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调二黄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汉调二黄的流派分布情况
学号:2013070305 姓名:党苗
摘要:历史悠久的汉调二黄,又称陕二黄、山二黄、土二黄,二黄戏,解放后改称汉剧,是陕西仅次于秦腔的第二大剧种。

它广泛流行于陕南的安康、汉中、商洛三地区和关中的西安、三原、泾阳、凤翔、大荔、周至、户县、蓝田等地以及甘肃东部、四川北部、河南西部、湖北西部地区。

历史悠久,遗产丰富,声腔源远,流行广泛。

以西皮、二黄为主调,与京剧、湖北汉剧、粤剧、广东汉剧、湘剧、川剧等同属一类,即称“皮黄”声腔系统。

关键词:汉调二黄、流派、陕南、关中、历史悠久、声腔源远、流行广泛历史悠久的陕西汉剧,原称汉调二黄,又称陕二黄、山二黄、土二黄,二黄戏,解放后改称汉剧,是陕西仅次于秦腔的第二大剧种。

历史悠久,遗产丰富,声腔源远,它广泛流行于陕南的安康、汉中、商洛三地区和关中的西安、三原、泾阳、凤翔、大荔、周至、户县、蓝田等地以及甘肃东部、四川北部、河南西部、湖北西部地区。

以西皮、二黄为主调,与京剧、湖北汉剧、粤剧、广东汉剧、湘剧、川剧等同属一类,即称“皮黄”声腔系统。

过去,在陕南、关中以及陇东、川北、鄂西北、豫西广大流行地域民间称之为“二黄戏”、“土二黄”、“山二黄”、“陕二黄”和“二黄”等。

解放后,为与各省同类剧种统一名称遂又通称为“陕西汉剧”。

经数百年的辗转流传,数十代艺人的苦心创造,积累了丰富的遗产,独特的艺术风格,用以表达劳动人民的情感,反映劳动人民的心声,深受流行区域特别是汉江区域广大人民的欢迎喜爱。

汉调二黄流行于陕西境内三十个县以上。

其中分安康、汉中、商洛、关中四大地域流派,其中,汉中、安康又通称汉江派。

安康派
安康是汉调二黄剧种的主要流行地区,所辖安康、旬阳、紫阳、平利、石泉、汉阴、镇坪、宁陕等县均有专业演出剧团,业余剧团、民间自乐坐唱等形式仍较为普遍。

安康旧称兴安府,早在清乾隆年已有“乾胜班”演出活动。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汉调二黄剧种得到了振兴和发展。

安康派基础实由杨、范两大支派混合而成。

建国以后,陕西省及安康地方党政领导对汉调二黄剧种的抢救、发掘、继承和发展都给予了高度重视。

省文化局特别设立安康戏曲发掘组,抄录汉调二黄传统剧目,彩绘脸谱,记录整理源流沿革、艺人传略、班社活动等大量文字和曲谱资料,为剧种的研究与发展,提供可靠的依据。

安康十县皆建有专业演出团体,城乡业余活动十分活跃。

誉称“汉调二黄之乡”
安康这一流派目前为实力派,解放以来,发展很快,吸收西安、商洛、汉中以及湖北等各路艺人之长,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唱腔粗犷委婉,剧本唱词高雅通俗,道白以紫阳话加工上韵,又讲安康当地方言。

唱调采当地山歌、民歌、水调成分,生活气息浓厚,具有乡土风味,和其他剧种和流派相比,易于表现现代生活。

汉中派
汉调二黄的形成与发展与汉中有着重要的关系。

早在清代乾隆二年,紫阳县蒿坪就有汉中“乾胜班”演出的文字记载,过去汉中“四门四关,皆唱二黄”,所属各县大都盛行这一剧种。

解放后,一些班子转立城镇,颇有起色。

目前汉中、镇巴的专业团体,都演唱汉调二黄。

建国后,汉中市和镇巴县建有专业汉调二黄
剧团,南郑、城固、西乡业余演唱活跃。

1981年汉中派组团参加陕西省首届汉剧会演大会,演出《包公误》一剧获得好评。

清代乾隆初期,紫阳县蒿坪河富户杨氏在汉中的商号即邀请西安乾胜班经汉中往紫阳演出。

嘉庆、道光年间,被誉为汉江派二黄“传带祖师”的著名紫阳艺人杨金年,在西乡县沙河坎首开科班,培养出鸿字、来字两科。

汉中流派与安康流派的风格特点及剧目大同小异,班社来往密不可分,因地处川邻,又经常组班进川演出,所以汉中派的道白、唱调多带川音,幽雅缠绵。

商洛派
汉调二黄也流行于商洛的洛南、商县、山阳、商南、镇安各县。

自咸丰、同治年以来,二黄班社较多,清末以来,商洛各地为“姚政”、“易俗”、“通顺”、“大同”等科班。

建国后,商洛有山阳、镇安、柞水专业二黄剧团。

1981年陕西省首届汉剧会演大会,山阳剧团演出《穆桂英挂帅》获得奖励,该团著名演员武新艾当选省汉剧艺术学会副会长。

目前,商洛已无演唱汉调二黄的专业团体,山阳、镇安、柞水一带尚有民间演唱活动。

商洛派素来以武戏见长,唱腔表演近于关中,演出的戏都是武功,使用真器。

由于地缘关系,商洛戏班不仅北出秦岭入关中演出,且多活动于鄂西、豫西地区,当地人称汉调二黄为“陕班子”、“靠山黄”、“山二黄”或“陕二黄”等。

鄂豫一带流行的二黄戏也多为商洛派所传。

关中派
明末至民国初年为汉调二黄发展流传的鼎盛时期。

清乾隆四十年前后,西安一地就有二黄戏班达36个之多。

至民国初年仍有相当实力。

在西安、泾阳、三原、长安、蓝田、周至、户县、咸阳、凤翔以及耀州、大荔等渭河两岸“人多以眉户是曲子,非大戏,不甚重视,徽调又不大懂,梆子秦腔又粗糙,一时多好听看汉调二黄”。

其中文人、商绅、旗满回民和军政要人喜好尤甚,不仅有专业班、业余班和自乐社,就连一些女眷也能清唱或挂衣登台。

清光绪年泾阳富户安吴寡妇,一生专门收养二黄艺人,组织修改流散剧本,并将其后园划地一块作埋葬艺人之用。

建国初期,在西安小皮院、洒金桥、马坊门、东关以及泾阳、三原一带,有多个称作二黄研究会的业余组织,张风翙将军经常参加演唱活动1950年,由关中派、商洛两派艺人联合成立西安大众剧社,活动约三年解体。

1959年,陕西省戏曲学校开设汉调二黄班,招员75人,宗关中派艺。

该班六年毕业后全体转往安康汉剧团。

1981年陕西省首届汉剧会演大会仅蓝田县坝源业余汉调二黄剧团李永清先生等代表关中派参加后,自此关中二黄已近绝响。

关中派被各路艺人尊为正宗,注重唱工,唱腔、表演较汉江派高昂豪放,激越古朴。

由汉调二黄的流派分布情况可以看出,汉调二黄流传地域广泛,文化价值内涵丰富。

流派不同、风格不同,安康派擅于文戏,通用“紫阳幽雅绵软,吐字吟咏多带川味”;商洛派擅于功别样腾跃,以武戏见长;关中派注重唱、做,表演细腻,唱腔豪迈。

汉调二黄长期根植于人民群众中,不断从民间音乐中汲取营养,各流派逐渐形成各自独特的音乐风格和鲜明的音乐个性,并且具有共同的地方特色:都具有浓郁的地方语言音调,饱含山乡水色,深蕴民俗风情。

总之,汉调二黄是人类一笔宝贵的文化财产和精神财产。

参考文献:
[1]梁卫华,刘泽桢.安康汉调二黄保护刍议[J].《安康学院学报》,2009,(6)
[2]梁卫华.论深化汉调二黄学术研究[J].《四川戏剧》,2010,02期(2):56-58
[3]朿文寿.论京剧声腔源于陕西[J].《戏曲研究》,2004,(3)
[4]朿文寿.汉调二黄的地域流派及其沿革[J].《陕西戏剧》,1983(0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