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实践教学理论初探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校实践教学理论初探

目前随着对实践环节的重视,各种实践模式、方法被应用于日常教学活动之中。文章从实践教学的理念、目的、常见模式、影响实践教学效果的因素、实践教学的考核原则、保证支持等方面讨论了如何高质量地完成实践教学工作,并从中使学生真正受益。

标签:实践教学;影响因素;实践考核

教育部于2007年颁布了《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要求高校加强本科教学的改革工作。目前本科教学已经由传统的知识灌输模式向知识与能力并重的素质教育模式过渡。在此过程中实践教学与考核成为了各高校关注的重点。

一、高校实践教学的目的

1.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职业素养

实践教学中,实践内容的规划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小组分工合作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的组织、沟通、协调能力;调查报告的撰写能够有效锻炼学生的语言能力与文字表达能力。

2.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

实践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过程,从项目的制定、实施、完成都要全程参与,可以充分展示学生的特长,受到学生欢迎,调动学习积极性,学生从自主探求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成功的喜悦,促使学生从“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

3.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与能力

实践教学有效地促进了教学相长。教师在实践的实施、控制过程中,要不断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开阔思路。因此,实践教学能够促进教师不断提升自我素质、适应新的教学环境。

二、高校实践教学模式

目前随着对实践环节的重视,各种实践模式、方法被应用于日常教学活动之中。同时由于实践课时的增加,实践方案的设计也表现出多层次性与长期性的特点。原有课堂讨论、撰写读书笔记等逐渐被更能发挥学生主动性的方案取代,具体可以分为课内实践与课外实践。

课内实践是指除了教师的理论教学之外的所有与教学相关的课堂教学方式,主要包括课堂讨论、辩论赛、情景剧表演、观看视频材料和小组讨论等。课内实践中,教师的主导地位与学生的主体地位都要得到充分的体现与尊重。课内实践需要教师选取贴近授课内容、关注社会现实的材料引起学生的兴趣,并积极组织学生的参与。学生则需对教师给予的材料或内容进行分析、加工,再表达出来。

课外实践主要是社会实践,也就是所谓的“走出去”,将社会作为课堂进行实践,其形式包括参观访问、社会调查、社会调研、社区服务等。课外实践鼓励学生走出象牙塔,接触社会,认识社会,锻炼才能,是培养合格大学生的主要途径和方式。社会实践有助于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与自我管理的能力,深化对国家与社会的了解。

三、实践教学的准备工作与保障条件

1.相关实践平台的建设

实践教学要求学生走出校园,接触社会,尤其是各种参观、社会考察、社会调查等实践形式,需要适当的实践载体与平台。这些大型的实践活动也不仅仅是

一位教师可以独立完成的,需要教研室,甚至学校配合。如果教研团队能够与某些大型企业、社会团体建立紧密、稳固的合作关系,将会为课程实践活动带来重大帮助,也会产生良好的社会效应。因此从保证课程实践的长期性、稳定性的角度而言,建立大型的实践基地是必要条件。

2.充分利用网络条件

教师可以通过博客、微博、QQ等方式及时与学生进行沟通与交流,掌握学生的实践进程,并对遇到的困难给予必要的指导与帮助。同时通过网络将与实践相关的各种音频、文字、视频资料上传,便于学生使用与查阅。除此之外创建网上课堂也是有效方法。

3.学生参与实践方案的制订

实践方案,只有在激发学生的兴趣与参与热情之后,才能够获得好的效果。学生从选题、实施、评价全程参与。就选题而言,教师应在实践前与学生共同商议,选择。如果能够采用学生提供的选题与方案,对于完成情况与参与度将有很大提升。同时学生参与实践设计的过程,是利用所学知识的过程,也是另一种形式的实践。

4.教师良好的个人能力与知识结构

在整个实践的设计、执行、评价的过程中,教师一直处于主导地位。教师的个人素质与知识结构的程度与水平的高低也将影响到整个实践的顺利进行。所选实践领域应为教师熟悉并且擅长的部分,并在实践前作大量的调查与练习,以解答实践中学生的疑问。如在参观类活动中,教师需对被参观者有清晰的了解、提醒学生需要关注的重点,并与学生在现场进行交流,不能使参观成为学生漫无目的的浏览,或者只依靠对方的讲解员。其次,教师还需要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与冷静的判断力,以应对实践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突发事件。

四、高校实践教学的影响因素

1.教师因素

1)教师对实践的态度对于实践的完成具有重要影响。教师在活动中的参与度与关注度越高对学生的影响也越大,同时也能够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2)教师的现场掌控力能力与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在面对学生的各种意想不到的观点、言论、做法的时候,需要教师冷静对待,积极予以引导、解答。这将是实践顺利完成的保证。

2.实践设计因素

当前,在高校的课程改革中,实践的比重逐渐加大,各种实践模型也纷纷出现,因此学生也会從中作比较与选择。实践自身的设计是否合理、是否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决定着整个实践的成败。1)实践内容的因素。在实践主题内容的确定与选择的过程中,面对各种社会热点问题,各种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与学生想去完成的活动,教师要作选择与取舍,要避免敏感话题。既要保证内容的典型性,又要保证实践的可控性。学生对于与日常生活相关的实践题目更加感兴趣,在课堂时间与课外实践的设计中,学生更喜欢课堂实践。2)难易程度。实践环节简单,需要时间较短的活动更能激发学生的参与度。但如果过于简单也会让学生失去成就感,而轻视实践,过于繁琐的实践往往使得学生中途放弃,或者抄袭作弊,都不能起到预期效果。实践难度要适中。3)实践分数的影响。实践分数最终将在总评成绩中体现出来。因此实践的分值越高学生的关注度也越高,相应的完成情况也越好。这涉及教学计划制定过程中,实践分数与平时成绩、考试成绩的分配问题。3.课程的因素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接触各种课程,每门课程都有相应的实践环节。1)课程学分的影响。在参与过程中,学生的热情度与完成情况与课程的学分高低有重要关系。2)学生对课程的喜爱程度。一般而言学生对于喜爱的课程的实践完成情况较好。针对此情况,教师在课堂中教学如果能够使得学生喜爱此课程,其实践环节的完成度也将提高。

4.学生的因素

学生是实践的参与主体,是真正的检验者与实施者。因此对于学生的特点与爱好、特长要有整体的了解。1)学生专业的影响,从认知理论而言,人总是选取与已掌握知识相关度高的实践内容,以便于理解与执行。因此,实践方案的制订要具有针对性,因学生专业的不同而作相应的调整,避免不作区分的复制与克隆。学生的知识背景的差异也要求教师在组织实践的过程中,充分利用这种差异,力求在差异的撞击与交流中产生出新的火花,因此在分组类活动中要充分注意队员的专业搭配。2)性别因素。不同性别的学生对于同一个实践项目的反应与感兴趣程度会有所不同。就课堂讨论而言,男生喜欢政治事件与军事题材,对于世界政治格局与当下的社会热点问题关注较多,反应较好。而女生则更关注情感、生活类话题。针对此种情况在论题的设置上,要做到两者兼顾,或者针对两者分别给出论题,任其自选。3)年级因素。实践项目的确定要因年级而定,相对而言,一年级新生,刚刚开始大学生活,主要以适应校园环境为主,实践内容应与如何适应大学生活为主,选取感性材料,具有亲切感。实践方式要简单易行,可以选用参观、观看视频材料等方式。大二以上的学生对于大学的学习方法已经掌握,可以采用更加丰富的实践形式,辩论赛、社会调查等形式均可采用。4)学生自身素质的不同。每位学生对实践的参与度、接受度、完成度都有差异。比如有的语言表达能力强、有的逻辑思维能力好,有的文字功底好,这需要教师因材施教。尤其是在以小组活动为形式的实践中,需要教师充分了解学生的情况,取长补短,在学生自愿的情况下,进行分组,尽量使得各组实力均衡,以便于实践的进行。

五、实践教学考核与评价原则

实践分数在整个课程考核中所占比重上升,实践分数的高低将对学生的总成绩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如何做到公正有效地评价与考核是体现实践成果的必要保证。

1.师生共评的原则

对于某些较短的实践项目,如案例讨论等可以在结束时总体评价。对于较长的项目,如社会调查等,必须要分段跟踪,对每段学生的反馈给予评价与指导,指导学生的实践顺利进行。除此之外,为了避免教师评价的单一性与片面性,可以结合采取学生互评的原则,由学生进行投票,对参与同学进行排序、打分。最终将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结合。

2.考核原则与标准公开、透明

教師应将考核的内容、方式、标准等细化,并在实践课程开始前向学生充分说明,使学生能够对实践明了于心,结合自身的特点参与实践活动,防止出现过于主观的评分。

3.评价要及时准确,以鼓励为主

实践活动占用了学生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因此评价与打分的标准既要清晰,也要有一定的灵活性,防止挫伤学生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