送,愿者来馆面议。”“访事”就是“记者”的前称,从这个 中国最早的记者招聘广告上看,首先把广义的“笔者”、“笔 耕者”、“笔受者”趋向专业化,然后又突出了新闻报纸的特 性,再后规范了从业人员的身份特征权利义务。1905年3 月10日《申报》载文《论今日各国对中国之大势》,文中有 这么一句:“记者又何必须再烦笔墨以渎吾同胞之听哉!”再后自 1905年3月21日以后,《申报》连续出现了“记者”、 “新闻记者”的称谓用词,其使用频率也高起来。
报纸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处于一种重业务而轻经 营管理的状态。民国之初,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为报纸的企业化提供了条件,而反动军阀的文化 高压在客观上给报纸把精力集中到经营上来创造 了一个外部的压力,在此背景下,一些较具规模 的民营报纸率先向现代企业化报业方向迈步。报 纸企业化的根本特点在于一切以赢利为中心。
第五章 民国初年新闻事业 在曲折中的发展
第一wk.baidu.com自由新闻体制的确立和扭曲
一、中华民国成立之初自由新闻体 制的确立
背景: • 1、中华民国的资产阶级性质为自由新闻体制的确 立提供了政治土壤。 • 言论出版自由被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家推崇为“一 切自由中最重要的自由”,也一直是中国资产阶 级知识分子的理想和追求。民国的创立无疑使得 这一自由的实现提供了可能。 • 2、压制已久的言论出版自由的愿望发展成为了实 现自由的无比热情。
二、北洋军阀对自由新闻体制的扭曲
3、北洋军阀对新闻事业的继续破坏 • 沿用袁世凯统治时期颁行的有关新闻事业的法律、法令限制新 闻事业发展。 袁世凯时期的《报纸条例》虽然被废止,但《出版法》仍被继 续沿用,不仅成为北洋军阀政府钳制与迫害进步报刊与报人的 主要法律依据,甚至还被帝国主义租界当局用作镇压租界内中 国人民反帝宣传活动的工具。 • 制定钳制新闻事业的新法规。 制定《检查报纸现行办法》,规定政府有关部门须每天购买各 种报纸检阅。1918年,设立“新闻检查局”。修订了《报纸法 案》、《管理印刷营业规则》等法律。 • 限制新闻事业的新发展。 1923年,广播事业出现,美国人奥斯邦在上海建立了中国第一 座无线电广播电台。对于之一全新的传播媒介,北洋政府竟然 特意炮制出《装用广播无线电接收机暂行规则》。
黄远生
• 真正的职业记者从黄远生开始。他的记者生涯是从1912年创办和

• • •
主编《少年中国》周刊开始的。最出名时,任上海《时报》、 《申报》驻北京特约记者,为其撰写 北京通讯。他善于调查研 究,勤于采访交人广,以擅长写新闻通讯著称于世,是我国新闻 通讯的奠基人。 被称为“报界之奇才”。黄远生对新闻记者提 出的“四能”要求,即脑筋能想,腿脚能奔走,耳能听,手能写。 为了躲避袁世凯的纠缠,1915年避往上海,12月到达旧金山不 久被枪杀。他死后,其友人将他的文章收集整理,出版了《远生 遗著》,是中国第一部通讯集。黄远生的新闻通讯的特点表现在 1、题材的重大。他报道的人物有孙中山等中国政府和中国政治 的代表,善于从他们 身上发掘重大新闻,如揭示了袁世凯“权 谋百出,专以手段胜”的伎俩。他报道的事件很多,如日本提 的“二十一条”等,这些事件都是当时社会矛盾的反映,从某种 意义上来说,黄远生的通讯是当时社会的一面镜子。 2、敢言,不畏权贵。 3、通过细节说话。如《外交部之厨子》。 4、语言通俗生动。
第五章 民国初年新闻事业 在曲折中的发展
第二节 新闻事业的职业化和报纸企业化的开端
背景:
• 1、报纸与杂志、新闻与文学之间界限的
模糊。 • 2、记者地位的低下及非职业化。 • 3、资产阶级的政治宣传以及不同政治集 团之间的斗争,使得政治报刊成为报业主 流,政论成为报纸第一主角,“新闻纸” 被办成“政论纸”。
邵飘萍
• 我国不可多得的“新闻全才”。但以采访最为见
长。采访不走寻常路,注重时效;《申报》聘他 为特派驻京记者,第一个有特派头衔的记者,期 间为之撰写的《北京特别报道》很受欢迎。1916 年在北京创办新闻编译社,既采编本国新闻,也 选择外电,向北京各报发稿。 1918年在北京创办 《京报》,自任社长,以“铁肩棘手”为座右铭。 同时他还兼任北大新闻研究会导师。他最擅长新 闻采访,所著《实际应用新闻学》是我国最早的 新闻采访专著之一。因得罪张作霖与1926年4月 26日被杀。
新闻事业职业化之表现:
一、新闻报道的加强。 政党报刊的消亡以及北洋政府的高压,使得想要存活 的报纸不得不小心翼翼办报,为避免言论致祸,纷 纷采取轻言论重新闻的办报方针,这反而使得新闻 报道工作较前有了很大进步。具体表现在: 1、报纸上消息的比重加大,电讯增多。 2、新闻报道方式的改进。比如重要消息的字体加大; 新闻摄影照片运用越来越多;出现了新闻专版,如 《新闻报》、《商报》的商业新闻等。 3、记者的功能日益显现。各大报都重金聘记者长驻 北京,个别大报还派出了驻外记者,以加强国际新 闻的报道。
林白水
• 人称犀利报人。办《新社会报》,笔锋犀
利,称曹锟所贿议员为“猪仔”,称张宗 昌智囊为肾囊。1926年8月6日被杀,与邵 飘萍被杀不距百日,人称“萍水相逢百日 间”。 • 这一时期负有盛名的新闻记者还有刘少少、 徐彬彬、胡政之、张季鸾等人。
三、报纸的企业化
• 报纸企业化是新闻事业职业化的另一个重要表现。
金聘经济专家主持。 • 设无线电收报台,国内报业首家。 • 注重广告,广告业务比《申报》发展更快, 但多就易滥。
四、新闻通讯事业的发展与广播事 业的诞生。
1、通讯社的出现与发展。 • 在此之前,中国报纸基本上是新闻采发合一的模式, 除了1872年路透社在上海设立了远东分社外,中国报 业无自己提供新闻的专业通讯社。1904年,第一个通 讯社由骆挺侠在广州创建。民国成立后,通讯社得到 真正发展,到1918年,通讯社达到20多家,20年代后, 全国达160余家。 2、广播事业的诞生与发展。 • 同样由外国人最先经办。1923年,上海“大陆报—— 中国无线电公司广播电台”开播,是中国境内第一座 广播电台。1926年,哈尔滨广播无线电台成立,是国 人自办第一座电台。 • 1927年,第一家私营商业电台上海新新公司广播电台 开播。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广播传媒在社会上影响 甚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