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饮食礼仪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孔子的饮食礼仪

篇一:孔子的饮食文化思想

孔子的饮食文化思想

在《论语》中,孔子关于国君赐食设食、君子依礼而食、民间饮

食礼仪、膳食均衡搭配及其色、味、形、质、养、器等话语和教诲,字字为后世箴铭,故称为“孔食箴言”。其中,《论语·乡党篇》集中记载了孔子膳食观。总的内容可从七方面来理解:一、君子膳食讲求精细之道。二、注重膳食营养均衡。三、重视食物安全。四、讲求饮食规律。五、讲求厨艺烹调并且身体力行。六、饮酒要有节制,提倡适度饮酒。

七、恪守饮食斋膳礼仪礼节。

其实概括孔子礼食思想,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礼、节、道。

一、礼:“君赐食,必正席先尝之。伺食于君,君祭,

先饭。席不

正坐。乡人饮酒,杖者出,斯出矣。有盛馔必变色而作。沽酒市脯,不食,不撤。有酒食,先生馔。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

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虽疏食,菜羹,瓜祭,必齐如也。”

意思是说,国君赐给熟食,孔子一定摆正坐席先尝一尝。同国君

一道吃饭,在国君举行饭前祭礼的时候,一定要先尝一尝。席子摆放的不端正不合适,不坐。乡饮酒的礼仪结束后,孔子一定要等老年人先出去,然后自己才出去。做客时,如果食物丰盛,一定要站起来整冠施礼致谢。买来的酒,买来的熟肉干,不吃,但出于礼貌,不退回。有了酒饭,让长辈先吃。孔子说:‘君子没有什么可与别人争的事情。如果有的话,那就是射箭比赛了。比赛时,先相互作揖谦让,然后上场。射完后,又相互作揖而后下场一起喝酒。这就是君子之争了。’即使是吃粗米饭,喝蔬菜汤,吃饭前也要把它们取出一些来祭祖,而且

表情像敬献祭礼那样严肃恭敬。”

后来,“衍圣公”府中的一切活动几乎无不以礼的要求予以规范,膳食礼仪尤其如此。孔府膳食活动中的一言一行、一餐一饮,乃至一菜一点、一杯一盏,都充满了“礼”的内

涵。孔子生活的春秋时期,国君代表国家,是一方政权象征。国君在举行饭前祭礼的时候,按礼有人先尝一尝膳食。孔子在与国君吃饭时,也依礼主动尝一下,表明他对国家的忠诚、对礼的遵从。孔子时时处处以君子的标准要求自己,使自己的言行尽量符合礼的规定。他认为,礼是至高无上的,是神圣不可侵犯的,那么,即使在膳食宴饮活动中,一举一动、主宾、老幼次序,都必须按照礼的原则行动。孔子从来主张注意大节,也注意小节。这是孔子个人修养的具体反映,也是他向学生们传授知识和仁德时所身体力行的。

二、节:食饐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姜,食,不多食。不为酒困。惟酒无量,不及乱。祭于公,不宿肉。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君赐腥,必熟而荐之。齐,必变食;居,必迁坐。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

大体意思就是米饭久放变了味,鱼腐烂变了质,不吃。食物外观不好,不吃。食物气味不好,不吃。食物烹调不当,不吃。食物分割处置不当,不吃。吃饭没有提供调味料,不吃。姜,孔子食用,但不多吃。不受饮酒的困扰。只有饮酒很难以限量,但应量力而行,不要醉酒昏乱了神智。参加国君的祭祀典礼时分到的肉,不留到第二天。

祭祀用过的肉不超过三天,超过三天就不吃了。国君赐

给生肉,一定煮熟了给祖宗上供。斋戒,一定要改变平常的饮食;居住,一定要搬移地方,不与妻妾同房。君子服丧守孝,吃美味感觉不到香甜。

孔子对于膳食,不仅讲求进食规律、合理搭配、餐饮礼仪,也非常注重烹调技艺。烹调不当,食物没有熟透,口味、气味不佳,饭食肉食无法下咽,都不可食用。膳食的外观不好,看相差,孔子主张不要吃。膳食的味道不好,味道不正,孔子也不主张食用。把分割处置不当的食物、没有调味料的食物提供给人食用,孔子认为不能接受。生姜是好的食物,味辛性温,可在吃饭时调味,又可助阳保健,但孔子主张不能多吃。也就是说,调味品和补品都不宜多吃。现代烹调所注重的色、香、味、形、质、养,在《论语》记载的孔子礼食思想中,均可寻根溯源。

三、道:食不厌精,脍不厌细。意思是饭食不厌精,肉食不厌细。孔子吃饭不要求数量而要求质量,吃饭不求饱而求精,吃肉不求多而求细,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也只能是被视为一种养生之道,真正有条件或者能做到的还是少之又少的。

孔子膳食之道。它影响中国人膳食习俗长达两千多年,而且远播海外,成为人们日常膳食活动的基本准则。读完这本书,我只觉得似懂非懂,头脑里对它的内容结构还比较模糊,所以写这篇文章时只能抱着书边看边写,有不足之处还

望见谅。

篇二:孔子饮食思想与中国饮食文化浅析

孔子饮食思想与中国饮食文化浅析

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悠久历史,蕴含着璀璨的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传承至今,而孔子的思想精粹始终贯穿于中华文化之中,犹如甘露,浸润着文化的各个层次和阶段。孔子思想的精粹和中心思想,拓展于其思想的诸多方面,中华“民以食为天”的饮食文化中,自然是孔子思想精华的延伸和拓展。更多的是,由孔子思想核心而延展出的孔子饮食思想,深刻的影响着中国的饮食文化。这正是我们穿越时空,以横纵两个坐标为视野的开拓点,对孔子饮食思想与中国饮食文化进行的剖析与探讨。

孔子的饮食思想丰富而具体,并且与实践相结合。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其一,“食无求饱,居无求安”。孔子认为,人生的哲学,不在于荣华富贵,光宗耀祖,而在于实践“仁”的道德。他主张:“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孔子不提倡“耻衣恶食”。其二,“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其中“精”,(:孔子的饮食礼仪)精细,粗之反;脍,细切鱼和肉,反复用“不厌”二字,极言讲究之致。在饮食生活中,无论时至贫富,他都非常讲究饮食是否精细,当他做鲁国上卿及鲁国大司寇时,在当时已经是很富裕了,但他却不奢侈度日,依然讲究饮食的质量。其三,“食不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