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上海高三地理第三讲岩石与地貌归纳

2015年上海高三地理第三讲岩石与地貌归纳
2015年上海高三地理第三讲岩石与地貌归纳

第三讲岩石与地貌

专题5 板块运动

1、全球岩石圈共分为六大板块: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南极洲板块和太平洋板块。(读“全球板块分布及板块运动示意图”,了解某地区位于哪个板块内或板块交界处)

岩石圈:由岩石构成的地球的坚硬的外壳。包括地壳的全部和上地幔的顶部,即软流层以上的部分

2、板块在软流层之上滑动,板块作用的驱动力是地幔物质对流。

3、板块内部相对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处是地壳运动的活跃地带。因此,地震火山多分布在板块交界处。(思考:澳大利亚大陆为何地震较少?)

4

张裂区(生长边界)

海上:海洋、海岭(大西洋)

陆上:裂谷、断层(东非大裂谷)

相撞挤压区(消亡边界)

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交界处:

海洋:岛弧(太平洋西部的岛弧链—亚洲东部的库页岛、日本群岛、台湾岛、菲律宾群岛等就是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相撞产生的)

陆上:海岸山脉(北美洲落基山脉南美洲安第斯山脉)

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交界处:高大山脉(喜马拉雅山就是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相撞产生的)

5、海底岩石年龄的分布规律:海底岩石年龄从海岭到两侧由新到老对称分布(观察地图册“海底岩石年龄分布图,分析原因)

6、在“震源和震中示意图”写出地震要素名称:震源、震源深度、震中、震中距。

7、地震发生时,人们先觉察到的是地面上下颠簸,接着而来的是左右、前后摇晃,原因是因为纵波先于横波到达地表。

8、震级表示地震所释放能量的大小;地震烈度表示地震的破坏程度。震级每升高一级,相应的能量就增加约30倍(思考:震级相差三级,能量相差多少倍?)。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但同一次地震所影响的地区有多个烈度。

9、影响烈度的主要因素有震级、震源深度、震中距、地质构造、地面建筑的抗震性能、救援等。

10、世界两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在“世界地震、火山分布”图上找到地震带分布,掌握主要地震国位于哪个地震带上,思考:为何我国地震灾害频繁?)

地质灾害主要类型

地震、火山喷发、滑坡和泥石流。

火山喷发:是地下深处的高温岩浆及气体、碎屑从地壳中喷出的现象。月球、火星、金星也有火山活动。分类:①活火山:在人类历史时期作周期性喷发的火山

②死火山:人类历史以前喷发过,迄今为止没有重新喷发过的火山

③休眠火山:在人类历史时期长期熄灭,有时又突然喷发的火山

滑坡:是斜坡上的岩体或土体,地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滑动面整体下滑的现象。

泥石流:是山区爆发的特殊洪流,包含泥沙、石块以到巨大的砾石,破坏力极强。

地质灾害的关联性

(1)一个地域内的地质灾害可能有若干种,它们在成因上是有关联的。如川、滇、黔接壤地带,地震、滑坡、泥石流为主的灾害系统。原因:现代地壳活动强烈,地震频发,震级高,山体中断裂发育,岩石破碎,风化严重加上干湿季分明,暴雨集中。

(2)在一次灾害发生过程中,往往由一种原发性的主灾诱发其他灾害。

(3)人类活动及其对自然环境施加的影响,可以间接或直接诱发地质灾害。

地质灾害防御

⑴加强地质灾害的科学研究,建立灾情监测预警系统。

⑵加强地质灾害的管理,建立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

⑶实施一些预防措施。如提高建筑物的抗震强度;实施护坡工程,防止滑坡和崩塌;植树造林等综合措施。

⑷积极开展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环保意识和减灾意识。

1.地壳变动:地壳表面形态的变化

2.地质作用:引起地壳及其表面形态不断变化的作用

3.

面发生相对位移(水平、垂直、倾斜方向)下沉地泰山受风化侵蚀,常常

发育成沟谷、河

流。

中间岩层下

沉、两侧岩层

上升

地堑谷地或

低地

陕西渭河平

原、山西汾河

谷地

地质

构造

实践意义原因或依据

背斜石油、天然气埋藏区岩层封闭、有“储油构造”,易储油、储气(自上而下

依次天然气,石油,水)

隧洞的良好选址天然拱形、结构稳定,投资省、不易集水

顶部地带可建采石场裂隙发育,岩石破碎

向斜地下水储藏区、有“自流井”分

底部低凹,易汇集水,承受静水压力

断层泉水、湖泊分布地;河谷发育岩隙水易沿着断层线出露;岩石破碎,易被侵蚀为洼

地,利于地表水汇集

铁路、公路、桥梁、水库等的回避处岩层不稳定,容易诱发断层活动;破坏工程;水库水易渗漏

专题6 岩石与矿物

1、三大类岩石互相转化的关系图

2、三大类岩石的比较(思考:各种岩石的成因、分布及特点)

类型特点岩石举例

岩浆岩——岩石圈主

体侵入岩矿物结晶颗粒较大花岗岩喷出岩

矿物结晶颗粒细小,有的有流

纹或气孔

玄武岩

沉积岩——分布面积最广层理构造、有的含有化石

砾岩、砂岩、页岩、

泥岩、石灰岩、煤

变质岩——形成于地壳深处岩性致密、颗粒定向排列,具

有片理构造、

大理岩、石英岩、

片岩和板岩

岩浆岩:岩浆在地下巨大的压力作用下,沿地壳的薄弱地带侵入地壳上部或喷出地表,随着温度、压力的

变化,冷却凝固而形成的岩石

沉积岩:裸露在地表的各种岩石,在外力因素(风吹、日晒、雨打、水冲等)的长期作用下,逐渐使大块岩石变成碎石、沙子和泥土,又经流水、风的搬运后沉积起来,经过压紧固结作用而形成的岩石.

变质岩:已成的岩石(包括沉积岩、岩浆岩、变质岩),在地壳运动产生的高温、高压条件下,使得原来的

地球的内部圈层

1、划分地球内部圈层的依据――地震波

纵波(P)――传播速度快,能通过固态、液态、气态介质

横波(S)――传播速度慢,只能通过固态介质

另外,波速与介质密度和弹性程度等有关

2、不连续面

(1)莫霍面:大陆地下平均33千米处,纵波与横波的速度都明显增加

(2)古登堡面:地下2900千米处,纵波速度突然下降,横波则完全消失

软流层--地下70至400千米处地震波低速层

3.地球的内部圈层

地壳、地幔、地核

(1)地壳

①岩石组成;②厚度不均;③双层结构

上层―-硅铝层(花岗岩类)--广泛见于大陆地壳,大洋地壳缺失

下层―-硅镁层(玄武岩类)--大陆与大洋地壳中普遍存在

(2)地幔

①铁镁硅酸盐类组成;②软流层(a) 位于上地幔上部(约地下60至400千米深处)

(b) 岩浆活动和地震的主要发源地

岩石圈--软流层以上部分,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

(3)地核

①铁、镍等重金属元素组成;②外核近液态、内核为固态

4、化学元素→矿物→岩石→岩石圈

5、组成地壳的化学元素(90多种)

氧(1/2)、硅(1/4)、铝、铁、钙、钠、钾、镁(占98.59%)

专题7 地貌

1.流量:大小、季节变化、有无断流(取决于降水特征、雨水补给、河流面积大小)

2.含沙量:取决于流域的植被状况

3.结冰期:有无、长短

4.水位:高低、变化特征(取决于河流补给类型、水利工程、湖泊调蓄作用)

5.水能:与地形(河流落差大小,流速快慢)、气候(降水量的多少,径流量的大小,蒸发量的大小)有关☆描述河流的水系特征:

1.长度

2.流向

3.流域面积大小

4.落差大小(水能)

5.河道曲直情况

6.支流多少

外力作用: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搬运作用、堆积作用(沉积作用)、固结成岩

风化作用:岩石在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地方,在温度变化、水、大气及生物的影响下发生的破坏作用。分机械风化(物理风化)、化学风化、生物风化。

风化壳:风化作用产生的残留在地表的风化产物。

球状风化地貌:典型的花岗岩地区。

侵蚀作用:风力、流水、冰川、波浪等对地表岩石及其风化产物的破坏作用

搬运作用:风化、侵蚀的产物,被风、流水、冰川、海浪等转移离开原来位置的作用

沉积作用:岩石风化和侵蚀后的产物在外力的搬运途中,流速的降低、冰川的融化以及其他因素的影响,导致物质逐渐沉积。

固结成岩作用:沉积物经过物理的、化学的以及生物化学的变化和改造变成坚硬的岩石

流水侵蚀作用

特点:(1)坡面流水使坡面破碎

(2)沟谷和河谷流水使沟谷和河谷加宽加深

(3)破坏海岸

地貌(1)使地表变得崎岖

(2)瀑布、峡谷是河流侵蚀作用的强烈表现

(3)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

(4)溶蚀作用形成喀斯特地貌

(5)海蚀柱、海蚀崖、海蚀台地、海蚀洞

流水沉积作用

特点:流水在搬运途中,由于流速降低,所携带的物质便沉积起来

地貌:(1)山口形成山麓冲积扇

(2)河流中下游形成冲积平原

(3)入海口处形成河口三角洲

(4)沙滩

风力侵蚀作用

特点:(1)在干旱地区,风扬起沙石,吹蚀地表

(2)地表沙尘和碎屑物被风力侵蚀搬走

地貌:(1)风蚀沟谷(雅丹地貌)、风蚀洼地

(2)风蚀柱、风蚀蘑菇

(3) 戈壁和裸岩荒漠

风力沉积作用

特点:风在搬运途中,当风力减小或气流受阻,便导致风沙沉积

地貌:(1)沙丘

(2)沙垄

(3)黄土堆积(黄土高原)

冰川侵蚀作用

特点:在高山和中高纬度地区,冰川运动过程中

地貌:(1)冰斗、角峰、U形谷

(2)冰蚀平原、冰蚀洼地、冰蚀湖

(3)峡湾(斯堪的纳维亚半岛)

冰川沉积作用

特点:在高山和中高纬度地区,冰川融化后,

地貌:(1)冰碛湖

(2)冰碛丘陵等

2、等高线特征:同线等高;等高距全图一致;等高线通常是封闭的曲线;等高线一般不垂直、不相交(陡崖、悬崖除外);示坡线表示降坡;几条特殊的等高线:0米、200米、500米。

(思考:如何用几条特殊的等高线判定五大地形区)

3、各种地形部位的判读

陡坡——等高线(密集),坡度较(大)

缓坡——等高线(稀疏),坡度较(小)

山顶——等高线闭合,等高线数值由中心向四周逐渐(降低)

盆地或洼地——等高线闭合,等高线数值由中心向四周逐渐(升高)

山脊(分水岭)——等高线弯曲,凸出部分指向(低)处

山谷(集水线)——等高线弯曲,凸出部分指向(高)处

鞍部——两个山顶中间的(低)地

陡崖——等高线特别密集以至几条等高线(重合)

悬崖——几条等高线(相交)

4、等高线地形图的综合应用(注意语言表述)

(1)与气候结合:①光照、②气温、③降水、④通风。

(2)与河流水文结合:①判断河流位置及流向、②水库、大坝选址、③引渠道的选择。

(3)与生产建设结合:①铁路、公路选线、②港口选址、③农业生产布局、④工业区选址、⑤居民区、⑥疗养院。

☆影响水库坝址选择因素:

1.坝址在河流、峡谷处或盆地、洼地的出口:口袋形区域有利于建坝:工程量小,造价低,库区容量大

2.选择地质条件好的地方,避开喀斯特地貌、断层

3.气候水文条件:保证水量充足

4.考虑修建水库是否需要移民,占地搬迁情况,尽量减少淹没居民点

☆港口建设的区位条件:

自然条件(决定港口位置)

1.水域条件:港阔水深(等深线密集,有利于停泊靠岸避风)

2.筑港条件:陆地地质稳定、地形平坦、坡度适当(有利于安排建筑用地、港口设备)

社会经济条件(影响港口兴衰)

1.经济腹地条件:经济腹地是否广阔(影响着客货流量);客货流量大小(影响着港口的兴衰);腹地经济性质(决定港口性质<综合港、专业港等>)

2.城市依托:交通便利;为港口提供人力物力财力的支持

3.政策条件:对外开放地区建成自由贸易港

☆盐场形成的区位条件:

1.气候:气温高、降水少、多风、日照强:有利于蒸发

2.地形:面积广阔的平坦海滩、淤泥质海岸

☆渔场形成的区位条件:

1.地形:面积广阔的大陆架(阳光直射、光合作用强、饵料丰富)

2.温带海域:气温变化大、海水上泛

3.河口处:河流带来丰富的营养盐类

4.洋流:(交汇流或上升流)海水上泛,带来海底营养盐类,饵料丰富

☆卫星发射基地选址的区位条件:

「自然条件」

1.气象条件:需要天气晴朗

2.纬度:地球自转的线速度

3.地势:平坦开阔

「人文条件」

1.人口:单位面积人口密度低,地广人稀

2.交通:交通便利

3.军事:符合国防安全需要

☆河流洪涝灾害的成因:

「自然原因」

1.水系特征:a.流域广,支流多;

b.含沙量大;

c.平原河道弯曲,水流缓慢,水流不畅。

2.水文特征:a.流经湿润地区,降水丰沛;

b.干流汛期长,水量大。

3.气候特征:该年份气候异常,流域内普降暴雨,造成洪水泛滥。

「人为原因」

1.植被破坏:

a.过度砍伐,植被破坏严重,水土流失加剧,造成流域涵养水源、调节径流、削峰补枯能力降低;

b.泥沙入江、淤积抬高河床,使河道的泄洪能力降低。

2.围湖造田:泥沙淤积导致湖泊萎缩,湖泊调蓄洪峰能力下降。

☆水库的作用:

1.调节气候,改善生态环境

2.有利于发展水产养殖业

3.有利于发展旅游业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