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教育思想综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2・
 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年第5期 J o u r n a l o f H a rb i n Vo c a t i o n a l & T e c h n i c a l C o l l e g e
近年来,致力于庄子教育思想研究的学者层出不
穷,可谓是见仁见智,莫衷一是。

现将诸文献的观点综述如下:
一、庄子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一)自然主义教育理论的基础“道”庄子在《知北游》中明确指出:“有先天地者物邪?物者非物。

”这就是说,产生物质的东西是非物质的,庄子将它叫做“道”,庄子认为没有比“道”更根本的东西了。

他说:“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

“道”是看不见,摸不着,没有什么实际形状的,但它又可以被我们体会得到。

学者张勇在所撰《老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中认为,一方面“无为而无不为”是老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根本;另一方面,庄子自然主义教育思想是在批判“俗学”的基础上提出的。

“俗学”指儒家墨家所宣扬的“仁义”、“兼爱”等道德行为规范。

焦沈《庄子翼》注曰:“性非学不复,而俗学不可以复性;明非思不致,而俗
思不可以求明。

”[1]
庄子认为顺从“大道”的“学”、“思”能帮助人们保持自然的本性,回复生命的本真,而“俗学”、“俗思”只能盂惑人心,使其丧失自然的光辉,越
来越远离人的本性。

[2]
同时庄子也提出“以恬养智”,主张以“自然”的态度去培养智慧、涤除尘滓,归于本真。

(二)自然主义教育的培养目标
中国先秦各家学派都有自己的理想人格。

一般把具有自己的理想人格的人称之为“圣人”但标准不同。

儒家以“博施于民而能济中众”者为“圣人”;墨家认为“从事于义”必为“圣人”;庄子所说的“圣人”达到了绝对自由的境界:“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是故至人无为,大圣不作,观于天地之谓也”。

庄子“圣人”的根本特点就是“无为”,“无为就是庄子自然主义教育的培养目标。

这种培养目标强调教育的个体性价值,同时也不忽视其社会价值。

[收稿日期]2012-06-07
[作者简介]董娟娟(1982-),女,汉族,河南渑池人,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教师,研究方向:教育学。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8970—(2012)05—0052—02
(三)自然主义教育的方法
1.顺性而化
教育首先要顺应受教育者的天性。

庄子在《养生主》中说“缘督以为经”主张凡事都要顺着自然的理路而行,教育当然不能例外。

顺应教育对象的个性,就能引起他们的兴趣,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从而达到“自化”的目的。

2.“圣人”的适当引导学者以庄子在《人间世》篇讲述的一个教育卫灵公太子的故事为例。

卫灵公太子生性残酷,如果要一味任其自然而不加引导,将危及规劝者自身的安全。

面对这个两难抉择,有人提出“形莫若就、心莫若和”,“就不欲入、和不欲出”的解决办法,即外表要表现得亲近,但又不能太过分;内心藏有劝导之意,又不要太显露。

外表的亲近,有利于消除戒心,打破对立,这样就可以不露痕迹地引导太子走上正路。

可见,正确的引导,在教育中会起到重要的作用。

二、庄子的德育思想
关于中国传统德育思想,学界往往较多地关注儒家孔子、孟子等的思想,近年来一些学者也开始关注庄子的德育思想,并有一定成效。

(一)对庄子德育思想的认识研究认为,庄子德育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人的良好德行,加强人自身道德的修养,注重人自我道德品质的养成,突出“内化作用”。

庄子德育思想的目标“真人”,即具有一种以超伦理为根基的自然人格[3],能够完全消融自我,放任心灵,以归于灵魂的宁静;似水一般恬淡,具有恬淡而虑静,安时而处顺,逍遥以自适等独特的品格。

(二)庄子德育思想的主要内容庄子德育思想的内容相当丰富。

学者赵莎和肖枫
在《庄子的道德教育思想》[3]
一文中把庄子道德教育的
庄子教育思想研究综述
董娟娟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 河南 三门峡 472000)
摘要:文章就我国学者对庄子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德育思想和语文教育思想三方面的研究进行了总结和述评,同时梳
理出庄子教育思想研究的新视角,进而探讨了目前学界对庄子教育思想研究存在的不足,以求推动此项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庄子;教育思想;研究
・53・ 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年第5期 J o u r n a l o f H a rb i n Vo c a t i o n a l&T e c h n i c a l C o l l e g e
主要内容总结为“道”。

首先,认为“道”指万事万物的具体运行规律,存在于各种事物与现象之中。

学习就是要了解与把握客观事物的规律与人类社会的规律。

其次,认为“道”指宇宙万物的总规律、总根源和人类精神的最高境界,它既包含自然秩序又包含社会法则,能够观察与处理一切问题;其既适用于自然,又适用于社会。

第三,道就是德,就是真理、道理。

也有学者把庄子德育思想的内容总结为两大部分。

一是:谦和与宽容。

《庄子德充符》“何谓德不形?曰:平者,水之停之盛也。

其可以为法,内保之而外不荡也”。

可见庄子认为德要不形之于外,使心平为停水,不起波澜,即谦和与宽容。

二是:敦厚与朴实。

《庄子马蹄》说:“彼民有常性,织而衣,耕而食,是谓同德”。

又说:“至德之世,同与禽兽居,族与万物并,恶乎知君子小人哉!同乎无知,其德不离,同乎无欲,是谓素朴;素朴而民性得矣。

”[4]庄子本人的生活实践也证实了这一点。

(三)道德教育的方法
庄子德育的方法历来被人们所关注,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种:
1.心斋坐忘教育法
庄子认为道德修养中最关键的一步就是“虚其心”,使心灵不执于任何事物,进入空旷、虚静状态,这就是“心斋”。

而要做到这一点,最佳方法就是“坐忘”。

《大宗师》解释道:“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道,此谓坐忘。

”[5]就是防止外界的干扰,达到忘我的境界,在一片安宁寂静中去体悟道的精华。

2.虚静无为教育法
庄子继承老子清净无为的处世态度,认为对人进行道德教育时,人们要保持一种虚静无为的态度,才能有的放矢,消除心中的杂念,怡然自得。

将虚静作为处世的根本,进而达到修身养性,提高道德修养的目的。

3.“常因自然”疏通教育法
庄子德育思想提到的“自然”是指不对事物施加任何外在的强制性措施,而是使事物顺乎其本性、自然而然地发展。

[6]运用到德育过程中就是要大家广开言路、畅所欲言,以便由“疏”到“通”,由“通”到“畅”,从而使人们按事物的发展规律行事。

4.“不言之教”
“不言之教”即身教示范法。

教育者以身作则,以自身的良好行为影响教育对象,通过身教体现教育要求,使教育对象得到启示,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所要传输的思想道德。

[7]
5.实践教育法
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教育对象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进而达到在实践中不断提高教育对象思想道德觉悟的目的。

6.形象感染法
教育者通过对精神上绝对自由、生活上美满幸福,并且不被任何事物所伤害的“至人”、“真人”、“神人”形象的描述,感染教育对象,进而启发教育对象。

7.防微杜渐法
教育者通过仔细观察教育对象的言行情绪等生理心理方面的变化,掌握其思想道德发展规律和心理
活动规律,准确获取其思想道德状态,就其不好的思想苗头及时实施思想道德转化,从而将不正确、不健康的思想道德扼杀于萌芽状态,以免铸成大错。

三、庄子教育思想研究的新视角及存在的不足
一些学者还从新的角度对庄子教育思想进行了思考,具体表现在:
第一,心理学角度。

上海师范大学教授燕国材的《老庄教育心理思想研究》比较全面地论述了庄子的学习心理思想、差异心理思想及教师心理思想。

第二,比较学角度。

王文礼对庄子和卢梭的自然教育观进行了比较,指出了二人教育思想的异同,明确了西方自然教育观与东方自然教育观的差异以及局限性。

第三,美学的角度。

安徽教育学院副教授李明珠《庄子“真”的美学观》,将庄子的美学思想从他的哲学思想中提炼出来。

认为:庄子的哲学,主要是人生哲学,其中心是追求人生的自由,最终达到“道”的理想境界。

“道”是最高最大的美,“法自然”是“道”的核心和本质,而“真”和“自然”有着本质的联系。

所以,“真”是与“道”相通的,“真”就是“美”。

第四,借鉴意义的研究。

牛东亚的“庄子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启示”;杨志恒、李霞、李守红论述了庄子思想对语文教育的启示;陈阳全谈到了“庄子思想对儿童教育的启示”。

笔者认为,上述研究中所存在的问题是:
第一,与孔子教育思想研究相比,人们对庄子教育思想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大多是对庄子哲学思想的研究,而对庄子的教育思想往往并不看重。

第二,许多学者不能很好理解庄子的作品,因而对其教育思想的研究多偏于一端,缺乏有思想、有深度的宏篇大作。

第三,一些学者在解读庄子教育思想时断章取义,用现代的标准去衡量几千年前的教育思想,而置当时的历史背景于不顾。

第四,一些学者总是将庄子的教育思想与儒家的教育思想做对比,总是站在对儒家教育思想的补充这一角度论述,而不能将庄子乃道家的教育思想看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第五,关于庄子哲学思想的论著不少,但至今还没有出现一部专门系统全面论述庄子教育思想的专著,这不失为一个遗憾。

【参考文献】
[1]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M].北京:中华书局,1983.
[2]张勇.试论老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1).
[3]赵莎,肖枫.庄子的道德教育思想[J].沧桑,2007(1).
[4]谭维智.学校教育应重视不言之教——《庄子》教育哲学之我见[J].当代教育科学,2006(23).
[5]、[6]、[7]崔华前.庄子的德育方法及其现代价值[J].黑河学报,2004(4).
(责任编辑:刘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