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激趣的教学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激趣的教学方法
》
记得我从《语文新标准课程》的学习中看到这样几句话: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中的过程中进行,教师是学习活动中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也就是要求学生从“学会”到“会学”。由此我想到在我们的课堂教学活动中,曾经出现过很多这样的现象:上课时学生只是被动的、消极的接受知识的灌输,积极的只是极少数学生“鹤立鸡群”,久而久之学生变成了书本的奴隶,磨却了该有的棱角,失去了个性的光环,成为应试教育的机器而已。而新课标就是要培养出个性的、生动活泼的、充满生命活力的学生。教师就不应再是课堂的主角,而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课堂中成为语文学习的“自主者”。这就是教师教育工作所要面对的新的问题和挑战。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长期固定、单一的教学模式,使学生较容易产生厌烦情绪,将学习语文理解为就是把一篇文章意思搞懂就行了,学语文简直一点味道都没有。那怎样使学生有学语文的兴趣呢?我觉得较好地运用教学艺术,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灵活运用,巧于点拨。就能起到很好的效果,使看似枯燥语文教学在课堂上能愉快地完成。特别是若在课堂上能进行适当的激发,引导,对于培养学生的兴趣,发挥其学习的主体精神。提高教学质量有很大的帮助。
一、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教学中,学生要成为学习的主体,最主要的是使学生有学习的兴趣。“兴趣”能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从而激发其想像力和创造力。那么,教师应如何激起学生浓烈的学习兴趣呢?关键在于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需要根据每节课的重点精心设置,创设引人入胜的气氛。可以是一幅画,一个小故事……只要有针对性的创设情境,就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了。如我在教学课文《乌塔》时,先在黑板上写了个大大的“旅游”,然后叫学生议论,猜猜教师的用意。大家热烈地讨论着:“老师的大字写得漂亮。”有的说:“是旅游的游。”有的说:“是谁去旅游呢?。”这时学生的兴趣应运而生了。都在猜教师的用意。我乘机让学生速读课文。体会老师的用意。课堂上,要放得开,就得让学生自己提取信息。在学生知道来认识一位德国小姑娘是怎样旅游的后,我马上板书课题《乌塔》,并在“旅游”这两个大字下面编上1、2、3、4、5、6。然后在“1”的旁边引导学生写上“热情”,接着,让学生分组讨论并各派代表上黑板写上答案。兴趣盎然的环境让学生在愉悦中了解到乌塔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
在激发兴趣同时,我因势利导,要求学生找课外书查找中外小学生的不同之处,把最感兴趣的一点写出来。让学生把课内知识与课外活动联结起来,开拓知识视野,举一反三,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由此可见,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是激发学习兴趣的优良契机,把握好这一契机的“火候”,就为培养学生的“要学”与“会学”走出了成功的第一步。
二、引导学生自由阅读
素质教育十分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注重引导学生自由阅读,自由表达,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课堂上,教师提出的学习内容是学生感兴趣的,自然乐意去学;不感兴趣的,如果强制他们去学,结果可想而知。所以引导学生自由谈论,自由讲述,自由提问,自由发表意见,就变成了逐步提高阅读、表达能力的重要途径。教师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和智能结构,有目的地把学生引向目的地,让学生说出自己想说的话。为了更好拓展学生的创造思维还得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举一反三自主学习的能力。如我以前在教二年级的一篇课文《植物妈妈有办法》时,首先抛出趣味性浓的问题:“植物旅行*的是啥办法呢?”接着把课文有感情地朗读给孩子们听,创设了良好的情景。学生感受到了蒲公英妈妈对孩子们的关心喜爱。紧接着,对学生进行点拨引导:“这些植物是怎样出外旅行的呢?我们先来看看蒲公英。”教学办法如下:
①学生自由朗读。
②自读自说,谈谈蒲公英出外旅行*的啥办法?
③教师指导朗读:为了让孩子顺利地出外旅行,蒲公英妈妈特意给孩子准备了降落伞。(指图)你觉得这位妈妈对孩子怎样?(关心、喜爱)
④大家练习,比赛朗读,把妈妈对孩子的爱读出来。(要求配合表情,表演动作)
如此引导,熏陶,学生稚嫩心灵体会了人间的母爱,情境达到了和谐统一。至此,我提出新的学习任务,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使既定思维产生发散与迁移:苍耳和豌豆要旅行*的又是啥办法?每个同学只需抓住其中一种植物来学就可以,还可以仿照教师抓住关键词板书。这一任务交给学生,就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
在引导学生自由讨论,自由表达中。本人认为:课堂上,教师不要作任何限制,只要学生能提问题就好。“质疑”与思考密切联系,不会思考的人是难以提出问题的。如在教《植物妈妈有办法》时,有一学生提出:蒲公英的孩子离开妈妈去旅行会不会很伤心呢?作为老师的我能体会到孩子对母亲的依赖和眷恋,缺少独立精神。对此,教师要运用教育机智,善于为学生解决问题,并能培养他们自强自立的素质。也只有在课堂上让学生自由朗读,自由提问,自由发表,才能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从而自主锻炼思维,拓展思维,使思维素质产生发散和迁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