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用水消毒方法和要求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8
2.2 影响消毒效果的因素
2.2.4水温
水温高,杀菌效果好。水温每提高10℃, 病菌杀灭率约提高2—3倍。
~
9
2.2 影响消毒效果的因素
2.2.5水的浑浊度
用氯消毒时,必须使生成的次氯酸(HOCl)和次氯 酸离子(OCl-)直接与水中细菌接触,方能达到杀菌效 果。如水的浑浊度很高,悬浮物质较多,细菌多附 着在这些悬浮颗粒上,则氯的作用达不到细菌本身, 使杀菌效果降低。这说明消毒前混凝沉淀和过滤处 理的必要性。悬浮颗粒对消毒的影响, 因颗粒性质、 微生物种类而不同。如粘土颗粒吸附微生物后,对 消毒效果影响甚小,而粪尿中的细胞碎片、或污水 中的有机颗粒与微生物结合后,会使微生物获得明 显的保护作用。病毒因体积小,表面积大,易被吸 附成团,因而颗粒对病毒的保护作用较细菌大。
~
14
3.氯消毒的几种方法
3.4 过量氯消毒法 当水源受有机物和细菌污染较严重时,或
在野外工作、行军等条件下,需在短时间内 达到消毒效果时,可加过量氯于水中,使余 氯达l-5mg/l。消毒后的水需用亚硫酸钠、亚 硫酸氢钠、硫代硫酸钠)或活性炭脱氯。
~
15
4.加氯地点和加氯设备
4.1 加氯地点 4.1.1滤前加氯
~
13
3.氯消毒的几种方法
3.3 氯胺消毒法
在水中加入氨(液氨、硫酸胺或氯化胺),则加氯后生成一 氯胺和二氯胺,这种方法为氯胺消毒。氨与氯的比例应通过 试验确定,其范围一般为1:3—1:6。本法的优点是:三卤甲 烷类物质的形成明显较普通氯化法低;如先加氨后加氯,则 可防止氯酚臭,化合性余氯较稳定,在管网中可维持较长时 间,使管网末梢余氯得到保证。缺点是:氯胺的消毒作用不 如次氯酸强,要求保证足够长的接触时间(2小时)和较高的余 氯量(1-2mg/l),因此接触时间长,费用较贵;需加氨而操作 复杂;对病毒的杀灭效果较差。
有机物反应,产生一系列氯的副产物。通常,将水中能与 氯形成氯化副产物的有机物称为有机前体物。天然水中有 机前体物以腐殖质(含腐殖酸和富里酸)为主要成分,其次 有藻类及其代谢产物、蛋白质等。腐殖质是氯化消毒过程 中形成氯化副产物三卤甲烷的主要前体物质。三卤甲烷属 挥发性卤代有机物,主要有四种:即氯仿、一溴二氯甲烷、 二溴一氯甲烷和溴仿。其中以氯仿含量最高。据研究表明 氯仿具有致突变性和动物致癌性。氯化副产物中非挥发性 卤代有机物有卤乙腈、卤乙酸、卤代酚、卤代酮和卤代醛 等。这类物质目前现有仪器难以检测,但它们仍具有一定 的突变性和致癌性。
~
19
5.氯化消毒的安全性问题
5.2 防治措施
对氯化副产物的防治,可根据情况采取以下措施: 尽可能选择有机前体物含量低的水源;加强混凝沉 淀和过滤等净化措施;防止藻类在制水构筑物内的 生长,以降低有机前体物的含量;改善氯化消毒方 法,如取消预氯化和避免折点氯消毒,采用管网中 途加氯等,以减少氯化副产物的形成;采用颗粒活 性炭过滤,以除去已形成的氯化副产物;此外还可 考虑采用二氧化氯或臭氧作氧化剂/消毒剂,也可 改用氯胺消毒。
~
24
1.二氧化氯消毒
1.1 二氧化氯的理化特性
二氧化氯在常温下为橙黄色气体,溶点-59.5℃, 沸点11℃,冷水中溶解度为2.9g/l(即4℃时的溶解度), 热水中分解成二样氯化氢、氯和氧。二氧化氯易溶于 水,但不和水起化学反应,在水中极易挥发,其水中 溶液呈黄绿色,敞开存放时能被光分解.因此不宜贮 存,必须在现场边生产边使用;在密闭,避光条件下 存放,很稳定,如果轻度酸化(PH6)则更稳定。二氧 化氯很容易爆炸,当空气中浓度大于10%或水中浓 度大于30%时,都具有爆炸性。因此在生产时常用 空气来冲谈二氧化氯气体,使其浓度低于8%-10%。 将此气体溶于水时,水中二氧化氯浓度约为6-8mg/L。 二氧化氯在酸性条件下有很强的氧化性。
~
11
3.氯消毒的几种方法
3.1 普通氯化消毒法 当水中需氯量较低,即水的浊度低,有机
物污染轻、且基本无氨(<0.3mg/L)时,加入 少量氯即可达到消毒目的一种消毒法。此法 产生的主要是游离性余氯,所需接触时间短, 效果可靠;但要求源水污染较轻,且基本无 酚类物质(氯能与酚形成有嗅味的氯酚);游离 性余氯较不稳定,不易在较长管网中保持至 管网末梢。
~
10
2.2 影响消毒效果的因素
2.2.6 水中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
不同微生物对氯的耐受性不尽相同,除腺 病毒外,肠道病毒对氯的耐受性较肠道病原 菌强。原虫包囊抵抗力最强。消毒往往达不 到100%的杀灭效果,常以99%、
99.9%或99.99%的效果为参数。故消毒前若 水中细菌过多,则消毒后水中细菌数就不易 达到卫生标准的要求。~Biblioteka 281.二氧化氯消毒
1.4 二氧化氯消毒
影响二氧化氯消毒效果的因素主要是温度, 随着温度的降低其杀菌效力逐渐减弱。但消 毒效果不受PH值的影响(PH6- PH 10),这使 其对水质PH的变化比氯有更强的适应性,特 别适用于碱度较高的水源水消毒;也不受天 然水源中经常存在的氨的影响;因此,二氧 化氯作为饮水消毒有其特有的实用性。
②转子加氯机
转子加氯机钢瓶内氯气先进入旋风分离器,除去铁锈、油污 后再经弹簧膜阀、控制阀到转子流量计和中转玻璃罩,在水 射器抽吸下,氯与压力水混合并溶解,氯浓度大于1%,经 加氯管道送往加氯点。
~
18
5.氯化消毒的安全性问题
5.1氯化副产物的形成及危害
在氯化消毒杀灭水中病原微生物的同时,氯与水中的
~
5
2.2 影响消毒效果的因素
2.2.1 加氯量 用氯及含氯化合物消毒饮水时,氯不仅与水中
细菌作用,还要氧化水中的有机物和还原性无机物, 其需要的氯的总量称为“需氯量”。为保证消毒效 果,加氯量必须超过水的需氯量,使在氧化和杀菌 后还能剩余一些有效氯,称为“余氯”。一般要求 氯加入水中后,接触30分钟,水中至少应保持游离 性余氯0.3mg/l。在配水管网末梢,游离性余氯不应 低于0.05mg/l。
~
20
6.氯制剂效果测定
原理是: 氯在酸性溶液中与碘化钾起氧化作用,释
出相当量的碘,再以硫代硫酸钠标准溶液来 滴定碘,然后根据硫代硫酸钠标准溶液的用 量计算出含氯化合物中有效氯的含量。 饮水在采用氯化消毒时,将涉及三个指标: 加氯量,需氯量和余氯。
~
21
6.氯制剂效果测定
余氯测定方法有 1、 碘量法测定总余氯量,原理同有效氯测定; 2、邻联甲苯胺的比色法测定总余氯和游离性余
氯量,其原理是在PH小于1.3的酸性溶液中, 余氯与邻联甲苯胺反应,生成黄色的醌式化 合物,用目视比色法进行比色定量; 3、邻联甲苯胺—亚砷酸盐比色法
~
22
第二节 其他消毒
~
23
1.二氧化氯消毒
本世纪40年代,欧洲一些国家发现用二氧化
(C1o2)用于水的消毒有很好的效果,但因制造复杂,
价格较贵,过去未受到重视。近年来,国外为避免 氯消毒所引起的有害作用而寻找新的消毒剂时,对 它的研究和应用日益增多,据资料统计,在1977年 欧洲使用二氧化氯的水厂就有数千个,美国有103 个水厂使用二氧化氯消毒。我国近两年也有采用二 氧化氯消毒饮水的水厂出现。
~
6
2.2 影响消毒效果的因素
2.2.2 接触时间
氯加入水中后,必须保证与水有一定的
接触时间,才能充分发挥消毒作用。用游离 性有效氯(指次氯酸和次氯酸离子)消毒时, 接触时间应至少30分钟,游离性余氯达0.30.5mg/l;采用氯胺(指一氯胺和二氯胺)消毒 时,接触时间应在l-2小时,化合性余氯达12mg/l。
化消毒、二氧化氯消毒、紫外线消毒和臭
氧消毒。
~
2
第一节 氯化消毒
~
3
1.常用氯消毒剂的种类
1.1 氯 1.2 漂白粉 1.3 漂白粉精 1.4 有机含氯消毒剂 1.5 次氯酸钠
~
4
2. 氯化消毒的基本原理
2.1 氯的杀菌机理 氯的杀菌作用是由于次氯酸体积小,电荷
中性,易于穿过细胞壁;同时,它又是一种 强氧化剂,能损害细胞膜,使蛋白质、RNA 和DNA等物质释出,并影响多种酶系统(主要 是磷酸葡萄糖去氢酶的巯基被氧化破坏),从 而使细菌死亡。氯对病毒的作用,在于对核 酸的致死性损害。
饮用水消毒方法和要求
阆中市疾控中心
何培菘
2016.6
~
1
饮用水消毒
消毒是指杀灭外环境中病源微生物的
方法。其目的是切断传染病的传播途径,
预防传染病的发生或流行。据研究,可污
染饮用水的致病微生物有上百种,为杜绝
介水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保证人体健康,
生活饮用水必须经过消毒处理方可供饮用。
目前我国用于饮用水消毒的方法主要有氯
~
27
1.二氧化氯消毒
1.4 二氧化氯消毒
二氧化氯在饮水消毒中除可单独使用外,也可与其它消毒剂配 合使用。如用Cl02作制水前处理,然后在滤后水中加氯,这 样可防止形成过量的三卤甲烷,减少构筑物上藻类的生长, 并能避免管网水中Cl02、亚氯酸和氯酸根的总量过高。 二氧化氯的投加量与源水水质有关,一般情况下,只作 消毒用时,加入量为0.1-0.3mg/L,兼作前处理时,约为0.61.5mg/L。但无论何种情况,其余氯量应与游离余氯相同, 且管网中二氧化氯、亚氯酸和氯酸根的总量应低于1mg/L。
~
25
1.二氧化氯消毒
1.2 二氧化氯的消毒力
从研究资料显示,二氧化氯对细菌、病毒及真菌 孢子的杀灭能力均很强,由于二氧化氯是一种不稳 定化合物,不含次氯酸和次氯酸离子形式的有效氯, 然而其浓度常以有效氯的术语表示。二氧化氯原子 为正4价,还原成氯化物时将可得到5个电子,因此 其氧化力相当于氯的5倍,有效氯含量为263%。故 二氧化氯是极为有效的饮水消毒剂。二氧化氯对微 生物的杀灭原理是:二氧化氯对细胞壁有较好的吸 附性和透过性能,可有效地氧化细胞内含疏基的酶; 可与半胱氨酸、色氨酸和游离脂肪酸反应,快速控 制生物蛋白质的合成,使膜的渗透性增高;并能改 变病毒衣壳蛋白,导致病毒灭活。
站或贮水池泵站的补充加氯。采用此法既 能保证末梢余氯,又不致使水厂附近的管 网水含余氯过高。
~
17
4.加氯地点和加氯设备
4.2 加氯设备
大中型水厂一般均采用液氯消毒。
①真空加氯机
真空加氯机上部为一玻璃罩,浸于水盘中,罩内压力较大气 压低。液氯钢瓶内的氯经减压气化后吸人玻璃罩内,由另一 管孔通往水射器,与压力水混合后送至加氯点。
~
26
1.二氧化氯消毒
1.3 二氧化氯的毒性
二氧化氯及其歧化形成的亚氯酸盐和氯酸根有一 定 红 经的动蛋毒 物白性 实血。 验症证C,lO明C2lO,-能2只还引有具起在有动接降物触低的高血溶浓清血度甲性二状贫氧腺血化素和氯的变及作性歧用血。 化产物亚氯酸盐时,才会产生不利影响;低剂量接 触一般不会影响其健康。例如:有人用小白鼠作实 验,饮用含亚氯酸盐100mg/l的水,可使它们的血 红蛋白含量明显减少;饮用含量为10mg/l的水就未 引起这种变化。让大鼠长期饮用含二氧化氯10mg/l 的水,两年后也未检查出对动物健康有害的作用。
~
12
3.氯消毒的几种方法
3.2 折点氯消毒法 采用超过折点的加氯量,使水中形成适量的游
离性余氯,称为折点氯消毒法。本法的优点是:消 毒效果可靠;能明显降低锰、铁、酚和有机物含量; 并具有降低臭味和色度的作用。缺点是耗氯多,因 而有可能产生较多的氯化副产物三卤甲烷;需事先 求出折点加氯量,比较麻烦,有时水样折点不明显; 会使水的PH值过低,故必要时尚需加碱调整。
指在混凝沉淀前加氯,其主要目的在于改良混 凝沉淀和防止藻类生长,但易生成大量氯化副产物。 4.1.2滤后加氯
指在滤后水中加氯,其目的是杀灭水中病原微 生物,它是最常用的消毒方法。也可采取二次加氯, 即混凝沉淀前和滤后各加一次。
~
16
4.加氯地点和加氯设备
4.1.3 中途加氯 输水管线较长时,在管网中途的加压泵
~
7
2.2 影响消毒效果的因素
2.2.3 水的PH值
次氯酸是弱电解质,其离解程度取决于水温和水的PH值。 当PH值<5.0时,次氯酸呈100%形式存在于水中,随着PH 值的增高,次氯酸逐渐减少而次氯酸离子逐渐增多。PH值 在6.0时,次氯酸在95%以上;PH值>7.0值,次氯酸含量 急剧减少;PH=7.5时,次氯酸和次氯酸离子大致相等; PH值>9时,次氯酸离子接近100%。根据对大肠杆菌的实 验,次氯酸(HOCI)的杀菌效率比次氯酸离子(OCl-)高约80倍。 因此,消毒时应注意控制水的PH值,不宜太高,以免生成 次氯酸离子较多,次氯酸较少而影响杀菌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