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与生活论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语文与生活
【摘要】语文源于生活,生活由语文呈现。
孤立的学习语文对当今学生实在抽象,能将语文教学纳入生活呈现,是语文教学的一种尝试,更多的是给学生一份学习语文的愉悦。
要想真正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关键还在于能否将生活与语文联系,更好的让语文呈现生活。
【关键词】浅谈语文生活
“生活处处皆语文,语文时时现生活”是大语文观所体现出来的语文和生活的关系。
“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发展”、“不整天把青少年禁锢在书本上和屋子里,要让他们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打开他们的视野,增长他们的社会经验”。
孔子说:“不观于高崖,何以知颠坠之患;不临于深渊,何以知没溺之患;不观于海上,何以知风波之患。
”这些论著学说生动地阐明了知识与生活实践之间的关系。
语文从生命开始,与生活同行,生活是语文学习的源头活水。
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课堂上的“知”到生活中广泛应用,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语文素养。
一、语文教学应回归生活
美国教育家华特·科乐涅指出:“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
”此话不无道理。
教学活动是人类生活的一部分,离开生活的教学是不存在的,语文教学更离不开生活。
语文教学要努力营造大
语文环境,展现给学生广泛现实的生活世界,让语文教学“生活化”。
教师在传授语文知识和训练语文能力的过程中,要自然而然地注入生活的“时代的活水”,巧妙地把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到语文学习中,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同时磨砺人生。
《课标》要求加强语文与其他课程和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
要培养这种以促进人的发展为宗旨的综合素养,必须将教育与生活紧密相连。
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中,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同时将教学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
1.从生活中获取真知。
课程改革的重点是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实践,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在实践中学、在合作中学。
因而,在语文教学中我进行了尝试,让学生走入生活,触摸生活。
有了亲身经历和独特的感受,学生对文本理解了,就能根据实际写出真实经历感受。
学生写得生动,有写过程,有写所得,读来才是那么真实感人。
他们通过观察得来的体验是积极的、深层的。
这种“以参与求体验,以创新求发展”有效地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增进了学生的发展。
在生活的情景中进行教学,从而缩短课本知识与生活的差距,进一步理解教学内容并得以升华。
2.由生活展现能力。
“联系现实生活,加强语文实践”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
课标更强调“综合性”学习。
综合性学习,既
能挖掘语文与其它课程之间的共享资源,又能综合利用各科知识技能,推动学生走向社会,在社会里学语文、用语文,丰富阅历,增长才干。
如我在教学综合性学习《寻觅春天的踪迹》时,首先让学生们走进春天沐浴春光,享受春天,让学生们为之陶醉,为它赞美,谱出一首首优美婉转的歌曲,再搜谚语、锦句寻觅春天的踪迹。
到网络、杂志、课本里寻找、搜集不同人对春天的不同感受。
如农家谚语、诗歌、散文、绘画等。
他们在活动中不再局限于学校课堂和已有教材,走出学校,走出教材,走向社会,走向自然,广泛收集课外信息,他们进行调查研究,接触新事物。
汇报课上,学生们写出了鲜活的文章,学生在活动中,提高了阅读量,扩大了知识面。
这无形中激发了他们主动探究的兴趣,培养了他们积极求知、努力创新的意识。
我发现,在活动中学习语文,学生的倾听技能、发问技能、观察技能、记录技能、访谈技能、调查技能等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和培养。
3.让生活焕发精彩。
“源于生活”是新课程的一大特点。
贴近生活,让语文教学生活化,是重塑语文教学人文精神的重要途径。
作文教学是语文课程中最具生命个性的教学层面,是学习主体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学生放飞情感,表明态度,实现人生价值的体现。
课标要求写作教学“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
基于这一理念,作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热爱生活、敢于表达的能力,要解除羁绊学生作文情感的条条框框,为学生提
供体验生活的机会,让学生在开放中放胆作文,弘扬人性,放飞情感,写真实生活,述生动情感。
二、生活孕育语文教学
生活是知识海洋,生活处处皆学问;生活,语文学习的源头活水。
我们应具备一双慧眼,寻找生活与语文教学的结合点,让生活成为学生学习的教材。
达到真正理解还不是最终的目的,能将所学用于生活,尤其是创造性地运用,才是我们的追求。
实践是达到这一目标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延伸。
我们应以课外实践为契机,引导学生走向社会,走向生活。
1.再现生活,学习语文。
课文是以语言文字载体记录着一定的生活信息,学生学习语文就是在头脑中把语言文字还原成客观事物,从而获得主观感受。
俗话说:“要想知道梨子的味道应该去亲自尝一尝。
”语文学习也是如此。
生活化教学是一种在生活背景下的情景化学习,有的内容距学生的生活较远,给学生学习带来一定困难,教学时应借助于情境的创设再现课文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使学生如临其境,激发学习兴趣,较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如把课文编排成课本剧,让学生演一演,把语言文字直接变成活生生的剧情展现在学生面前,从而加深对课文的感悟。
2.走进生活,学习语文。
《课标》指出:“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会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社会是一道广阔的背景,更是学习语文的一片天地。
例如,针对当今社会上一些时髦的
广告词,如“长虹彩电——薄·大·精·声”,一语利用“博大精深”谐音道出了长虹彩电的优点——超薄机身;宽大屏幕;精湛技术、精致造型、精心服务;飞扬声场……学生由学校走进社会,走向生活可以由多种形式实现。
首先是教师悉心安排有利于学生的自主活动,如学了写景类文章后,可以让学生做导游,回去向家长、朋友介绍美景;又让学生课外做一些社会调查、宣传等。
其次是教师组织集体活动,如参观访问,与兄弟学校开展手拉手活动等。
只要能留心,就会发现校外教育资源十分丰富。
如我们巴中的将帅碑林、南龛摩崖造像、川陕博物馆等都是一种很好的传统文化的教育资源;学生身边的好人好事、村里黑板报、帮商家设计广告词等都是一些很好的语文实践活动。
3.体验生活,学习语文。
家庭是学生学习语文的第一场所,父母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
在这里,学生获得了很多知识。
教师可以抓住每个学生家庭的特点巧妙设计语文教学。
例如,有的学生家长是卖服装的,则可以让他设计一下服装广告;有的学生家长是卖水果的,则可以让他写一写介绍有关水果方面的文章等等。
这样一来,学生的积极性高昂,家长更是倍加赞许。
4.感悟生活,学习语文。
自然界花开花落,云舒云卷,新芽吐绿,虫鸣鸟啼……这些对学生并不陌生,而绝大部分学生没有深入思考、感悟,如果能让学生站在这些事物的角度去感受一下,那么他们会有不同的感受!由动物间的弱肉强食联想到当今世界上还存在的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从而培养学生服务于社会、服务于国家
的责任感等。
总之,生活处处皆语文,语文时时现生活,扎根生活,让语文与生活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