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科举制度的利与弊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科举制度的利与弊

――华工网络教育名师巡讲录像《中国政治制度史――科举制度》观后感以前接触“科举”这个名词,基本都是在历史教科书中,留给我的印象基本都是“腐朽”、“黑暗”等负面的评价。近日有幸观看了候力教授的《中国政治制度史――科举制度》录像,才对科举制度有了一个相对全面的认识,才认识到科举制度也有积极的一面。

科举制度从隋朝开始,到1905年被废止,一共持续了1300多年。科举制度是为选拔官员而设立的,将考试作为选拔人才的途径,给很多寒门子弟以改变命运的机会。隋朝开始的这项制度比同时期欧洲的骑士制先进得多、平等得多,欧洲当时官员的选拔任用基本由出身决定,贵族世袭官位,穷苦人家无法通过仕途改变命运。

科举制度设立的本意是通过公平的考试,选拔人才进入管理阶层。为了防止考官偏见,采取了誊录、皇帝亲自把最后一关――殿试等种种措施,还对科举舞弊采取严厉的力度进行惩处。这种选官模式,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任用官员的主观影响,体现出了任人唯才的标准,淡化了世族、门第的影响,给每一个人提供了进入仕途的均等机会。科举与古代封建社会其他选官制度(如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相比,合理得多。察举制、九品中正制都不是公开考试选拔,会被世族、贵族垄断,存在暗箱操作的情况,寒门子弟几乎没有参与其中的可能性。

科举是分科考试,唐朝时期科目众多,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参加相应科目的考试,这在一定程度上让各路人才充分发挥自己的所长。只是到宋朝及以后,科目慢慢减少,对人才的要求就变成千遍一律了。

科举制度的另一个积极意义是传承传统文化。古代的考生参加科举考试前,必须饱读诗书,熟读古代的文化知识。在唐代,诗和赋是必考内容,这在一定意义上促进了诗赋的发展。

如果说科举制度在唐朝还比较松散的话(公开考试和推荐并存),那么到了宋朝,这种制度已经发展到相当严格了,公开考试选拔是选官的唯一途径。这在一定程度上奠定了科举的公平性。

科举制度本质上是先进的,但到明清时期,统治者强加给科举一些不良的成分。例如将八股文正式定为科举考试的文体,并且要求考生必须以孔子的思想去写文章,这无疑扼杀了考生的创新精神,科举考试沦为统治阶级控制老百姓思想的工具。又如,考试中有不少考查儒家著作的题目,但大多断章取义,以填空的形式要求考生补充完整,这需要考生对这些著作倒背如流,才能回答正确,这其实就是要求考生死记硬背,扼杀了大家的创造性。

科举制度发展到后期,考生考取功名之后,就直接获得官职,这无疑会产生问题,毕竟会考试不等于会当官,不等于会管理社会职能。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利大于弊,毕竟它奠定了选官的公平性。科举制度到后期出现的种种问题,归根结底是统治阶级想利用科举实现其思想控制的结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