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温室气体减排_理论框架和解决方案

全球温室气体减排_理论框架和解决方案
全球温室气体减排_理论框架和解决方案

全球温室气体减排:理论框架和解决方案*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

内容提要:实现全球温室气体减排目标和全球减排资源最优配置的关键,是合理界定并严格执行各国温室气体排放权,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国际排放权交易。本文应用产权理

论和外部性理论,建立了一个界定各国历史排放权和未来排放权的理论框架,并据此提出

一个将各国/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0明晰化、将所有国家纳入全球减排行动的后京都时代

解决方案。

关键词:气候变暖温室气体减排后京都时代全球解决方案

一、导论

全球气候变暖是人类面临的重大挑战,其带来的危害包括海平面上升、极端天气频繁发生等,进而会带来一系列的政治、经济、军事冲突。温室气体排放是导致气候变暖的重要原因,而人类活动排放的温室气体又主要是由于燃烧化石燃料(煤、石油、天然气)产生的二氧化碳等气体。气候变暖和温室气体减排是一个多学科的课题。尽管科学家对于人类活动是否造成了全球变暖的争论一直在持续,但一旦大多数国家认同了人类活动直接导致气候变暖的观点并准备采取行动,气候问题就超出了单纯的科学范畴而成为一个全球性的政治问题。不管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今后在科学上有何定论,各国目前都必须应对关于气候谈判问题带来的政治和经济冲击。

5京都议定书6是第一个全球温室气体减排的国际行动方案,其Cap-and-trade和基于市场的灵活减排实现机制得到高度评价。但是,5京都议定书6的弊端也广为诟病。一是其覆盖面只占全球排放的30%,而真正纳入排放权交易计划(ETS)的排放只占全球排放的8%。在现有议定书框架下,2010年的全球排放将只比没有任何约束的情况减少115%。即使该议定书延期,它对遏制全球变暖产生的作用也十分有限。二是在现有框架下,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缺少激励加入全球减排行动(Nordhaus,2006)。因此,需要有一个更有效的新协议来替代2012年到期的5京都议定书6。2009年底的哥本哈根气候谈判,将确定后京都时代温室气体减排方案。

目前,人们提出了各种方案,以期替代5京都议定书6。其中,有些主张彻底抛弃5京都议定书6而代之以一个全新的框架;有些人则主张用征收碳税的方法来取代Cap-and-trade机制。在温室气体排放权分配方案方面,有些缺乏内在一致的理论依据,有些则充满实用主义和主观价值判断。这些方案或多或少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有意无意地忽视发展中国家的权益(参见Aldy et al, 2003;Aldy&Stavins,2007;Garnaut,2008;Nordhaus,2006,2008;Stiglitz,2006;Weitzman,1974; Sagar&Kandlikar,1997)。尽管5京都议定书6根据联合国气候框架公约/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0的原则不要求发展中国家承担减排义务,但发展中国家的正当权益并未因此而得到充分保护。在此情况下,发展中国家难以有激励参与全球减排行动,从而全球减排目标也就难以达成。因此,新的

*本文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应对全球气候变化0专题组成果之一。总负责人:张玉台;专题组组长:刘世锦;初稿执笔:张永生;修改统稿:刘世锦;参与讨论:张军扩、周宏春、刘培林、吴振宇、项安波。邮政编码:100010,电子信箱:zys@。感谢Shi ro Armstrong,Peter Drysdale,Steven Howes,Frank J otz o,Warwick McKibbi n,黄有光、宋立刚、姚顺添等人在本文形成过程中有价值的评论、建议或批评。文责由作者自负。

国际协议要被发展中国家接受并严格履行,就必须充分考虑发展中国家的正当权益。

本文旨在探讨一种充分保护发展中国家正当权益的全球温室气体减排理论,并相应提出覆盖所有国家包括发展中国家的后京都时代全球解决方案。在接下来的第二部分,我们先讨论温室气体排放的经济学属性,以找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在第三部分,我们提出界定各国温室气体排放权的理论框架,以及减排的全球解决方案。在第四部分,我们用虚拟数字对该方案进行模拟,以具体说明其要点。第五部分进一步揭示我们理论框架的实质含义,并对相关重大原则性问题进行澄清。最后一部分是结论。

二、温室气体排放的经济学属性

温室气体的经济属性由其下面的自然或技术属性决定。第一,由于大气层的流动性,无论哪一国排放温室气体,地球上所有人类均受害。第二,温室气体在大气层中留存和危害期长。比如,二氧化碳在100年会衰减一半,但数百年后仍有20%留存(IPCC,2007a,P.824)。目前大气层中留存的温室气体,大部分是发达国家在工业革命以后所排放。第三,温室气体危害具有非竞争性,即每个人遭受的危害不会因人口的增加而减少。

在现有技术条件下,生产活动需要直接或间接排放温室气体。只不过,不同国家单位产出的温室气体排放密集度不一样。虽然温室气体排放给人类带来危害,但同时又给人类带来好处,它是目前人类追求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但是,如果全球温室气体累积到一定程度,则其产生的危害终会超过好处。大多数科学家同意,全球温室气体必须控制在450)550PPM CO2-e范围之内,超过这一界限地球将有灾难性后果,尽管这种后果是否真的会发生仍有不确定性(IPCC,2007;Stern,2007; Garnaut,2008)。一旦人们认识到温室气体不可能无限制地排放,温室气体排放额度就成为一种稀缺资源。但是,如何让所有国家一致行动以保证全球减排目标实现却是一个巨大挑战。

温室气体排放产生的好处由各国排他性地独占,但产生的危害却由地球上所有同代及后代人共同承担。由于大气层属于公共资源,各国的排放权并未明确界定,每个国家的最优选择就是排放/越多越好0。过度排放导致全球变暖,出现所谓/公地的悲剧0(Hardin,1968)。同时,由于低排放国也遭受高排放国的净外部危害,逻辑上高排放国应就其超额排放向低排放国进行补偿。但是,只有首先明确界定各国的排放权,才能根据各国实际排放量计算其超额排放量。一旦各国排放权得到明确界定和严格保护,则各国的排放量就会受到严格约束,全球总排放额度才可能不被突破。可见,产权的界定直接改变各国排放的行为模式。

减排会使预期损失减少,而在给定收入水平的条件下,损失减少就相当于福利增加。这是减排的好处。减排的成本或坏处,则表现为减排国短期内产出减少或投入增加。由于温室气体的流动性,单个国家减排成本要由自己独自承担,但产生的好处却为全球共享。或者说,减排的好处具有非竞争性,但好处却不能由减排国家排他性地独占。这样,为了实现各自成本最小化,每个国家就都会选择/不减排0或搭便车,全球合作进行减排的理性行为就难以自发达成。如果减排国能将减排的全部好处排他性地占有,则各国的最优策略就会从/不减排0变为/减排0。然而,现实中这一点很难做到。如果一国排放权得以界定,则一国减排就可以增加其可出卖额度(或者减少其所需购买额度)。这样,减排的好处就可以全部由减排国得到,而国际排放权市场上的均衡价格,则包含了一国减排对他国好处的所有信息。

可见,全球温室气体减排问题,实际上可以归为一个/如何界定或分配各国排放权0的问题。根据科斯(Coase,1960),只要各国初始排放权得到明确界定,则国际排放权交易体系(IE TS)就会让减排机会成本最低的国家去实际减排,全球减排成本就会最小化,最终形成全球最优实际排放权结构。科斯强调产权界定对社会成本最小化的作用,对初始产权如何界定则并不关心,从而也没给出

如何界定温室气体初始排放权的答案。Grossman and Hart(1986)和Hart and Moore(1990)则强调,在存在交易费用的条件下,不同的产权结构会有不同的效率,从而会有一种产权结构是最有效率的。

那么,如何界定各国的温室气体初始排放权也即产权?大气层是典型的全球公共资源,而地球上各种公共资源的分配更多时候是先占先得或依靠各国实力博弈的结果。更何况,温室气体排放权界定涉及到扭曲的历史排放问题。因此,需要从公认的原则出发,根据温室气体排放独特的自然属性和经济属性,找到一种客观公正而又简单的界定或分配各国初始排放权的理论依据和方案。

三、一个理论框架和全球解决方案

11全球温室气体减排的理论框架

我们探讨的理论框架的核心是解决各国排放权分配问题,从而将全球减排目标内生。相应的全球温室气体减排解决方案包括三个步骤(见图1)。第一步,对各国的排放先算一个历史总账。根据各国对现有大气层中留存的温室气体的贡献,确定各国T0-T1期间的累计实际排放是否超过其应有的排放权。如果超过,则其当前(即T1时点)的排放权余额就是赤字,反之则为盈余。这就可以为各国建立起/国家排放权帐户0。第二步,科学设定从T1到未来T2时点的全球新增总排放额度,并将这一额度分配给各国。这一新增额度加上各国当前时点的排放权余额,即为各国到T2时点时总的排放额度。全球总排放额度设定,则全球减排量也就同时确定。第三步,各国在各自的排放额度下提出自己的减排路线图,自行决定T1-T2期间每个年度的实际排放,并可以进行国际间温室气体排放权交易,但各国必须在目标年份T2之前消除自己的排放权赤字。

图1国际温室气体排放权划分的时间维度

注:假定T0代表工业革命时期;T1代表当前(比如,2008年);T2代表某一未来时点(比如,2050年)。

上述方案中,问题的核心是如何界定或分配T0-T1以及T1-T2期间各国的排放权。我们以国家为界限界定排放权,至于各国内部如何进一步地界定排放权,则不在本文讨论范围。由于温室气体具有流动性、惰性及危害的非竞争性,我们假定所有人遭受的温室气体危害均等。每一国的温室气体排放既给自己国民造成危害,也给所有其他国家国民造成危害,每个国家在这些相互的危害抵消后,会有一个对他国产生的净外部危害。1产权界定问题具有双面性(reciprocal)。科斯关心的是社会成本问题,并不在乎将产权界定给排放方还是受害方。由于将产权界定给排放方还是受害方对于排放权分配的公正性至为关键,我们确定以下原则:/任何一国均没有无偿对他国施加净外部危害的权利,或者任何一国均有不无偿承担他国温室气体排放造成的净外部危害的权利0。如果一国的排放对他国产生净外部危害,则应对受害国进行补偿。这样,各国均不对他国产生净外部危害的排放量,就成为一个基准线。我们将这一基准排放量定义为各国应分配的初始排放权。从上述原则和定义出发,我们可以证明如下命题:

命题:当且仅当各国人均排放相等时,各国排放才均不对他国产生净外部危害。这一排放量,即为各国应分配的初始排放权。如果一国实际排放高于其初始排放权,则必须就其超额排放对他国进行相应补偿。反之则反是。

证明:由于本文不讨论一国内部排放权的分配问题,我们假定一国国内每人的实际排放为该国

1科学至今不能完全确定早期的碳排放是否对地球产生了负效应。这种争辩并不对我们的理论框架构成实质性挑战,只是意味着我们需要科学地确定T0从哪一时点开始。

人均实际排放e ij ,一国人口为N i ,全球人口为N =E N i 。其中,i =1,2,,n ,表示不同国家。j =1,2分别代表T 0-T 1和T 1-T 2两个不同时期。j 时期全球人均累计留存排放为 e j =

E e ij #N i N 。由于每个人的排放产生的危害由全球所有人共同承担,故每个人的排放对地球所有其他人产生

e ij (N -1)程度的外部危害。每个人都遭受E n i =1

e ij #N i = e j #N 程度的温室气体排放危害。其中,每个人自已排放对自己产生的危害程度为其实际排放e ij ,每个人被外部排放造成的危害为E n i =1e ij #N i -e ij 。由于假定一国之内每个人排放均相等,故一国之内所有人排放产生的相互危害彼此抵消,每个人产生的净外部危害,就均为对他国国民的净危害。在没有补偿机制的条件下,每个人的排放对他国均不产生净外部危害,当且仅当:

e ij (N -1)-(E n i =1e

ij #N i -e ij )=0(1) 而每个国家排放对他国均不产生净外部危害,当且仅当:

[e ij (N -1)]#N i -[(

E n i =1e ij #N i -e ij )]#N i =0(2) 将E n i =1e ij #N i = e j #N 代入(2),我们有e ij = e j ,得到当且仅当/各国均不对他国产生净外部危

害的排放量0,也即我们定义的各国人均应分配的初始排放权e r ij 。这样,各国人均应分配的初始排

放权为:

e r ij = e j

(3) 因此,各国人均分配的温室气体初始排放权应均等,即e r

ij = e j 。如果一国人均实际排放大于其人均初始排放权即e ij >e r ij ,或大于全球人均水平即e ij > e j ,其排放就对他国产生净外部危害,需要

对超额排放进行补偿。反之则反是。用e t ij 表示一国人均超额排放量,则e t ij =e ij -e r

ij 。假定p 为有IE TS 时单位排放权的均衡价格或没有IE TS 时的影子价格,则补偿额为y =p #e t ij 。证毕。

这样,全球不同时期的各国人均排放权分配为矩阵[e r i ]。它根据/任何一国均没有无偿对他国施加净外部危害的权利0的原则解决各国温室气体排放权的界定问题,从而就将各国排放权的分配建立在一个客观而非主观的标准之上。在产权界定后,IE TS 交易会形成全球最优排放结构,即矩阵[(e r i +e t i )]。后者也即科斯(C oase,1960)所说的社会成本最小化的最优产权结构。但是,由于T 0-T 1期间的历史排放是在温室气体排放产权未界定的情况下发生,只要重新考虑排放成本,则不论如何界定各国历史排放权,T 0-T 1期间的全球实际排放结构[e i 1]均不太可能为最优。这种非效率状况当然与e r i 1= e 1无关。T 1-T 2期间的全球实际排放结构则为帕累托最优,可以在排放上同时实现公平与效率的目标。在现实中,由于完全准确地测度各国实际排放量e ij 涉及到大量交易费用,在提高测度的准确度、产权执行程度与减少交易费用之间就会有一个两难冲突,故测度并执行的各国实际排放量与真实值之间就总会有误差。这样,(e ij -e t ij )-e r ij =E ij X 0的情形就总是会出现。上面两难冲突决定的E ij 值,即为张五常(Cheung,1970)所说的最优外部性。

21全球温室气体减排的解决方案

从公式e r ij = e j 出发,我们可以确定每个国家的排放权,并根据各国实际排放和国际排放权交

易情况核算其排放权帐户余额,为每个国家建立起国家排放账户。

每个国家的总排放权(emission entitlements )为:

E r ij=e r ij#N i= e j#N i=E j

N

N i(4)

其中,E j为各国排放且仍然留存的全球累计留存排放量或未来累计总排放额度。如果一国实际总排放E ij高于其总排放权E r ij,该国就应从他国购买排放指标E t ij。我们有:

e j#N i+E t ij=E ij(5)

各国在不同时点的国家排放权账户余额B ij:

B ij= e j#N i+E t ij-E ij(6)

我们将(4)和(6)中内在一致的原则(consistent principle)分别应用于T0-T1和T1-T2两个不同的时段以及所有不同国家。1这意味着,各国人均历史累计初始排放权以及未来分配的初始排放权均应相等。将j=1,2代入(4)和(6),我们有T0-T1期间各国的排放权:

E r i1= e1#N i=E1

N

N i(7)

其中,E1和 e1分别表示T0-T1期间大气层中累计留存的全球和人均排放量。该式表示应按各国人均历史累计排放相等的原则界定各国历史排放权。

由于T0-T1期间各国没有设置排放额度限制且不存在国际排放指标交易体系(IE TS),实际交易的E t i1为零。E i1-E r i1为一国的超额排放量。由于T0-T1期间的商品和服务贸易价格中均未包含排放成本,国际商品和服务贸易中包含的净转移排放(embedded emissions)应计入进口国的实际排放E i1中。

这样,根据T0-T1时期历史排放计算的T1时点时各国排放账户余额为:

B i1= e1#N i-E i1,且E n i=1B i1=0(8)

T1-T2期间各国新增的排放权:

E r i2= e2#N i=E2

N

N i(9)

其中,E2和 e2分别为T1-T2期间科学设定的全球新增温室气体排放总额和全球人均额度。该式表示应按人均相等的原则来分配各国未来的初始排放权。一旦E2确定,则全球温室气体减排额亦同时确定。该减排额为不采取减排行动的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额E b(即Business as usual,B AU 时的排放)与E2之差。(E b-E2)P E b则为全球温室气体减排率。

T1-T2期间各国新增的余额:

B i2= e2#N i+E t i2-E i2(10)

由于各国可以通过IE TS买卖排放指标E t i2来增加或减少其排放额度,各国排放额度就总是与其实际排放相等。由于T1-T2期间各国的排放权按人均分配,国际贸易和服务价格中已包含排放成本,核定各国实际排放E i2时则不需要再考虑转移排放。

这样,考虑T0-T1和T1-T2两个时期,各国不同时点的累计余额即为:

B i=B i1+B i2=( e1#N i-E i1)+( e2#N i+E t i2-E i2)(11)

各国到T2目标年份的余额之和为零,即E B i=0。这意味着不仅T0-T1期间各国排放权与

1缺乏内在一致性的做法包括:有的同意按人均相等原则分配各国排放权,但却只从未来某一目标年份才开始均等(比如2050年);有的对T0-T1阶段的历史排放责任采取不同的处理原则;有的将特定国家的排放增长率同其GDP增长率挂钩;有的则对不同国家采取不同的处理原则(参见Garnaut,2008)。

实际排放之间的扭曲得以校正,而且T 1-T 2期间科学设定的全球新增温室气体排放额度也正好用尽,全球温室气体减排目标也同时实现。

四、一个示例性的测算

我们用一个虚拟的例子,来说明如何根据上面的理论和方案具体设立各国的国家排放权账户,实际方案则需要根据真实数据测算。假定世界由A 类发达国家和B 类发展中国家组成。两类国家的人口、当期排放、历史累计排放留存,以及未来全球总排放额度等数据见表1。

表1虚拟的各国温室气体排放情况(人、单位)人口国家A 国B 国全球总量人均总量人均总量人均人口200)400)600)当前年净排放(T 1)40024001800 1.33T 0-T 1期间历史累计留存排放2800014014000354200070T 1-T 2期间未来全球总排放额度))))3000050

注:历史累计留存排放是指考虑温室气体随时间衰减后的净留存排放量。表1中,T 0-T 1代表从工业革命到当前时点,T 1-T 2代

表当前时点到未来某一时点,比

如,2050年。假定我们目前处在

T 1时点。目前在大气层中留存

的人为排放的温室气体为42000

单位。根据全球减排需要,经科

学设定,从T 1到未来某一目标

时点T 2全球还可以排放30000

单位的温室气体。为简便,假定各国未来人口数不变。我们首先

需要根据T 0-T 1的历史排放情况界定T 1时点上各国的排放权,然后进一步在各国间分配T 1-T 2期间的温室气体排放权。各国T 1时的余额加上T 1-T 2期间新增的排放权,即为该国到T 2时点时的总排放额度。

第一步:界定各国在T 1时点的排放权及余额(注:由于各国现人口的福利水平是基于其历史排放,故现人口为实际受益人或受害人)。

表2

各国国家排放权帐户(T 0-T 1)A 国B 国全球排放权70@200=1400070@400=2800042000实际排放280001400042000国际交易额度000排放帐户余额14000-28000=-1400028000-14000=140000 表3各国国家排放权帐户(T 1-T 2)A 国B 国全球排放权50@200=1000050@400=2000030000实际排放待发生待发生待发生国际买卖额度待发生待发生待发生排放帐户累计余额(T 1时点)-14000+10000=-400014000+20000=34000

30000T 0-T 1时期世界人均历史累计排放为70单位。为简

便起见,在测算各国实际排放

时暂不考虑转移排放因素,假

定其为零。表2结果意味着,

A 类国家历史

上多排放了14000单位的温室气体,而B 类国家少排放了14000单位的

温室气体。或者说,A 类国家

到T1时点有14000单位的排

放权赤字,而B 类国家则有

14000单位的排放权盈余。

第二步:设定未来T 1-

T 2期间总的全球排放目标,并根据人均相等原则计算T 1-T 2期间各国的排放权。

假定T 1-T 2期间的全球总排放额度为30000单位,全球人均额度为50单位(这一增速比以前要低),即T 2时点时大气层温室气体累积总量目标是72000单位。假定T 1到T 2这一期间各国人口数不变。根据各国人均额度相等的原则,A 国应分配10000单位额度,B 国20000单位。各国新

分配的额度同其上一期余额相加后,A国仍有4000单位排放赤字,B国则有34000单位盈余可用。

第三步:建立减排的国际合作机制。

在每个国家的排放权被明晰界定后,5京都议定书6中的国际排放权交易(IE TS)、联合履约(JI)以及清洁发展机制(CDM)等灵活履约机制就可以继续沿用。如果没有市场化的国际合作机制,则有排放权赤字的国家就难以消除其赤字,减排资源也无法在全球范围内实现最优化配置。每个国家在其国内既可以采取Cap-and-trade的模式,也可以采取碳税,或者混合模式(McKibbin& Wilcoxen,2008)。而且,每个国家可以在其减排路线图中决定其T1-T2期间各年度的排放额度,只要累计不超过其总排放额度即可(短期内衰减因素可以忽略)。

表3中/待发生0的国际排放权交易改变一国的排放账户余额,而国内的交易则不改变一国的排放账户余额,只是为该国提供更有效率的市场化履约机制。如果A国向B国购买排放权指标,则A国的排放权账户余额就相应增加,而B国则相应减少。对于通过CDM机制完成的国际交易,则要在增加A国余额的同时,相应核减B国余额。这样,目前CDM存在的增量排放(additionality)的弊端就可以得到解决(European Com mission,2008)。

从上面虚拟的示例可知:

第一,简单比较两国当期年排放总量的做法具有误导性。例子中的A国和B国的当期年排放量均为400单位,但人均排放却相差悬殊。全球人均年排放为1133单位,B国的人均排放仅为1单位,远低于A国的2单位。这意味着A国人均侵犯了B国0167单位的排放权,而B国人均还有0133单位的排放增加空间。

第二,简单比较两国当前人均排放量也具有误导性。假定将表1中B国的当期排放量作一下调整,从400提高到800,从而A国和B国当前的人均年排放相等。但是,由于A国的历史排放高于B国,A国仍然在侵犯B国的排放权益。A国当前的排放赤字高达-14000单位,而B国则有14000单位的排放权盈余。

第三,一旦明确界定了各国的排放权且排放权可以相互买卖,则各国的实际排放量就不能再作为衡量其对全球温室气体减排贡献的依据。比如,B国可以集中全球所有制造业和其他排放产业, A国则将其排放指标全部卖给B国,然后集中发展无排放的服务业,并从B国进口制造品。虽然此时全球所有排放均发生在B国,但却不意味着A国就为全球减排做出了更多贡献,也不能因此指责B国的高排放。只要这种排放权分布结构(全球产业分工格局)是由市场决定,则该结构就是全球温室气体减排资源的最优配置。

第四,A国和B国之所以有不同的减排责任,根本原因并不是通常认为的由于A国富而B国穷(即所谓减排能力差别),或者B国有所谓的发展权(right to develo pment),而是因为B国额外承担了A国排放的害处(A国有14000单位排放赤字)。这就意味着,虽然我们的结果也是富国应承担更多减排责任,但我们方案背后的理论却有本质的不同。1

五、讨论

上述解决方案,既保留了5京都议定书6中Cap-and-trade及灵活履约的优点,又克服了其覆盖范围小、发展中国家缺乏激励,以及减排效果差等缺点。第一,由于有排放盈余而且减排越多可出卖的指标越多,发展中国家就有激励加入新议定书。第二,根据全球排放总额分配各国排放权,意味着全球减排目标得到充分保证。第三,由于各国排放权均被明确界定且所有国家均被协议覆盖,将

1比如,UNFCCC(2007)强调减排能力(capacity)。一些方案则沿着此思路,主张将各国减排目标同收入水平挂钩(比如,Pe w Center,2005;Frankle,2007)。这种做法缺乏理论上的正当性。

国家分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以及将减排分为强制性减排和自愿性就不再有意义,此时自愿减排已成为一种自利行为。

下面进一步揭示上述框架的理论含义,并就后京都时代国际减排协议设计中涉及的一些重大原则性问题进行讨论和厘清。

11/压缩与趋同0如何影响不同国家的权益?

/压缩和趋同0(contraction and convergence)的方案首先由印度提出,之后得到一些发达国家响应。/趋同0是指,每个国家当前的排放权由其当前的实际排放水平决定,但高排放国人均排放权逐渐降低,而低排放国的人均排放权逐渐增加,到未来某一目标年份(如2050年)各国排放权相等。/压缩0是指,全球总的当期排放额在趋同过程中也逐渐压缩(参见Garnaut,2008,p.203)。趋同论中根据各国当前的实际排放水平来分配其排放额度没有正当性,实际上照顾了发达国家(即A国)高人均排放的现实和既得利益。它给了B国人均排放水平继续上升的空间,看似也照顾了发展中国家(即B国)的利益,但却实际上会侵占B国的正当权益。姑且不论趋同论是否会考虑A国14000单位的历史责任问题,它将T1-T2期间本应从T1时点起就按人均分配的排放额度推迟至T2,就意味着A国在T1-T2期间可以继续不付任何代价地无偿占用B国很大一部分排放权,其排放继续对B国产生净外部危害。

21/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0如何影响不同国家的权益?

联合国气候框架公约规定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减排中承担/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0。这种做法为保护发展中国家正当权益确立了一个原则。根据我们的方案,在各国排放权得到明确界定后,则各国排放权账户上的余额就是其正当权益。示例中A国T1时点的排放权累计赤字高达-4000单位,B国的排放额度则达34000单位。这些赤字和盈余,明确代表了各国在全球温室气体减排上的权利和责任。但是,如果不将/有区别的责任0明确化,则发展中国家的正当权益就可能被模糊掉。根据现有5京都议定书6的框架,发达国家被要求在当前排放的基础上逐渐减少排放,发展中国家则未被要求强制减排。这看起来只有发达国家在承担减排责任。实际上,A国在这一过程中仍然在无偿占用B国的排放额度。只不过,这种无偿占用被掩盖掉了。

31设立/全球减排公共基金0是否有效?

发达国家如何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技术和资金一直是国际气候问题谈判的一个重点。发达国家之所以被要求这样做,根本原因在于他们应对其巨额历史排放承担责任。目前,建立/全球减排公共基金0的提议被广泛讨论(参见Bhagwati,2006;Garnaut,2008,Ch10)。该基金如被建立,则可能意味着发达国家在排放问题上的历史问题得到/妥善解决0,所有国家在减排问题上就站在了同一起点上,发达国家要求发展中国家一起实施强制减排就有了正当性。但是,根据以往的经验,这一全球公共基金很难真正建立并有效运转。即使建立,则由于该公共基金由一个国际组织控制,发展中国家也不能得到与其/排放盈余0相对应的权益。最后,发展中国家有可能陷入这样的境地:一方面不得不承担强制减排责任,另一方面又不能从该基金中得到相应的好处。根据现在的提议,该基金规模每年高达上千亿美元,很难想象这种官僚式管理的公共基金能够真正有效地促进技术发明。新技术之所以能出现,是因为发明者和企业家可以通过发明活动在市场上赚得利润(Romer, 1990)。我们探讨的方案则主张用一种更加有效的分散化市场机制替代建立/全球减排公共基金0。发达国家由于有排放权赤字、排放权不足,或者减排机会成本高,不得不向发展中国家购买指标,或者用先进技术帮助发展中国家减排以换取排放指标。这样,资金和技术的转移问题,就成为一种简单的权益交换关系。

41转移排放问题如何影响各国福利?

转移排放(embedded emissions)问题是国际气候谈判中被广泛讨论的一个重要问题。在我们探

讨的方案中,只有在确认T0-T1期间各国历史排放责任时需要考虑转移排放的问题,因为这一期间国际商品和服务贸易价格中未包含排放成本,而T1-T2期间的排放权由于是按人均分配,排放成本已包含在贸易商品价格之中,转移排放也就不再影响出口国福利水平。但是,如果有国家(尤其是重要的潜在高排放产品出口国)未被包含在全球减排国际协议之中,且不受排放额度限制,则原高排放产品出口国的出口部门就有可能因为排放成本提高而被协议外国家的出口取代,从而影响其福利水平,而进口国的福利则不受影响。因此,只有将所有主要国家纳入全球温室气体减排协议,协议国才不至于为躲避排放限制而将产业转移到非协议国家(即carbon leakage),减排也不会对现有全球产业分工格局产生大的冲击。

51全球变暖:市场失败抑或政府缺位?

全球温室气体减排问题被很多人视为市场失败的一个例子(比如,Stern,2007)。这种说法具有误导性。减排问题实质上是一个排放权界定问题。产权制度是市场作用的基础。如果各国排放权不能得到明确界定和执行,则市场就没有发挥作用的基础。但是,界定、执行和监督温室气体排放权,正是政府的职能。只不过,温室气体减排是一个跨国界的全球性问题,需要一个全球性的/政府0来提供这种界定、执行和监督温室气体排放权的/全球性公共服务0。在这个全球性/政府0职能缺失的条件下,各国排放权得不到界定和保护,市场功能也就无从发挥作用。这样,将全球气候问题归为市场失败也就没有依据,它更多地是政府职能缺失的一个例子。这表明,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时,需要加快形成有效率的全球性治理结构。

六、结论

本文从/任何一国均没有无偿对他国施加净外部危害的权利0的原则出发,形成一个界定各国温室气体排放权的理论框架。分析显示,只有按人均相等的原则来界定各国历史累计排放权和未来初始排放权,各国的排放才均不会对他国产生净外部危害。本文沿着/界定各国排放权y国际排放权交易y全球减排资源最优化配置0的理论思路形成解决方案,各国在其初始排放权的基础上进行排放权交易,全球减排资源就可以得到最优配置。在核定T0-T1时期各国实际排放量时,应考虑各国的转移排放问题,但T1-T2时期则不用再考虑转移排放问题。该解决方案着眼于覆盖所有国家,但为提高可操作性,可先期覆盖主要国家,其他国家只要条件成熟均可随时加入。

温室气体排放涉及到多个学科,尤其涉及到复杂的科学问题。上述方案仍然是一个原则性框架,其中有许多问题需要通过多学科合作深入研究。比如,如何合理测度各国的历史排放;如何科学制定今后一定时期全球的新增总排放额度;如何推进I ETS所要求的各项国际国内制度建设;发达国家历史上形成的排放权赤字在多长期限内消除,如何设计相关的国际交易、监督和执行机制;等等。最终的国际减排方案的确定,取决于复杂的国际政治力量的博弈,不是一个单纯的学术问题。无论如何,在国际气候问题谈判中,应当有一个公正合理、得到广泛认同的评价利益得失的基准。这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尤为重要。

目前关于温室气体减排的讨论,大都假定减排与经济发展存在两难冲突。随着技术进步,特别是新能源领域的创新加快,低碳经济发展模式逐渐替代传统高排放发展模式展现出巨大潜力。新技术之所以涌现,是因为市场为这种创新活动提供了赚取利润的机制。如果各国排放权能够得到明确界定和严格保护,并建立起相应的市场交易机制,则减排就成为一种有利可图的行为,这将为低碳技术和低碳经济的发展提供强大动力。长远来看,温室气体减排将会促进人类社会更加繁荣和可持续地发展。

参考文献

Aldy,J.E.Barrett,S.,and Stavins,R.N.(eds),2007,/13+1:A Comparision of Global Climate Change Polic y Archi tectures0,

Disscus sion Paper,Res ources for the Future.

Aldy,J.E.and Stavins,R.N.(eds),2007,Architectures for Agreement:Addressi ng Global Climate Change i n the Pos-t Kyoto World, Cambridge Uni versity Press,New York.

Bhagwati,J.2006,/A Global Warmi ng Fund Could Succeed Where Kyoto Failed0,Financial Time s,16August.

Cheung,S.,1970,/The Struc ture of a Contract and the Theory of a Non-exclusive Resource0,Journal o f L aw and Economic s,13,49)70.

Coase,R.,1960,/The Problem of Social Cost0,Journal o f L aw and Economics,3,1)44.

European Commission,2008,/Ques tions and Ans wers on the Commission.s Propos al to Revise the EU Emissi ons Trading Sys te m0,MEMO P 08P35,Brussels,23January.

Frankle,J.2007,/Formulas for Quantitati ve Emissions Targets0,in Aldy,J.E.and Stavi ns,R.N.(eds),2007,Archi tectures for Agreement:Addres sing Global Climate Change i n the Pos-t Kyoto World,Ca mbridge University Pres s,Ne w York.

Garnaut,R.,2008,The Garnaut Cli mate Change Review,Cambridge Universi ty Press.

Gross man,S.and Hart,O.,1986,/The Costs and Benefits of O wnership:A Theory of Vertical and Lateral Integration0,Journal o f Politic al Economy,94:691)719.

Hart,O.and Moore,B.,1990,/Property Rights and the Nature of the Firm0,Journal o f Politic al Economy,98:1119)1158.

Hardin,G.,1968,/The Tragedy of the Commons0,Science162:1243)48.

IPCC(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2007a,Cli mate Change2007:The Physical Science Basis,Contributi on of Worki ng Group I to the Fourth Assess ment Report of the IPCC,S.Solomon,D.Qin,M.Manning,Z.Chen,M.M arquis,K.B.Averyt,M.Tignor& ler(eds),Cambridge Universi ty Press,Cambri dge and New York.

IPCC,2007b,Cli mate Change2007:M i ti gation of Cli mate Change.Contribution of Working Group III to the Fourth As sess ment Report of the IPCC, B.M e tz,O.R.Davids on,P.R.Bosch,R.Dave&L.A.Meyer(eds),Ca mbridge University Pres s,Cambridge.

McKibbin,W.J.&Wilcoxen,P.J.,2008,/Building on Kyoto:towards a Realistic Global Climate A gree ment0,Working Paper for Brookings High Level Workshop on Cli mate Change,Tokyo,M ay30.

Nordhause,W.,2006,/After Kyoto:Alternative M echanism to Control Global Warming0,American Ec onomic Revie w,May,2006.

Nordhaus,W.,2008,The Challenge of Global Warmi ng:Economic Models and Environmental Policy,Yale Universi ty,New Haven, Connec ticut.

Pew Center on Cli mate Change,2005,Internati onal Cli mate Efforts Beyond2012:Report of Cli mate Dialogue at Pocantico,Arlington, Virginia.

Romer,P.,1990,/Endogenous Technol ogical Change0,Journal o f Political Econo my,98,S71)102.

Sagar and Kandlikar,1997,/Knowledge,Rhetoric and Power:International Politics of Cli mate Change0,Economic and Political Wee kly, Vol.32,No.49,Dec6)12,pp.3139)3148.

Stern,N.,2007,The Economics of Climate Change:The Stern Review,Cambridge Universi ty Press,Cambridge.

Stiglitz,J.,2006,/A Ne w Agenda for Global Warming0,Economist.s Voice,www.bepres P ev.

UNFCCC,2007,/Report of the Conference of the Parties on Its Thi rteenth Session,Held i n Bali from3to15Dece mber2007,Addendum, Part Two:Acti on Taken by the Conference of the Parties at Its Thi rteenth Sessi on0,FCCC P CP P2007P6P Add.1.

Weitz man,M.L.1974,/Prices Vs.Quantities0,Re view of Economic Studies,41(4):477)91.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Reduction:

A Theoretical Framework and G lobal Solution

(Project Team of Development Research Center of the State Council of China)

Abstract:The key to achieve the targets of Greenhouse Gas(GHG)emissions reducti on and efficient allocati on of global emissi ons reduction resources is to clearly define and enforce the emission rights of each country,and to establish international emission trading scheme(IE TS).This paper develops a theoretical framework on how to define each country.s historic and fu ture emission rights,and presents a proposal to succeed Kyoto Protocol.In the proposal,the/common but differentiated responsibili ties0of each country are clearly defined,and all countries are covered.

Key Words:Global Warming;GHG Emissi ons Reduction;Pos-t Kyoto Proposal

JEL Classification:Q54,H23,P14

(责任编辑:宏亮)(校对:芝山)

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三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的通知

国发〔2016〕61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现将《“十三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国务院 2016年10月27日(此件公开发布) “十三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 为加快推进绿色低碳发展,确保完成“十三五”规划纲要确定的低碳发展目标任务,推动我国二氧化碳排放2030年左右达到峰值并争取尽早达峰,特制订本工作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顺应绿色低碳发展国际潮流,把低碳发展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采取积极措施,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加快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健全激励和约束机制,发挥

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加强碳排放和大气污染物排放协同控制,强化低碳引领,推动能源革命和产业革命,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消费端转型,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深度参与全球气候治理,为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维护全球生态安全作出新贡献。 (二)主要目标。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15年下降18%,碳排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氢氟碳化物、甲烷、氧化亚氮、全氟化碳、六氟化硫等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控排力度进一步加大。碳汇能力显著增强。支持优化开发区域碳排放率先达到峰值,力争部分重化工业2020年左右实现率先达峰,能源体系、产业体系和消费领域低碳转型取得积极成效。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启动运行,应对气候变化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初步建立,统计核算、评价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得到健全,低碳试点示范不断深化,减污减碳协同作用进一步加强,公众低碳意识明显提升。 二、低碳引领能源革命 (一)加强能源碳排放指标控制。实施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基本形成以低碳能源满足新增能源需求的能源发展格局。到2020年,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在50亿吨标准煤以内,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费比2015年下降15%,非化石能源比重达到15%。大型发电集团单位供电二氧化碳排放控制在550克二氧化碳/千瓦时以内。 (二)大力推进能源节约。坚持节约优先的能源战略,合理引导能源需求,提升能源利用效率。严格实施节能评估审查,强化节能监察。推动工业、建筑、交通、公共机构等重点领域节能降耗。实施全民节能行动计划,组织开展重点节能工程。健全节能标准体系,加强能源计量监管和服务,实施能效领跑者引领行动。推行合同能源管理,推动节能服务产业健康发展。 (三)加快发展非化石能源。积极有序推进水电开发,安全高效发展核电,稳步发展风电,加快发展太阳能发电,积极发展地热能、生物质能和海洋能。到2020年,力争常规水电装机达到3.4亿千瓦,风电装机达到2亿千瓦,光伏装机达到1亿千瓦,核电装机达到5800万千瓦,在建容量达到3000万千瓦以上。加强智慧能源体系建设,推行节能低碳电力调度,提升非化石能源电力消纳能力。

温室气体减排的成本曲线

麦肯锡季刊 2007年3月 作者:Per-Anders Enkvist, Tomas Nauclér and Jerker Rosander 有关温室气体的争论正日益升温。在众说纷纭中,一些言论坚持认为,温室气体排放和气候没有关联,而另一些言论则敦促全球尽快采取一致行动,减少温室气体向大气层的排放。即使行动的倡议者之间也对行动的时间、目标和手段意见不一。尽管存在种种争议,但有一件事情是确定无疑的:任何形式的法规强化都将对企业产生深远影响。 我们对这一主题的贡献,并非是对气候变化科学进行评估,或者来回答全球各国是否应该以及怎样采取行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这一问题。相反,我们旨在通过本文,为决策者(如果他们选择采取行动的话)提供各种可能的减排方法的重要意义和成本,并提供对不同地区和行业的相对重要性的认识。为此,我们建立了一个综合数据库和相关成本曲线,以此显示全球及各地区和各行业各种可用方法的重要意义和成本。我们的另一个目的是,帮助企业领导人认识潜在法规变化对企业和行业的影响。实际上,许多高层管理者已经在考虑法规问题。近期的一项调查1显示,欧洲能源密集型行业企业中有一半将《欧盟排放交易方案》视为影响它们长期投资决策的主要因素之一。 作为本次研究的一个基准,我们采用了国际能源署(IEA)和美国环境保护署(EPA)排放量增长常规预测2 。然后,我们分析了减少,即“减缓”温室气体排放各种可用方法相对于这些常规预测的重要意义和成本。我们的研究3覆盖六个地区(北美、西欧、东欧(包括俄罗斯)、其他发达国家、中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发电、制造业(侧重钢铁和水泥)、交通运输、住宅和商业建筑、林业,以及农业和垃圾处理行业。这项研究横跨三个时间段,即2010、2020和2030年,重点研究到2030年我们估计可能花费每吨40欧元或以下的减排措施。其他人对具体行业和具体地域开展了更为详细的研究。但据我们了解,我们的研究是所有关于温室气体、行业和地区同类研究中首个涉及微观经济的调查。 解读成本曲线 我们建立的成本曲线显示了对预期年减排成本的估计4,以每吨避免排放的温室气体多少欧元为单位5,以及采取这些方法的潜在减排效果,单位为千兆吨(十亿吨)。例如,风力发电技术的减排成本应被理解为,采用这一零排放技术的额外成本,而非它所替代的用更廉价的化石燃料发电的额外成本。风力发电减排潜力即我们所估计的以每吨40欧元或更少的成本可以减少的可行排放量。从另一角度看,这些成本可以被理解为通过决策采取具成本优势的或其他可行办法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最终对于全球经济的)代价。有关可用减排措施的未来成本和可行部署率的假设多如牛毛,它们构成了其成本和重要意义的估计。例如,风力发电技术的重要意义假设到2008年全球各地区已着手采取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措施。而我们模型(以及本文) 中的数量应被视为潜在减排量,而非减排量预测。 我们的减排“供应”模型可以与政府确定的2010年、2020年和2030年温室气体任何减排目标(即“需求”) 作比较。但气候变化科学不属于我们的研究范围,我们专家的研究领域也不在这里。因此,出于示意目的,我们将调查发现与辩论中所讨论的三大排放量目标,即相应决定大气中550ppm、450ppm或400ppm温室气体长期集中度(ppm是一种对大气中温室气体分子比例的度量单位)进行了比较。根据指标的提出者,各项指标的目的是预防全球平均气温提高2个摄氏度以上。到2030年,这些排放指标中每一项都难以达到,因为,它都要求全球经济中温室气体与常规趋势之比的效率(相对GDP规模的排放量)至少提高50%。

中国主要行业温室气体减排的共生效益分析

中国主要行业温室气体减排的共生效益分析我国当前面临温室气体减排和空气污染物的双重挑战,多数实证研究证明针对两者的措施存在共生效益,研究共生效益有利于我国制定更科学全面的空气污染物和二氧化碳减排政策。同时,共生效益概念所包含政治属性使得我国有必要明确行业具有的共生效益大小,以在国际谈判上具有更多的话语权。为评估我国主要行业二氧化碳减排的共生效益,量化共生效益对减排政策制定的影响,本研究基于钢铁、电力和水泥三个行业共146项技术开发了自底向上优化模型,构建了行业二氧化碳共生效益分析框架,结合多目标分析、不确定情景分析等评价了行业二氧化碳减排政策共生效益存在性和大小,在此基础上对行业未来二氧化碳削减目标给出建议。研究结果表明:行业现有的针对2015年的二氧化碳和空气污染物总量控制目标在电力和钢铁中能够实现,而水泥行业的烟粉尘和二氧化硫目标设定过严。 对三个行业而言,无论是减碳还是减污目标都具有使对方削减的共生效益,但在减污目标驱动下产生的二氧化碳和空气污染物的共生效益总和更大。三个行业在2015年达到减碳减污目标基础上,2020年其二氧化碳排放强度还能够分别进一步削减4-20%,0-4%及2-15%。通过将碳排放强度在其可行范围内采样发现,并非任何水平的二氧化碳削减强度都具有空气污染物减排的共生效益,对某些污染物而言,只有碳约束达到较强程度时才具有协同削减的效益。三个行业在2020年所具有的最大空气污染物削减共生效益值占行业减排成本的比重分别为 0.7-1.3%,1.2-2.4%,1.5-3.1%,共生效益值同成本的比值十分微小。 在考虑减污共生效益大小,单位减排成本变化趋势和速率下,对三个行业2020年碳削减目标的建议为:电力行业2020年单位发电量碳排放强度比2015年削减10-14%,排放量为34.4-36.0亿吨;钢铁行业2020年吨钢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比2015年削减1-2%,排放总量将达到12.6-12.8亿吨;水泥行业2020年吨水泥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比2015年削减8-12%,排放总量为11.8-12.4亿吨。届时水泥行业有可能进入碳排放峰值的平台。

温室气体排放管理规定

一、目的 为了有效地对本公司温室气体进行管理特制定本规定。 二、范围 本规定适用于本公司温室气体排放控制及管理。 三、职责 行政人事部负责本公司温室气体管理。 四、定义 温室气体(GHG Greenhouse Gas): 指任何会吸收和释放红外线辐射并存在大气中的气体。京都议定书中控制的6种温室气体为:二氧化碳(CO2)、甲烷(CH4)、氧化亚氮(N2O) 、氢氟碳化合物(HFCs) 、全氟碳化合物(PFCs) 、六氟化硫(SF6)。 五、实施流程 流程: 组织和运营边界设定----选择基准年----确认与计算温室气体排放量 1、组织和运营边界 为了有效地对温室气体进行管理,设定包括直接和间接排放的运营边界有助于公司更好地管理温室气体排放的全部风险,利用好价值链上的机会。针对温室气体核算与报告设定了三个“范围”。它们共同提供管理和减少直接和间接排放的全面温室气体核算框架。

范围1:直接温室气体排放,出现在公司持有或者控制的排放源,例如公司持有或者控制的钎焊、车辆等产生的燃烧排放。 范围2:电力间接温室气体排放,范围2核算公司消耗的采购电力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采购电力的定义是通过采购或者其他方式进入公司组织边界的电力。这部分的排放实际上出现在电力生产设施。 范围3:其他间接温室气体排放,范围3是选择性的报告类别,允许对所有其他间接排放进行处理。范围3的排放是公司活动的结果,但出现在非公司持有或者控制的排放源。例如提炼和生产采购的原材料、运输采购的燃料,以及使用出售的产品和服务所产生的排放。 通常情况下,建议公司至少对直接排放(范围1)和使用电力造成的间接排放(范围2)进行核算,这也是大多数国际温室气体排放报告倡议的要求。 2、选择基准年 公司可以选择一个基准年报告其温室气体排放,目的也是为了今后进行比较。选择基准年的原则是公司有可靠数据的最早相关时间点。 公司制定一个重新计算基准年排放量的政策也同样重要,如果数据、报告边界、计算方法或有关因素发生重大变化,那么需要重新计算基准年排放量。 3、确认与计算温室气体排放量 公司在确定组织和运营边界以及基准年后,可以采取以下步骤计算温室气体排放量: ·确认温室气体排放源

4-国际温室气体减排方案评估

国际温室气体减排方案评估及 中国长期排放权讨论
丁仲礼①,段晓男②,葛全胜③,张志强④
①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100029 ②中国科学院办公厅,北京,100864 ③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100101 ④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兰州分馆,兰州,730000

哥本哈根会议的结果与启示
1、确定了控制2oC增温之共识 2、美国回来同大家一起“玩”了 3、没有真正的联盟,只有国家利益 4、“气候债”讨债难,还债易 5、占据道德制高点为首要 6、长期排放问题成我国“软肋” 7、用“数据说话”需技巧
真正的游戏还没有开始

“后哥本哈根”中国面临三大问题
?
如何应对“三可”问题中的透明度? (碳收支)
?
如何获得更多的排放空间? (8000亿吨或更多CO2分配问题)
?
如何借减排压力,推动国内绿色发展? (相关政策与措施)

长期排放权之争是今后谈判的焦点
话语权

减排与排放权分配为同一事物之两面
国际上七个影响较大的减排方案
中期目标 (2020年) 附件1国家减排25 %~40%;非附件1 国家中拉美、中东、 东亚地区及亚洲中 央计划国家在基线 水平上大幅度减排 ─ 到达峰值
长期目标 (2050年)
基准年
控排主体分类
IPCC方案
附件1国家减排80 %~95%; 非附件1 国家在基线水平上 大幅减排
1990年
附件1国家 非附件1国家
G8国家方案 UNDP 方案
减排50% 减排50%
─ 1990年
发达国家 其他国家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OECD国家 金砖四国 其它国家 澳大利亚 加拿大 美国 日本 欧盟25国 发展中国家 美国 美国以外的经合组织国 家 中国 中国以外的非经合组织 国家 美国、中国、西欧等13 类
OECD方案
减排3%(2030)
减排41%
2000年
澳大利亚 Garnaut方案
增加29%
减排50%
2001年
CCCPST方案
到达峰值 (9.03 GtC)
减排到8.18GtC (2030年)
2003年
丹麦 S?rensen方案

486.27 GtC (2000-2100年累 计排放)
2000年

交通运输领域温室气体减排与控制技术.doc

二○一○年度全省交通系统继续教育读考之 《交通运输领域温室气体减排与控制技术》 复习材料 福建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编) 二○一○年六月

一、名词解释 1、温室气体 温室气体指的是大气中能吸收地面反射的太阳辐射,并重新发射辐射的一些气体,如水蒸气、二氧化碳、大部分制冷剂等。它们的作用是使地球表面变得更暖,类似于温室截留太阳辐射,并加热温室内空气的作用。这种温室气体使地球变得更温暖的影响称为“温室效应”。水汽(H2O)、二氧化碳(CO2)、氧化亚氮(N2O)、甲烷(CH4)和臭氧(O3)是地球大气中主要的温室气体。 2、节能减排 节能减排有广义和狭义定义之分,广义而言,节能减排是指节约物质资源和能量资源,减少废弃物和环境有害物(包括三废和噪声等)排放;狭义而言,节能减排是指节约能源和减少环境有害物排放。 3、低碳经济 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发展低碳经济,一方面是积极承担环境保护责任,完成国家节能降耗指标的要求;另一方面是调整经济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益,发展新兴工业,建设生态文明。这是摒弃以往先污染后治理、先低端后高端、先粗放后集约的发展模式的现实途径,是实现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双赢的必然选择。 4、能源 能源就是向自然界提供能量转化的物质(矿物质能源,核物理能源,大气环流能源,地理性能源)。能源是人类活动的物质基础。在某种意义上讲,人类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优质能源的出现和先进能源技术的使用。在当今世界,能源的发展,能源和环境,是全世界、全人类共同关心的问题,也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 5、新能源 新能源又称非常规能源。是指传统能源之外的各种能源形式。指刚开始开发利用或正在积极研究、有待推广的能源,如太阳能、地热能、风能、海洋能、生物质能和核聚变能等。 6、气体燃料 气体燃料是指能产生热能或动力的气态可燃物质。

温室气体排放改善方案

温室气体排放改善方案 一、控制燃料使用 1、优二06:热解炉开车过程,确保空压压力维持在0.5mpa,保证燃料 充分燃烧,母液枪定期清理保证雾化效果,定期切换备泵:燃料泵、废水泵、蒸汽冷凝水泵、给水泵、打浆泵、1#炉水幕吸收循环泵,每 周二早中班切换一次,保证设备完好,减少热解炉开停频次,进一步 减少甲醇燃料的使用; 2、优二03:RTO开车过程,通过控制燃料风机压力,保证柴油燃料枪 雾化效果,确保柴油能够充分燃烧,较少使用频次; 二、控制用电 1、停用的设备及时断电,减少电使用浪费; 2、梳理大机大泵,根据工艺状况,适当增加变频器控制,保证生产同 时,减少用电; 3、根据工艺控制,适当增加控制,确保设备不用是及时停机 三、控制蒸汽用量 1、反应釜釜升温过程必须使用连锁进行自动调节,不得使用手动调节, 时刻关注相关设备、物料温度,及时调节蒸汽量,避免蒸汽使用过度; 2、蒸汽管道有效保温,减少蒸汽热损,梳理蒸汽阀门,对阀门保温缺失 的进行补充; 3、进行余热回用,热解炉尾气设置余热锅炉,控制余热锅炉液位在正常 值,自动控制液位,保证换热效率,产生的蒸汽并入生产管网,供生 产使用; 4、蒸发五效开车过程,优先使用稀醛精馏产生的二次蒸汽,减少生蒸汽 用量; 5、使用蒸汽之前必须确保管道完好,疏水器、输水管道排水正常,避免 蒸汽浪费; 6、使用临时蒸汽时必须做好安全措施,使用结束后必须及时关闭阀门, 有必要时必须上盲板,确保无泄漏。

四、原料使用 1、真执行岗位技控点,执行管理层面能源绩效参数 2、生产过程严格按照操作规程执行,保证产品消耗稳定,无跑、满料 事故发生;定期开展消耗分析,及时落实措施,保证消耗稳定。 3、工艺管线选择符合工况的材质,减少设备、管道腐蚀,导致现场跑 冒滴漏; 4、定期开展能源使用统计分析,对能源使用较多的点进行管控; 5、岗位定期巡回,发现现场泄漏及时汇报处理。 6、生产区域严禁无人灯、长明灯。现场检修、巡回时做到谁用谁开、 人走灯关,尽量做到迟开早关。 江苏优士化学有限公司 2020.2

通向低碳经济之路——全球温室气体减排成本曲线(2.0版)

通向低碳经济之路 ——全球温室气体减排成本曲线(2.0版) 减排成本曲线新版显示,减排必须进行大规模的改革;减排必须从现在做起;减排机会主要集中于提高能效、低碳能源供给、陆地碳汇和改变消费行为四个范畴。 2009年12月? Tomas Nauclér and Per-Anders Enkvist 来源:气候变化特别倡议 为了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许多国家的领导人正在讨论减排目标。有些地区已经制定出了减排方案。例如,欧盟制定的减排目标是:2020年的温室气体排放水平应该比1990年的排放水平降低20%。此外,欧盟还表示,如果其他高排放国家也承诺与其对等的减排量,它还愿意将排放水平在1990年的基础上降低30%。与此同时,人们对不同减排目标水平在技术上和经济上的可行性、应该寻求哪些减排机会,以及不同减排方案的成本代价,也引发了激烈的争论。 为了给这种探讨提供一个量化的基础,麦肯锡公司在全球10个领军企业和组织的支持下,开发出一个全球温室气体减排数据库。该数据库包括了至2030年的时间范围内,对10个经济部门和全世界21个地区的200多种温室气体减排机会的潜力和成本的深入评估。此项研究是以较早版本的全球温室气体减排数据库为基础,该版本由麦肯锡公司与瑞典公用事业公司Vattenfall共同开发,于2007年1月正式发表。本文为新版报告,其中包括了对低碳技术发展的最新评估、最新的宏观经济评价、对不同地区和行业减排潜力更加详尽的见解、对投资和融资需求的评估以及成本估算,而且还加入了为更加动态性地了解如何才能实现减排而建立的执行情境模式。我们的分析并没有将撰写报告期间发生的金融危机考虑在内,这是基于一个假设,即这次金融危机并不会对2030年的时间点产生重大影响。 本研究有意回避了对各项政策和监管抉择进行任何评价。它的目的是提供一组客观、统一的数据,因此可以成为企业领导人、学者和政策制定者在探讨如何以最佳方式实现减排目标的一个出发点。 许多科学家和决策者都认为,把全球平均温度的上升幅度控制在与前工业化时代相比不超过2℃的水平是一个重要目标,因为他们将温度升高2℃视为可以推断全球变暖局势已变得非常严重的一个临界值。 我们建立的温室气体减排成本曲线采用这一临界值作为目标,并提供了在全球各地区和各行业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机会图(图表1)。 图表1 全球减排成本曲线2030年

减少能源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管理程序(EICC5.1版)

减少能源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管理程序 1、目的 做好本公司节能减排温室气工作,在公司发展的同时,为环境保护做贡献。 2、范围 本程序所规定的范围为本公司的日常运作范围。 3、职责 3.1各部门:负责按照本文件要求,在本公司运作过程中做好节能减排工作。 3.2财务部门负责对各部门排放源的识别及数据收集方面的工作给予支持。 4、定义 无 5、内容 5.1管理方针和理念 5.1.1成立环保管理系统(EMS),促进和管理一切环保减排的目标和政策; 5.1.2生产运作时,对环境的伤害和风险减至最低; 5.1.3在主要的环节中减少对能源、原料、水、电能等的消耗; 5.1.4确定要遵守所有相关的法律要求; 5.1.5提供给客户和第三方的环保和减碳排放的信心; 5.1.6提高所有员工对环保和减排的学习和重视; 5.1.7最大化有效地使用所有资源; 5.1.8建立一个良好的、有责任的环保形象企业。 5.2控制温室气体排放 5.2.1确定工厂和供应商的最主要温室气体排放的源头; 5.2.2重点处理在生产时工厂能控制的排放气体; 5.2.3收集有关数据,作分析、处理和定立目标等依据。 5.3减少能源消耗 5.3.1尽可能少用空调,多开关窗户,控制工厂的温度; 5.3.2检查和监控室内的温度、湿度,用以确定如何控制空调的温度; 5.3.3照明灯要正确使用,尽可能使用窗外的自然光源; 5.3.4经常和定期检查和保养所有影响能源效用的设备;

5.3.5所有生产的机器,下班后要立刻关机,没有工人使用的机器要把电源关上,避 免机器空转而浪费能源; 5.3.6使用节约类型的生产机器,增加能源效益。 5.4废料处理 5.4.1把生产所产生的废料减至最少; 5.4.2把所有废料和垃圾分类存放; 5.4.3把所有收集的废料尽量循环利用; 5.4.4一定要按当地的法律法规搬运、丢弃和处理。 5.5水的使用 5.5.1在生产过程中减少用水,节约用水; 5.5.2检查所有水管是否有破损; 5.5.3最大化使用水的功能; 5.5.4洗手间使用完后要及时关闭水龙头。 5.6控制环境污染 5.6.1遵守当地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不污染空气、水源,不发出噪音和难闻有害的 气味,合法地排放所有废弃物; 5.6.2努力减少使用化学品; 5.6.3通过采购和合理安排生产方法,降低工业的废料数量和气体排放。 6、相关文件 无 7、相关记录 无

《中国电网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方法与报告指南(试行)》

附件2 中国电网企业 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方法与报告指南 (试行)

编制说明 一、编制的目的和意义 根据“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的“建立完善温室气体统计核算制度,逐步建立碳排放交易市场”和《“十二五”控制温室气排放工作方案》(国发[2011] 41号)提出的“加快构建国家、地方、企业三级温室气体排放核算工作体系,实行重点企业直接报送温室气体排放和能源消费数据制度”的要求,为保证实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的目标,国家发展改革委组织编制了《中国电网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方法与报告指南(试行)》,以帮助企业科学核算和规范报告自身的温室气体排放,制定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控制计划,积极参与碳排放交易,强化企业社会责任。同时也为主管部门建立并实施重点企业温室气体报告制度奠定基础,为掌握重点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情况,制定相关政策提供支撑。 二、编制过程 本指南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委托北京中创碳投科技有限公司专家编制。编制组借鉴了国内外有关企业温室气体核算报告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参考了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印发的《省级温室气体清单编制指南(试行)》,经过实地调研、深入研究和案例试算,编制完成了《中国电网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方法和报告指南(试行)》。本指南在方法上力求科学性、完整性、规范性和可操作性。

编制过程中得到了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国家电网公司等单位专家的大力支持。 三、主要内容 《中国电网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方法与报告指南(试行)》包括正文的七个部分以及附录,分别明确了本指南的适用范围、相关引用文件和参考文献、所用术语、核算边界、核算方法、质量保证和文件存档要求以及报告内容和格式。核算的温室气体为二氧化碳和六氟化硫(不核算其他温室气体排放),排放源包括使用六氟化硫的设备的修理和退役过程以及输配电损失引起的排放。适用范围为从事电力输配的具有法人资格的企业或视同法人的独立核算单位。 四、需要说明的问题 电网企业的温室气体排放包括输配电损失引起的二氧化碳排放以及使用六氟化硫设备修理与退役过程产生的排放两部分。使用六氟化硫的设备运行过程中也会产生泄漏,但是气体的泄漏率低且监测难度大,因此暂不考虑这部分的排放。 鉴于企业温室气体核算和报告是一项全新的复杂工作,本指南在实际运用中可能存在不足之处,希望相关使用单位能及时予以反馈,以便今后做出进一步的修改。 本指南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提出并负责解释和修订。

温室气体排放计算方法

温室气体排放计算方法 1标准编制的目的及意义 全球变暖和气候变化是关系到全人类命运的议题,国际社会纷纷采取措施应对。哥本哈根气候会议前夕,中国政府宣布了到2020年控制温室气体(GHG)排放的行动目标:即到2020年,我国单位GDP(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将比2005年下降40%-45%,并将其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中国首个自愿碳减排标准——“熊猫标准”也在哥本哈根会议期间发布,这标志着国内碳交易市场即将启动。 目前,国际通行的碳排放计算标准主要包括:CDM(清洁发展机制)、GS(黄金标准)、VCS、VER+、VOS、CCX、CCBS、Plan Vivo System等,其中自愿碳减排市场较常用到的是VCS、VER+等少数几个标准。这些标准都是基于项目层面,不适用于全面核算组织层次的排放量。2006年3月,国际标准化组织发布了ISO14064标准,其中ISO14064—l:2006《温室气体——第1部分:组织层次上对温室气体排放和清除的量化和报告的规范及指南》用于指导政府和组织量化、报告和核查温室气体的排放。然而,ISO14064—l标准并未涉及具体的操作方法,也无法完全适应中国国情的需要。国内关于组织温室气体排放的标准尚未制定,与标准相配套的计算方法仍处于开发阶段。在这一历史时机编制《基于组织的温室气体排放计算方法》的标准具有重要的意义,预期的经济、社会效益在于: (1)有利于贯彻落实国家节能减排和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法规,服从并服务于我国政府提出的单位GDP碳排放量考查的要求; (2)针对湖南省行政区划内不同行业组织的特点,全面计算和审核组织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可操作性强; (3)为组织特别是企业建立单位产值碳排放强度记账提供依据,使企业心中有数,有的放矢的采取适当的减排措施; (4)随着国内相关政策法规的逐步制定与实施,碳交易将成为促进我国实现减排目标的重要手段,本标准将作为碳交易过程中的基础工具发挥重要的意义; (5)本标准的制定将为我国其他地区的碳交易体系和温室气体排放标准的建立提供理论基础和借鉴经验。 2标准编制过程 2.1 任务来源 温室气体计算是温室气体考核和交易的基础。为贯彻落实国家节能减排和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法规,服务于我国政府提出的碳排放量考查要求,审核湖南省不同行业组织的温室气体排放量,湖南省科技厅批准了《基于组织的温室气体排放和清除的量化方法学开发》的科技计划项目(项目编号:2010FJ3070),湖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下发了《关于下达2010年度湖南省地方标准制修订项目计划(第一批)的通知》(湘质监函[2010]238号)。本标准由湖南省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改革实验区领导协调委员会办公室提出,由湖南省湘科清洁发展有

2020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落实方案

2020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落实方案 一、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 (一)总体要求。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牢固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把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和推进新的产业革命的重大机遇,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综合运用优化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节约能源和提高能效、增加碳汇等多种手段,开展低碳试验试点,完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健全激励和约束机制,更多地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加强低碳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加快建立以低碳为特征的工业、能源、建筑、交通等产业体系和消费模式,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提高应对气候变化能力,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作出积极贡献。 (二)主要目标。大幅度降低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到20xx年全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年下降17%。控制非能源活动二氧化碳排放和甲烷、氧化亚氮、氢氟碳化物、全氟化碳、六氟化硫等温室气体排放取得成效。应对气候变化政策体系、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温室气体排放统计核算体系基本建立,碳排放交易市场逐步形成。通过低碳试验试点,形成一批各具特色的低碳省区和城市,建成一批具有典型示范意义的低碳园区和低碳社区,推广一批具有良好减排效果的低碳技术和产品,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能力得到全面提升。

二、综合运用多种控制措施 (三)加快调整产业结构。抑制高耗能产业过快增长,进一步提高高耗能、高排放和产能过剩行业准入门槛,健全项目审批、核准和备案制度,严格控制新建项目。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完善落后产能退出机制,制定并落实重点行业“十二五”淘汰落后产能实施方案和年度计划,加大淘汰落后产能工作力度。严格落实《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加快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实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促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大力发展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到20xx 年服务业增加值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提高到47%和8%左右。 (四)大力推进节能降耗。完善节能法规和标准,强化节能目标责任考核,加强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实施节能重点工程,加强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管理,突出抓好工业、建筑、交通、公共机构等领域节能,加快节能技术开发和推广应用。健全节能市场化机制,完善能效标识、节能产品认证和节能产品政府强制采购制度,加快节能服务业发展。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强节能能力建设。到20xx 年,形成3亿吨标准煤的节能能力,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比年下降16%。 (五)积极发展低碳能源。调整和优化能源结构,推进煤炭清洁利用,鼓励开发利用煤层气和天然气,在确保安全的基础上发展核电,在做好生态保护和移民安置的前提下积极发展水电,因地制宜大力发展风电、太阳能、生物质能、地热能等非化石能源。促进分布式能源系统的推广应用。到20xx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例达到11.4%。

农业温室气体

农业温室气体

主要参考文献 《中国农业温室气体排放的现状与减排路径》 《农业生产的问世气体排放研究进展》 《农业生产中氧化亚氮排放源的影响因素分析》 《动物温室气体排放机制及减排技术与策略研究进展》 《中国农业温室气体排放:现状及挑战》 《中国农业源温室气体排放与减排技术对策》 《秸秆还田对中国农田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中国农田主要温室气体排放特征与控制技术》 《免耕施肥对甲烷和氧化亚氮排放及其温室效应的影响》 《保护性耕作和稻田免耕栽培技术发展现状与趋势》 《稻田秸秆还田的土壤增碳及其温室气体排放效应和机理研究进展》《稻田温室气体排放与减排研究综述》 《稻田CH4和N2O排放消长关系及其减排措施》 《免耕施肥对稻田CH4和N2O排放及其温室效应的影响》 《农田N2O排放影响因素及其减排措施》 《中国农业领域温室气体主要减排措施研究分析》 《农田土壤N2O排放和减排措施的研究进展》 农业温室气体CH4和N2O的产生机制、影响因素以及减排措施

1、水稻田 1、种植业 2、秸秆还田 农业源CH 4 1、家畜胃肠道发酵 2、畜牧业 2、 粪便管理系统 一、 水稻田: 1、产生机制:产甲烷菌在厌氧条件下将土壤有机质分解成甲烷。 2、影响因素:土壤特性、灌溉、施肥、水稻品种等。 3、减排的措施:○1合理灌溉;(是最简单效果最明显的措施,间歇灌溉和烤田可以有 效的降低甲烷的排放,但增加了N 2O 的排放,减排效应应从两者综 合增温效应考虑。) ○2科学施肥;(推广用沼渣代替有机肥。有机肥与化肥混施。) ○3选育新品种。(选育土壤氧化层根系发达、厌氧层根系分布小、通气组 织不发达的品种,有利于根际形成有氧环境,抑制产甲烷菌的活性, 如杂交水稻。选育根系较大,氧化获利较强,经济系数高,CH4排 放量低的水稻品种,如超级稻。) ○4土壤耕作方式(稻麦两熟制农田采用周年旋耕措施能有效减少甲烷的 释放。) 二、秸秆还田 1、产生机制:焚烧后的秸秆灰含有一定量的有机质,为产甲烷菌提供了产甲烷基质。 (其增 温潜能 是CO2 的 20-30 倍)

国务院印发“十二五”温室气体排放的通知

“十二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 一、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 (一)总体要求。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牢固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把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和推进新的产业革命的重大机遇,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综合运用优化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节约能源和提高能效、增加碳汇等多种手段,开展低碳试验试点,完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健全激励和约束机制,更多地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加强低碳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加快建立以低碳为特征的工业、能源、建筑、交通等产业体系和消费模式,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提高应对气候变化能力,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作出积极贡献。 (二)主要目标。大幅度降低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到2015年全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10年下降17%。控制非能源活动二氧化碳排放和甲烷、氧化亚氮、氢氟碳化物、全氟化碳、六氟化硫等温室气体排放取得成效。应对气候变化政策体系、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温室气体排放统计核算体系基本建立,碳排放交易市场逐步形成。通过低碳试验试点,形成一批各具特色的低碳省区和城市,建成一批具有典型示范意义的低碳园区和低碳社区,推广一批具有良好减排效果的低碳技术和产品,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能力得到全面提升。 二、综合运用多种控制措施 (三)加快调整产业结构。抑制高耗能产业过快增长,进一步提高高耗能、高排放和产能过剩行业准入门槛,健全项目审批、核准和备案制度,严格控制新建项目。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完善落后产能退出机制,制定并落实重点行业“十二五”淘汰落后产能实施方案和年度计划,加大淘汰落后产能工作力度。严格落实《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加快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实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促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大力发展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到2015年服务业增加值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提高到47%和8%左右。 (四)大力推进节能降耗。完善节能法规和标准,强化节能目标责任考核,加强固定资产投

温室气体减排方案

版本A0 温室气体减排方案生效日期2015-12-11页码1 制作审批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进一步加强和规范集团公司温室气体减排项目管理工作,确保温室气体减排项目(包括清洁发展机制、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机制或其它促进温室气体减排的交 易机制下开展的项目)的顺利实施,依据《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中国《清洁发展机制项目运行管理办法》和中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管理暂行办法》的相关规定,制定本管理办法。 第二条集团公司开展温室气体减排项目的重点领域是提高能源效率、开发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以及甲烷和煤层气回收利用等,所有能减少二氧化碳(CO2)、甲烷 (CH4)、氧化亚氮( N2O)、氢氟碳化物( HFCs)、全氟化碳( PFCs)和六氟化硫(SF6) 等六种温室气体排放的项目。 第三条集团公司本部,各子、分公司范围内的温室气体减排项目活动,均适用本 办法。 第二章机构与职责 第四条资源环境管理局是集团公司温室气体减排项目的开发、管理和实施部门, 其职责如下: 1、制定和修订集团公司温室气体减排项目的管理办法、管理制度和工作程序。 2、负责集团公司温室气体减排项目的开发、日常管理实施。 3、负责集团公司温室气体减排项目的政策宣传、知识普及和业务培训。 4、负责就集团公司温室气体减排项目的开发实施与国内外主管机构及相关单位 协调和沟通。 5、负责研究清洁发展机制,自愿减排交易机制及其它温室气体减排交易机制的 政策、规则及实施方法。 6、负责对集团公司温室气体减排项目产生的减排量进行统一管理,根据国家政策和国际规则进行交易或处置。 7、负责对集团公司温室气体减排项目工作进行检查考核。 第五条项目主体单位是指建设项目的业主单位,项目主体单位应配合资源环境管 理局开展温室气体减排项目活动。其职责是: 1、建设项目立项时,及时通报资源环境管理局,协助资源环境管理局,进行项 目的温室气体减排项目潜力评估。 2、协助资源环境管理局,进行温室气体减排项目开发。

全市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最新)

全市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最新) 为贯彻《XX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XX省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的通知》(XX府发〔XX〕31号)精神,推进我市绿色低碳发展,确保完成省下达我市的“十三五”碳排放强度控制目标,实现二氧化碳排放在XX年前达到峰值,特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顺应绿色低碳发展国际潮流,推进《中共XX市委关于推进绿色发展建设美丽XX山的决定》(XX委发〔XX〕14号)实施,将低碳发展作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采取积极措施,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加快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健全激励和约束机制,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加强碳排放和大气污染物排放协同控制,强化低碳引领,推动能源革命和产业革命,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消费端转型,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为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作出新贡献。 (二)主要目标。到XX年,全市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XX年下降21%,碳排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氢氟碳化物、甲烷、氧化亚氮、全氟化碳、六氟化硫等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控排力度进一步加大。碳汇能力持续增强。力争我市部分条件成熟的重点开发区域

率先实现碳排放达峰,部分重化工业XX年左右与全国同行业同步实现碳排放达峰,全市能源体系、产业体系和消费领域低碳转型取得积极成效。市级碳排放统计核算、评价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进一步健全,低碳试点示范进一步深化,节能减碳协同作用进一步加强,公众低碳意识明显提升。 二、建立清洁低碳能源体系 (三)加强能源碳排放控制。严格实行全市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目标双控管理,以大力推进能源节约和发展清洁低碳能源为主要路径,努力实现“十三五”省下达我市的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目标。到XX年,力争全市能源消费增量控制在200万吨标准煤以内、总量控制在1619万吨标准煤以内,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费比XX年下降17%,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35%。大型发电集团单位供电二氧化碳排放控制在550克二氧化碳/千瓦时以内。〔牵头单位:市发改委;责任单位:市经信委、市住建局、市交委、市农业局、市商务局、市接待办(市机关事务管理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以及XX山XX区管委会,以下均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以及XX 山XX区管委会落实,不再列出〕 (四)大力推进能源节约。突出抓好工业、建筑、交通、公共机构等重点领域节能,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完善能效标识制度,推动节能低碳产品认证和节能低碳产品政府强制采购,推进能效领跑者引领行动,开展高耗能行业能效对标达标活动,强化节能评估审查。实施工业锅炉窑炉节能改造、能量系统优化等节能技术改造工程和燃

2007年中国CDM温室气体减排现状及相关政策分析报告

2007年中国CDM温室气体减排现状及相关 政策分析报告

《2007年中国CDM温室气体减排现状及相关政策分析 报告》 全球经济发展到现在,已经取得了丰硕成果,但同时对环境造成极大伤害,特别是全球气候变暖的现实问题,更成为问题的焦点。2005年2月正式生效的《京都议定书》明确规定:从2008年到2012年,所有工业发达国家要将二氧化碳等六种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在1990年的基础上降低5.2%。并规定,发达国家每帮助发展中国家减少一吨二氧化碳排放,就可获等量排放权。2006年,中国已经成为全球二氧化碳排放权第一供应国,占全球供应总量的43%,可见国内CDM 项目迎来高速发展黄金时期。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2008年12月11日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2008年全球正在实施或者处于筹备过程中的《京都议定书》清洁发展机制(CDM)项目的总数达4200多个。中国、印度、巴西、墨西哥四个国家占据极高的比例,总数为3218个,其中中国有1557个,印度有1135个。环境署估计,到2012年,处于实施或筹备阶段的清洁发展机制项目将超过8000个,由此带来的“由北向南”的资金流动金额将超过300亿美元。 《2007年中国CDM温室气体减排现状及相关政策分析报告》是在中心“十一五”CDM研究组课题研究成果基础上,结合我们对企业进行战略和竞争策略分析的基础上撰写而成。本研究报告的主要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国家信息中心、海关总署、清洁发展机制促进会等业内权威专业机构,同时采用本中心大量产业数据以及我们对CDM所进行的市场调查资料,综合运用定量和定性的分析方法对该行业的发展方向进行了预测分析。在报告的成稿过程中得到业内专家、领导的耐心指导和建议,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本报告主要面向于CDM相关的企业,同时对于产业研究规律、产业政策制定和欲进入的金融投资集团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报告全文共七章255页,20余万字,其中图表21个,2008年12月出品)

温室气体的减排成本曲线

温室气体减排的成本曲线 麦肯锡季刊 2007年3月 作者:Per-Anders Enkvist, Tomas Naucl e r and Jerker Rosander 有关温室气体的争论正日益升温。在众说纷纭中,一些言论坚持认为,温室气体排放和气候没有关联,而另一些言论则敦促全球尽快采取一致行动,减少温室气体向大气层的排放。即使行动的倡议者之间也对行动的时间、目标和手段意见不一。尽管存在种种争议,但有一件事情是确定无疑的:任何形式的法规强化都将对企业产生深远影响。 我们对这一主题的贡献,并非是对气候变化科学进行评估,或者来回答全球各国是否应该以及怎样采取行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这一问题。相反,我们旨在通过本文,为决策者(如果他们选择采取行动的话)提供各种可能的减排方法的重要意义和成本,并提供对不同地区和行业的相对重要性的认识。为此,我们建立了一个综合数据库和相关成本曲线,以此显示全球及各地区和各行业各种可用方法的重要意义和成本。我们的另一个目的是,帮助企业领导人认识潜在法规变化对企业和行业的影响。实际上,许多高层管理者已经在考虑法规问题。近期的一项调查1显示,欧洲能源密集型行业企业中有一半 将《欧盟排放交易方案》视为影响它们长期投资决策的主要因素之一。 作为本次研究的一个基准,我们采用了国际能源署(IEA)和美国环境保护署(EPA)排放量增长常规预测2。然后,我们分析了减少,即减缓”温室气体排放各种可用方法 相对于这些常规预测的重要意义和成本。我们的研究3覆盖六个地区(北美、西欧、东欧(包括俄罗斯)、其他发达国家、中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发电、制造业(侧重钢铁和水泥 卜交通运输、住宅和商业建筑、林业,以及农业和垃圾处理行业。这项研究横跨三个时间段,即2010、2020和2030年,重点研究到2030年我们估计可能花费每吨40欧元或以下的减排措施。其他人对具体行业和具体地域开展了更为详细的研究。但据我们了解,我们的研究是所有关于温室气体、行业和地区同类研究中首个涉及微观经济的调查。 解读成本曲线 我们建立的成本曲线显示了对预期年减排成本的估计4,以每吨避免排放的温室气 体多少欧元为单位5,以及采取这些方法的潜在减排效果,单位为千兆吨(十亿吨)。例如,风力发电技术的减排成本应被理解为,采用这一零排放技术的额外成本,而非它所替代的用更廉价的化石燃料发电的额外成本。风力发电减排潜力即我们所估计的以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