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脉络图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0°

30°
60ºN



C
B

30°
30ºN


A
60°

图5
分类
水平运动 垂直运动 褶皱
地壳运动 成因—板块运动
内力 作用
地质 作用 与 地貌
背斜 向斜 结果—形成地质构造 断层 地垒 地堑 岩浆岩、火山 岩浆活动 变质岩 变质作用 地震:内力作用的 沟谷、瀑布、溶洞 侵蚀地貌 剧烈表现 黄土高原的沟壑 流水作用
大气环流
形成气候 的因素
下垫面因 素
洋流影响 地形影响 释放废热
人类活动
改变大气成分 改变下垫面性质
气候在地理环境形 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地质时期气候变化的影响
未来气候变化的影响
气旋与反气旋系统的主要特征
类型 低压 气压 状况 近地面气流状况 水平方向 天气 我国典型 垂直方向 特征 的天气
中心 由四周向中心流 低四 入,北逆南顺 (气旋) 周高 高压 中心 由中心向四周流 高四 出,北顺南逆 (反气旋) 周低
3、确定日期和节气。
4、计算地方时或区时、计算某点的昼长或夜长(赤道、极圈)
5、比较不同地点的昼夜长短、正午太阳高度的情况
B C A D A
1、各点的日期、节气名称、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位置;
2、各段太阳直射点的半球位置、移动方向、不同地区 (B以北;D以南;AB、DA、BD之间)正午太阳高度、昼 夜长短的变化特点;
季风 环流
亚热带季风气 南北纬30°至40 °之间 冬季温和少雨 候 大陆东岸 夏季高温多雨 南北纬40°至60°之间大 冬季寒冷干燥 温带季风气候 陆东岸 夏季高温多雨
地理环境 的组成
自然地理环境 人文地理环境
太阳辐射
气候、水文、 地貌、生物、 土壤等要素 基本因素 直接因素 海陆差异
气候 在地 理环 境中 的作 用
60º
湿润
盛行西风带
地中海气候
季 40º
干燥 干燥
副热带高压带
热带沙漠气候
风 30º 环 流
10º
东北信风带
热带草原气候 热带雨林气候
湿润 赤道低气压带

• 单一气压带、风带形成降水单一的气候类型 • 气压带和风带交替控制形成降水有季节变化的气候类型 • 海陆分布将气压带风带分割为块状高低气压中心,形成季风气候
沉积地貌
外力 作用
风化 侵蚀 搬运 沉积 固结成岩
沉积岩
冲积扇、冲积平原 河口三角洲
风蚀洼地、风蚀沟谷 风蚀城堡、风蚀蘑菇等 沙丘\沙漠 沙垄、黄土高原等
侵蚀地貌
风力作用
沉积地貌
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
变质岩
沉积岩
岩浆
重融再生 冷却凝固
从岩浆到形成各 种岩石,又到新 岩浆的产生,这 一运动变化过程, 构成了地壳物质 循环。
陆地自然带 热带雨林带
低 纬 度
气候类型 热带雨林气候
典型植被 热带雨林
热带季雨林带
热带草原带 热带荒漠带
高层 大气
大气的受热过程
太 阳 辐 射
大气上界
大气吸收 逆 辐 射
大气吸收
地面
“太阳暖大地” “大气还大地”
“大地暖大气”
热力环流
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
大 气 运 动
大气水平运动
近地面风向与等压线斜交
高空风向与等压线平行
七个气压带
三圈环流
大气 环流 季风 环流
六个风带
气压带风带 的季节移动
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气压带风带
不同大气环流控制下形成的气候类型
气候类型 分布规律
南北纬10°之间
气候特点
终年高温多雨
单一 副热带 南北回归线至南北纬30° 气压 热带沙漠气候 全年炎热干旱 高压带 之间内陆和西岸 带或 气压带风带的分布与移动对气候有重要的影响,它是 风带 中纬西风带 温带海洋性气 南北纬40°至60°之间大 终年温和湿润 重要的气候形成因素,但不是唯一因素。 候 陆西岸
地理必修一知识穿线
必修1各章节
宇宙—地球在
宇宙中的天体及天体系统 地球在天体系统中的位置 地球与其他行星运动特征比较
地 球 在 宇 宙 中
宇宙中的位置
太阳系—地球
是普通行星
地球与其他行星结构特征比较
适宜生命形成和发展的宇宙环境 适宜生命形成和发展的自身条件
地球—存在生
命的特殊行星
宇宙环境
•天体系统的 层次
地球的自转
地球的公转
黄赤交角23º 26' 太阳直射点的周年回归运动 正午太阳高 度季节变化 昼夜长短 季节变化 正午太阳高 度纬度变化 昼夜长短 纬度变化
四季更替
五带形成
有关的图像
1、画出地球自转方向,判断晨昏线。
2、点出太阳直射点的位置,标出其经纬度(经度是昼弧中点所 在经线的经度,纬度要看晨昏圈是与极点还是极圈相切来确定)。
某一要素的变化会 引起其他要素或整 个地理环境的变化
地理 环境 的整 体性 和地 域分 异
地理环境 的整体性
各要素相互影响制约构成一个整体 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或整体变化
纬度地带性
分异规律
形成原因 分布特点
地域分异 规律
经度地带性
垂直地带性
非地带性 现象
海陆分布 洋流影响 地形影响
陆地自然带
经度地带性
纬 度 地 带 性
热量 递减
(以北半球为例) 冰 苔 原 原 带 带
水分 差异 北极圈
亚 寒 带 针 叶 林 带
温带落叶 阔叶林带 温 带 温带落叶 阔叶林带 亚热带常绿 阔叶林带
亚热带常绿 硬叶林带
热带荒漠带
温带 荒漠 草 原
热带季雨林带
北回归线 赤道
热带草原带
热 带 雨 林 带
自然带的类型
一、昼夜长短变化规律 1.太阳直射的半球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极圈 内出现极昼现象。
2.赤道全年昼夜平分;春秋分全球昼夜平分。 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 • 正午太阳高度随季节变化规律是: • 夏至日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各地正午太阳高度达一 年中最大值,赤道以南各地达最小值。 • 冬至日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各地正午太阳高度达一 年中最大值,赤道以北各地达最小值。
东亚季 风风向
wenku.baidu.com
南亚季 风风向
一月
亚洲高压 印度低压
西北季风 东北季风 东南季风 西南季风
七月
大气环流对气候的影响
大气环流主要通过降水对气候产生影响
干燥
极地高气压带 极地东风带 副极地低气压带
温带海洋性 气候
冰 原 气 候 苔 原气 候
90º
干燥 湿润
温带大陆 性气候
温带季风气 候 亚热带季风 气候 热带季风气 候
⒀ ⒁
南印度洋

⑥ ⑦
30 °S
洋流流向 南北半球副热带海区 北半球中高纬海区 南半球中高纬海区
北顺南逆 逆时针
西风漂流
洋流性质
东寒西暖 东暖西寒 寒流 暖流
北印度洋海区
夏顺冬逆
洋流部分重 点掌握分布 规律和A、B、 C、D四大渔 场的成因, 并将洋流与 航线结合起 来
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 • • • 影响沿海气候:寒流降温减湿,暖流增温增湿 影响渔场分布:寒暖流交汇和上升流形成渔场 影响海洋环境:加快净化速度,扩大污染范围 影响海洋航行:顺洋流航行省时、省力、省能 源;逆洋流航行费时、费力、费能源
天气图的判读
垂直方向上等压面的分布
判断:气压 值高低、大 气运动状况 (水平、垂 直)、天气 状况。联系 热力环流的 形成,地面 受热状况以 及气压状况
大气环流图1
侧视图
大气环流图2
垂直剖面图
气候类型的判读之一
根据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判断
根据气候类型分布图判断
图7
内因
水循环 外因
3、与“一球图”或“四球图”相结合综合分析一些问题;
4、判断各点或各段的一些自然地理现象
C A D
A
1、掌握自转、公转的方向、 晨昏线的画法 2、确定各点的时间、节气太阳 直射点的位置 3、点出近日点、远日点的位置,并标注日期 4、各点或各段自然现象特点的变化
地震波定义、分类及特征 地 球
地球内部圈层 划分
海陆间循环
陆地内循环 海上内循环 环节 及
意义
人类活动的影响
落实内容:
1、洋流 的性质
60°
30°
2、洋流 的分布 规律 3、主要渔 场的位置 及成因 4、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洋 流 的 分 布 规 律 及 影 响
洋流分布及规律



③ 太平洋 ① ⑿ ④
D
⑩ 大西洋
A

C

30 °N

0° B ⑧
O3 水 汽 杂 质
大气各层的特点
大气 气温垂直变化 分层 规律 原因
大气 运动 天气 现象 复杂 多变 晴朗 与人类 关系 天气复杂多 变与人类关 系密切 臭氧层保 护; 高空飞行 电离层反 射无线电 波
随高度 地面是 对流运 对流层 升高气 主要热 动显著 温降低 源 随高度 臭氧吸 水平运 平流 升高气 收紫外 动为主 层 温升高 线
大 气 运 动 产 生 原 因
热力环流
七压 六风 季节 移动
基本形式
三圈环流 东亚
基本规律 季风环流
南亚
大 气 运 动 的 规 律
气旋
反气旋
局部环流
三圈环流
形成三圈环流的 影响因素: • ①高低纬度之 间受热不均 • ②地转偏向力
冬夏海陆的气压差异及亚洲的季风环流
亚欧大陆 气压中心
北太平洋 气压中心 阿留申低压 夏威夷高压
自身条件
距太阳位置适 中,有适宜的 温度 具有适当的体 积和质量吸引 大气层
太阳光照一直比 较稳定
各行星各行 其道绕日公 转,地球有 较安全的宇 宙环境
•地球上 存在生 命物质 的条件
地球表面有丰富 的液态水
太阳辐射的概念
太 阳 对 地 球 的 影 响 太阳辐射对 地球的影响
太阳能量来源
主要表现 太阳大气结构
逆时针 空间指向不变 恒星年/回归年
角速度:除极点,15度/小时 角速度:平均1度/天 线速度:由赤道向两级递减 线速度:平均30千米/秒 近/远日点与快慢
黄赤交角:太阳直射点移动规律
晨昏线
昼夜更替现象 地球 自转 地理 意义
太阳日 地方时 区时
地方时的产生
水平运动物体的方向偏移 地球的形状
公转的意义
上升
下沉
阴雨
台风 (夏秋)
冬季:干冷 晴朗 秋高气爽 干燥 夏季:伏旱
低压与高压是相对于气压状 况而言、气旋与反气旋是相 对于气流运动状况而言
锋 的 特 征 与 天气



气团运动
锋面 坡度
雨区 位置
锋前 较宽 锋后 为主 较窄 范围 宽广
过境时 天 气 连续性降水 时间较长范 围较广 冬季大风寒 潮,春季沙 尘暴,夏季 暴雨 阴雨连绵, “梅雨”
冬夏海陆气压差异
东亚季风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气 候 的 形 成
南亚季风
热力环流 大气运动最简单最基本的形式
地面冷 热不均 大气垂 直运动 水平气 压差异 大气水 平运动
热力环流 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 高低纬度间热量的差异。
大气水平运动的直接原因: 水平方向上的气压差异。
太阳辐射对各纬度加热不均 空气垂直运动 同一水平面上存在气压差异 水平气压梯度力 地转偏向力 平空 运气 动的 水 摩擦力
赤道低压带 热带雨林气候
气压 带风 带交 替控 制
西风带与副 高交替控制
地中海气候
南北纬30°至40 °之间 冬季温和多雨 大陆西岸 夏季炎热少雨
南北纬10°至南北回归线 全年高温 赤道低压与信 热带草原气候 风带交替控制 之间大陆西岸 干湿季节分明 南北纬10°至南北回归线 全年高温 热带季风气候 之间大陆东岸 旱雨季分明
岩浆岩
固结
沉积 搬运
外力作用
沉积岩
变质作用
侵蚀
风化
变质岩
重 融 再 生
岩浆岩
岩浆 活动
岩浆
圈三 物大 质类 的岩 循石 环的 (转 地化 质 与 作 用岩 )石
水循环与地质构造图的判读




图6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地 理 环 境 要 素
地貌 气候 水文 生物 土壤 各自然地理要素相 互作用,相互影响, 构成一个整体
依据
地壳
2个不连续面
地幔 地核

圈 层 结 构 地球外部圈层 水圈
地壳、地幔、地核三大圈层比较 软流层的位置、特征、地理意义 大气圈
组成 垂直分层
生物圈
物质 形态 空间 分布 相互 联系
低层大气的组成及主要作用
大气组成
干洁 空气
N2 O2
CO2
主要作用
生物体的基本成分 维持生物活动的必要物质 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对地面保温 吸收紫外线,使地球上的生物免 遭过量紫外线的伤害 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对地面保温 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地理环境形成和变 化的重要因素 人类生产生活的最 重要能量来源 光球---黑子 色球---耀斑
太阳活动对 地球的影响
太阳活动现象
对地球的 影响
影响气候 干扰电离层 产生磁暴、极光等
自转与公转的规律
运动形式
旋转中心 轨道 方向 地轴空 间指向 运动周期 运动 速度 关系
自 地轴
赤道

太阳 黄道


自西向东,北逆南顺 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 恒星日/太阳日
过境后 天 气
晴,气 温升, 气压降 晴,气 温降, 气压升 晴
暖气团主动爬 锋 升,冷气团后 较小 退 锋 冷气团直线前 进,暖气团被 较大 迫抬升 移动缓慢 小

准静止锋
有关图像
图2

图1
气压场分布图 判断季节、气候特征及成因、 风向及风力大小、未来天气的变化、气压状况、 气流状况、中心天气状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