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土地评价研究综述_张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文为贵州大学自然科学青年科研基金项目/贵大自青基合字(200)号0部分研究成果。
国内外土地评价研究综述
*
张 雁 谭 伟
[摘 要]科学地进行土地资源评价,有利于了解土地资源分布的特点,为更好地保护和利用土地资源提供科学的
依据和策略;有利于提出科学合理可持续利用土地的方法和措施,为持续增长的人口提供生产和生活上的可靠保障。本文总结归纳了国内外土地评价的研究进展,对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简要分析,并对土
地评价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土地评价;国土管理;土地利用
[中图分类号]F3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863(2009)09-0115-04 土地评价是针对一定的利用目的,对土地的性状进行质量鉴定和数量统计的过程;是查清/家底0、掌握土地动态变化信息和发展规律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是国土管理
的重要内容。
[1]
一、国外土地评价研究进展
国外土地评价体系的产生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但比我国要晚得多。在希腊、埃及、罗马古国的文献史料中,曾有关于土地划分成各种等级的记载。1834年,英国成立了土地测量师协会,主要从事土地评价和测量。其后,土地研究发展大致可分为土地分类定级阶段、土地潜力评价阶段、土地适宜性评价阶段、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阶段。进入20世纪后,土地评价工作才形成正式的工作条例和方法,如1934年德国财政部编著了5土地鉴定材料6;1937年美国提出了斯托利指数分级。这一阶段的工作主要是研究土地对于某种单项技术目的的适宜性,如1903年美国垦殖局拟定的以发展灌溉为目的的土地评价方法,1934年美国土壤保持局以水土保持为目的的土地能力分类等等。
20世纪30年代开始出现了以合理利用土地、发展农业为目的的土地评价。英国学者R.波纳(Bourne)是研究现代土地分级系统的先驱,他在5区域调查和大英帝国农业资源估计的关系6(1931)中提出自然界存在三种不同等级的土地单位;美国在30年代早期,针对水土流失,尤其是中西部严重的土壤侵蚀和大量的水土流失,基于土地利用不导致环境退化的原则,为合理利用、保护、开发土地初步提出土地利用潜力分类系统。从1945年开始,又编制了一系列土壤图,为完善土地评价系统奠定了基础。
二战后,世界工业进入飞速发展时期,城市扩张、人
口增长等也进入高峰期,引起土地退化、环境污染等问题。有学者提出的适宜土地利用模式,并逐渐在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中占据主导地位,其主要途径是基于对资源的适宜性和可行性分析,按照/适地适用0的原则将不同土
地分配到不同的适宜土地利用类型上。
[2]
1961年,美国农业部土壤保持局正式颁布了土地潜力分类系统,成为国际上第一个较为全面和科学的土地评价工作系统。许多国家参照美国的土地评价系统与方法,结合本国的实际情况作修改并在理论上给予补充,如英国的比贝(B i bby ,J .S )和麦克内(M achney ,Y .D)于1969年发表的土地潜力分类系统、加拿大1969年的土地潜力分类系统、澳大利亚的哈恩田斯(H aantjens ,H.A .)于1963年制定的土地评价系统、日本农林省农林水产技术会议事务局1963年制定的土地利用分类系统等。但由于该系统偏重于土地的自然属性,评价结果未能具体到土地对特
定作物的适宜性和最佳的利用方式,其应用受到限制。[3]
针对美国土地利用潜力分类系统的不足,荷兰的比克
(Beek ,K .J)等于1972年提出了为农业土地利用规划服
务的土地适宜性及分类系统,它是基于土地质量是否满足
土地用途的程度而对土地所进行的评价。
[4]
20世纪60年代后期,土地利用理论开始吸收生态学中的不可逆性和匹配性等理论,强调土地生态利用。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在进行土地评价和调查过程中,借鉴生态学思想提出了/土地生态单元0、/土地生态分类0等概念。70年代对土地资源的研究更广泛、更深入,土地资源调查、评价及土地利用规划的广泛开展标志着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研究进入真正的
实质性阶段。[5]
1976年,联合国粮农组织颁布了5土地评
价纲要6,这是目前国际上影响最大、使用最广泛的土地评价方案,它使各国的土地评价在形式上得以标准化,为进行土地资源分析及优化配置奠定了基础。这一纲要的颁布,大大促进了国际上土地资源的研究,其方案已被多个国家采用。以后,联合国粮农组织又陆续制定了5旱地农业土地评价纲要6(1984)、5林业土地评价纲要6 (1984)、5灌溉农业土地评价纲要6(1985)、5牧业土地评价纲要6(1986)等评价方案。20世纪80年代,随着计算机的广泛应用,土地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向着综合化、精确化、定量化、生态化、动态化方向发展。1981年美国农业部土壤保持局在土地潜力分类的基础上提出/土地评价和立地评价0(Land Eva l uati on and Site Assess m en t,LES A)系统。[6]
随着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的突出,土地的人口承载力研究为世界各国科学家所重视,联合国粮农组织利用现代计算机技术研制出了/农业生态区0(Agro Eco2 l ogica l Zone,AEZ)法,其技术思路是从气候和土壤生产潜力分析入手,进行土地适宜性评价。
90年代以来,在全球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主题下,土地的可持续利用逐渐被提到了议事日程,土地管理评价成为土地评价研究的新热点。联合国粮农组织(FAO)1993年颁布了5可持续土地管理评价纲要6,世界银行1995年发布了5土地质量指标6。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I GBP)和环境变化研究中的人文领域计划(H DP)于1995年联合提出/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变化0(LUCC)研究计划,此后,各国际组织和各国纷纷启动了各自的土地利用变化研究项目。
随着景观生态学研究的迅速发展,土地生态评价成为土地研究的新方向之一。德国地理学家C.Troll在5航空照片和生态的土地研究6中最早把生态学观点引入土地学研究,强调生物因子在土地中的作用。近年来,联合国粮农组织为大面积保留基本未受扰动的原始状态植被的地区,像巴西的亚马逊地区,开发了以/农业生态区0方法为基础的另一个评价方法,叫做/生态经济区0(EEZ)方法,并在1993年研制成功了符合不同作物和土壤气候条件匹配要求的计算机查询系统,称为/生态作物0系统。
进入21世纪,土地评价结果作为土地利用和规划的主要决策依据,伴随着理论体系的完善和研究方法的革新,应用领域日趋广泛,也将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二、国内土地评价研究进展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研究土地分类的国家,对土地资源有计划地进行科学考察和研究始于建国后。1951年,为确定农业税率,开展了土地自然条件和经营条件等评价工作。这一时期的土地评价处于起步和尝试阶段。较系统的土地评价工作始于50年代的荒地资源考察研究,到60年代前期形成了两套比较成熟的荒地评价分类系统:一是当时的农垦部荒地勘测设计院1962年拟定的全国荒地分类系统;另一个系统是中国科学院综考会于1963年提出的土地类-土地亚类-土地等-土地组的四级分类系统。
20世纪70年代,土地评价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一方面引入国外土地评价方法和系统进行研究性的评价工作,另一方面积极筹备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土地评价系统,评价范围也由荒地发展到整个农用地。70年代到80年代形成了两个全国性的土地评价系统:一个是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所采用的土地评价系统,主要仿照美国的土地潜力分类而拟定,但分级标准略有修改,只有粗略的定性描述,在这一评价体系的指导下,完成了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任务;另一个系统是中科院综考会为编制5中国1: 100万土地资源图6而拟定的土地资源分类系统,这是参照联合国粮农组织的5土地评价纲要6,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拟定的。80年代初,我国进行了大规模的资源调查和农业区划工作,中国1:100万土地资源图编委会参照国际上比较成熟的土地评价经验,结合我国实际,拟订了1:100万土地资源分类系统,分土地潜力区、适宜类、质量等、限制型和资源单元,原农牧渔业部有计划地开展了大比例尺土地评价工作,重点在于评定农业用地的质量等级,为农用土地分等定级奠定了理论和方法基础。51:100万中国土地利用图集6、5中国土地利用6和土地资源研究文集相继出版。这一时期,我国与联合国粮农组织合作进行了中国土地承载力研究,区域性的土地人口承载力研究广泛开展。[7][8]
80年代中后期,随着土地利用规划和耕地保护工作在全国范围的开展,土地评价在理论、方法和研究手段上都有很大突破:在定性土地评价框架体系基础上发展了半定量土地评价方法,主要标志是利用数学和决策模型对土地评价因子、各因子权重和土地等级划分等环节的定量或半定量处理。[9]另一方面,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等高新技术以及景观生态理论、区域经济学理论和土地持续利用理论在土地评价中的应用使我国土地评价理论全面深化,评价手段和对象多样化。同时,我国开始运用系统论、计算机等先进技术和方法来开展土地评价,特别是有关县级土地质量和经济评价的试点研究获得了较大进展,并于1986年制定了5县级土地评价技术规程6(试行草案),这标志着我国土地评价工作己经进入定性定量相结合的综合评价阶段。
最初的土地利用研究工作主要集中于分类、分区以及开发、管理等方面。景贵和先生1986年发表了5土地生态评价与土地生态设计6一文[10],拉开了我国土地生态利用研究序幕。国家社科基金2002年项目指南中,经济理论部分把/中国西部地区水土资源开发和生态安全的历史与现状研究0列为重点研究项目;郑度将/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变化0、/土地利用与农林牧业的结构与布局0列为地理学的前沿领域。[11]史培军建议国家今后的资助研究的重点方向包括土地利用变化与生态安全机制研究。[12]近来的趋势是将景观生态学理论引入到具体的土地研究中,并出现了关于土地生态景观重建的研究,如北京大学的蔡运龙教授通过全球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影响的研究对土地利用所引起的社会经济领域问题和如何实现土地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