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对代谢综合征认识和治疗论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对代谢综合征的认识和治疗研究【中图分类号】r58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1)09-0326-01
【摘要】代谢综合征其患病率逐年上升,严重威胁了人类的健康。

我们中医学对本病的关注越来越多,根据代谢综合征的病因病机,归纳总结了肝气郁结型、胃热滞脾证、瘀血阻络型、阴阳两虚型。

【关键词】代谢综合征;病因病机,证型,中医研究
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s)是以胰岛素抵抗为中心的一组症候群的总和,是心血管病的多种代谢危险因素在个体内集结的状态.并且其患病率逐年上升,严重威胁了人类的健康。

我们中医学对本病的关注越来越多。

根据其症状,在“肥胖”、“消渴”、“眩晕”等疾病中都有相关的描述。

通过对ms进行全面病因病机分析,从而有效地指导中医治疗,在“异病同治”中发挥中医药对ms的多个病理环节的全面整体调节作用,这正符合现代医学通过减肥、降糖、调脂、控制血压等综合干预的治疗原则。

1 ms的病因病机
《素问奇病论》指出:“帝日:有病口甘者,病名为何?何以得之?岐伯日:此五气之溢也,名日脾瘅。

夫五味人口,藏于胃,脾为之行其精气,津液在脾,故令人口甘也。

此肥美之所发也。

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
转为消渴。

治之以兰,除陈气也。


1.1 病因: 主要病因包括:饮食肥甘,运动过少,年龄增长,素体禀赋薄弱等。

1.2 病机:ms的主要病机可以概括为:本虚标实,正虚以脾肾气虚为主,邪实则可归纳为肝郁、痰浊、瘀血、毒邪。

脾肾气虚,脾失健运,肾失蒸腾加之肝失疏泄,气血津液代谢失常,瘀血痰浊毒邪内生。

《医门法律》说“肥人多痰湿”,伴随肥胖而出现的糖尿病、血脂紊乱、高血压等一系列病症,均可归于中医的痰浊、瘀血的范畴,痰乃津液之变,血液凝滞,津血同源,两者互相渗透、互相转化,因痰致瘀,或因瘀致痰,痰瘀互结,可以化热,加之肝郁化火,火热之甚谓之毒,形成痰瘀毒互结,从而形成ms的主要病机[1]。

2 ms的临床证型
2.1 肝气郁结型:主症:情志抑郁或心情急躁易怒,善太息,胸胁胀满疼痛,病情轻重与情志变化关系密切。

或见咽部异物感,或见胁下隐痛不适;妇女可见乳房作胀疼痛,月经不调,舌苔薄白,脉弦或涩。

仝小林[2]等认为气机和运化是ms病机的根本,主要涉及肝,肝脾郁滞是其核心病机。

董卫[3]认为,本病多为情志失调、肝气郁结、气机阻遏所致,故肝失疏泄,脾失运化致浊聚津滞痰生为主要病机。

周学海在《读医随笔》中总结肝脏的功能时写到,“凡脏腑十二经之气化,皆必藉肝胆之气化以鼓舞之,始能调畅而不病”,而气机不畅,又多为诸病的开始,是以大抵诸病多有兼郁者,故凡病必参郁治。

2.2 胃热滞脾证:主症:形体肥胖,多食,消谷善饥,胃脘灼热嘈杂,得食则缓,脘腹胀满。

伴见面色红,口干苦,渴喜冷饮,心烦头昏,或见口臭,齿衄,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腻,脉弦滑。

身体重着、胸膈痞满、痰湿壅盛、头晕目眩、口干而不欲食。

本证多因过食辛辣温燥之品,化热生火;或情志不遂,气郁化火犯胃,或邪热犯胃,胃火过旺,脾运化失司,导致过多水谷淤积于体内,化为膏脂,且长期饮食不节,损伤脾胃,运化失常,湿浊内生,进而阻碍脾气,水谷运化失司,形成恶性循环[4]。

湿邪痰浊留滞血脉是引起高脂血症的重要原因,多食少动则营养过剩,过多的肥甘厚味得不到正常运化转输,则转化为痰、湿、浊、脂堆积体内,化热化
毒,阻碍气机升降。

2.3 瘀血阻络型:主症:心胸阵痛,状如针刺刀割。

痛有定处,固定不移,常在夜间加重。

面色晦暗或黧黑,皮肤粗糙干涩,夜不能寐,妇女可见经闭,舌质紫暗或有瘀点,脉沉弦或涩;或情志抑郁。

机体呈现为营卫行涩,经脉不畅之状态[5]。

《灵枢天年》篇中指出“血气虚,脉不通”;《医学入门》言“气逆而不行,则血积于心胸”。

痰浊阻滞络脉,气机不畅,瘀血内阻。

津血同源,血瘀而津液运化不畅而生痰,痰瘀互结,使脏腑功能失调,各种代谢失衡,从而变证百出[6]。

胡志希等[7]认为,本证为本虚标实之证,本虚为心气不足、心阴亏损,标实为痰浊、血瘀。

心气亏虚可致“心主血脉”功能下降,血脉阻络;心阴亏损可致虚热炼液为痰,因痰致瘀。

2.4 阴阳两虚型:主症:面容憔悴、倦怠乏力、气短懒言、面色萎黄、畏寒肢冷、腰膝酸软、头晕目眩、食欲不振、小便或短少或清长、腹泻或便秘、舌淡苔少、脉沉细无力等。

治疗以地黄饮子加减,或金匮肾气丸加减,阴阳双补。

此类证型,以老年人多见。

3 结语
近几年,中医药治疗ms取得了很大进步,对ms的病因病机和分型的研究丰富了中医学对ms的认识和治疗体系,但是ms是多个代谢紊乱在体内集结的一种复杂状态,具有明显的个体差异性。

我们中医学的整体观念和个性化辨证论治思想,在治疗过程中,有其独特的优势,并且在ms的防治领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参考文献
[1]吕崇山,李学军,杨叔禹,杜建,等,代谢综合征的病
因病机探讨[j]. 光明中医杂志,2008,23(11):1651-1652[2]仝小林,段军.代谢综合征的中医认识和治疗[j].中
日友好医院学报,2002,16(5~6):347
[3]董卫.综合治疗胰岛素抵抗综合征56例[j].山西中医,
2004,20(6):17
[4]夏晓莉,陈伯钧△,陈浩生,刘泉颖,黎丽娴,陈立,代谢综合征的中医辨证分型研究进展[j].中国中医急症,2009,
18(4):609
[5]司福全.中医对代谢综合征的认识与防治[j].辽宁中
医杂志,2006,33(9):1107
[6]张慧,郭宏敏.中医药治疗代谢综合征研究进展[j].中
医药临床杂志,2006,18(1):91
[7]胡志希,袁肇凯,黄献平,等.养心通脉片对胰岛素抵抗综合征血脂及甲襞微循环的影响[j].湖南中医学院学报,2003,
23(4):35~38
[8]卢晓琳.益气养阴活血通腑法治疗胰岛素抵抗综合征52
例[j].河北中医,2003,25(4):270-271
作者单位:261000 地址:山东省潍坊市直机关医院中医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