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语文行走天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用语文行走天下
一、怎样才能学好语文
1、学习语文,应成为一种兴趣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
“兴趣是入门的向导。
”
对语文,没有兴趣,可以培养兴趣;有兴趣的,则应发展兴趣。
兴趣可以是自行产生的,也可以是后天培养的。
通过自己的努力,走进语文的天地,探寻语文的宝藏,你会发现快乐多多,收获多多,会产生良好的兴趣的。
2、学习语文,也应成为一种责任
现在有识之士担忧语文学习被弱化,著名作家王蒙提出要打一场“汉语保卫战”。
确实,在社会生活中,英语学习与考核被提到过重要地位。
我们不排斥学英语,但我们更要学好自己的母语——汉语。
要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要掌握和提高现代语文的运用能力。
3、学习语文,应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
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是学好语文的基础。
好习惯一旦养成,将终生受用。
结合长期的语文教学实践,我认为,中学生应具有读、写、听、说、行的五大习惯。
二、中学生应具有的学习语文的五大习惯。
1、读的习惯
(1)泛读的习惯
泛读,就是广泛阅读的习惯,有人戏为“随手翻翻”。
(2)精读的习惯
精读,是指认认真真地读一本书。
应该说,每一本书都是作者心血的结晶。
赵普“半部《论语》”就“治”了“天下”。
(3)背书的习惯
中学时代,是记忆力的黄金时期。
如果能在此期间背诵上百篇优秀的古文、现代文,就为自己打下了扎实的文学功底。
(4)读报的习惯
作为当代中学生,要养成读报的好习惯。
这是因为报纸上不乏新思想、新观点,可以向我们传递许多时代的信息,启迪我们的思路,报纸上也有许多优秀作品,对我们提高写作能力很有帮助。
(5)查找工具书的习惯
工具书,是我们学习语文的工具。
工具书,不仅在中学阶段有用,而且在今后的大学,甚至走上工作岗位都有用。
中学生应备的工具书有:
①《现代汉语词典》,②《古代汉语词典》,
③《中国成语大辞典》,④《唐诗鉴赏辞典》,
⑤《宋诗鉴赏辞典》,⑥《唐宋词鉴赏辞典》,
⑦《古文鉴赏辞典》
使用工具书前,要先读懂“凡例”、“说明”及“序”。
2、写的习惯
(1)认真完成作业的习惯
作业,既是理解、消化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又是对课堂教学的反馈。
必须认真对待。
先复习再做作业。
A\做作业时应先复习。
梳理课堂教学的重点、难点,然后做作业。
B\独立完成作业。
做作业要独立完成。
不能一有问题就与同学“讨论”,甚至抄袭别人的作业。
当然,经过自己思考还没有弄懂的题目,可在下课后向同学或老师请教。
③认真完成作业。
完成作业应:
A.规范。
按作业要求先抄题目,再答题。
B.书写清楚。
养成认真写字的习惯。
C.认真订正作业的错误。
错误是常见的,要认真订正。
同时,错误也可能是习惯性的,一定要认真订正。
对此,许多同学编有“纠错集”,不失为一种好方法。
(2)做笔记的习惯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在生活中,我们读到好的文章,或一段精彩的描写,甚至一句隽永的名言,都可以随时记下来。
(3)写随笔的习惯
“随笔”,顾名思义,一是随时写,二是写随感。
它以形式灵活得到学生的喜欢。
要写好随笔,我主张:
备个好本子。
买个价廉物美的硬面笔记本。
起个好名称。
给自己的随笔本起个集名。
集名力求新颖,富有文学色彩或个性。
留下目录与序的空页。
留下目录页,以便日后编目录,留下序言页,今后可请家人、同学、教师、作家或其他人作序,也可自己作序。
保证每周至少写一篇。
如果每周写一篇,可以作这样的安排,即一次自由选题,一次结合写作的教学作选择、补充,强化性训练。
两周为一轮回。
本学期语文组要求以写读书笔记为主。
(4)投稿的习惯
作为语文爱好者,应积极投稿。
要投稿成功,应:
①认真阅读报刊,了解报刊的办刊特色及稿件需求。
②认真修改自己的文章,使文章有亮点,有特色。
③先向校刊、校广播站、校园网投稿,向自己订阅的报刊投稿。
3、听的习惯
(1)善于听别人发言的习惯
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
与别人交谈时,不要随意打断别人的话,不能心不在焉,顾左右而言他。
在听别人发言时,应多思考,特别思考这一话题我自己如何表述,发言者给了我哪些启发。
在每周的升旗仪式时,要成为国旗下讲话的认真聆听者。
捕捉关键词语,抓住谈话要点。
与别人交谈时,要捕捉关键词语,听懂别人的发言,如听到可能有岐义的词语时,要联系前后表达,弄懂确切的意思。
如有必要,可与之沟通,明确对方的意思。
(2)听音乐、听广播的习惯
现在学生喜欢听音乐。
确实,音乐的韵律、意境,与散文、诗歌有许多共通之处。
特别是好的歌词,显得聪慧、灵动。
从音乐中,从歌词中汲取营养是可取的。
听音乐以经典音乐为首选。
广播是我们通向社会、通向世界的重要桥梁。
由于寄宿制学校中学生看电视、读报刊的时间难以保证,应充分利用饭后、睡前的点滴时间,听听当天新闻、听听配乐散文。
这既是休息,又是学习。
而且广播中播出的文章,大都是经过编导人员精心修改的“好文章”,再加上播音员纯正的普通话和表达,可以提高我们的文学素养,提高我们听说和写作能力。
4、说的习惯
(1)上课积极发言的习惯
上课自己不能是“看客”,而应成为“说客”。
我们应积极投入。
发言时可拟个提纲,也可打好腹稿。
陈述自己意见要大方、得体。
如果同学对自己的发言有异议,一定要注意尊重同学,友好地与他交流。
(2)主动与别人交流的习惯
当今社会,人与人之间交流越来越直接,“面对面地交谈”,“说”成为一个人最基本的素质之一。
要会说,要养成主动与别人交流的习惯。
主动交流时,要会引出话题,善于抓住大家共同关心的话题进行交流。
同时要注意向对方学习,要学习运用身体的姿势、眼神、手势等“第二语言”。
5、行的习惯
行是有别于读写听说的综合的语文学习习惯,专作一项介绍。
(1)泡书店、图书馆的习惯
每周或每月到书城、新华书店翻阅新书。
泡书店也使泛读成为可能。
当然看到心爱的书要买下,每月买1——2本书,形成自己的“小书架”。
“泡”校内或区、市图书馆。
图书馆藏书量多,如果说书城、新华书店的特点是新书多,那么图书馆的特点则是经典书籍多,报纸、期刊多。
(2)网上“行走”的习惯
现代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网络正成为人们增长知识、开拓视野、了解世界的窗口。
对中学生来说,要养成用电脑阅读、检索的习惯。
由于网络是虚拟世界,中学生要有选择、辨别的能力,到有益、健康的网站,坚决屏蔽不健康的网站。
而由于网络具有强大的检索功能,我们要学会运用,养成检索的习惯,但由于多种原因,有时有些数据还不够可靠,要学会比较、鉴别。
(3)旅游的习惯
古人说:“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
现代社会旅游资源丰富,走出去看一看,瞧一瞧,会觉得心旷神怡,会感到外面的世界真精彩。
而在旅游的途中,收集景点的资料,听取导游的介绍,撰写旅游的心得,会使你的语文能力得到综合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