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胃炎内镜和病理诊断的临床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慢性胃炎内镜和病理诊断的临床分析
目的:研究慢性胃炎内镜下的表现与临床病理检查结果的关系,来提高慢性胃炎内镜诊断的正确率。

方法:随机选取笔者所在医院接诊的150例需进行内镜检查的临床患者,其中男79例,女71例,对所有患者进行检查诊断,经过内镜检查后对符合慢性胃炎的所有患者进行病理组织的活体检验,将慢性胃炎内镜的检验结果与病理活体检验的结果比较,进行统计学分析检验。

结果:经过内镜诊断为萎缩性胃炎的患者为52例,非萎缩性胃炎的患者为98例;经过病理组织的活体检验后,诊断为萎缩性胃炎的患者为54例,非萎缩性胃炎的患者为96例,与内镜诊断的结果的符合率分别为90.74%和95.05%。

结论:慢性胃炎的内镜诊断结果与病理检查结果的一致性很好,具有统计学意义,但是两者在诊断结果上仍然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在临床生对慢性胃炎的诊断应将内镜结果与病理诊断结果相结合,将病理学的诊断结果作为胃炎的确诊依据。

标签:慢性胃炎;内镜;病理诊断
慢性胃炎(CG)是一种由多种原因引起的胃黏膜的慢性炎症,其中由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是其主要的病因,并且发病率较高,这种疾病在临床上较为常见,它的发病率会随着年纪的增大而呈现升高的趋势[1]。

在临床上大多数慢性胃炎的患者没有任何的症状,主要的临床症状就是为特异性消化不良,如饱胀、上腹部不适、烧灼性疼痛及钝痛,这些临床症状没有明显的规律性,主要在进食的前后表现为加重或者是减轻,另外还会有如嗳气、反酸恶心及食欲减退等症状。

慢性胃炎主要可以分为萎缩性胃炎和非萎缩性胃炎及特殊类型的胃炎,萎缩性胃炎还可以分为自身免疫性及多灶性。

慢性胃炎的病理变化特点主要是以淋巴细胞和浆细胞为主的慢性炎症细胞的浸润,在炎症的早期,细胞的浸润只是局限在黏膜固有层表层和胃小凹,胃腺体没有被破坏还依旧是完整的,随着炎症的继续发展,炎性的细胞逐渐蔓延到达腺体区,一直到炎症发展到后期,腺体逐渐被侵蚀,开始受损、萎缩、消失直至黏膜处变薄,直到出现胃腺细胞在形态学上出现了改变,出现异型增生和肠化生。

萎缩性胃炎在组织学上可以分为化生性萎缩和非化生性萎缩。

随着对慢性胃炎的不断研究可以发现,胃癌的发生和慢性胃炎之间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所以,越来越多的研究人员开始更加深入的研究慢性胃炎。

近几年来,由于内镜技术的不断发展创新,电子胃镜作为临床上诊治胃病的辅助工具越来越受到重视。

本文的研究主要讨论应用电子胃镜对诊断慢性胃炎的准确性,通过进行电子胃镜与活体病理检验方式的分析对比,研究其与病理活体诊断的符合性。

现将本次研究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3年8月接受内镜检查的患者150例,其中男79例,女71例,年龄20~75岁,平均62.4岁,临床表现主要为非特异性消化不良,如食欲减退、反酸恶心、饱胀、嗳气等,而且这些临床症状没有明显的规律
性,在进食后有缓解或者加重的表现,对有心脏、肝脏、肾脏等重要的脏器功能不全者进行排除,其他例如上消化道出血、胃癌、消化道溃疡及风湿性疾病或者是胃部进行过切除手术的患者也排除在本次的患者筛选中,对150例的研究对象均进行病理组织的活体检验。

选用笔者所在医院最新的电子内镜作为本次研究的检验工具,本次研究使用的电子内镜可以使胃黏膜表面的腺体开口、绒毛和未下血管等一系列的微细结果形态的改变看的非常清晰,非常有利于进行胃肠道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

内镜诊断的标准:非萎缩性慢性胃炎的内镜诊断标准为:胃黏膜出现红斑,且红白相间以红为主,黏膜表面粗糙不平,黏膜出现水肿并且可见出血点。

萎缩性慢性胃炎的内镜诊断标准为:单纯的萎缩性胃炎主要为黏膜红白相间但以白为主,褶皱变的平滑甚至消失,血管较暴露,萎缩性胃炎伴有增生时的主要表现是黏膜为颗粒状或者是结节状。

1.2 方法
对进行内镜检查的患者进行喉头麻醉和润滑,可使用盐酸达克罗宁胶浆,对患者检查诊断。

对所有的患者进行病理组织活体检验,在患者的胃幽门3 cm处的胃窦小弯及大弯各取其黏膜组织一处,在患者的胃体大弯的中部和距离胃角4 cm的小弯各取组织一块,将各取得的组织用10%的甲醛溶液进行固定,送往病理科进行检查。

病理组织检验:将取得的活体组织进行检验,确定是否有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为了提高诊断结果的正确性,提供的检验组织应标注检验的部位、内镜所见和患者的病史等相关资料。

根据临床诊断标准,给予患者最终的诊断结果。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在进行研究的150例患者中,经过内镜检验诊断为萎缩性胃炎的患者为49例,非萎缩性胃炎的患者为101例,对150例患者进行病理组织活体检验,病理的诊断结果为萎缩性胃炎患者为54例,非萎缩性胃炎患者为96例。

内镜诊断与病理组织活体检验诊断的符合率,萎缩性胃炎为90.74%,非萎缩性胃炎为95.05%,两者的漏诊率分别9.26%和4.95%。

两种方法对慢性胃炎的确诊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一致性的检验,认为两种方法的一致性较好。

详见表1。

表1 内镜诊断与病理诊断结果比较
疾病胃镜诊断(例)病理诊断(例)符合率(%)漏诊率(%)
萎缩性胃炎49 54 90.74 9.26
非萎缩性胃炎101 96 95.05 4.95
合计150 150 - -
3 讨论
慢性胃炎是临床上较常见的一种疾病,其发病率较高,并且其发病率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上升,成人发生慢性胃炎的机率高达50%。

临床上将慢性胃炎分为为萎缩性胃炎、非萎缩性胃炎和特殊类型的胃炎。

慢性萎缩性胃炎经过长期的演变可以发展成为胃癌,所以目前在临床上对慢性胃炎也越来越重视,要及早预防及早治疗[2-3]。

慢性胃炎的患者在早期大多没有特别明显的临床症状,即使出现一些症状,也缺乏特异性的指症,所以对于慢性胃炎的确诊很难依靠临床症状和临床体症来进行有效判断,主要是依靠进行内镜检查及进行胃黏膜病理组织活体检验来进行确诊,特别是病理组织活体检验的准确性及临床价值更大[4-5]。

随着内镜的不断发展,进行内镜检查得到的结果更为清晰,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对于慢性胃炎的诊断率,但是还是有一些微小的变化不是很容易观察到,容易造成漏诊情况的发生,延误了患者的治疗,影响治疗效果,尤其是对萎缩性胃炎的诊断准确率不是很高[6-8]。

所以目前在临床上对于慢性胃炎的诊断还是根据进行病理诊断的结果来做最后的确诊[9]。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利用肠化亚型预测胃癌的发生的是有一定的局限性的,发生肠化的范围越广,发生胃癌的机率就越高。

通过进行病理检查发现,萎缩性胃炎在胃癌的发展变化过程中起到的作用,使得越来越多的研究人员更多的关注到如何早期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

目前在研究人员中已经公认萎缩性胃炎是胃癌发生的前兆,一般认为萎缩性胃炎患者每年的癌变发生率大约为1%左右,萎缩性胃炎病理改变的特点是黏膜上固有的腺体数量发生减少,甚至是消失,在腺体发生萎缩之后还会发生间质结缔组织再生及修复替代[10]。

萎缩可分为两种类型,分别是生化性萎缩和非生化性萎缩。

从病理说上讲,萎缩并不一定会合并肠化,但是肠化一定是萎缩,目前主要诊断萎缩性胃炎的方式就是内镜加病理组织活体检验,但是由于进行内镜会受到图像清晰度的限制,所以在萎缩性胃炎发病初期很难发现,而且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发病分布呈现的是局部的灶性,及时进行局部的活体检验也很难反映出完成的病理现象,另外就是组织切片的方向也会影响不少标本的黏膜肌层在显微镜下不能完整的体现,直接影响到临床结果诊断的准确性。

在本研究中,内镜和病理检查诊断的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符合率为90.74%,非萎缩性胃炎的符合率为95.05%,虽然两种方法的一致性较好,但是仍然存在一定的差异。

由此可以看出,讨论研究慢性胃炎的内镜与病理组织临床诊断的关系,可以提高内镜医生对正确认识慢性胃炎具有很重要的意义[11-12]。

本次研究中内镜与病理组织活体检验的一致性较好的原因可以归纳为:对所有患者的内镜检查都采用了内镜染色和放大的功能,这样就可以保证可以更加清晰地发现胃黏膜的表面腺体的开口、绒毛和微小血管等这些微小结构的细微改变,对于慢性胃
炎的临床诊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虽然两种检验方式的一致性较好,但是也存在一定的差异,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包括:内镜操作者的水平差异,在进行内镜检查时,对于注气量的多少在临床规定上没有特定的标准,注气量多时,患者胃内的压力较高,造成胃黏膜变薄,颜色转淡,使得血管暴露容易而被诊断为萎缩性胃炎。

在本次研究中,经过内镜诊断为萎缩性胃炎中有5例经过病理组织检验后诊断为非萎缩性胃炎,经过内镜诊断为非萎缩性胃炎的患者中有5例经过病理学检验为萎缩性胃炎。

由此可以看出,慢性胃炎经过内镜诊断后必须结合患者的临床诊断和血清学的检验结果作为最后的判断依据。

由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由于内镜检验技术的不断发展与革新,内镜的操作更加快速的被掌握,它的灵活性也更好,这些应用技术的进步和内镜医生对于慢性胃炎的重视,使得内镜诊断对慢性胃炎的准确率提高了,在本次的研究过程中,慢性胃炎经内镜诊断和病理诊断的符合率比较高,说明二者的一致性较好,但是仍然存在这一定的差异,要提高临床对于慢性胃炎诊断的准确率,就应该提倡同时进行内镜和病理诊断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确诊,进一步的规范对于内镜检验的操作规程,在观察过程中要非常仔细的注意细微的变化,同时还要采取多部位、多角度、更加准确的病理组织取材,同时统一病理检查和内镜诊断的临床标准。

在临床诊断工作中,经过内镜诊断为萎缩性胃炎的患者更应该重视进行病理组织活体检验,因为萎缩性胃炎的发病率会随着患者年龄的增大而升高,并且与异性增生和胃黏膜肠化生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少数的患者经过长期的病理发展还会发展为胃癌,所以在临床上应该对慢性胃炎及早的诊断及治疗,提高早期胃癌的检出率,降低临床致死率。

总之,慢性胃炎虽然看似是一个非常简单的问题,但是如果不能引起足够的重视,就会危害到患者的生命,通过本次研究,希望可以在临床上起到一些积极的作用与帮助。

参考文献
[1]罗贵光.慢性萎缩性胃炎病理诊断与内镜诊断的相关性研究[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3,12(6):29.
[2]孙芳红,曲爱华.慢性萎缩性胃炎内镜检查与病理诊断临床对比研究[J].中国社区医师,2012,20(14):255.
[3]孔小萍,战丽丽,鞠秀波.慢性胃炎的发病原因与临床疗效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33):377-378.
[4]程霞.慢性胃炎的症型分布规律及其相关性研究[D]. 南京:南京中医药大学,2012.
[5]隋晓艳.慢性胃炎内镜和病理诊断的临床分析[D].大连:大连医科大学,2012.
[6]万莹,慢性胃炎脾胃湿热证流行病学、证候学及诊断标准相关因素的研究[D].武汉:湖北中医药大学,2013.
[7]赵银彪.慢性胃炎诊治现状及新认识[J].疾病监测与控制杂志,2012,6(9):544.
[8]孟凡军,刘晓波,刘光军.内镜医师诊断萎缩性胃炎的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医药导刊,2013,4(15):112.
[9]陈宏.内镜在慢性萎缩性胃炎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24):208-209.
[10]李峰.内镜诊断慢性胃炎的临床分析[J].求医问药,2012,10(4):546.
[11]繆志伟.胃痛在慢性胃炎中症型分布规律及相关因素研究[D].南京:南京中医药大学,2012.
[12]房静远.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J].共识与指南,2013,3(1):182-18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