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14两对等位基因控制一对相对性状遗传的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两对等位基因控制一对相对性状遗传的分析
摘要本文列举了两对等位基因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的七类方式,并以例题加以解析说明。

关键词两对等位基因相对性状遗传分析
在生物性状的遗传中,有些相对性状的遗传是由两对等位基因控制的,其性状的表现并不一定像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结果那样在F2代中的性状分离比表现为9:3:3:1。

因为两对等位基因控制一对相对性状,会出现一因多效等效应,其后代的分离比会出现一些特殊的比例。

1、在两对等位基因控制相对性状中双显双隐性基因的互作效应
不同对的两个基因相互作用,出现了新的性状,在遗传学上将这种现象叫做基因互作效应,这两个基因叫做互作基因。

例1、鸡冠的形状很多,除常见的单冠外,还有玫瑰冠、豌豆冠和胡桃冠等,这些不同种类的鸡冠是品种特征之一。

如果把豌豆冠的鸡跟玫瑰冠的鸡交配,F1的鸡冠是胡桃冠。

F1个体相互交配,得到的F2的鸡冠有胡桃冠、豌豆冠、玫瑰冠和单冠,它们之间大体上接近9:3:3:1。

在鸡冠的遗传方面,有两个特点:①Fl的鸡冠不像任何一个亲体,而是一种新的类型;②F2出现两种新的类型,一种是胡桃冠;另一种是单冠。

此例子中,R与P是互作的,形成了胡桃冠,r与P是互作的,形成了单冠。

玫瑰冠R_pp 豌豆冠(rr P_)
F1(RrPp)
胡桃冠:玫瑰冠:豌豆冠:单冠
(9R_P_):(3R_pp):(3rrP_):(1rrpp)
解析:假定控制玫瑰冠的基因是R,控制豌豆冠的基因是P,而且都是显性的,那么玫瑰冠的鸡没有显性豌豆冠基因,所以基因型是RRpp,与之相反,豌豆冠的鸡没有显性玫瑰冠基因,所以基因型是rrPP。

前者产生的配子全部是Rp,后者产生的配子全部是rP;这两种配子相互结合,得到的F1是RrPp,由于R与P 有相互作用,出现了胡桃冠。

Fl的公鸡和母鸡都形成RP,rP,Rp和rp的四种配子,数目相等。

根据自由组合定律,F2应该出现4种表现型,胡桃冠(R_P_)、豌豆冠(rr P_)、玫瑰冠(R_pp)和单冠(rr_pp),它们的比数为9:3:3:l(如上图)。

2、在两对等位基因控制相对性状中双显性基因的互补效应
在两对等位基因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中,两对基因在显性纯合(或杂合)时(如AABB,A_B_)共同决定一种性状的发育,当为一对显性基因或两对基因都是隐性时(如A_bb,aaB_,aabb),表现另一相对性状,这种遗传现象叫互补效应。

即互补的两个基因同时存在显性基因才会表现某一性状,不然就会是相对性状的另一种性状,所以在F2中会出现9:7的表现型分离比。

例2、甜豌豆的紫花对白花是一对相对性状,由非同源染色体上的两对等位基因共同控制,只有当同时存在两个显性基因(C和R)时,花中的紫色素才能合成,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白花甜豌豆杂交,后代不可能出现紫花甜豌豆
B.紫花甜豌豆自交,后代中紫花和白花的比例一定不是3:1
C.AaBb的紫花甜豌豆自交,后代中紫花和白花甜豌豆之比为9:7
D.若杂交后代性状分离比为3:5,则亲本基因型只能是AaBb和aaBb
解析:只有同时存在两个显性基因(C和R)时,花中的紫色素才能合成,也就是双显性香豌豆才能显示紫色性状,否则显示白色性状。

白花(CCrr)×白花(ccRR)
F1紫花(CcRr)
F2紫花:白花:白花:白花
(9 C_R_ )(3C_rr)(3ccRD(1ccrr)9:7
AaBb和aaBb杂交后代性状分离比为3:5,AaBb和Aabb杂交后代性状分离比也为3:5。

所以,答案为C。

3、在两对等位基因控制相对性状中显性基因的累加效应
两种显性基因同时存在时产生一种性状,单独存在时则能产生第二种相似的性状,当两对都是隐性基因时则表现出第三种性状,这就是基因的累加效应,所以在F2中会出现9:6:1的表现型分离比。

例3、南瓜的果形是由两对等位基因共同决定的(A、a,B、b,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两个纯种球形果实的亲本杂交,Fl全部是扁形果实,F1自交,F2有扁形、球形、长形三种果形,扁形果比例最大,球形果次之,长形果比例最小。

请用遗传图解解释这种结果。

解析:由题意可知F1为双显性,其表现型为扁形果实。

F2有三种表现型,即双显性、单显性和双隐性,分别控制一种表现型,具体遗传图解如下。

球形果实AAbb×球形果实aaBB
F1扁形果实AaBb
F2 扁形果实球形果实长形果实
(A_ B_) (A_ bb/aaB_)(aabb)
4、在两对等位基因控制相对性状中重叠效应不同对的基因对表现型产生相同的影响,并且具有重叠作用,即只要有显性基因存在就会表现某一种性状,全是隐性才表现另一种性状,所以F2中出现15:l的表现型分离比。

例4、用散鳞镜鲤与兴国红鲤杂交的研究发现,橘红色的荷包红鲤与青灰色的沅江鲤杂交,正反交Fl
皆呈青灰色,故青灰色为显性,橘红色为隐性。

F1自交,F2体色分离,青灰色与橘红色的比例约为15:1。

Fl与隐性亲本荷包红鲤回交,其后代青灰色与橘红色的比例约为3:1。

请对上述分离比作出合理的解释。

解析:根据盂德尔的分离法则,鲤鱼体色性状是由2对基因控制的。

体色与性别无关,为非伴性遗传。

用B、R表示显性基因,b,r表示相对隐性基因,则上述结果与基因型的关系为:亲本荷包红鲤体色的基因型为bbrr,沅江鲤为BBRR;杂种F1的基因型为BbRr,其表现型只有1种,皆为青灰色。

F2表现型有2 种,即青灰色(B_11一B_rr和hbR一):桔红色(hbrr)=15:1 o F.的基因型为BbRr,与隐性亲本(bbrr)荷包红鲤回交,其后代的基因型有4种:BbRr、Bbrr、bbRr、和bbrr,其表现型及比例为:青灰色:桔红色=3:1。

5、在两对等位基因控制相对性状中基因上位效应某对等位基因的表达,受到另一对非等位基因的影响,随着后者的不同而不同,这种现象叫做基因的上位效应。

基因的上位效应有两种,隐性上位和显性上位。

5.1 隐性上位其遗传特点是:一对等位基因(c、e)中隐陛基因(C)可掩盖另一对非等位基因(G、g)的表达。

F2有三种表现型,其分离比为9:3:4。

例5 香豌豆能利用体内的前体物质经过一系列代谢过程逐步合成蓝色中间产物和紫色素,此过程是由B、b 和D、d两对等位基因控制(如图所示),两对基因不在同一对染色体上。

其中具有紫色素的植株开紫花,只具有蓝色中间产物的开蓝花,两者都没有的则开白花。

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基因B批困D酶B酶D选“C”。

6、在两对等位基因控制相对性状中抑制效应在两对独立遗传的基因中,其中一对显性基因本身并不控制性状的表现,但对另一对基因的表现有抑制作用,称这对基因为显性抑制基因。

所以F2表现型的分离比
例为13:3。

A.只有豌豆基因型为B—D_时,才能开紫花
B.基因型为bbDd的豌豆植株不能合成中间物质,所以开白花
C.基因型为Bbdd与bbDd的豌豆杂交,后代表现型的比例为1:1:1:1
D.基因型为BbDd的豌豆自花传粉,后代表现型比例为9:3:4
解析:由题干可获取的主要信息是:香豌豆中只有酶B和酶D同时存在时,才产生紫色素,开紫花;仅有酶B,开蓝花,仅有酶D或酶B、酶D无,则开白花。

酶B和酶D的合成分别受基因B和基因D的控制。

由以上分析可知A、B两是正确的。

C项,Bbdd×bbDd--+BbDd:Bbdd:bbDd:bbdd=1:1
:1:I,其中BbDd开紫花,Bbdd开蓝花,bbDd和bbdd开白花,所以后代表现型的比例为1:l:2,故C选项是不正确的.
5.2 显性上位其遗传特点是:一对等位基因(B、b) 中的显性基因(B)可掩盖另一对非等位基因中的显性基因(Y、y)的表现。

F2出现三种表型,其比值为12:3:1 .
例6.在西胡芦的皮色遗传中,已知黄皮基因(Y) 对绿皮基因(y)为显性,但在另一显性基因(w)存在时,则基因Y和Y都不能表达,现在有基因型WwYy的个体自交,其后代表现型种类及比例是( ) A.4种.9:3:3:1
B.2种.13:3
C.3种.12:3:1
D.3种.10:3:3
解析:在自由组合条件下WwYy的个体自交,后代的基因型模式及比例为W_Y_:wwY_:W_yy:wwyy=9 :3:3:1,但考虑条件“显性基因(W)存在时,则基因Y 和y都不能表达”,所以,基因型w_Y_和W_yy为一种表现型,比例为12,基因型wwY_为一种表现型,比例为3,基因型wwyy为一种表现型,比例为1。

例7、蚕的黄色茧(Y)对白色茧(Y)是显性,抑制黄色出现的基因(I)对黄色出现的基因(i)是显性。

现用杂合白色茧(IiYy)蚕相互交配,后代中白色茧对黄色茧的分离比是:( )
A. 3:1 B.13:3 C.1:1 D.15:1
解析:在自由组合条件下IiYy的个体自交,后代的基因型模式及比例为I_Y_.I_yy:iiY_:iiyy=9:3:3:1。

但是由于“抑制黄色出现的基因I对黄色出现的基因i是显性”,所以,基因型为I_Y_ , I_yy和iiyy的表现
型都是白色,只有基因为ii Y_的才是黄色。

故选B项。

7、在两对等位基因控制相对性状中显性的数量效应由两对等位基因控制的相对性状的表现,在显性基因存在时因显性基因的多少表达效果不同,即根据显性基因的个数决定性状的表现。

所以,F2的表现型有5种,其比例为1:4:6:4:1
例8.牡丹的花色种类多种多样,其中白色的不含花青素,深红色的含花青素最多,花青素含量的多少决定着花瓣颜色的深浅,由两对独立遗传的基因(A和a,B和b)所控制;显性基因A和B可以使花青素含量增加,两者增加的量相等,并且可以累加。

若一深红色牡丹同一白色牡丹杂交,就能得到中等红色的个体,若这些个体自交其子代将出现花色的种类和比例分别是()
A.3种;9:6:1B.4种;9:3:3:1
C.5种;1:4:6:4:1D.6种;1:4:3:3:4:1
解析:由题干叙述可知,中等红色的个体基因型为AaBb,自交后会有9种基因型:AABB、AABb、AAbb、AaBB、AaBb、Aabb、aaBB、aaBb、aabb,比值分别为:1:2:1:2:4:2:1:2:l。

因显性基因A和B 可以使花青素含量增加,两者增加的量相等,所以后代的基因组合会有5种情况,分别为4个显性基因、3个显性基因、2个显性基因、1个显性基因、没有显性基因,其花色会有5种,颜色由深到浅比例为1:4:6:4:1。

故选C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