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国立中央大学与国立西南联大之比较刍议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 年第 2 期
抗战时期国立中央大学与国立西南联大之比较刍议
罗玲
( 重庆师范大学 历史与社会学院,重庆 400047)
摘 要: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与国立中央大学是抗战时期国内著名的两所大学,在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史上占
据着重要的一页。抗战促成了联大的诞生,也成就了中大的辉煌。两校在极其艰难的历史条件下,汇集了大批
从时间上看,联大内迁时间虽略早于中大,但整个过程却略显慌乱,可见联大对战争长期性认识略 显不足。中央大学的成功迁校、复课、可以说是战时内迁大学中极为幸运和成功的个案,而西南联大的 情形则与其它内迁学校较为类似。不仅整个迁校过程较为慌乱,学校的财产损失也较大。当然这也与 国民政府最高教育行政机关———教育部在抗战初期对内迁高校缺乏统一的安排和部署有一定的关系。
中央大学也得到四川当局与重庆地方高校尤其是重庆大学的帮助。中大为解决抗战时期教学设备 不足的问题,与重庆本地高校合作,例如借用重庆大学、四川省立教育学院的校舍及场地。当然,中大也 时常将实验室及重要仪器设备借与重庆其他高校,甚至在重庆大学还曾出现“有事实需要,借聘中央大 学教员兼课”[8]的现象。当然,重庆作为战时首都,使中央大学比西南联大更占地利之便,国民政府在 一定程度上对中央大学的扶持略大于西南联大。此外,大量的文化名人、教育机构、科研院所云集陪都 重庆,使中央大学的学术文化环境更为浓厚。
赛的对象。[2]( 141) 学生人数方面,两校的学生人数在抗战后期皆急速的增加。中大从迁校前的 1072 人,到 1941 年的
3153 人,较南京时约 3 倍。外加实验学校 651 人,技工训练班 50 人,共计 3854 人。[4]所开课程,由内迁 前的 524 种,到 1941 年下学期为 829 种。[4]因为学生人数的增加,院系的增设,课程的增开,教职员人数 也有了较大的增长,到 1941 年中大有教授及副教授 183 人,讲师 39 人,助教 179 人。[4]到 1944 年初,中 大有教职员 829 人,学生 4460 人。[9]( 29)
5
4
及法律系附设司法组
学、社会学
工学院 机械、土木、电机、水利、航空、建筑、化工
土木工程学、机械工程学、电机工程学、航空
7
5
工程学、化学工程学
教育、公民 训 育、国 文、英 语、史 地、数 学、理
国文、英语、史 地、数 学、理 化、教 育 学、公 民
师范学院
10
7
化、博物、艺术,体育
训育
农学院 农艺、森林、园艺、农经、农化、畜牧兽医
毕业学生数
本科生: 约 4000 人 研究生: 60 人[11]( 215)

北大 3 个: 文科研究所、理科研究所、法科研 7 个研 究所。 究所 清华大学 4 个研究所,16 个学部。 23 个 南开理科研究所有算学、物理学、化学等学 学部 部,1941 年 开 始 招 生 研 究 生,人 数
较少。[5]( 36 - 40)
研究生教育上,中大与联大也有诸多不同。中大在抗战期间先后设立 7 个研究所 23 个学部,整个 抗战期间毕业研究生 60 余人[10]( 210) 。联大研究生由三校分别招收,学籍不属于联大[5]( 39) 。北大研究 生人数很少,到 1946 年夏复员时,在校研究生共 20 人,其中文科 9 人,理科 7 人,法科 4 人,毕业研究生 19 人。清华大学研究院也于 1939 年恢复,到抗战后期共有 4 个研究所,16 个学部,研究生人数至抗战 后期不过 40 人上下,至 1946 年共毕业研究生 32 人。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 1939 年迁到重庆南开中学 并恢复上课,前后七届共招生 31 名研究生。南开理科研究所有算学、物理学、化学等学部,1941 年开始 招生研究生,人数甚少。[5]( 40) 联大由三校研究所设立的学部要明显多于中央大学,由研究所学部设立数 量之众,我们可以了解此三所名校仍然遵行其传统,十分注重大学在学术研究上的功能。虽然中央大学 的学术水平直逼联大,但联大研究所学部数量之众,研究精神及其研究成果,仍是中大教授们比较和比 ·20·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以下简称“联大”) 与国立中央大学( 以下简称“中大”) 是抗战时期著名的两所 大学,也是内迁大后方高校中最具典型性和代表性的两所大学,他们在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史上占据着重 要的一页。抗战促成了联大的诞生,也成就了中大的辉煌。两校在极其艰难困苦的历史条件下,汇集了 大批学术大师和优秀学生,培养出大量杰出人才,两校校友在海内外各行业做出了重大贡献。目前国内 学术界对抗战期间内迁高校的研究多集中在对西南联大的研究,而对同时期中央大学研究相对较少。 这主要是由于“共产党掌握政权后,建都北京,中央大学不只失去‘首都大学’的光环,更因其与国民党 政权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而受到严重质疑乃至压抑。”[1]( 62 - 63) 本文拟从两校迁校过程即办学环境、学校 的管理及行政组织、教育理念诸方面比较两校在抗战期间的发展情况,以期有助于深化对抗战时期我国 高等教育的研究。
6无
医学院 不分系,只分科

体育专修科、史地专修科、童子军专修科、畜
师范专修科、电讯专修科、
专修科
4
牧兽医专修科
师范晋修班
专科学校 牙医专科学校
研究所
文科研究所: 设 4 学部 理科研究所: 设 5 学部 法科研究所: 设 2 学部 师范研究所: 设 2 学部 农科研究所: 设 4 学部 工科研究所: 设 3 学部 医科研究所: 设 3 学部[10]( 210)
二、办校规模: 院系的扩充与精简整合
学校院系的设置方面,抗战时期的中央大学,共设有 7 院 38 系,7 个研究所。[9]( 29) 西南联大,共设 5 ·19·
个学院,26 个系,两个专修科( 电讯和师范) 和一个先修班。[5]( 36) 如下表所示:
类别
中央大学 系别
数量
西南联大 系别
数量
文学院 中国文学、外国文学、历史学、哲学
收稿日期: 2012 - 12 - 20 作者简介: 罗玲( 1977—) ,女,重庆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副教授,博士。 基金项目: 教育部西部青年项目: 国难 中 的 大 学 与 社 会———抗 战 时 期 内 迁 重 庆 的 中 央 大 学 研 究 ( 项 目 编 号:
11XJCZH005) 。
本科生: 2440 人[5]( 433) 研究生: 北大 22 人,南开 24 人,清华 32 人 [5]( 30 - 31)
从上表中我们可以清晰看出,中央大学的办学规模更大,学科设置更全,从学院设置上看,中大有 7 个学院,而联大只有 5 个学院,无医学院与农学院。中大系科的划分也更为细小。由于组成联大的 3 所 大学原先都有各自的文学院与理学院,3 个文学院和 3 个理学院不能同时都存在,只能合并为一个文学 院、一个理学院,北大、南开的法学院合并为一个法学院,南开的商学院和清华的工学院各自仅此一院, 性质不同,不便合并,仍旧单设。加上后来成立的师范学院,西南联大共设立 5 院 3 处 26 系。[12]
学术大师和优秀学生,培养出大量杰出人才。在抗战期间,两校除共同为中华民族的生存而不懈努力外,在迁
校过程、发展背景、组织形态、教育理念诸方面异多于同,各有优缺。
关键词: 抗战时期; 中央大学; 西南联大
中图分类号: K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429( 2013) 02 - 0018 - 08
4 中国文学、外国语文学、历史学、哲学心理学 4
数学,物 理,化 学,生 物,地 理 ( 附 气 象) ,地
算学、物 理 学、化 学、生 物 学、地 质 地 理 气
理学院
7
5
质,心理
象学
政治、法律、经济、社会、边政( 44 年新增) 系
( 法商学 院) 政 治 学、经 济 学 · 商 学、法 律
法学院
西南联大与中央大学迁移大后方,两校都具有较为良好的办学环境,得到地方当局的大力支持。西 南联大立足云南昆明,受益于比较宽松的政治环境。昆明地处西南边陲,远离抗日战争前线,有比较稳 定的学术、学习环境,有滇越铁路、滇缅公路可通国外,图书仪器进口比较方便,可以便利地了解国际学 术和科研动态。云南自 1916 年首倡护国运动后,其政治地位一直受到国人的瞩目。国民政府军政势力 直至抗日战争期间都未能涉足云南地区。云南地方当局由于同国民党嫡系间的矛盾,并出于对国民政 府强权政治和独裁统 治 的 抵 制,而 在 蒋 介 石 统 治 的 大 后 方 形 成 了 相 对 政 治 比 较 宽 松 比 较 民 主 的 地 方 政权。[7]
联大是内迁学校中迁徙距离最远的一所,其过程也较为波折。卢沟桥事变爆发不久,平、津沦陷。 1937 年 8 月,教育Hale Waihona Puke Baidu令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私立南开大学在长沙成立国立长沙临时大学,并于 11 月 1 日开始上课[5]( 2) 。由三校校长蒋梦麟、梅贻琦、张伯苓任常务委员。不久,南京沦陷,武汉危在旦夕,长 沙震动。1938 年 2 月,长沙临大奉教育部之命,又西迁昆明。从 1938 年 2 月起,学校分 3 路离湘赴滇,4 月,学校正式更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并于 5 月 4 日正式开课。北大校长蒋梦麟、南开校长张伯苓、 清华校长梅贻琦为联大常务委员,集体领导全校工作。[5]( 2)
·18·
空。”[4]罗回南京后即吩咐学校总务处赶制五百余只木箱,以备迁校之用。[4] 七·七事变后,罗家伦立即吩咐学校将预备好的 500 余件大木箱里面钉了铅皮,先将重要的图书仪
器装箱,以便长途运输。同时派法学院长马洗繁先生和经济系主任吴干先生向重庆出发,派心理系教授 王书林先生向湖南、湖北出发,寻觅适当校址。后又派医学院教授蔡翘先生赴成都与华西大学商洽接纳 中大医学院的相关事谊[5]。八·一三事变后,中大先后三次遭到日机突袭,有人员伤亡,罗家伦亲自前 往蒋介石住处陈述迁校的必要,得到蒋首肯之后,便着手进行迁校事宜。[3]( 441 - 459) 综合各项报告,考察结 果以重庆大学所在地较为合宜。
一、迁校过程: 一气呵成与一波三折
就迁校而言,中央大学明显比西南联大有计划和效率。时任中央大学校长罗家伦因为担任中国国 民党中央执行委员候补委员[2]( 141) ,所以对于中国抗日的政策稍有了解[3]( 442),“我是略略知道国防政策 的一个人,知道中枢是如何积极的准备抗日”[4],故罗家伦深知对日本战争必然会发生,故对于中大迁 校早有心理和行动上的准备。“自从九·一八之后,跟着的就是一·二八,上海松沪之战,我就认为中 日战争是一件绝对不可避免的事。”[3]( 443) 早在 1935 年,罗家伦专对重庆的地形作了详细考察,“我研究 一切军事、地理和经济上的条件,有迁到重庆的决心”[3]( 44 - 50) 。根据罗家伦本人的回忆: “第一,我断定 这次抗战是长期的,文化机关与军事机关不同,不便一搬再搬。第二,所迁地点以水道能直达者为宜,搬 过小家的应当知道 搬 这 样 一 个 大 家 的 困 难。 第 三,重 庆 不 但 军 事 上 极 为 险 要,而 且 山 陵 起 伏 宜 于 防
两校迁校过程不同,效果也大不一样。就迁校过程而言,中央大学可以说是“尽室而行”,由南京直 接迁往重庆,以租船的方式将师生、校产一口气送到四川,不仅人员可以到齐,学校图书设备也多能保持 完整。所以,“在所有迁往后方的大学之中,中大是最幸运的一所。一则是中大迁得最早,其次是搬得 最彻底,以致图书教材损失不致惨重”[6]。在抗战时期的艰苦条件下,中央大学不仅没有因战争环境削 减其发展趋势,反而向充实、扩展与提高的道路上更迈进了一步。“虽然正当猛烈的战事,经过长途的 跋涉,我们的功课,开得还是很整齐的。我们的图书仪器,都已搬出,而且展开使用……我们教学的标 准,从那时候到现在止,还没有比在南京时降低。”[4]
联大的迁校不仅过程波折而且损失较为惨重。1937 年 8 月,长沙临时大学成立时,学校的师生只 占原来的 1 /4 左右。1938 年 2 月,学校分 3 路离湘赴滇。旅行团走了 1130 英里方至昆明,师生沿途除 了宣传抗日外,教师亦指定同学利用机会做田野调查、收集实验样本、收集少数民族社会资料,因此学生 的行进速度颇为缓慢,经过 68 天的跋涉,师生们终于在 1938 年 4 月 28 日到达昆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