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实验课中创新能力的培养论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化学实验课中创新能力的培养摘要:通过转变教学观念和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借助于化学实验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途径。
为进一步把新课改精神实施于教学过程中,化学实验以其独特的趣味性、科学性、实践性为教师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空间。
关键词:创新活力创新品质创新潜能创新实验创新价值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随着新课改的进行,化学实验内容的改进,学生实验的增加,实验课为教师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化学实验是化学学科的灵魂,它不仅是学生获取直观信息、认识化学世界的窗口,而且是帮助学生认识化学规律、形成化学概念、理解和巩固化学知识、提高各种能力的重要途径,更重要的是化学实验过程本身就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最佳途径,是其他学科所不能替代的。
那么,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本人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做了以下几点尝试,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方面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运用化学史实中的实验过程及现象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很多人都会提到一句话:“温故而知新”。
但由于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有关化学史实的教学往往被很多老师所忽视。
然而,化学史就是一部不断创新的科学史,是对培养学生创新
意识和创新精神很好的素材。
通过对化学史实中某些实验过程及现象的描述,可使学生们兴趣盎然,极大的激发了学生动脑思维、动手实验和渴望创新的积极性。
二、开展探究性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目前,中学化学教材中的实验多为验证性实验。
验证性实验是用实验来论证已学过的化学知识的正确性,在实验中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这种实验模式缺乏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及创新能力的培养。
而将教材中的某些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究性实验,可将学生带入科学探索的情景中,使学生处于一种主动探索知识的兴奋状态,这对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等方面所起的作用是验证性实验所无法替代的。
通过探究性实验的开展,激发了学生主动积极探索的精神,增强了学生的自信,激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利用开放性实验习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开放性习题是指题目的设计是开放的,答案是灵活多样的,只要答案是合理的,都是正确的。
开放性习题的出现是对传统封闭性习题的挑战,这类习题旨在鼓励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不同能力的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范围、不同的层次去分析、去选择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学生答题的过程就是一个创新过程。
利用开放性实验习题,给学生提供多角度考虑问题的机会,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乐趣,领悟知识,感受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
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加强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实践是创新的摇篮,通过学生自己思考设计实验,既可以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创新设计能力。
实验操作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实验操作能使学生在实验中启发新思维,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性,甚至能在已有的、已被相对验证正确的理论中,寻求新的突破。
同时实验操作还能培养学生在艰苦中探索,在迷茫中思索。
持之以恒。
百折不挠的品质。
在实验教学中,首先,重视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教师要根据化学的学科特点,尽量提供机会,让学生亲自操作实验,在这些实验操作过程中。
教师起引导、点拨、评价的作用。
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倡导学生动手操作实验:
1、适当安排随堂实验,(边讲边实验)即教师一边讲,学生一边操作的实验。
在化学教材中,以下内容可作为“边讲边实验”素材,(1)有关物质的性质的叙述性教材,尽可能“边讲边实验”,例如有关酸、碱、盐性质的一些实验。
(2)对一些既是重点又是难点,学生难理解不易掌握的知识点,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实验。
(3)知识内在联系紧密,可以起到“承上启下”的作为的内容尽量让学生实验。
(4)为了形成或强化某一概念,要力求让学生动手实验。
(5)把一些实验习题改为操作实验。
2、精心组织学生实验。
实验前,要求学生预习实验内容,实验
过程中,规范操作仔细观察,联想学过的知识,进行分析、判断,作好记录,实验后要指导学生如实地写好实验报告。
3、鼓励学生课外实验,一是根据教材有关内容作出进一步的探究性实验。
例如:铁钉分别在干燥的空气中、潮湿的空气中以及不含氧气的水中等三种条件的存放情况,研究钢铁制品锈蚀条件。
加深对铁及铁制品锈蚀原理的理解。
掌握一般的防锈方法。
二是充分发挥家庭实验和活动课实验的作用,借给学生一些简单的仪器和药品,让学生进行家庭小实验。
五、指导观察方法,引发创新活力
观察是创造的眼睛,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是思维的源泉,创新的基础。
在实验教学中,首先重视培养学生爱观察的习惯。
课内实验中,要使学生观察的注意力始终处在有意无意的状态中。
在学生眼里化学教师好象一个魔术师,化学实验好象是在变魔术,实验中那五颜六色的变化,爆鸣的声响,奇异的气味。
以及耐人寻味的变化规律,无不引起学生的兴趣,激起他们爱观察。
善于探究思考的好奇心。
在课外,要留心观察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在观察思考中发现获取新的化学知识。
例如切咸菜的刀和切鲜菜的刀时间长了可观察到切过咸菜的刀比切过鲜菜的刀易生锈,从而获取电化学腐蚀比化学腐蚀更快,危害性更大。
其次教给学生正确的观察方法:(1)观察要全面,只有全面观察,才能获取完整的感性知识。
例如在观察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时既要观察到教师把细铁丝饶成螺
旋状,又要观察到在集气瓶底预先铺一层细沙和留少量水以及明显
的燃烧现象。
(2)观察要细致,要抓住主要现象,又不放过次要现象。
(3)观察要设疑、对比、归纳,只能这样才能提高观察效果,加强记忆与理解。
综上所述,注重实验教学的探索与创新,给学生留出自由思考的空间,增加学生独立设计、独立操作实验的机会,是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
以上只是本人在实验教学中的一些初步尝试,还有待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的提高和深化。
作者简介:刘香梅,女,中学一级教师,多年来担任初中化学的的教学工作,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在保定市和清苑县组织的各项教学活动中曾多次获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