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近代大众传媒的出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林乐知到中国后,起了个中国名字叫林约翰,后取中
国名言“一物不知,儒者知耻”之意,更名林乐知,字荣
章,有时常自称“美国进士”,显示出他对中国文化的浓
厚兴趣。
• 1864年林乐知经人介绍,担任上海广方言馆教习1年。1867年重回广 方言馆任西学教习,并兼任江南制造局翻译馆翻译,前后共16年,由 于工作努力,曾被清政府授予五品顶带官衔。
• 2、王韬(1882-1897)与《循环日报》 • (1)王韬简历和游历 • (a)出身于苏州附近一个书香门第,1846年到金陵应试
• 二、澳门《蜜蜂华报》
• 1、《蜜蜂华报》(1822年~1823年)是中国境内 出版的第一份近代报刊,是外国人在中国领土上 创办的第一份外报,同时也是澳门有史以来的第 一份报纸 。
• 2、创办:1822年8月19日,葡萄牙立宪派的土生 葡人领袖巴波沙被选举为澳门议事会主席,并驱 逐葡萄牙保守派大法官亚利鸦架与澳门总督欧布 基出境。巴波沙与医生阿美达(Jose da Almeida Carvalho e Silva)著手创办《蜜蜂华报》,以狂 螫当时辖区内的葡萄牙保守派。
• 林乐知:
• 林乐知于1836年出身在美国佐治亚州,年幼时就失去双亲,由姨父母 抚养成人。少年时代就信仰基督教,参加基督教美国南方监理会。 1858年大学毕业,获得文学学士学位。1860年6月受基督教美国监理
会的派遣,携家眷前来上海传教。1859年12月,23岁的美国传 教士林乐知同夫人及他们还不到5个月的女儿踏上了驶往 中国的航船,经过210天的艰苦航行于1860年6月来到了 上海,开始了他在中国长达40多年的生涯。
• (2)共出33期,1856年停刊。
• (3)内容:
• (a)以新闻为主,对太平天国报道详实,大量刊登介绍 西方文明的文章。该报纸在内容上除少数传教文字外,大 量刊载介绍西方国家政治、历史、地理和科技知识的文章, 为英国殖民政策辩护。
• (b)自1855年起,增出附刊《布告篇》,刊登广告并开 始收费,这是在我国出现的中文报刊首次出现的收费广告。 (c)同时重视新闻报道的采写。曾登载新闻图片,为中 文报刊之首创。在《遐迩贯珍》上消息、短讯、通讯、评 论等近代新闻体裁都已经初具雏形,也出现连续报道的形 式,与 以前的中文期刊相比,在新闻业务方面也有了长 足的进步 。
第二章、近代大众传媒的出现 (一)
第一节、近代报业的开始
• 背景:中国和西方开始接触。西方要了解中国, 中国也要了解西方。
• 西方人认为,他们所传播的价值顽固不化的中国 人必须服从,如果必要,就使用武力加以征服。 以实现上帝和自由贸易的伟大设想。
• 一、《察世俗每月统记传》 • 1、背景:西方布道和了解中国情况。 • 2、米怜1815年在马六甲创办。中国刻工梁发是
• 1868年林乐知在担任《上海新报》编辑期间,创办了中文教会期刊 《教会新报》。1874年9月,他将该期刊从第301期开始改名为《万 国公报》(周刊)。1883年后因其忙于中西书院事务,无法兼顾而停刊。

1881年林乐知为了实现把办教育作为宗教渗透、推进中国政治改
良、扩大西方国家影响愿望,辞去上海广方言馆教习和制造局翻译职
监。

林乐知对中西书院的教学体制作了精心策划,提出了完整的“三
级教育体制”,即初级、中级、高级三等,使学生各得其所,循序渐
进;在教学内容上他十分强调“中西并重”,它的西学科目包括数学、
科学、地理及政治等各门知识,于当时或只重西文,或仅学兵艺的西
学堂相比,比较接近现代的学制及教育理想;宗教科目在教学内容中
• 三、早期外文报纸 • 1、背景:早期外文报纸主要对象是给在华外国人看,当
然也宣传西方的文明思想,给中国政府和民众启蒙。
• 2、澳门的报纸 • (1)《蜜蜂华报》,是中国第一家外文报纸。 • (2)《澳门报》和《澳门钞报》等 • 3、英美的报纸代表 • (1)《广州纪录报》 • (a)、1927年11月8日创办。 • (b)、英国人马地臣和美国人伍德。 • (c)、商业报纸
其助手。后来入教,是最早中国籍传教士。 • 3、每月出版一期,每期5页。每面8行。起初每
月500册,后来最早发行量达到2000册。
• 4、内容(1)基督教(2)社会新闻(记载 了一些东方巫术等现象)和(3)时事评论 (法国大革命等)
• 5、样式,本土化、中国线状书本样式。
• 5、1821年停刊。因为米怜病重。
第二节、鸦片战争后的报业
• 一、鸦片战争前后的中外关系 • 背景:中国的危机。17、18世纪西方迷恋中国。文明的象征,19世
纪之后开始看不起中国。1793年由马葛尔尼带使团到中国拜见乾隆。 要求通商,当时乔治三世给中国皇帝的国书说:“两个相距遥远的国 家开展商品交易,无疑有助于发展彼此的便利、工业和财富,上帝给 与各种土壤和气候的恩赐,从此将惠及遍布全球各地的他的造物。” 但是中国皇帝认为马是来朝贡,很得意。那时中国已经开始开始衰落。 • 二、香港的报业 • (一)背景:香港的发展。1879年康有为到香港游历,那里井井有条 的社会秩序给康深刻的印象。那个时候香港已经有13万人。卫三畏曾 评论说:“维多利亚的建筑在中国是无与伦比的”。上海的变化据说 更显著,在13世纪时,上海没有办法和苏州、宁波、杭州这些城市相 比,但到了19世纪,杭州已经是穷乡僻壤。19世纪80年代,上海人 口已经有50万人。大约有五千西方人住在租界。1882年康有为造访 了上海,感到很惊讶。
• 两广总督去广西视察了部队,并于本月31日回到广州。 • 北京2月份发生了一场火灾,离皇宫很近。除了广场的警
卫外,禁卫军全部出动救火。禁卫军首领受到嘉奖,而该 区的官员被免职。在中国,地方官员总要对本地区发生的 灾难负责。
• 三、《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
• 1、背景:更多的传教士希望通过此窗口西方文明。目的 是打破中国人对西方的误解。那时政府规定外国人不能学 汉语,中国人也不能学外语。
• 传教士来华代表:
• 丁韪良。最早属于宁波长老派传教团,但很快不愿忍受正 统福音派传教方法。丁开始摆脱长老派,自己做教育家, 启蒙中国人。1869年他去任教同文馆。1869年他结束休 假到中国同文馆担任教习时,特地带了两部电报机,并且 事先在费城学习了使用方法,演示给中国人看,但是中国 人并没有太大反应,有人还说:“中华四千年无电报,仍 是伟大天朝。”后来这些电报被当作废物送进了展览馆。
• 李提摩太:传教士要在中国生存,必须适应中国,他效法利玛窦,穿 上儒生长袍,剃了头,戴上假发辫。
• 1886年11月,移居北京,受曾纪泽之托,曾为曾氏子侄教授英文。 1890年7月,应李鸿章之聘,在天津临时任《时报》主笔。次年10月, 到上海接替韦廉臣为同文书会(广学会)的督办(后改称总干事)。 他与李鸿章、张之洞、曾国荃、左宗棠、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等 人有过接触,张之洞曾拨款1000两资助广学会,梁启超担任过他的中 文秘书。在甲午战争、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期间,他积极活动于上 层人士之间,多次建议将中国置于英国“保护”之下,聘请外国人参 加政府,企图影响中国政局的发展,结果都未如愿。他主张“更多地 控制主要的大学、主要的报纸、主要的杂志和一般的新读物。通过控 制这些东西和控制中国的宗教领袖,我们就控制了这个国家的头和背 脊骨”。他主持广学会达二十五年之久,出版《万国公报》等十几种 报刊,四十年间,出版2000多种书籍和小册子,成为中国规模最大的 出版机构之一。
国度过,担任传教士和外交秘书,能说一口流利汉语。写了大量关于 中国的著作《中央王国:中华帝国的地理、政治、文学、社会生活、 艺术、历史及其居民之概述》,他晚年回到美国,在耶鲁大学任教, 开设了中国语言和文学课程。主张对中国严厉,1860年英法联军洗劫 圆明园后他写道: •我
• “我确信,对中国人只能以严厉的手段迫使 他们摆脱愚昧、自负和偶像崇拜,既然如 此,又何必为达到这一目的所使用的手段 而悲哀呢,上帝似乎发展了在他自己的时 代惩罚其子民的错误所用的方法,而我们 的心灵却因过分悲哀而对此毫无所知。”
• (2)《广州周报》 • 创刊于1835年9月12日。反对东印度公司。与《广州纪录报》敌对。 • (3)《中国丛报》 • (a)、美国人裨治文,创办于1835年,卫三畏、郭士立、马礼逊等
人都参与。 • (b)、性质是教会报纸。这份报纸刊登皇帝谕旨和基督徒义务的社
论,还有各种学术文章,这是西方汉学的第一批成果。 • (c)、卫三畏。1833年代表美国差会,他50年里最好的时光都在中
• (二)香港英文报纸 • 1、《香港钞报》 • 时间:1841年5月1日 • 2、《中国之友》 • 1842年3月创办,小马礼逊是主笔。 • 3、《德臣报》 • (1)肖德锐在1845年2月20日创办,又名《德臣西报》、
《中国邮报》,1862年改成日报,直到1974年停刊,历 时129年,是香港历史上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英文 报纸。
所占的分量很少,没有规定的经课,学生也无须成为教徒。中西书院
创立后,深受上海新兴资产阶级的青睐,很多官吏绅商大力捐助它,
Leabharlann Baidu
因而经费能够自足。中西书院于1911年迁往苏州,并入东吴大学。
• 2、创办时间:郭士立1833年8月1日创办于 广州。
• 3、内容:大量中外新闻
• 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阈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 寡悔,禄在其中矣。亦曰: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放必通观而详校也。且因以孝弟 风俗表率,以孝弟为先,以文艺为后,则确然于礼义之可守,惕然于廉耻之当存。子 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祝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又日;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夫自上帝降生民,则莫不与以仁义礼智之性,奈何风俗颓败异端惑世诬民,充塞仁 义者,又纷然杂出乎。故设库序学校,凡以有兴贤育才化民成俗计也。故日,城郭不 完,兵甲不多,非国之灾也,田野不辟,货财不聚,非国之害也。上无礼,下无学, 贼民兴,丧无日矣。由此观之,鼎兴正道,黜斥异端,阐发艺文,是君子之专务矣。 夫子曰:当仁不让于师。亦德无常师,主善为师,善无常主,协者克一。子曰:三 人行,必有我师焉。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亦曰:惟」。 知与下愚不移。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 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君 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是以君子将其知识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则众物之 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故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 又日新,致明明德,穷至事物之理焉。 盖学问渺茫,普天下以各样百艺文献,虽话殊异其体而一矣。人之才不同,国之知 分别,合诸人之知识,致知在格物,此之谓也。诗云:吾闻出于幽谷迁于乔木者.未 闻下乔木而入于幽谷者,即是君子择术,犹鸟择巢,止进术,终不退,寻之执之,终 生用之。 (原刊1833年8月《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第一期)
务,在上海法租界八仙桥创办了“中西学堂第一分院”,当时置办工
料费由监理会承担,书籍等费用,由募捐而来。第二年,林乐知又于
虹口吴淞路开设了第二分院。为谋发展,林乐知在“西国劝捐,历四
五年”,购得吴淞路分院旁地皮35亩,合分院,共41亩,另建新校舍。
落成后,两分院一并迁入,学校正式命名为“中西书院”,他自任院
• 3、关于中国的报道 • 官员任免、各地情况、火灾等等。 • 从一封日期为5月份(1823年)的来自北京信件中我们得
知,原来那位迫害基督徒的嘉庆皇帝死了,道光皇帝即位 后,对传教士实行了宽容政策。如今,葡萄牙传教士在那 里受到了较好的待遇。(注7) • 我们收到了直至5月份(1823年)的北京的消息和到这个 月为止的广州的消息。
• (2)该报曾经资助容闳、黄胜、黄宽的概念人流血。 • 4、《勒报》,香港最早的英文日报
• (三)香港的中文报纸
• 1、传教士报纸:《遐迩贯珍》
• (1)麦都斯1853年8月1日创办。英国传教 士麦都思、奚礼尔、理雅谷先后担任主编, 是香港出版的第一份中文报刊。最早使用 铅字印刷的中文报刊,刊有中英文对照目 录。共出版33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