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与凯恩斯经济危机理论比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与凯恩斯

经济危机理论比较

梁爱云

(广西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广西桂林541004)

摘要:马克思在<资本论>等著作中对生产过剩经济危机理论进行了系统分析,凯恩斯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论述了有效需求不足而导致的经济危机。两者的经济危机理论在危机根源以及应对政策上存在根本区剐。重温这两种理论并对其进行比较分析,对于应对和预防经济危机有重要现实意义。

关键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经济危机;有效需求

中图分类号:F1D1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地6x(2011)02-0014-05

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对决策者乃至学术界接受凯恩斯的理论产生了明显影响I‘I,也极大地激起了人们对马克思经济学的研究兴趣。本文拟对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与凯恩斯的经济危机理论做一比较,以期对应对和预防经济危机有所裨益。

一、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与凯恩斯经济危机理

论的主要内容

学界对于马克恩是否建立起系统的经济危机理论存在分歧。一种观点认为马克思没有系统完整的经济危机理论。熊彼特PI t聊删、琼罗宾逊13l(附’等西方学者指出,马克思没有以集中篇幅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进行论述,只有一些论点散见于《资本论》和《剩余价值理论》有关章节中,因而马克思没有创立一种完整连贯的经济危机理论。新近有学者i4l研究认为,马克思讨论经济危机主要是根据利润率下降趋势的思想,然而随着技术的进步,利润率持续下降并不具有必然性,虽然马克思也有其他思想来发展一个更好的危机理论,但怎么也不像是一个系统的理论。国内学者林金忠阎持类似观点,认为马克思的论著只涉及到危机的片段性和间接性论述。而要从这些论述中去解读马克思的思想是相当困难的。

对这些论述的不同解读形成了“生产失调论”、“消田费不足论”和“利润率下降趋势论”三种不同的马克思主义危机理论,但这三种理论均未能构筑一个能够解释危机发生内在机制的可论辩的统一的马克思主义危机理论。

另一种观点则认为马克思已经建立了完整系统的经济危机理论。学者王志伟[61‘嘲锄’主张从整体、综合的角度解读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不能因为马克思没有用一定篇幅集中表述经济危机理论就得出他没有成熟系统经济危机理论的结论。他认为,如果将马克思的《资本论》、《剩余价值理论》以及有关信件中提出的经济危机理论的各个重要论点及思想加以综合,就可得出一个完整而且自成系统的经济危机理论。胡钧等171则明确反对那种认为马克思没有系统全面经济危机理论的看法。他们指出,实际上,生产过剩经济危机理论贯穿三卷《资本论》整个论述。笔者下文将从第二种观点来阐述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

(一)马克思关于经济危机的阐述

1.经济危机的可能性与现实性

马克思对经济危机的论述从分析商品流通形式开始。当物物交换发展到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流通后,买卖在空间和时间上发生断层,使危机的产

收稿日期:2010-09-28

作者简介:梁爱云(1969一),女,广西荔浦人,广西师范大学教授,经济学博士,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制度经济学研究。

果爱云:马克矗经潜危机理论与凯恩斯经济危机理论比较

生有了可能性。但“仅仅是可能性。这种可能性要发展为现实,必须有整整一系列的关系,从简单商品流通的观点来看,这些关系还根本不存在。”I Sl(P临瞄’只有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这种可能性才能转化为现实。

在支付信用发达、经济运动以资本为中心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货币支付手段的矛盾使危机的可能性进一步向现实转化。“货币作为支付手段的职能包含着一个直接的矛盾”I Sl伊姗’。一方面,在各种支付互相抵销时,货币只是观念上的价值尺度,即不需要现实的货币,可以采用各种观念的价值符号形式;另一方面,在实际支付时,人们又需要实实在在的货币。一旦有一个或几个债务人不能如期支付,就会引起连锁反应,使一系列支付不能实现,进而使整个信用关系遭到破坏,引发经济危机。

以上是《资本论》第一卷关于危机最一般可能性的阐述。在分析资本流通过程的第二卷,马克思指出,经济危机可以从两大部类生产的比例失调以及再生产过程中资本家消费和资本积累的比例失调得到说明。不过,对于再生产过程中进一步发展了的危机的萌芽形式,“在论述再生产的这一部分只能做不充分的叙述,需要在《资本和利润》(即《资本论》第三卷)一章中加以补充。”191(哺’

在阐述资本总流通过程的《资本论》第三卷中,马克思提出了资本主义生产扩大和价值增殖之间的矛盾冲突,指出这种大规模生产进行的两个条件:一方面广大的生产者的消费只限于必需品的范围;另一方面资本家的利润成为生产的界限。最终,利润率趋于下降会“扰乱资本流通过程和再生产过程借以进行的现有关系,从而引起生产过程的突然停滞和危机。”I Z Ol‘啪’

2.经济危机的根源

马克思主张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内生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性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之间的矛盾。这一基本矛盾的发展,将产生两方面的矛盾:一是资本的本性决定了生产规模的无限扩大与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不足的矛盾,从而使总供给大于总需求成为社会经济运行的常态,这一矛盾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导致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二是市场自发调节的运行方式产生了个别企业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的矛盾,引起经济发展中的比例关系失调。资本主义制度的这种无政府特点只能通过毁灭部分资本和暂时倒退的方式来重新建立平衡。因

此,在马克思的视野中,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只是人

类社会发展史上的一个阶段,经济危机就是资本主

义基本矛盾的集中体现和强制性解决,是资本主义

经济制度的必然产物和资本主义运动的必然形式。

3.经济危机的实质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本质是生产相对过剩的

危机。“一切现实危机的最后原因。总是群众的贫穷

和他们的消费受到限制,而与此相对比的是,资本

主义竭力发展生产力,好像只有社会的绝对的消费

能力才是生产力发展的界限。”191(嘲’但实际上,“社会

消费力既不是取决于绝对的生产力,也不是取决于

绝对的消费力,而是取决于以对抗性的分配关系为

基础的消费力。”I l O l‘哪’显然,在以雇佣劳动为基础的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中,劳动与资本的根本对立决定

了经济中劳资之间的对抗性分配关系,其直接结果

是生产过剩,表现为社会有效需求不足。

4.信用对经济危机的助推作用

信用是形成经济危机的重要推动力。作为资本

集中的有效手段,信用具有加速放大资本的功能,

极大地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的扩大,甚至达到一种“产业资本的再生产能力不顾消费界限而达到极度

紧张”1101(脯’的状况。同时,信用在生产已经过剩时也

营造市场需求的虚假繁荣,使生产在更大程度上超

过有支付能力所允许的界限,从而使其陷入更严重

的生产过剩境地。“只要信用突然停止,只有现金支

付才有效,危机显然就会发生,对支付手段的激烈

追求必然会出现。”嗍‘麟’这时,信用危机和货币危机

产生,经济危机全面爆发。可见,信用明显地对危机

进程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而经济危机也以颠倒的

形式首先表现为信用危机和货币危机。

从以上不难看出,马克思对经济危机理论进行

了逻辑严谨的科学论证,是完整而且自成系统的,

它不仅包含经济危机形成的原因、表现、结果、趋势,而且包括危机形成的可能性、必然性、周期性和

实质等。特别重要的是,马克思坚持经济危机内生

制度论,将经济危机视为资本主义固有特征而非暂

时偏离均衡[41,他将危机根源归结为资本主义基本

矛盾本身,而信用伸缩只是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各

阶段更替的征兆,对危机起着加速和强化作用。

(二)凯恩斯关于经济危机的观点

凯恩斯以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危机为背景

创建其就业一般理论,目的在于探究经济发展的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