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红色文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西红色文化
厚重辉煌的山西革命历史,铸就了光耀千秋的山西红色文化。
山西的共产党员和人民群众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了气贯长虹的革命老区精神,催生了壮美瑰丽的红色文化,始终激励着我们攻坚克难,一往无前。
革弊立新、激浊扬清,的优秀红色文化
一、从红色山西历史感知山西红色文化
山西红色文化,形成于中国共产党在山西领导人民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而进行的伟大革命斗争实践中。
山西红色文化的长城,是由党领导山西人民前赴后继、英勇奋斗所创造的彪炳天地的业绩、所谱写的波澜壮阔的史诗熔铸而成,一砖一石,历久弥新。
山西有着革命的传统。
山西辛亥起义是山西革命斗争的起点。
1911年山西辛亥起义成为辛亥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曾对辛亥革命的成功产生过积极的作用和影响。
同盟会山西支部实施“南响北应”战略,策动响应武昌起义的太原起义,推翻了清朝在山西的统治。
特别是太原起义成功后,武装力量东出娘子关,与在河北的武装力量组成燕晋联军,扼守南北交通要冲,切断了清廷与南方的联系,有力地支援了南方革命。
1912年孙中山先生考察山西时说到:“去岁武昌起义,不半载竟告成功,此实山西之力”,这是对山西辛亥起义在辛亥革命中的重要地位及作用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
在辛亥革命前,1905年孙中山创立的中国同盟会在日本东京成立时,山西留日学生纷纷入会,到1906年入会的竟有50多人,这在中国北方为各省之冠。
同盟会山西支部成立后又有一批在山西入会。
辛亥革命历史风云中,山西有许多仁人志士举起义旗,勇往直前,投入推翻帝制、创立民国的革命斗争。
中国共产党在山西领导人民进行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历史,是中国共产党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党的历史、中国革命历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一)山西是响应五四运动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建立地方党团组织较早的省份之一。
1919年北京爆发五四爱国运动,山西响应迅即,有组织的山西大学等11所学校的2000多名学生在太原集会游行,支持和声援北京学生的爱国斗争。
五四运动影响所及,以山西青年学生为先锋及各界的积极响应,推动了山西反帝爱国斗争,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山西的传播。
1921年5月成立太原社会主义青年团,1924年初夏成立中共太原支部。
山西党组织的建立,揭开了山西革命斗争历史的崭新篇章。
在建党初期和国共合作进行轰轰烈烈的大革命中,党领导山西革命斗争,组织发动学生运动和工人运动,处于全国革命斗争的前列。
山西涌现出和走出了高君宇、贺昌、彭真、徐向前、薄一波等一批共产主义运动先驱和革命家。
(二)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山西是北方地区创建中国工农红军最早的省份之一,也是北
方地区第一支正规红军的诞生地。
1931年5月,山西党组织领导创建了中国工农红军晋西游击队。
同年7月,山西党组织发动平定武装起义,创建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四军。
这两支红军在吕梁山、太行山燃起革命武装斗争星火,成为党在北方地区创建革命根据地,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重要实践和尝试。
红二十四军是党在北方地区创建并开展革命武装斗争的第一支正规红军,转战五台山,落脚太行山北段的河北阜平县,创建了中华苏维埃阜平县政府,这是北方地区第一个县级苏维埃政权。
后来,两支红军遭敌“围剿”,艰苦转战,余部由晋入陕,与陕北红军会合。
其中,红军晋西游击队到达陕北后,与刘志丹领导的南梁游击队会合,两部合编为西北反帝同盟军。
随后部队先后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六军。
在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党和红军领导人领导下,创建、坚持了陕甘革命根据地。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党在山西领导开展革命武装斗争,力图“创建苏区,将山西变为江西第二”,成为“星火燎原”革命局面的重要组成部分,给了劳苦大众以崭新的希望,使苦难中的山西人民认识到共产党和工农红军是为老百姓谋利益、求解放的政党和军队,为后来在山西创建革命根据地打下了重要的党的工作基础和群众基础。
(三)山西是红军北上抗日的战略通道,毛泽东提出“经营山西”的战略构想,把山西摆到关系中国革命和抗日战争全局的重要地位。
1935年10月,党中央和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硕果仅存”的陕甘根据地成为党中央的“落脚点”,党领导中国革命的大本营在大西北建立起来。
同时,又面临一个很迫切的问题,就是有了“落脚点”之后,如何再造中国革命的战略基地,扩大抗日力量和主力红军,争取迅速对日作战。
1935年12月,在瓦窑堡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治主张,决定东征。
1936年2月,毛泽东、彭德怀率中国人民红军抗日先锋军东征山西。
红军一举突破阎锡山的黄河防线,占领晋西吕梁山数百里地区。
中共中央政治局在东征前线孝义县大麦郊、隰县石口和石楼县罗村、四江村连续召开了著名的晋西会议,重点研究讨论军事战略方针问题。
毛泽东指出:“红军将来主要做山西的文章”。
“经营山西,是对日作战的重要步骤”。
毛泽东在发出的有关电报中多次阐明,红军首先是在山西创建比陕北更大的根据地,建立模范的人民政权,成为号召全国革命的中枢。
“山西的经营是必不可少的,因为没有山西即不能设想同日帝进行大规模作战”。
从1936年2月20日开始渡河东征,到5月5日全部回师陕北,红军东征山西历时75天,转战晋西吕梁、临汾、运城等地50余县,横扫大半个山西。
东征期间,有8000多名山西工农子弟参加红军,是红军当初进入山西时人数的一半以上,从而壮大了红军队伍。
红军在山西筹款30余万银元,连同筹集物资,约合计50万元左右,为解决陕甘根据地的经济困难和增强红军的实力,发挥了重要作用。
特别是红军东征,宣传了中
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扩大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影响,初试建立抗日根据地,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开展。
红军东征为后来全国抗战爆发后八路军开赴山西创建抗日根据地打下了重要基础。
历史表明:中国革命的重心由南方转到北方后,在中国革命再度蓬勃兴起中,党中央以陕甘根据地为“落脚点”,下大力“经营山西”,把山西摆到推动中国革命和抗日战争的战略基地重要地位。
(四)全国抗战爆发后,中共中央和毛泽东部署山西为华北敌后抗战的战略支点。
抗日战争时期,山西是华北敌后抗战的中心,八路军三大主力师东渡黄河,开赴山西抗日前线,山西成为八路军深入敌后开展游击战争首先的立足地。
八路军总部在抗日战争时期一直驻在山西,长期坚守太行,山西成为党领导下的华北抗战的指挥中枢。
中共中央北方局八年全国抗战长驻山西,具体领导党在华北的工作,山西成为实施发动全民抗战的策源地。
可以这样说,推动兴起全民抗战、创建敌后抗日根据地的伟大开端在山西。
山西是八路军出师抗日的立足地,也是八路军实行和坚持华北抗战的出发地。
八路军依托山西,实施三次战略展开,开辟了广阔的华北敌后战场,逐步形成了晋察冀、晋绥、晋冀鲁豫和山东四大抗日根据地。
(五)山西最早成功实践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成立“牺盟会”、“战动总会”和组建山西新军是全国的创举和范例。
毛泽东亲自部署山西统一战线开展,多次亲笔致信山西地方当局阎锡山,安排多方以多种渠道做阎锡山的统战工作,指出“北方统一战线非常要紧”,“晋绥应放在第一位”。
中共与阎双方达成在太原建立中共秘密联络站和中共秘密电台,以及开辟晋陕秘密交通线和晋陕通商等协议。
1936年10月,中共中央北方局派薄一波等到山西,专做山西地方实力派阎锡山及其军政上层的统战工作,他们接办和改组了“牺盟会”,运用官办的合法的组织,戴“山西帽子”,实际上实行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发动抗日救亡群众运动。
中国共产党与阎锡山形成特殊形式的抗日统一战线。
此后,大批共产党员和抗日进步人士进入山西,北平、天津、上海、河南、湖北等22个省市爱国青年成批涌向山西,使山西成为全国抗日救亡声势最大、动员民众抗日最广泛的特殊地区。
中国共产党运用特殊形式统一战线,通过“牺盟会”培养党政军民各级干部、掌握抗日政权、组建山西新军、建立抗日救国群众团体,动员组织群众抗战。
全国抗战爆发后,周恩来莅晋代表中共中央与阎锡山商谈八路军开赴山西抗日前线开展游击战争部署问题,提议合组第二战区战地总动员委员会,实施战争全部动员和组织游击战争。
经过谈判,1937年9月20日正式成立了第二战区民族革命战争战地总动员委员会。
国民党元老、爱国将领续范亭担任“战动总会”主任委员,中共派邓小平、彭雪枫、程子华、南汉宸参加了“战动总会”的领导工作。
“战动总会”是中国共产党与地方当局阎锡山在一个战区合作的统一战线组织,共产党、八路军派出代表,
以公开的身份参与领导,双方形成固定的组织、共同的纲领,这在当时全国还是第一例。
“战动总会”在晋西北、在晋察绥战地充分发挥了动员组织群众、武装群众,配合八路军开展游击战争,协调各方面力量共同抗日的战时政权作用。
党在山西运用统一战线组建了山西新军。
山西新军名义上属于阎锡山军队建制,实际上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与八路军并肩作战的抗日武装。
山西新军有4个决死纵队,一个工人武装自卫纵队,3个政治保卫旅,3个保安司令部,1个暂编第一师,共计50个团,兵力最多时达7万人。
1940年山西新军归入八路军的战斗序列。
(六)山西是华北敌后抗战的主战场之一,保卫陕甘宁边区、保卫党中央的坚固屏障。
山西作为华北敌后抗战的主战场之一,八路军广泛开展游击战争,军民筑成铜墙铁壁,陷敌于人民战争汪洋大海,取得了辉煌战绩。
八路军首战平型关一举歼灭日军千余人,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取得了全国抗战开始以来中国军队对日作战的第一次大胜利,极大地振奋了全国军民的胜利信心,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
国共合作进行忻口战役,八路军的雁门关伏击战、夜袭阳明堡日军飞机场烧毁敌机24架,使敌进攻忻口的物资供应濒于断绝和失去了空中轰炸优势,创造了国共两党和军队在军事上密切合作、共同御敌的范例。
八路军七亘重叠设伏、广阳伏击战、神头岭伏击战、响堂铺伏击战、长乐急袭战、午城井沟战役战斗等,被称为“典型的游击战”。
山西是百团大战的主战场,破坏正太、同蒲、白晋等铁路交通线,一度攻占日军坚固设防的天险娘子关。
百团大战给日军企图分割各抗日根据地军民的“囚笼政策”以沉重打击,极大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振奋了全国军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
八路军黄崖洞保卫战激战8昼夜,歼灭日军1800余人,八路军伤亡350人,创造了敌我伤亡6比1的光辉战绩。
八路军洪洞韩略伏击战,一举歼灭日军“战地观战团”军官120余人及护送部队60余人,其中包括少将旅团长服部直臣和6名联队长,这是中国军队在抗日战场上一次消灭日军军官最多的著名战斗。
正因为有这件事的发生,华北派遣军司令冈村宁次被日本天皇召回东京,受到训诫。
8万余沁源军民对深入根据地腹心区的日军展开历时两年半的围困战,终于赢得了胜利,被誉为“敌后抗战中的模范典型”。
根据毛泽东“把敌人挤出去”的指示,晋西北开展了“挤敌人”斗争,围困芝兰、岔口等敌据点,受到毛泽东赞扬:“打出威风来,扩大自己,挤小敌人。
”据1937年7月至1947年7月的统计,在晋察冀、晋冀鲁豫、晋绥三大抗日根据地,党领导的抗日军队共进行大小战斗6万余次,毙伤俘日伪军合计约38万人。
仅据在山西境内八路军主力部队和地方兵团进行的70次著名战役、战斗统计,歼灭日军近7万人,占侵略华北日军总数22万人的31.8%。
以山西为中心的敌后抗日根据地,形成了阻敌西进的屏障,保卫陕甘宁边区、保卫在延
安的党中央的前卫阵地。
抗战初期,八路军一二○师主力、一一五师主力分别扼守黄河以东地区,创建晋西北抗日根据地和晋西南抗日根据地,开展游击战争,粉碎日军的围攻,打击和牵制日军,打破了日军渡黄河西犯的企图,保卫了陕甘宁边区。
后来形成的晋绥抗日根据地,绥远大青山抗日根据地是其重要组成部分,成为陕甘宁边区的北方门户。
以山西为中心的晋绥、晋察冀、太行、太岳抗日根据地,在战略上协同配合,相互策应,共同担负了保卫和支援陕甘宁边区、保卫和支援党中央的重任。
(七)山西被称为“八路军的故乡,子弟兵的摇篮”,山西人民为夺取抗战胜利作出了巨大牺牲和突出贡献。
抗战时期,山西全省有105县,总人口1147万人,日军侵晋,烧杀抢掠,围攻“扫荡”,仅制造一次杀害千人以上的惨案就有12起,据初步统计,造成全省伤亡共计276.18万人。
另据统计,仅在册的包括革命战争时期尤其是抗日战争时期牺牲的山西籍革命烈士为10.5万人。
山西各地参加八路军的热血青年有60余万人。
八路军由抗战全面爆发时的4万多人发展到抗战胜利时的102万人,其中,晋察冀部队以一一五师入晋“五台分兵”留下的3000余人为基础发展到32万人,晋绥部队以一二○师入晋时的8000余人为基础发展到8.5万人,晋冀鲁豫部队以一二九师入晋时的9000余人为基础发展到30万人,八路军发展壮大,与山西青年一批又一批的参军热潮密不可分。
山西人民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尽最大努力供应了战争需要的粮食、被服和各种军需物资,担负了繁重的抗战勤务,踊跃支前。
山西人民以无私奉献的情怀,竭尽所能提供了兵源、人力、物力、财力的支援,为夺取抗战胜利作出了突出贡献。
晋绥边区人民在异常艰苦条件下赤诚奉献支援陕甘宁边区、支援党中央。
据不完全统计,1940年到1945年,晋绥边区支援中央的经费占到边区财政的50%到60%,而吕梁几个专区则占到70%,其中仅1943年上缴中央的经费就占到了吕梁几个专区各县财政总收入的81%。
(八)解放战争时期,山西是全国解放战争的战略前进阵地、重要兵源基地、后勤保障基地和干部输出基地。
1945年9月至10月,中共中央军委命令刘伯承、邓小平集中太行、太岳、冀南3个野战纵队和地方部队发起上党战役。
上党战役是解放区军民抗战胜利后对国民党军队进攻解放区取得的第一个自卫反击战胜利,保卫了抗战胜利果实,配合了毛泽东在重庆同蒋介石国民党的谈判斗争,也标志着从山西揭开了解放战争的序幕。
抗战胜利后,党中央提出了“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方针,指示各根据地派大批干部进入东北。
1945年9月,林枫、吕正操率领晋绥军区部队一个团,以及连以上干部400余人开赴东北,太行、太岳、冀晋区党委也各抽调一批干部开赴东北,执行向东北发展的战略任务。
1947年刘邓大军出太行,突破黄河天险挺进鲁西南,经略中原,千里跃进大别山,由此揭开人民解放战争战略进攻序幕,太行区抽调1600名干部、8万名民兵民工和太岳区抽调3000余名干部随军参战支前;陈谢集团从晋南豫北强渡黄河,挺进豫西开辟新的战略区,太行区抽调1万名民兵民工,太岳区抽调数千名干部和4万名民兵民工随军参战支前。
随着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和土地改革的普遍深入,广大土改翻身农民参军热情空前高涨,保证了人民军队兵源的补充和扩大。
解放战争时期,山西有30万土改翻身农民参加人民解放军。
并有百万民兵民工参战支前。
晋西北吕梁解放区成为党中央的战略后方。
1947年3月,面对国民党军队的重点进攻,中共中央实施战略大转移,主动撤离延安,将中央和军委两大机关分为三个部分,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等组成中央前方委员会继续留在陕北,转战陕北,主持中共中央和人民解放军总部的工作;刘少奇、朱德、董必武等组成中央工作委员会赴河北省西柏坡,担负中央委托的工作;叶剑英、杨尚昆、李维汉、李克农、邓颖超组成的中央后方委员会,于1947年4月11日在晋西北临县成立,统筹后方工作。
中央后委机关及转移过来的有3200多人,最多时5500多人。
随中央后委在临县的,一度时间还有中共中央西北局、陕甘宁边区政府机关。
中央后委在临县,作为党中央的三个工作中心之一,在党中央与各战区协调联络、对外宣传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驻扎一年,于1948年5月与中央前委、中央工委在河北省西柏坡会合,中央后委结束其历史使命。
1947年4月,与中央后委在临县成立同时,刘少奇、朱德率中央工委赴河北省西柏坡路经山西。
1948年3月至4月,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率中央前委和解放军总部向河北省城南庄、西柏坡转移时路经山西。
毛泽东在兴县蔡家崖召开的晋绥干部会议上发表了重要讲话,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发表了重要谈话。
解放战争时期,山西老区及半老区掀起大规模的普遍的土改运动,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广大农民分得了土地,实现了“耕者有其田”,基本完成了消灭封建生产关系的伟大社会变革,并为党领导全国解放区土改创造了经验。
山西革命老区在血火战争年代锤炼、培养、成长了大批干部,不仅为夺取抗战胜利造就了干部力量中坚,而且为夺取解放战争胜利、迎来新中国诞生造就了大批治党、治国、治军的优秀干部。
解放战争时期,山西作为干部输出基地,有2.5万名干部北上、西进、南下,支援全国解放战争和开辟新区工作,仅成建制南下湖南、福建、四川,接管地方政权的干部就有1.2万人。
(九)山西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开国领袖和将帅工作战斗留下光辉足迹最多的省
份之一,山西涌现出众多著名革命英烈和英模人物。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任弼时、邓小平、彭德怀、叶剑英、彭真、杨尚昆、左权、刘伯承、贺龙、关向应、罗荣桓、徐向前、聂荣臻、薄一波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我党我军领导人和高级将领,都曾在山西运筹帷幄,挥师作战,忘我工作战斗。
初步统计,开国将帅中10大元帅全部,10位大将中的9位,1594位上将、中将、少将其中的983位,共1002位都曾在山西工作战斗,建立了彪炳天地的丰功伟绩。
山西这块红色的英雄的革命热土,从建党早期、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到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涌现出众多著名英烈和英模人物。
他们的事迹感天动地,可歌可泣。
山西革命英雄谱在中国革命史册上闪射着耀亮的光辉!
综上所述,中国共产党在山西领导人民进行伟大革命斗争,山西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特别是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居于重要地位,发挥了特殊作用,作出了重大贡献。
就在这个历史过程中,形成了山西红色文化。
二、山西红色文化的丰富内涵和传承价值
伟大的时代产生伟大的精神文化。
山西红色文化是历史留给今天的无比宝贵的政治财富和精神财富。
(一)山西红色文化蕴含了一个大道理:中国共产党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付出最大的牺牲和作出最大的贡献,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和核心作用形成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
这是山西红色文化的突出主题和鲜明主线。
山西革命历史表明,在人民的探索奋斗中,在中国共产党诞生后有了山西地方党组织的建立,党的活动和影响日益扩大,山西人民驱除黑暗、追求光明的革命斗争有了坚强的领路人。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山西有党在艰苦卓绝环境中带领人民坚持不懈斗争,点燃革命武装斗争星火,山西人民闹翻身求解放的希望就一直在。
特别是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党在山西领导人民浴血奋战、顽强拼搏,不畏艰险、敢于胜利,山西作为革命根据地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这在党的历史、中国革命历史上谱写了尤为厚重辉煌的篇章。
山西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历史昭示人们: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在人民解放的时代趋势下,谁在斗争中表现得最坚决、最彻底、最勇敢,谁就能够赢得人心;谁能够切实解决人民大众在政治和经济上的迫切需要,谁就能够赢得人民的拥护;谁能够正确指明和代表中国的前途,谁就能够成为未来的旗帜。
夺取抗日战争伟大胜利,中国共产党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抗战胜利后只用了短短几年时间,中国共产党便带领人民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走上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崭新道路。
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始终站在时代前列,引领时代前
进,这是历史的逻辑。
今天,我们就是要用山西红色文化揭示的这个大道理教育激励人,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永远铭记党恩,坚定不移跟党走。
(二)山西红色文化充分展示了山西革命热土最为昂扬的爱国主义精神。
这是山西红色文化的深厚底蕴和基本内容。
全国抗战爆发后,由于八路军三大主力师开赴山西抗日前线,八路军总部和中共中央北方局移驻山西,由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山西的成功实践,山西造成了华北抗战的特殊局面。
三晋大地以工人、农民为主体的抗日群众运动蓬勃兴起,人民群众登上了坚持抗战实现民族解放的历史舞台。
全国各地成千上万的爱国志士、热血青年涌向山西,投身民族抗战的伟大洪流。
各阶级、各党派、各民族、各行业共赴国难,一致抗日,国共两党和军队合作抗战,八路军在人民群众的支持下胜利开展游击战争,英勇打击日本侵略者。
三晋大地谱写了全民抗战的爱国主义壮丽篇章。
山西近现代史表明,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在抗日战争中得到了高度弘扬,实质上是中国共产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将中华民族素有的爱国主义传统引入科学的轨道,使爱国主义升华发展,第一次发挥出战胜外敌入侵、改变中国前途命运的巨大力量。
爱国主义精神在山西抗战中得以最生动最集中的展示,由此山西成为全国注目的地方,成为风云际会、英才汇聚的地方,成为全国各地热血青年冒着战火硝烟奔赴抗日战场,施展报国之志让青春闪光的地方。
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之魂,最深沉、最宝贵。
爱国主义是具体的、历史的。
今天,我们要大力传承弘扬爱国主义的光荣传统,把爱国家和爱山西统一起来,铭记红色山西历史,以山西为中国革命的历史贡献为荣耀为自励,同心同德,攻坚克难,开拓奋进,励精图治,推动山西全面发展,再铸山西新的历史辉煌。
(三)山西红色文化承载着党的政治优势、党的优良传统作风。
这是山西红色文化的本质内涵和核心要义。
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提出要把党的建设作为一项“伟大的工程”,提出建设一个“全国范围的、广大群众性的、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的布尔什维克化的中国共产党”的任务。
并总结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的经验及其三个基本问题的相互关系,指出这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
党在长期奋斗中形成了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和批评与自我批评三大优良作风,形成了党的独特优势,包括理论优势、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制度优势和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
如此等等,这都在党领导的山西革命斗争中、在根据地党的建设中得到具体运用和成功实践。
山西作为华北敌后抗战的中心,创造性地贯彻执行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又通过斗争实践总结丰富党的理论,具体完善党的政策,勇于开拓新路。
以山西为中心的抗日根据地,既是华北敌后抗战的主战场,又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实验场”,根据地推进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建设,推进政权建设和党的建设,造成了未来新中国的雏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