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学常考考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等教育学常考考点汇总
知识点:
1.1862 年林肯总统签署“莫里尔法案”。赠地学院有康乃尔大学、威斯康辛大学。
威斯康辛思想,标志着高等学校三大职能的确立。具体为:
(1)把学生培养成有知识能工作的公民。(人才培养)
(2)进行科学研究,发展科学与文化。(科学研究)
(3)把知识传播给广大民众,直接为全州社会与经济服务。(服务社会)
2.中世纪大学的特点:行会性、自治性、国际性。中世纪大学实行的是专业教学,
教学内容是文学、法学、医学、神学。
3.德国的洪堡提出了两条原则: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原则,学术自由的原则。“教
自由”、“学自由”。
4.班级授课制是 17 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创立。后经德国教育学家赫尔巴赫
进一步完善得以推广。个别教学和分组教学,成为辅助的教学组织形式。
5.1903 年,颁布“癸卯学制”,纵向将教育机构划分为初、中、高三个阶段。在
高等教育阶段又分为三级,高等学堂,大学堂,通儒院。通儒院开创了中国研究
生教育的先河。
6.美国学者马丁•罗特的量化标准:一个国家高等教育的比例小于15,就认为
该国家的高等教育处于精英教育阶段;比例在15至 50,为大众化高等教育阶段;比例大于 50,为普及高等教育阶段。19 世纪中后期,世界高等教育属于英
才模式。2002 年,我国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
7.211 工程:面向 21 世纪重点建设 100 所左右的高等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985 工程:1998 年 5 月,建设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
8.高等教育的政治价值:培养高级政治领导人才。灌输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以
促进其社会政治延续。促进个体政治社会化。
高等教育的经济价值:作为经济增长的动力和源泉。有助于个人收入分配趋于平
等,促进社会公平。
高等教育的科学价值:实现科学知识再生产的重要手段。创造新的科学知识的重
要阵地。
高等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传承文化、改造文化、创新文化。
基础教育对高等教育发展的制约作用:基础教育质量制约高等教育质量;基础教
育规模影响高等教育规模。
高等教育表现出独特的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高等教育在再生产着社会政治关系。9.学术人才,专指从事“基础理论”或“应用基础理论”研究,以及与此相关的研究的“科学工作者”,诸如哲学家、史学家、数学家、物理学家等。
实用人才,泛指一切从事“非学术研究性”工作的实际操作者,诸如工程师、教师、医生、行政人员、企业管理者等。
10.知识面和职业适应面宽广的是通才。
知识面和职业适应面单一的是专才。
贯彻博与专相结合的原则:对专业中的某一点懂一切,对专业外的一切懂一点。
11.课程:既可以指一门学程或一门教学科目,又可以指学校提供的所有学程或所有教学科目。
课程编制的六种形式:学科课程、关联课程、融合课程、广域课程、问题课程、活动课程。
课程内容的选择应遵循 5 点原则:科学性、量力性、满足性、过程性、经济性。课程内容包括:课程方案(即教学计划);课程标准(即教学大纲);教材。
高校课程的结构:普通课程、专业课程;必修课程、选修课程;理论课程、实践课程;显性课程、隐性课程。
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常考,阅读)
我们通常的学校课程,是指明确的、事先编制的课程,也称显性课程(explicit curriculum 或 manifest curriculum)、常规课程(regular curriculum)或正式课程(formal curriculum)。相对于这些教学课程,学生们还体验了一种非正式的、没有或较少事先策划的、也没有书面文本的课程。事实上,所有的学生都必须通过特殊过程来内化社会规范,先是在学校这个较小的社会中经过有效的培训,再到真正的社会中成为一个合格的公民。因此,教师和管理者与学生的互动有助于学生态度和理念的形成。在过去的几十年中,隐性课程(也称潜课程、潜在课程、隐蔽课程,即 hidden curriculum、latent curriculnm 或 implicit curriculum)的概念在课程研究中曾处在中心和显著的地位。该术语最初由杰克逊(P. Jackson)使用。杰克逊在他的《教室中的生活(Lifein Classroom)》(1968)中首先使用了潜在课程一词。他分析了教室中的团体生活,报偿体系和权威结构等特征,认为这些不明显的学校特征形成了独特的学校气氛,从而构成了潜在课程。潜在课程由规则、法规和常规构成,对学生的社会化发生着不可避免的影响,并揭示学校是如何潜在地传递和强化各种态度和行为的。该术语所提供的新的观点超越了传统的对行为对象、涵盖内容、保持秩序、提高考试成绩等的关注。同时,隐性课程也提出了一些难题,包括如何知晓、证明和理解被掩盖的力量的存在。
布卢姆(B.Bloom)在《教育学的无知(Innocence in Education)》(1972)一书中使用了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这对概念,并说历来的课程研究忽视了隐性课程。布卢姆认为,
隐性课程的主要目标与学生的学习有关,也与学校所强调的品质以及社会品质有关,学校的组织方式、人际关系等社会学、文化人类学、社会心理学的因素对于学生的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具有强有力的持续影响。这是因为学校是一种特殊的环境,生活在其中的学生负有相互支持、关心和尊重的责任。学校的学习不可能是学生的单个学习,它是集体的活动。在这种集体活动中,有时要强调控制、等级、竞争,有时要强调鼓励、平等、互助。各个学校还有各自所强调的主要品质。布卢姆指出,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同样重要,隐性课程能很好地达到某些教学目标(特别是在品质、习惯、态度方面),并比显性课程的明确目标能保持得更久。学生在学校中形成这些社会性品质,以后走入社会所起的作用与学生形成的学习技能对以后工作所起的作用同样重要。