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大学2020年工作要点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2020年工作要点
2020年学校工作的总体要求是:深入贯彻学校三届三次党代会精神,有序推进学校“十四五”规划任务,以提高质量为主要目标、以深化改革为根本动力、以依法治校为基本遵循、以党的领导为坚强保证,求真务实,加快学校各项事业发展,努力提高办学水平。

一、深化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1.规范做好2020年招生录取工作。

加强招生宣传,提高生源质量,落实招生计划5300人左右。

试点实施研究生招生计划动态调整,争取招收博士13人,全日制硕士生712人,落实士兵计划10人。

2.加强本科教学审核评估和专业认证工作。

全面启动教育部本科教学审核评估准备工作,年底完成自评报告初稿。

以专业认证核心理念为引领,制定专业认证工作规划,所有工科专业提交专业认证申请材料,全面推动专业建设。

3.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推进素质养成、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创新创业教育“四位一体”的基本教育模式和培养体系建设,出台并实施学校“十四五”人才培养综合改革方案。

启动2020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

印发本科生导师制实施办法,在2019级本科生中实施全员导师制。

制(修)订院级本科教学文档管理等系列实施办法,规范细化课堂教学、实践教学、考试、结业等环节。

4.扎实抓好实践教学。

召开校外实习协调工作年会,进一步密切与校外实习基地的联系和互动,探索完善实习实践模式,做好大学生校外实习工作。

5.加强教学基本建设。

做好本科教学工程、提升计划、振兴计划项目的申报、建设和检查工作,增强项目建设的实效性。

组织混合式教学课程和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工作,建设优质网上课程资源。

实施新的学业预警系统,加强大学生学习分类指导。

6.强化质量监控。

开展我校2020年度教学基本状态数据采集工作,高质量完成《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创新开展课堂教学等教学过程的评价工作,进一步规范课程教学。

7.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

分步实施不同类型和层次研究生的培养规范和标准,完成120门学位课程标准的审定。

稳步实施教学改革,立项建设约20门课程,构建以学生自主学习与研讨结合为主的教学新模式。

制定加强研究生规范管理和质量提升的相关制度,全面推开案例建设教改项目。

试点实施硕博连读工作。

8.建设高水平的继续教育。

全面推进成人高等教育远程化教学模式改革和信息化建设。

加强继续教育基地建设,积极探索继续教育的产教融合路径,力争创建国家级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

9.加大创新创业教育和实践。

扩大学科竞赛和创新创业项目覆盖面,落实好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及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和学科竞赛组织工作。

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健全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加强应用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加强创业孵化基地建设。

二、坚持立德树人,抓好学生工作和就业创业工作
10.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

加强通识教育,强化人文素质培养,培育践行社会主义价值观,深入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传统教育、法制教育及“中国梦”宣传教育等教育实践活动,开展好大学生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以切实有效的措施推进大学生感恩情怀和社会责任的培育,实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提升工程。

迎接新一轮全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测评。

11.优化学生管理和服务。

打造学风建设品牌活动,调动学生内需动力,持续抓好学风建设基础工作,健全学风建设长效机制。

持续完善实施新生“成长启航”教育。

畅通学生民主管理渠道,规范精准做好大学生资助、毕业生管理等日常管理工作。

加强安全教育与管理,落实“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示范中心”项目建设,完善心理健康教育与预警干预网络。

改革学生服务机制,完善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体系。

12.提升就业创业服务水平。

积极拓宽就业创业渠道,筹办好2020届毕业生春冬季就业市场,新增就业基地30家、就业工作站5家,组织好校园专场招聘活动,促进毕业生充
分就业和高质量就业。

推动就业指导课程精品化建设,提升就业创业服务水平。

全力做好双困生的就业帮扶工作。

积极引导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到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等领域就业创业。

三、加强内涵建设,提升学科建设和科研工作水平
13.加强学科与学位点建设。

实施2020年硕士学位点合格评估计划,各学科要做好参与教育部学科评估的准备,做好国家指定的合格评估,探索商科、特色工程学科参加国际化评估的有效路径。

积极培育化工、机械(电气)、经济管理等学科博士点,推进冶金机械、材料化学等交叉学科二级博士点建设,完善学科发展体系。

实施一流学科和学科平台培育计划,积极培育能够支撑、引领产业升级和高端创新人才培养的国内一流学科。

14.推进科研平台建设。

修订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运行管理办法,规范科研平台运行。

重点做好“冶金减排与资源综合利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生物膜法水质净化及利用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的验收准备工作,确保届时顺利通过验收。

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研发平台,谋划和培育国家级科研平台。

加强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开展首批校级科研创新团队的验收工作,为争取申报教育部创新团队创造条件。

15.抓紧科研项目和成果申报。

争取科研到位经费7800万元,其中纵向经费2600万元;国家级项目获准达到50项左右;获准省部级科技奖励6项;各类专利申报比上年增长
5%。

发表三大检索论文430篇以上,核心期刊论文160篇以上。

16.继续强化产学研合作。

创新与企业及地方政府的产学研战略合作机制,加强同宝钢、马钢、莱钢等钢铁企业的联系,特别重视产学研重大项目的承担。

注重拓展产学研面向,加强同“非钢”产业的联系,积极寻找新的增长点。

加强省级协同创新中心的建设工作,瞄准行业和地方经济的重大需求,努力获得具有标志性的成果和项目;提前做好新项目申报的培育工作。

17.强化新型研发机构建设。

完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构建工程研究院科学发展的治理机制,提升重大产学研和工程化项目研发能力与水平,完成合同额600万元。

建设好马鞍山工业技术研究院和泰州市工业技术研究院(公司)。

坚持行业需求和工程目标导向,加强新型研发机构建设与运行,培育新技术,提供新产品,孵化新企业。

推动机器人制造公司、管理软件公司的注册,完成智慧城市研究院、智能装备研究院的组建。

18.深化科研体制机制改革。

落实学校全面深化综合改革方案,创新科研组织模式,完善科研管理和考核评价体系,加强对科研项目全过程的管理。

完善科技报奖相关制度,培育重大成果。

加强智库项目的队伍和制度建设,确保形成一批高质量的智库成果。

鼓励教师开展高水平学术交流;加大引导与激励力度,激发科技创新活力。

四、全面做好人才人事工作,提升人才队伍水平
19.抓好人才引进工作。

完善学校高层次人才及学术团队引进办法,重点引进领军人才、学术带头人、青年英才、有海外及大型企业、研究院所工作经历的优秀博士。

引进50名以上优秀博士,力争引进5名以上青年英才;力争实质性引进2-3名学术带头人以上层次人才。

服务建设好面向高端制造、再制造的表面工程团队,力争引进一个高水平团队。

20.加强教师队伍培养培训。

启动学校“优青”项目培育计划,完善教师进修办法,全面落实2020年教师进修计划,实施青年教师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创新开展各类促进教师能力提升活动,加强教师科研和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推进中青年教师队伍国际化进程。

21.做好人才项目申报工作。

新增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选、“皖江学者”人选5人以上,力争国家级人才项目取得新突破,力争安徽省高等教育“振兴计划”等各类人才项目资助再上新台阶。

22.深化人事制度改革。

完成定编定岗及第二轮岗位设置与聘任工作。

对接国家政策规定,鼓励教师主动服务国家创新驱动战略。

修订完善人员流动管理办法,规范人事关系管理。

五、抓好校园建设和民生工程建设,增强基础保障能力
23.全力推进重点工程项目。

规范工作程序,确保工程质量,强力推进重点项目进展。

教学与创新实训楼12月交
付;体育教学实训楼完成主体结构,其中田径场看台9月竣工投入使用。

新建研究生公寓一标段3月底竣工,4月交付
使用。

24.积极推进民生工程建设。

全面开工建设商住楼,优
化组织实施,控制建设成本,保障工程质量,年底前实现主体结构上至8层。

完成公积金缴存基数调整;根据上级统一部署,实施好养老保险和职业年金制度改革。

25.推进校园信息化建设。

加强校园信息系统及一卡通
系统的日常管理,做好新建楼宇的网络接入及配置工作。

完成多运营商统一认证、远程教学系统等项目的建设;编制“智慧校园”建设项目实施方案。

26.切实维护校园安全稳定。

认真落实包保责任制,细
致开展校园安全基础工作,建成校园安全科技防控系统,强化安全规范管理,实现校园安全管理精细化、网格化、科技化。

27.提升后勤服务质量。

继续推进后勤社会化改革,完
成新启用楼宇后勤服务的社会化交接。

加强监督管理,全面推进后勤服务质量量化考评。

积极推进后勤信息化建设。

深入推进节能工作,做好国家对节能监管平台的验收准备工作,加快推进省节能示范项目建设工作,积极推广空气源热水项目。

六、全面深化综合改革,提升管理水平与办学效益
28.推进全面深化综合改革。

制定学校全面深化综合改革实施方案和项目库,进一步落实全面深化综合改革工作,推进2020年各专项改革项目的实施。

29.编制实施“十四五”规划。

广泛征求意见,进一步修改完善,编制“十四五”事业发展规划及各专项规划,明确“十四五”时期学校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战略举措。

做好校区功能调整方案制定和实施工作。

30.全面推进依法治校。

全面实施《****大学章程》和《****大学学术委员会章程》,优化学校内部治理结构。

严格执行常委会、校行政议事规则和校党政工作规程,健全领导干部深入基层和联系群众制度,实现科学决策。

确立学术委员会校内最高学术机构的地位,推进教授委员会和学术委员会专门委员会建设,保障教授治学。

召开第四届教职工代表大会、三届三次党代会,完善学校重要工作、重大事项决策咨询论证、信息通报制度,切实加强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

31.深入推进高水平大学项目建设。

强化学校地方特色高水平大学建设项目实施方案的实施力度,推进重点建设项目取得新进展,全面启动地方特色高水平大学建设项目中期评估准备工作。

32.加强资金规划和资产管理。

不断拓宽筹资渠道,有效进行资本运作,规范使用各项专项资金,为学校可持续性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全面推行新财务管理信息系统,进一步加强预算执行控制。

继续推进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工作,
启动建设基于物联网的大型仪器设备监管平台,促进资产合理有效利用。

出台并实施学校公用房管理条例及实施细则,进一步推动学校公用房管理体制改革。

规范做好招标采购、教职工住房管理、基建项目验收等常规工作。

33.积极推进审计全覆盖。

根据上级管理部门要求,建
立年度审计制度,就经济决策、预算收入和支出、科研经费、政府采购、资产管理、对外投资和校办产业等方面进一步加强审计,就学校管理中的重点、难点和教职工关心的热点加强审计监督。

进一步加强基建工程项目审计和经济责任审计,强化审计结果运用。

34.推动产业经济健康发展。

推进公司内部制度建设和
重点环节改革,完善产业绩效管理。

继续协助华琪环保做好上市工作,支持惊天液压和安徽海思达机器人有限公司加快发展。

完成工业园一期建设,有效利用厂房,加快压延公司产品升级和结构调整。

做好门面房的招租和管理,上缴学校300万元。

七、扩大开放办学,提升学校对外影响
35.探索省部共建,推进市校合作。

加强与国家科技部、省政府、省科技厅联系沟通,积极探索搭建省部共建的实现平台。

继续推进与马鞍山市合作共建工作。

36.加强校友联络,壮大发展基金。

进一步强化服务理念,着重在加强联络、建立组织、开展活动和增进合作等方
面做好校友工作。

积极争取省民政厅支持,完成****大学校友总会的注册、筹备和成立工作。

规范教育发展基金会管理,拓宽筹资渠道,支持学校建设和发展,努力扩大基金会的社会影响。

以5A等级为评估目标,做好基金会评估准备工作。

37.增进国际合作。

启动二级学院建立海外合作办学对标伙伴工作。

关注并加强与“一带一路”国家、拓展与澳大利亚、英国等国家高校的合作,力争增加2-3所世界高水平大学为我校海外友好学校。

扎实推进现有各类联合培养项目的落实,多渠道开展各类长短期学习项目,提升学生国际化视野。

在本科、硕士、博士三个层面扩大留学生招生培养;新增全英文授课工科类本科专业3个、硕士研究生专业4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