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伤风梭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破伤风梭菌(c .tetani)是破伤风的病原菌。

•存在于人和动物的肠道,由粪便污染土壤。当机体受到外伤时创口被污染,或分娩时用不洁器械剪断脐带等,本菌即可侵入局部创面发芽繁殖,释放毒素引起机体强直性痉挛、抽搐.可因窒息或呼吸衰竭死亡。如不及时防治,病死率很高。在发展中国家新生儿破伤风死亡率可高达90%。

•以上原因均可造成有利于破伤风梭菌生长繁殖的厌氧条件。破伤风梭菌只能在厌氧的局部生长繁殖,细菌不能入血引起菌血症或败血症。在局部产生的外毒素吸收入血,形成毒血症而发病。新生儿脐带残端也具备上述厌氧条件.接生时如处理不当也易引起破伤风梭茵的感染,造成新生儿的破伤风,死亡率极高。

• 2.致病物质

•外毒素:破伤风痉挛毒素(tetanospasmin)和破伤风溶血毒素(tetanolysin),前者为主要致病物质。该毒素对脊髓前角细胞和脑干神经细胞有高度的亲和力,由菌体释放的毒素被局部神经细胞吸收或经淋巴、血液到达中枢神经系统。毒性极强,对人的致死量小于1ug,仪次于肉毒毒素。其化学性质为蛋白质,免疫原性强,应用0.3%甲醛作用4周可脱毒制成类毒素,用于人工主动免疫。破伤风溶血毒素具有溶血作用,在性质、功能和免疫原性上与链球菌溶血素O相似,但在破伤风中的作用尚不清楚。

•3.致病机制破伤风痉挛毒素是由质粒编码表达的,在菌体内为一条分子质量约150 kDa的多肽,分泌到菌体外即被细菌蛋白酶裂解为一条分子质量约50 kDa的轻链(A链)和一条100 kDa的重链(B链),2条肽链之间由二硫键连接,如果没有连接则失去毒性。其中轻链为毒性部分,重链具有识别受体和转运A链的作用。重链通过其羧基端识别神经肌肉结点处运动神经元外胞质膜上的受体,与之结合后使毒素进入细胞及其由细胞膜形成的小泡中。小泡从外周神经末梢沿神经轴突逆行向上,到达运动神纤元细胞体,经过突触后膜进入传入神经末梢,到达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再上行至脑干。然后通过B链N端的介导产生膜的转位使轻链进人胞质。

破伤风痉挛毒素也有可能通过血液和淋巴循环到达中枢神经系统。轻链为一种锌内肽酶(zinc endopeptidase),能降解抑制性神经介质小泡膜表面蛋白的特异性肽键,改变其结构,从而阻止抑制性神经介质甘氨酸和γ-氨基丁酸的释放。正常情况下,当一侧机体屈肌的运动神经元受到刺激而兴奋时,同时还有冲动传递给抑制性神经元,使其释放抑制性介质甘氨酸和γ-氨基丁酸,以抑制同侧伸肌的运动神经元,因此,当屈肌收缩时而伸肌自然松弛,肢体屈伸动作十分协调。

•此外,屈肌运动神经元还受到抑制性神经元的反馈调节,使屈肌运动神经元的兴奋性强弱受到控制,不致过高。而破伤风痉挛毒素能阻止抑制性神经介质的释放,干扰了抑制性神元的协调作用。使肌肉活动的兴奋与抑制失调,导致屈肌、伸肌同时发生强烈收缩,骨骼肌出现强直性痉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