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5-十六二酮的合成(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l5-十六二酮的合成

李全刘复初林军朱洪友

(云南大学合成化学研究所昆明65OO91)

李全男 29岁 从事有机合成的研究~应用与开发

1999-O9-14收稿 2OOO-O4-O5修回摘要

以廉价易得的1O-十一碳烯酸为原料经两步反应合成了人工合成麝香酮的关键中间体2 15-十六二酮

关键词麝香酮 2 15-十六二酮双三苯基膦二氯化钯

Abstract

The key intermediate for synthesis of muscone Was synthesized by tWo steps from 1O-undecenoic acid .

Key words Muscone 2 15-hexadecanedione Bis (triphenylphosphine )palladium (II )chloride 麝香酮( - -甲基环十五酮)是名贵中药材麝香的主要有效成份 天然来源稀少 近半个世纪以来 许多学者为寻求一廉价的人工合成路线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 并有许多评论 1 其中以2 15-十六二酮为中间体的合成路线最引人瞩目 因为2 15-十六二酮在分子内闭环时 位同时引入甲基 具有一定的优势

对其闭环及随后的加氢反应已有许多研究 4 较为成熟 因此 2 15-十六二酮的合成为人们所关注 已有许多文献报道 6 1O 作者通过钯(II ) 11 及锰(III ) 12 的催化反应用廉价易得的1O-十一碳烯酸和丙酮为原料 经两步反应较好地合成了2 15-十六二酮=

COOH Ac 2O Pd (PPh )2Cl ==

==2

+=O Mn (III )=

O =O

+==

O 羧酸降解烯化反应中双三苯基膦二氯化钯的用量仅为十一碳烯酸的1/2OOO(质量比)左右 锰(III )催化反应中锰(III )以四水合醋酸锰(II )的形式回收 1 9-癸二烯与丙酮单边加成产物12-烯-2-十三酮还可与丙酮在锰(III )的催化下再次加成得到2 15-十六二酮 该合成路线未见文献报道 成本较低 易于操作 l

实验部分l.l l -癸二烯的合成

按摩尔比1=1配制1O-十一碳烯酸与醋酐混合物并放置一周得混酐 于25O mL 的三口烧瓶中

5 1 http //china .chemistrymag .org 化学通报2OO1年第 期

加入双三苯基膦氯化钯0.1g.三苯基膦1g后再加入50mL上述混酐O加热蒸馏同时滴入混酐滴加速度与蒸出速度相等当馏份温度升至200C时停止滴加继续蒸馏至反应烧瓶内残留液约为2~3mL后停止加热(此时共消耗10-十一碳烯酸200.4g(1.089mol D D O馏份于大约120C下减压重蒸后倒入5%盐酸中摇动放置过夜分出上层无水硫酸钠干燥得1 9-癸二烯113.2g收率75.3%O b.p.158.5C(81434Pa D n20D1.4349O文献值[15]:b.p.169C n20D1.4320O MS:M/138O IR (液膜D U max/cm-1:3090 2980 2930 2860 1826 1643 1460 1441 992 966 909O

1.2 2 15-十六二酮的合成

于500mL烧瓶中加入80g Mn(OAc D

32~2O.200mL 丙酮搅拌下回流同时滴入1 9-癸二

烯20g(0.145mol D与丙酮混合物100mL反应48h后过滤沉淀回收滤液蒸去丙酮和其它低沸点物质得黄色固体用50%乙醇重结晶得白色固体2 15-十六二酮7.4g收率20%O m.p.82~83C (文献值[10]82~84C D O重结晶时的不溶有机层经柱层析得无色液体12-烯-2-十三酮9.6g O

2 15-十六二酮波谱数据如下(与文献值[10]一致D:

MS:M/254;IR(KBr压片D U max/cm-1:1704 1716;1~NMR6:2.13(s6~COC~3D 2.34 ~2.42(t4~C~2CO D 1.45~1.68(m4~C~2D 1.26(m16~C~2D O

12-烯-2-十三酮波谱数数据如下:

MS:M/196O IR(液膜D U max/cm-1:1710 1639 989 960 904O1~NMR6:1.30(m10~ C~2D 1.35(m2~C~2D 1.55(m2~C~2D 1.90(m2~C~2D 2.11(s3~C~3CO D 2.4 (t2~COC~2D 4.9(m2~=C~2D 5.8(m1~C~=D O

参考文献

[1]贾春华施达常.化学通报1983 (8D:6.

[2]陈望忠陈邦华焦克芳.中国医药工业杂志1992 23(1D:37.

[3]李全刘复初.合成化学1998 6(1D:19.

[4]Tsuji J Yamada T Kaito M et al.Bull.Chem.Soc.Jpn.1980 53(5D:1417.

[5]Nippon Mining Co Ltd.JP59157047 1984.

[6]王永坚王宫刘亚森.医药工业1988 19(7D:291.

[7]~uellmnn M Kuekenhoehner T Brenner K et :5120880 1992.

[8]Stoll M Rouv A.~elv.Chim.Acta.1947 30:2019.

[9]梁利华.药学学报1984 9:30.

[10]焦克芳陈望忠李新胜.CN:1059709 1992.

[11]Miller J A Nelson J A Byrne M .Chem.1993 58:18.

[12]Melikyan G G.Synthesis1993 (9D:833.

[13]黄枢谢如刚田宝芝等.有机合成试剂制备手册.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88:50.

[14]~eiba W E I Dessau R M et al.J.Am.Chem.Soc.1969 91:138.

[15]Aldrich~andbook of fine chemicals and laboratory eguipment2000~2001:489.

671化学通报2001年第3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