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中学思想品德教学“生活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让中学思想品德教学“生活化”
一、思想品德课“生活化”的提出背景
传统的思想品德课教学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其中思想品德教育书本化、知识化、理想化、假、大、空是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最大问题。
第一:传统的道德教育强调以道德知识为本位的“美德袋”似的教育。“知识成为道德的主要材料,道德教育过程,就是接收、理解道德概念和原理的过程,就是传授和学习思想品德课的过程。”把道德知识当作客观世界的真理,要求学生去记忆和掌握。道德知识失去了和学生自身生活经验的联系,缺乏鲜活的人文气息和生动的感情色彩,道德知识成了冷冰冰的教条,是异于学生之外的东西。
第二:传统的道德教育向学生传授的多是一些美丽但空洞、华而不实的大道理。这些大道理听起来没什么错误,但脱离了具体的生活基础,脱离了学生个人的实际生活经验,不但很难理解,而且很难落实到具体的行为实践。这不仅大大降低了道德在人们心目中应有的地位,使个体失去了向善的神圣感和崇高得体验,而且,连基本的人格的稳定性也难以保证,造就的只能是虚伪的和多变的人格,不可能培养通体为善的毫无瑕疵的圣人和完人。
真实的社会环境是不可回避的,它是生活的本来面目,道德教育就处在整个社会生活之中。生活中并非处处充满了正义和善良,到处都是鲜花和美酒,现实生活更不是人们的天堂,生活中也有丑恶和罪恶,卑鄙和残暴,对这些消极方面的回避并不能真正培养出适
应社会现实的道德人格。从这个意义上讲,道德教育不仅要使人学会扬善,更重要的是使人具有高度的善恶分辨能力,正视恶,自觉抵制和消除恶。
二、思想品德课“生活化”提出的理论依据
第一:依据新课标,思想品德课教学的目的要用所学知识去观察、认识、分析、思考、解决现实生活社会中存在的问题,也就是说理论来源于生活实际,而理论又要反过来指导生活实际。所以要强调理论联系时政、联系生活、联系实际,引导学生学以致用,才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教学中,要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因此,“回归生活、关注学生现实生活”的课程理念决定生活化是思品课程的特征之一。
第二:生活具有教育作用。来自于亲身生活的道德认识和体验是真实、深刻而全面的。个体无时不在生活中,生活直接触动主体的心灵,激发主体的情感,滋润着道德主体的身心,发挥着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作用。
裴思泰洛齐曾告戒人们:“不要忘记基本的原则,即生活是伟大的教育者。”
陶行之倡导“生活即教育”。他说,“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的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意义”。陶行之教育的核心思想是反对传统教育的被动、静听、死记硬背教条的做法,强调
应通过生活来实施教育,让学生积极主动地锻炼和成长。
三、思想品德课“生活化”的实施策略
第一:选材生活化
对现行的思想品德教材,我有如下看法
首先:教材有些材料不实用
教材使用了大量的古代寓言故事,同时还有许多以文言文形式出现。学生对这些古代寓言故事由于生活时代的不同,不能充分理解,也不感兴趣。如果想理解文言文形式出现的材料,必须请语文老师讲解不可。
其次:教材有些材料不能用
教材的材料是编者进行了认真筛选并适当加工处理的,是典型的、高境界的、理性化的教育材料。学生遭遇到的现实问题及道德“失范”的事例与教材形成了强烈反差,学生的怀疑心里越来越严重,认为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只是一味歌功颂德,而现实社会说一套做一套的现象十分普遍,致使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比如,在讲价值观的内容时,举例都以伟人、英雄、模范、杰出的科学家和文化精英作为典型人物,与学生的周边的现实生活有着较大的差距,就很难产生共鸣。
再次:教材有些材料不适用
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城乡差距逐渐扩大。不夸张地说农村孩子与城市孩子生活在完全不同的两个世界。教材有些材料是针对城市孩子编写的,农村孩子无法理解。
基于以上分析,教师在组织教学过程时必须灵活使用教材,拓展
教学资源,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由远离学生生活的理想化的内容取向转变为贴近学生真实生活的“生活化”的内容取向。赋予教材以广阔的现实背景,及时将社会信息和学生日常生活信息加工成教学内容,丰富和补充现有教材,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身心发展特点。唯此,才能产生情与理的交融,才能体现新课改下的新的教学理念——“四个贴近”(贴近时代、贴近社会、贴近学生、贴近生活)例如:学习三个代表时,我选取了学生身边的例子。在中国延续了几千年的种地缴租纳税,在党领导下的新农村建设中免除了,种地不仅不缴租纳税而且还有种粮补贴;现在,在农村实行农村合作医疗,这是一项惠民的好政策,去
年刚刚实行的时候,难度比较大,学校教师也分配任务,做学生的工作、家长的工作,而今年,再次让农民参保的时候,积极性高了,学生们自己都明白,自己都会算账,每个人十元钱,还可以拿八元钱的药,不拿药还可以转到下年,有了病住了院还可以报销,何乐而不为。这些都是农村孩子身边的事情,他们听起来就比较感兴趣,容易引起
情感上的共鸣。
第二:教学过程生活化
教学过程生活化是在反思传统教育以”说教”或”灌输”为主
的基本教学方式,倡导开放式、发展性、主动参与的情境性的教学,给学习以全方位扶持,促进个性化、主体性学习的一般教学过程。今天的学生是充满智慧、潜能各具特点的鲜活的生命体,教学不
再是单纯地传授知识,而是发展、提升学生的生命质量。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化身和教学过程的主宰,而是促进学生发展的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是学生的朋友、伙伴,学生才是真正的课堂主人;教学过程不再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灌输,学生被动接受,而是教师、学生、教材三者互动的过程,是教师调动学生已有经验在活动中与教材的对话,与教师对话,与伙伴对话的互动过程。这一过程,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提出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老师越是“放手”,学生的思维就越活跃,课堂上学习的效率就越高,所感悟的道理就越深刻。
第三:开辟第二课堂
首先:学生大约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在学校度过的,学校生活环境
必然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健康成长。因此,教师应协助学校、班主任、学生创建良好的校园文化、班级文化、宿舍文化,让学生生活在良好的道德氛围中。例如:在学校范围内开展“文明周”、“文明月”活动,每周、每月评选出“文明个人”、“文明班级”。再如:在班内创办读书角,让学生多读书。我相信,好的生活环境就是好的教育。同时教师应多开展一些典型意义的教育活动。如:我县三利中学教师为配合“竞争、合作”一课的学习组织了绑足活动和拔河比赛,学生通过亲身经历体会到竞争、合作的关系,这远远胜过单纯的理论灌输。
其次:加强学校与社会的联系,组织学生深入社会参加各种实践
活动,让孩子在开放型的生活中获得道德的发展。如:社会调查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